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朱熹是与孔子齐名的中国文化伟人,国内外久久期待着一部文化综合性的朱熹传问世。这部《朱子大传》是第一部、也是最完备的一部朱熹传记,作者潜研数十载而成,张岱年先生与陈荣捷先生作序,誉之为研究朱子学与传统文化的新的重要成果。全书规模宏大,史思深沉,采用文化还原的研究方法、多层面地探讨了朱熹的一生与思想发展历程,并从而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代景观。作者掌握了大量新资料,全文单征引古籍在一千余种之上,多有独到的新发现,纠正了各种流行误说。

请看由束景南所著的《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精)》。

内容推荐

束景南所著的《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精)》全面系统地挖掘搜集到了关于朱熹的上千种史料,考明众多历史事件的真相,对朱熹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新研究,破除历来的误说、错案、悬案、谜案,把朱熹由“神”还原为“人”,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朱熹,从中揭示出了朱熹人本的“性学”思想体系的本质及其价值所在,也活画出了一幅南、北宋交替时代风云突变的历史画卷。

此次增订一是补充了朱熹的新资料,对原来一些写得比较含混或写错的地方作了补充或改写;二是写进了三十年来作者对朱熹的新思考、新认识,如认为朱熹的理学体系应称为“性学”的思想体系,朱熹是从体用关系来构建自己的“理一分殊”的哲学体系,朱熹的“性即理”的性学是一个人性救赎(复性)的思想体系等;三是全面校改了错字错句、漏字漏句、错误标点、错误引文等。

目录

献词

增订版前言

序一

序二

我对束著《朱子大传》的评价

自序:朱熹的心态世界

引论 道学文化心态论纲

 一、道学——一种文化心态

 二、道学:士子文化心理的失范与重铸

 三、心与性:道学的两条灵魂拯救之路

 四、“圣贤气象”——“道”光轮笼罩下的心态世界

 五、道学心态的二极对立

第一章 人性救赎“圣人”的诞生

 败落世家的浮沉

 从尤溪、浦城到都下

 在建瓯环溪

第二章 师事武夷三先生

 卜居潭溪

 “三字符”与“昭昭灵灵底禅”

 由白水、籍溪通向湖湘派

第三章 出入佛老的心路历程

 踏上心学之路

 通向“牧斋”

 “从谦开善处下工夫来”

第四章 儒家心态的迷失与复归

 高士轩中的世俗主簿

 主县学下的自我反思

 泉南佛国的“杜鹃夜悟”

第五章 从学延平:从主悟到主静

 畏垒庵中的理学信徒

 “困学”的艰难跋涉

 走出“恐闻”

第六章 在隆兴北伐与和议的旋流中

 师事延平的最后一章

 “诋诃百事”的入都抗争

 苟安氛围中的自我奋进

第七章 从李侗到程颐_

 清算宗呆一无垢的佛学论战

 中和旧说的历程

 衡岳之游

 己丑之悟:中和新说的诞生

第八章 寒泉著述:砥砺理学之剑

 超然会太极

 清算湖湘派的论战

 前《四书集注》的经学体系

 道统与正统

第九章 鼎足分合:朱吕陆三会

 寒泉之会

 鹅湖之会

 三衢之会

第十章 丁酉年:生平学问的第一次总结

 顿进之功

 《四书集注》经学体系的诞生

 五经学思想的飞跃

第十一章 儒宗在匡庐

 “见儒者之效”

 封事与赈荒

 从观音寺之会到白鹿洞之会

 吹向江西的朱学旋风

第十二章 浙东提举——道学人格的风采

 “卧龙”再起

 六劾唐仲友的“人间喜剧”

 浙东的三学角逐

第十三章 跄伏武夷山中

 武夷精合中的道学夫子

 在反道学文化逆风中

第十四章 全方位的文化论战

 内圣外王:义利王霸之辩

 平衡浙学与陆学的道学砥柱

 通向图书象数的占学

第十五章 戊申延和奏事风波

 “抛却书册去寻春”

 延和奏事

 朱林交奏背后的党争

第十六章 从传统反思到现实批判

 “自无极而为太极”之谢

 朱陆太极论战

 戊申封事——反思与批判的里程碑

第十七章 己酉年:生平学问的第二次总结

 先天学与太极学的珠联璧合

 离经叛道的新经学体系

 人本主义的四书学体系

 “性”的救赎之路:“理一分殊”性学体系的建构

第十八章 南下临漳

 在相党纷争的闹剧中出山

 “经界”风云

 又一次失败的地方更革

 南陬民间学术素王

第十九章 卜居考亭

 横流独抗:与浙学的新论战

 朱辛双子星座

 “我愿君王法天造”

第二十章 二入湖湘

 “精密严恕”的长沙百日新政

 卷入宫廷内禅闹剧

第二十一章 入侍经筵四十六天

 “帝王师”人都

 一个被新君憎厌的经筵老儒

 逐出国门的“天下大老”

第二十二章 庆元党禁:在文化专制的炼狱中

 沧洲精合——“吾道付沧洲”

 道学一伪徒一逆党

 打入伪籍的逆党之魁

第二十三章 守吾太玄:生平学问的第三次总结

 游心于韩文屈赋之间

 “空同道士”与周易参同契

 经学大师与经学弟子们

第二十四章 莫向人前浪分雪,世间真伪有谁知[

 最后的精神漂泊

 “我不就狱,众无所恃”——道学党魁之死

尾声:回到多维文化视野:人性救赎之路

后记

主要征引参考书目

后跋

试读章节

一、道学——一种文化心态

(一)道学(理学)文化思潮在宋代从民间喧嚣崛起、泛滥流布直至跻身官方统治思想的宝座,盛极一时,却是同时伴随着一个声名狼藉、面目丑陋的道学家的“怪胎”形象出现的:褒衣博带,幅巾大袖,保养得啐面盎背,修养得心气平和,开口圣人道统,闭口孔孟大法,有时正襟危坐,谈性说命;有时昂首阔步,非礼勿视;有时垂眉闭目,正心诚意;永远是不苟言笑,面孔板板六十四;等而下之者,则头脑冬烘,破袍烂衫,蓬头垢面,不善理生计,陋巷破屋中,薄汤麦饭度日,忧道不忧贫;有的教几个村童糊口,终日摇头晃脑;有的抛家读经于穷山萧寺,待价而沽;有的做了达官公卿门下清客,摇尾乞食……这就是后世人们心目中的道学与道学家。“道学”成了虚伪、空谈、迂腐、古板、矫饰、冥顽、欺世盗名、不近人情、不通世故的代名词。道学似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洪水猛兽”,三教九流的人,从保守恋古的陋儒到狎妓风流的名士,无不群起而攻之。南宋正当道学煌煌大兴、如日丽中天之时,有一个倜傥不羁的天台名士徐渊子,因不堪忍受顶头上司的道学酸腐气,在这个道学清高之士丁母忧去官守孝时,作了一首《一剪梅》狠狠讽刺挖苦道:

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爷娘死后更伶仃,也不看经,也不斋僧。却言渊子大狂生,行也轻轻,坐也轻轻。他年青史总无名,我也能亨,你也能亨!(《癸辛杂识续集下·徐渊子词》)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正统守旧的吴兴老儒沈仲固先生,也为道学画了一幅相同的肖像:

道学之名,起于元祐,盛于淳熙。其徒有假其名以欺世者,真可以嘘枯吹生。凡治财赋者,则目为聚敛;开阃扦边者,则目为粗材;读书作文者,则目为玩物丧志;留心政事者,则目为俗吏。其所读者止《四书》、《近思录》、《通书》、《太极图》、《东西铭》、《语录》之类,自诡其学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为之说日:“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绝学。”其为太守,为监司,必须建立书院,立诸贤之祠,或刊注《四书》,衍辑《语录》,然后号为贤者。则可以钓名声,致朊仕。而士子场屋之文,必须引用以为文,则可以擢巍科,为名士。否则立身如温国,文章气节如坡仙,亦非本色也。于是天下竞趋之,稍有议及,其党必挤之为小人,虽时君亦不得辨之矣。(《癸辛杂识续集下.道学》)

徐渊子和沈仲固典型代表了当时两种立身志趣全然相反、但却都共同反对道学的不同士夫阶层,他们自然绝不会料到他们的生花妙笔之作,竞被后世奉为了道学家的“经典”肖像,以至直到今天还是有人只根据这幅错位的肖像去认识道学。道学家的历史肖像误画成了讽刺漫画,道学在文化舞台上演的历史正剧也被看成了小品喜剧。其实,他们画的是“假其名,,的假道学徒的肖像,是草窗周密说的自附道学之名的浅陋之士的肖像,并不是道学家的肖像。对这种“假道学”,就连真道学也是深恶痛绝的。当韩侂胄一手制造了骇人的庆元伪学党禁,假道学们纷纷向反道学当权们乞哀表忠,公开声明自己不是道学。有的告发自己的道学老师,捞取了一顶乌纱帽;有的脱下高巾大袍携妓搂妾遁人深山,狎邪放浪。朱熹就为党锢分清了真假道学而高兴,他在给道学大弟子黄榦信中一再说:“前此尝患来学之徒真伪难辨,今却得朝廷如此开大炉鞴锻炼一番(指庆元党禁),一等混淆夹杂之流,不须大段比磨勘辨,而自无所遁其情矣。”(《朱文公文集·续集》卷一)后来周密把道学分为四等:一等是以伊洛大儒为代表,从二程直到张栻、吕祖谦、朱熹,是传孔孟之道的正宗的真道学;二等是杂以佛老异端、词章之学与功利议论者流,从张九成、陆九渊直到永嘉学派诸公,他们是道学别派变种,是道学之不纯者(杂道学);三等是诡附道学的浅陋嗜利之徒,他们是假道学;四等是利用道学的统治者,上自皇帝宰辅、权奸佞臣,下至持节一方的路使郡守和横行乡里的县官胥吏,他们今日可以大反道学,明天又可以大捧道学,他们才是真正的伪道学,他们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在实际中参透了道学三昧,运用道学无不如意,在他们政治权势欲的狰狞面目底下也有一个道学心态的甜蜜灵魂。周密并不严谨的道学分等,不过道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事实:道学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在从思想形态走向实际进入人的大脑中,是转化为一种多层面的文化心态,道学文化思想的共相内化为各个社会阶层的道学文化心态的殊相,呈现出二极对立的人格和千奇百怪的世相。(P2-P3)

序言

增订版前言

这部原名《朱子大传》的书,写成于1985年,至1992年出版后,记得台湾罗光先生即著文说,我的《朱子大传》与《朱熹佚文辑考》(出版于1991年)是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写得最好的两部著作,我听了不胜惶恐。因为我那时还是一个刚从“文革”过来的人,毕竟思想幼稚,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无多少真切的认识。差可自信的是,我全面系统地挖掘搜集到了朱熹大量的新资料,考明众多事件的真相,对朱熹的一生及其思想发展历程作了全面深入的新研究,破除历来的误说、错案、悬案、谜案,把朱熹由“神”还原为“人”,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最大代表真实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的这种把“神”还原为“人”的研究,是一种文化心态的研究。现在西方对“人”的研究,流行所谓“思想世界”的研究与“历史世界”的研究等方法,我以为这种分法有欠合理,因为人的“思想世界”与“历史世界”是统一不可分的,孤立开来进行“思想世界”或“历史世界”的研究,都难以准确把握一个人的真实的全貌。我的研究,是把“思想世界”的研究与“历史世界”的研究结合起来,对朱熹进行“心态世界”的研究,以“人”的眼光把朱熹纳入属人的视野中,回到存在本身,面向感性生活,还原历史真实,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朱熹,从中揭示出了朱熹人本的“性学”思想体系的本质及其价值所在,也活画出了一幅南、北宋交替时代风云突变的历史画卷。

我这本书写成以后,经受住了三十年的时间检验与考验。鉴于三十年来我又搜集到很多朱熹的资料,对朱熹又有新的认识,而该书的一版再版也错误越来越多,有了修订、增订的必要。这次增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补充了朱熹的新资料,对原来一些写得比较含混或写错的地方作了补充或改写;二是写进了三十年来我对朱熹的新思考、新认识,如认为朱熹的理学体系应称为“性学”的思想体系,朱熹是从体用关系来构建自己的“理一分殊”的哲学体系,朱熹的“性即理”的性学是一个人性救赎(复性)的思想体系,把朱熹界定为一个中国12世纪的存在论大师,一个封建君权时代的人本主义的人学大师,一个中古近世转型时代的人性救赎大师等;三是校改了全部错字错句、漏字漏句、错误标点、错误引文等。

我由研究朱熹的人性救赎之路与人性救赎思想想到了现代社会的人性救赎。环视当今熙熙攘攘的“地球村”,伴随科技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来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堕落,人性戕害,道德沦丧,地球生态危机严重,由人性自身“恶”的弱点造成的人性异化泛滥横行,人欲横流,世界文明冲突加剧,战火四起,人性在原子弹的恐怖阴影下战傈。人类进入现代、后现代社会,“人”自身的问题更加凸显,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当年尼采呼喊“上帝”死了,但是“神性”并没有因此祛魅;现代社会“人”觉醒了,但是“人性”却遭到了戕害。现代社会仍是一个需要人性救赎的时代,呼唤着像朱熹这样的现代人性救赎大师。我相信人性救赎与人性完善是人类文明进化历程长河中的永恒主题,人性,就是黑格尔、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类族本质”(Gattungswesen)。人类的进化,首先是人性的进化,人性不断趋于完善、完美。故朱熹的人性救赎之路与救赎思想体系对现代人仍不失为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束景南 2015年春节

后记

后跋

朱喜(1180-1200)是国文化史上与孔子前后相继、南北辉映的文化巨匠,千百年来,海内外潜心于朱熹和朱子学的研究者名家辈出,代不乏人,鸿篇巨制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一部能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朱喜生平及其学术文化活动的朱熹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1990年10月,在纪念朱子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期间,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闽学研究丛书》特约编辑、苏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束景南先生,千里迢迢把他的鸿篇巨制《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带到武夷山。这部数十万言、洋洋大观的朱熹传记,可谓独树一帜,立意新颖,被认为是研究朱子学的新的重要成果,在学术会上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张岱年先生和陈荣捷先生都为该书写了序。韩国新安朱氏中央宗亲会会长朱昌均先生得悉此事,应允提供部分资助。接着又很快得到了福建教育出版社陈建才社长的热情支持,本书被列为1992年出版计划的重点选题。

这部《朱子大传》,主要有以下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研究方法上有新创造。作者敢于打破陈旧的研究模式,而坚持从文化研究的广角,大胆创新。一是文化还原法。束景南先生把一个时代的哲学意识、人生信念与政治追求,还原为当世的活生生的文化个性、文化心态,亦即由抽象还原来为历史的具体,这与人们过去从事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迥然不局。二是注重心态研究的方法。束景南先生认为,心理结构是任何一种类型的文化最深层的核心,因此,他对朱熹的研究,着力于从深层心理结构进行“灵魂的探险”。三是多维文化视野的研究方法。束景南先生在此书中,摈弃了惯常的那种对朱熹只进行单纯哲学研究的单维、单面的研究方法,而代之以对朱熹及其文化思想体系进行多维、多面、多层次的审视与探讨,即把朱熹放在宏阔的大文化背景中去考察。这样的审视与考察自然是一种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二、学术观点上有新突破。千百年来,朱熹是一位聚讼纷纭的人物,束景南先生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朱熹及其理学思想体系的历史地位、性质、内涵与作用影响等,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观点、新见解,给以历史的辩证的评价,既肯定了理学文化在当时的历史进步性,又指出了它的封建本质和历史局限性,并对解放以来各种流行的误说进行了商榷和辨析。其基本论点有:

(一)认为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代伟人,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历史镜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及其内在矛盾,几乎都集中在朱熹及其理学思想体系之中;因此,要正确了解与评估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很好研究朱熹。

(二)认为朱熹所创建的理学(即道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形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文化思潮,并非是反动的伪学。朱熹的“正心诚意”之学,有“批判君权”、“批判帝王独断”的意义。朱熹一生“始终是坚决的主战派”,而绝不是什么“投降派”。朱熹的人格是“高尚的”,所谓“诱女尼为妾”、“虐待母亲”等,纯属无稽之谈。

(三)认为朱熹的理学文化是一个“以伦理理性为本位、而不是以科学理性为本位的静态文化系统”。“朱熹的理学体系,就是用伦理理性的杠杆对这种静态文化系统作了一次成功的弹性应变,给发生危机的儒家传统文化注人了新的生命”。

(四)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伦理理性”,“造就了东方一个道德的民族,一个礼义之邦,成为一种坚不可摧的精神内聚力,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生存与发展,维系了几千年灿烂文明的绵延不绝……但儒家伦理理性随着世界进入近代以来就暴露了它深刻的内在矛盾,从它并不能直接实现民主与科学的‘外王’。对儒家伦理理性的批判和改造,也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与文化心理结构中的合理成分的更新和创化,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五)认为朱熹的理学是“人本主义的人学”,“理学的核心就是人学”,“理学即人学”。“作为朱熹理学文化体系的真正中心的其实是‘人”而不是‘理”人的问题,人性的问题被他放到一个空前突出的地位……他借助于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把‘人本’与‘理本’(‘天本’)统一了起来,在他体系中,人本、心本、理本便具有了同一的意义。朱熹是古典人本主义文化思想体系的真正完成者”。“朱熹的人本主义把人作为伦理主体提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人是宇宙之心,是天地之本,从而把全部世界问题的解决都归纳为人的问题的解决;而全部人的问题的解决,又最终归结为人性问题的解决”。上述论断内涵丰富,思辨性强,对学术界进一步思考与探讨很有启发。

三、资料上有新发现。束景南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扎实的中年学者,他写《大传》重材料而不逞主观臆说;重考证,一切凭事实说话,凡有异说、误说、均详加考辨,言之有据。全书是一部真实的历史传记,而不是一部文学传记。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根据大量确凿资料详加考辨的基础上解决的。这本书挖掘了大量的新材料,在对朱熹生平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上有许多的新发现,纠正和解决了不少误案、错案和悬案。兹例举荦荦大端者如下:

(一)关于朱熹早年出入佛禅以及他的佛学思想渊源问题。过去一向较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认为朱熹的禅学思想是来自武夷三先生的刘子翠。此说自清人童能灵提出后,便陈陈相因。束景南先生在此书写作过程中,发现了吕祖谦《入闽录》与释晓莹《罗湖野录》等关于僧道谦的材料,并对朱熹文集卷六中的一首长诗《游昼寒以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分韵赋诗得竹字》进行了认真考证后确认:朱熹早年的禅宗老师是谦开善,即崇安五夫里仙洲山开善寺的道谦和尚(一代禅宗大师宗杲的高徒),而上举游密庵诗亦即朱熹早年师事道谦真实写照。从而全面揭开了朱熹师事道谦的千古之谜,并进而断定朱熹的佛学思想渊源是上承宗杲、道谦的“看话禅”,而不是刘子翠的“默照禅”,从而澄清了海内外在这个问题上的长期流传的谬误。

(二)周敦颐解说的“太极图”及其首句“无极而太极”的含意,也是理学史上的千古之谜,宋元以来到现在,众说纷纭而都不能自圆其说。束景南先生以新发现的一确凿材料,从道教顺行造化的太极图与逆成丹的无极图上揭开了这一奥秘,论证了太极图说与陈抟、张伯端的关糸,洪迈削作伪,周敦颐易学同道教丹学之间的关系等等,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三)朱熹中和思想的发展演变,自清人王懋弦以来众说纷纭,今港、台、日、美说法尤多。束先生重新考定了“中和旧说”四札的年代和朱熹潭州之游的全过程,对“中和旧说”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见解,从而全面揭示了朱熹主悟一丰静一主敬的逃禅归儒思想的演变过程。

(四)关于朱熹与陈亮的论战,后来人们多把陈亮的思想说成是“义利双行,王霸并用”。束先生认为这是千古一大谬误,他考察了朱陈论战的全过程,发现陈亮恰恰是反对“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为此,他对朱陈论战的性质和焦点作了新的探讨。另外,束先生还根据新发现的确凿材料,考证出朱熹与陈亮先后有三次见面,而并非人们后来认为的只有一次见面。

(五)朱熹与陆九渊的太极论辩,向来穿凿附会很多。束先生全面考察了朱、陆论战的全过程,发现早在淳熙六年朱熹在南康军任内就已同陆学弟子刘淳叟进行了“无极而太极”的论战,并根据国内外学术界鲜知的岳珂《宝真斋法书赞》中的陆氏信札,考出朱陆太极论辩开始的准确时间。对朱陆论战的焦点,发展变化,束先生也提出了新说。此外,并考定了朱熹《皇极辨》的写作时间,从而证明了朱陆的太极论战后来又发展成为一场皇极论战。

(六)朱熹的一生是论战的一生,大大小小的学术论战对他的集大成的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其中有很多重要事实与环节却长期湮没无闻。束先生经过考证,查明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如朱熹清算宗杲一无垢的佛学论战,朱熹在完成逃禅归儒后重评湖湘学派的论战,朱熹为建立自己的经学体系而同当时著名《易》学大家程迥、郭雍、袁枢等的《易》学论战,同浙东的功利学、事功学的论战等。

(七)朱熹一生著作宏富,但有些书鱼目混珠,真伪莫辨,妨碍了对朱熹思想的研究。束先生对此也作了一些考辨,如《毛诗集解》、《诗集传》、《易传》、《周易本义》、《小学》、《易学启蒙》、《通鉴纲目》、《参同契考异》的成书年代及经过,都作了探讨,纠正了一些讹传。又如《家礼》一书,以往许多人定为伪作,而束先生经过确考,证明是朱熹所作无疑。

以上新发现的史实资料,不仅极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为以后学术界研究朱熹和朱子学提供了重要借鉴。

这部《朱子大传》的出版,填补了我国传统文化和朱子学研究中长期存留的一项空白,意义至为深远,必将受到海内外广大读者的欢迎。这部巨著的问世,是束景南先生长期呕心沥血,辛勤耕耘的硕果。束景南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后进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攻读古代文学专业,他除攻治历史、中文外,又刻苦自学哲学、美学与文化学,研治甲骨金文,搞过文艺创作,并爱好绘画、书法与音乐,先后发表了有关研究庄子、孟子、扬雄、司马相如、石涛以及佛学、道教的文章。近10年来,他全力专攻朱子学、理学、佛教与道教。他从事《朱子大传》的写作从收集整理资料到完成书稿,整整花了10年左右时间,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艰苦创业和顽强拼搏的过程。其中,全面收集整理有关资料,进行写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从70年代后期开始,前后共花了4年多时间,共查阅了3000余种古籍,做了200多万字的摘录笔记,收集了数十万字的朱子佚诗佚文,并将《朱子文集》中的信札诗文全部加以考定系年,探明史实,弄清朱熹生平及思想发展的历程,在此基础上自编成《朱熹年谱长编》。在完成辑佚一系年一年谱的三大浩繁工程后,束景南先生才正式进入《大传》的写作阶段。束先生的这部《大传》多半是在一个“十方立书轩”里写出来的。他家离学校甚远,每天花三、四小时徒步往返学校与图书馆之间,数年如一日,全靠自己手抄资料,自印稿纸,节衣缩食写成此书,没有向国家要过一分钱。经7年的努力,终于在1987年完成了初稿,1988年定稿,今年年初压缩修改后付梓。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祖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刻苦自励和奉献精神。朱子英灵有知,亦将含笑九泉。

值此《朱子大传》行将问世之际,我们对束先生的这项历十载辛勤耕耘所获的丰硕成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和由衷的敬佩,并祝愿他在前途似锦的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春天里取得更大的成就。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 杨青

壬申暮春于武夷山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朱子大传(性的救赎之路增订版)(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束景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9118858
开本 16开
页数 875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903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538
CIP核字 2015249136
中图分类号 B244.75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0
168
5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