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的力量》为“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中文学批评卷的一种。收入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来所写的文学批评十九篇,涉及莫言、苏童到周晓枫、廖一梅等作家作品,同时对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与当代文学热点也有记述。
图书 | 野生的力量/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 |
内容 | 内容推荐 《野生的力量》为“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中文学批评卷的一种。收入70后批评家张莉近年来所写的文学批评十九篇,涉及莫言、苏童到周晓枫、廖一梅等作家作品,同时对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与当代文学热点也有记述。 目录 第一辑 作为记忆生产者的作家 唯一一个报信人 ——论莫言书写故乡的方法 重读《生死疲劳》: “发生过的事情都是历史” “现实感”与想象历史的可能 ——以苏童近年创作为视点 毕飞字:作为“记忆”生产者的作家 第二辑 “世界文学”的想象与当代文学热点 传媒意识形态与“世界文学”的想象 ——以“顾彬现象”为视点 我们为什么关注非虚构? 寻找结晶体,而非漂浮物 ——关于城市文学创作的随想 对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从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看长篇小说评价标准的变化 书写有精神品质的人 ——读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获奖作品札记 第三辑 20世纪初: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 书信、日记、自白式表达 一一现代妇女写作叙述范式的初步形成(1917—1925) 重估现代女作家的出现 一一以新文学期刊(1917—1925)中的女作者创作为视点 阅读/写作塑造新女性 ——以冯沅君为例 第四辑 社会性别意识与2l世纪初的女性写作 社会性别意识与新世纪女性写作之变 “起义的灵魂” ——周晓枫论 先锋气质与诗意生活 ——廖一梅论 余秀华:人与命运互相成全的可能 ——写给2015年的三八妇女节 第五辑 关于代际写作 在逃脱处落网 ——论70后写作的个人化与公共性 意外社会事件与我们的精神疑难 ——70后新锐小说家与“城镇中国”的重构 附录:假如自由能成为一种写作习惯 ——一次发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野生的力量/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29536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0 |
出版时间 | 2017-04-01 |
首版时间 | 2017-04-01 |
印刷时间 | 2017-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6 |
CIP核字 | 2016310181 |
中图分类号 | I206.7-53 |
丛书名 | |
印张 | 19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41 |
宽 | 166 |
高 | 1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