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日本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是日本知名的日本史学者。他的多种有关日本历史的著作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陆续被介绍到中国。

井上清创作的《日本历史》按照社会发展的时间进程,从日本原始社会一直写到1960年,重点叙述了日本天皇制的完成以及走向军事帝国主义的进程,于其中,可以隐约看到中国、朝鲜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影子,有友好往来,有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更有近现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侵略。

内容推荐

被誉为日本有良知的历史学家井上清,曾因其坚持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的领土而被国人所知。

《日本历史》,就是作者以战斗和批判的姿态,坚持“良知”下写的一本完整的日本通史,还被歪曲的日本历史以本来面目。《日本历史》按照社会发展的时间进程,从日本原始社会一直写到1960年,重点叙述了日本天皇制的完成以及走向军事帝国主义的进程,于其中,可以隐约看到中国、朝鲜在日本历史进程中的影子,有友好往来,有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更有近现代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朝鲜以及东南亚各国的侵略。

对中国读者来说,无论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还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都需要对一衣带水的日本有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

目录

凡例

日本史时代划分一览表

前言:日本历史的发展与时代划分

1.原始日本——人类的共性与日本的个性

2.大王国家与部民——奴隶制与国家形成的特征

3.大化革新——从虚拟的氏族制到法制齐备之国

4.古代天皇制——仿中国唐朝与“现人神”

5.庄园与农民——律令体制的崩溃与武士的形成

6.贵族政治及其文化——从国家主义到贵族主义

7.武家的“草创天下”——六波罗政权与镰仓幕府

8.封建社会初期的特征——农奴制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形成

9.镰仓幕府的灭亡——在乡武士与农民显示力量;蒙古来犯

10.古代遗制的清算——“忽”的发展与室町幕府的矛盾,

11.“上□下”与战国时代的战乱——“土-揆”与“国-揆”和战国大名

12.自由城市的萌芽——产业、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城市

13.国民的活力与文化——文化的群众化和日本与西方文明的交往

14.秩序与权威的改组——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统一全国

15.士农工商、秽多、非人——严密的封建统治网

16.锁国与封建制——被窒息的国民活力

17.农民与町人力量的增长——封建社会的最后阶段

18.平民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的创新

19.封建制度内部矛盾的激化——享保与天明时期的政治与社会

20.促成变革的各种因素的发展——革命与改革的预言、近代的前提

21.对外开放——封建制度危机与民族危机

22.推翻幕府——摆脱危机

23.明治维新(一)——革命与反革命

24.明治维新(二)——自上而下的近代化

25.自由民权的斗争——民主革命与东亚团结的联系

26.自由民权运动的挫折——起义、统一战线、失败

27.完成天皇制——古代与近代的结合及其矛盾

28.初期国会与政党——从民权到国权

29.修订条约与中日甲午战争——从被压迫国到压迫国

30.资本主义的发展——官僚、资本家、地主、群众

31.走向帝国主义之路一日俄战争与吞并朝鲜

32.日俄战争后日本国内外形势——帝国主义日本政治的基本结构

33.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与日本

34.民本主义、米骚动、原内阁——向波拿巴主义靠拢

35.日本帝国主义危机——四大矛盾之展开

36.侵略中国——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一)

37.太平洋战争——大日本帝国的崩溃(二)

3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与世界——日本复兴的两条道路

结束语:日本历史的总结与展望

译者附记

试读章节

迄今所知的最早在列岛社会出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为陶器上有绳子痕印或与此类似的花纹而称其为绳文式陶器文化。本书将其简称为绳文文化,并称该时代为绳文时代。绳文文化延续数千年,直到公元前3一前2世纪,其遗迹与遗物,从北海道到冲绳本岛遍及日本各地。通过漫长的岁月,人们虽未能从渔猎采集经济解脱出来,也没有发明金属器具,但由于不懈的社会劳动,也逐步地提高了生产力与文化。

绳文时代,根据陶器外型与花纹的变化,以出土情况,大致可分为早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晚期五个时期。

在早期,由于人们已经有了弓箭,可知已经进行了比旧石器时代更为发达的狩猎。到前期之末,人们已经懂得乘独木舟出海捕鱼了。住处是从地面下挖6—7平方米的方形或圆形穴,中间立一柱,四周葺以草木为房盖,即竖穴。早期的居住集团规模很小,在同一地点定居的时间短。但进入前期后,竖穴都相当多地排列在近海的高地上,成为小部落,现今还可见使用较久的炉灶遗迹。可知在一地定居的时间也长了。

到了中期,部落也在远离海岸的腹地发展起来。如长野县八岳山麓就发现过很多中期居住遗址。这一时期,在相当广泛的地区都进行了物物交换。最有名的例证就是以长野县和田崖附近出产的黑耀石为原料制成的石镞。该石镞不仅遍布关东①与信浓、越前、越后各地,还东及今之福岛县,西及今之爱知县、福井县,甚至跨海到了佐渡岛。

从后期到晚期,人们从高地向平原附近活动。部落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从居住遗址和贝冢中出土的陶器、石器和骨角器等劳动工具,种类既多,数量也增加了。这正说明劳动生产得到发展而且是多样化了。东日本与西日本在文化形态上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差别。

绳文文化在陶器的形状与花纹上,东日本与西日本虽原来就承认有某些差别,但直到后期,也无质的差别,各地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的。可是到了晚期,东日本仍按原来的方向继续发展,钓具等骨器变得非常精致,陶器的装饰,如青森县龟冈出土的典型的龟冈陶器就极为复杂了。相反,在西日本,从绳文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变化却很小,陶器甚至比以前更质朴。但出现了具有新性质的强有力的劳动工具,如似乎是用于挖土的大型打制石斧等。估计这是西日本的人们在探索新的生产方法和走向农业的道路。

绳文文化虽已发展到这一步,但始终未能进行农耕与畜牧。绳文时代人们所豢养的唯一家畜是狗。狗这种动物在世界各地都是人类最早的朋友和助手。从绳文文化中期以后的遗迹中,曾出土过可能是用来粉碎谷物的石臼和上述的大型打制石斧。于是,有的说法就推断当时已经开始了诸如种植稗和芋头等的原始农业。这种说法还没有得到肯定。即使如此,估计也不会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方法,人们依然主要还是靠渔猎采集经济。

在这种生产力水平上,能劳动的人都劳动,就这样也只能勉强维持社会生活。因此,也就没有产生自己不劳动而剥削他人劳动的富者与受他们剥削的贫者之别的条件。绳文时代任何时期的居住遗址都是同样粗糙,并无大小优劣之分。人死后都葬于共同的墓地,既无较他者美观的个人坟墓,也无较其他死者附有不同的随葬品。这就意味着在该社会里并无贫富贱贵之分。在这种社会里,狩猎、捕鱼、建造住处等主要的生产大概无法靠单独个人,只能靠社会全体的共同劳动。而且,弓箭、船只与网等主要劳动工具无疑也是为整个社会所公有。因为,如果这些属于个人私有,那么,拥有生产工具的富者与不拥有这些工具而只能从事劳动的贫者之间会有差别的。但并无显示这种贫富之差的任何证据。

集体生产劳动与生产工具公有,换言之,即这种原始公社制集体很可能就是以母系血缘联结的人们的母系氏族公社。虽然还没有能直接证明这一点的文物,但从当时生产力与部落的规模以及后世的母权制的事实,是可以做这样推断的。而且,从中期与后期的绳文陶器中表现人的陶偶即陶俑也多为女性形象。陶俑多半与万物有灵,即与相信能左右人类命运的“万物有灵论”有关。其所以表现为女性形象,也可能是认为女性生儿即是生命的本源,在这一点上感到女性有神奇的力量,也可能是意味着对母祖的崇拜。

日本人种与日本语雏形的形成

根据下述两点,可以说绳文时代就是日本历史的开端,即第一,在这个时代,可以认为日本人种的雏形已经形成。人类学者一般的说法是,继绳文文化之后,自朝鲜传来了崭新的高级文化(即下文谈到的弥生式陶器文化)并很快地就居于支配地位。这时.新的人种有若干虽然也渡海而来,但他们既未灭亡绳文时代人,也未与其混血并消灭其人种特征。相反,新的人种倒是被绳文时代人所同化。假定如此,那么,就不能不说绳文时代的人们就是迄至今日的日本人种的雏形。

那么,究竟是绳文时代人与旧石器时代人在人种上一脉相承,还是旧石器时代人由于某种原因而消逝,随后,处于绳文文化的人种来到并成为日本列岛的主人,或是旧石器时代人与新来的人种共存、混血成了新的人种呢?在这方面,考古学者与人类学者都没有得出任何结论。但是,旧石器文化与新石器文化有着连续性的考古资料却日益被发掘出来。当然,文化的连续不一定就意味着人种的一脉相承。然而,如果能肯定这两种文化的连续性,则创造这种连续发展起来的文化的人种,也就有很大可能是同一的。

即使旧石器时代人与绳文时代人基本上是同一人种,或者就是彼此不同的人种,绳文时代人在与大陆隔断数千年期间,都不能不在日本列岛上过着几乎是孤立的生活。因此,在这期间,他们就适应了日本列岛的各种自然条件,产生了人种与文化方面的独具的特征。虽然我们不能断定他们的远祖究竟是居住在大陆还是东南亚,但可以认为,绳文时代人在与之不同的自然条件与文化条件下生活了几千年到一万年的过程中,演变成了与其远祖不同的人种,成为日本人的雏形。

第二,日语的核心可以认为是形成于绳文时代。根据语言年代学的推断,现今日本本州等地的语言与冲绳的语言源出于同一祖语,从公元前后才分离并各自独特发展起来的。假定如此,那么,构成两语共同核心的日本祖语,一定在绳文时代就已存在了。日本祖语究属何种语系,虽有种种学说,但尚无定论。在日本周围各民族语中,能找出与日本语有亲族关系的最有条件的只有朝鲜语。假定日朝两语是亲族,那么,以语言年代学来推断两语与其共同的祖语分离的时期,据说,至少在距今3500年到5000年以前,亦即在绳文时代中期以前。

因此,在绳文时代就形成了日本列岛这一现今日本人所固有的生活领域,并发展成为与周围各民族不同的独特的人种及其语言,即日本人与日语的雏形。他们冲破蒙昧,开辟并走上了文明之路。日本人的历史正是这样开始的。p3-5

序言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是日本知名的日本史学者。他的多种有关日本历史的著作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据称,他本人还曾来中国(西安)友好访问,并与中国学术界进行过学术交流。他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论述广为中国学术界和读者所称颂。

《日本历史》(岩波新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第1版是1963年9月25日,第34版是1981年4月20日)问世的。此书刊行后在日本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当时的刊行量超过100万“部”(套)(据井上清教授1983年2月26日给译者来信中称),这在当时日本刊行的书籍中是不多见的。不但在日本国内,甚至还被译成德文介绍到西方德文通行地区。

译者与井上清教授素昧平生,只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中国对外文书籍翻译尚无定制的情况下,曾应北京三联书店之邀曾译过他的著作《日本历史——“国史”批判》。

当译者在工作之余获悉上述《日本历史》刊行后,为开阔视野也颇想一读。但因译者孤陋寡闻、眼拙为甚未见国内书店陈列此书。为此,译者曾不揣冒昧地自荐井上清教授表达了这一意愿。出乎意料之外,井上清教授却盛情不吝地回赠给译者一套该书。 译者读过该书后感触是多方面的。 首先,译者在读有关日本历史书籍过程中,相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历史书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旧日本历史书籍影响深重的日本某些有关日本历史的论述而言,最突出的感觉是上述《日本历史》一书是拨开了这些论述的阴霾,还了日本历史的本来面目。该书不论在古代、近代和现代各部分的论述赋予作者的印象都是如此。

据译者所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历史书籍,特别是教科书一类,从头到尾都是强化渲染与灌输唯心的“皇国史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无条件投降后,作为一种思潮,“皇国史观”的日本历史论述却仍然时隐时显。迄今,屡屡见诸媒体的有关日本历史教科书应遵循何种基本观念编写的斗争事例不断出现。但井上清先生的《日本历史》却坚定地将被歪曲的历史拨乱反正,还了日本历史的本来面目。

其次,为把被歪曲的日本历史还以它本来的面目,其姿态就必须是战斗的与批判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占领日本的盟军总部批准的唯一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国史》出笼。对该书的斗争与批判就此拉开了序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1947年1月)刊行后又几经修订于1953年8月在日本刊行、1957年又被介绍到中国的上述《日本历史——“国史”批判》就是一个战斗与批判的回合。

批判日本历史的“皇国史观”,由于它形成的时间与空间背景,毕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中国读者来说,进一步了解与认识日本历史的本来面目,不仅对认识今日日本有益,从增进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而言。对深入地理解与认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质也是有益的。

基于这种想法,译者感觉到将坚持唯物史观的《日本历史》介绍与推荐给中国读者一读,无论从开阔视野角度而言还是从认识日本,了解日本的过去、现在而言,都是有益的。

译者愚见,井上清教授的上述《日本历史》的论述将会给中国读者在这一方面给予很大助力。译者译此书的初衷与愿望就是如此。

由于译者对日本历史的无知与蒙昧,在译书过程中虽曾获得友人与编辑部门人士的协助与指导,但为水平所限,不足与错误之处势难避免,敬希读者惠予批评指正。

后记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京都大学教授井上清先生著作甚多,中译本也较多,其中也有本书译者过去的译著。

1983年本书译者获井上清教授赐函,并惠赠《日本历史》(岩波书店198l—1982年“岩波新书(青版)”上、中、下3册)。得悉,该著在1963一1966年初版出版发行后截至1982年各册均再版24—34版不等。而且,各册发行量皆逾百万。此外,该著德文版当时也已出版。为此,在征得原著者意见后,本书译者即根据日文原版着手译书。尔来,几经波折,迟至90年代中期,本书出版事宜始见端倪,并终得以面呈读者。

为出版方便,本书将原著上、中、下3册按合同规定,极个别章节调整后合为1册。另,日文原版每册扉页与每章之前附有1-3页不等的有关的历史文物影印插图等。出于技术原因,并经原著者同意,本书将这些照片与插图等删去。

在译书过程中,本书译者汇同闫纪青、孙卫敏、王润芝共事,并由本书译者审定全书译稿。最后,复经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马君雷先生校阅,陕西人民出版社吴秉辉先生、曹秀君女士、周远女士对本书出版惠予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为本书译者水平所限,有不周之处,敬希指正。

闫伯纬

1998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日本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井上清
译者 闫伯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9603308
开本 16开
页数 4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73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06
CIP核字 2011001543
中图分类号 K313
丛书名
印张 27.25
印次 2
出版地 陕西
238
167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