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鸦和狐狸
不管你对世人多少次嘱咐:
说拍马屁卑鄙呀,不安好心呀——全没有用处,
马屁精总能在人家心里头落户。
上帝赐给了乌鸦太太一小块干酪;
乌鸦好不容易往云杉上一落(lao),
早想把这份点心吃掉,
可又拿不定主意,嘴里叼着这东西。
冤不冤近边溜过了一只狐狸;
干酪的香味儿突然叫狐狸停下了脚步,
狐狸看见了干酪,干酪把狐狸迷住。
这滑头娘儿们踮着脚走到树干下边儿,
盯着乌鸦,尾巴老在转圈儿,
悄声细语,甜甜蜜蜜:
“亲人儿,你长得够多么美丽!
小脖子多棒,眼珠儿多棒!
像故事里讲的那样漂亮!
多好的毛儿!多好的嘴!
嗓门儿一定像天仙般甜美!
亲爱的,别害臊,唱上一唱!
怎么样,好妹子,你这么漂亮,
如果唱歌儿也很在行,
你一定是我们的众鸟之王!”
这报丧婆子被夸得晕头转向地发呆,
快乐得嗓子眼儿里透不过气儿来——
听了狐狸这些亲热的话儿,
用乌鸦特有的嗓门儿“哇”的一声大叫,
干酪掉了——狐狸早已经叼着它溜了号。
[译者的话]
这是一个老故事,伊索和拉封丹都写过。在伊索寓言中显得比较简单;拉封丹将它诗化,并补充了不少细节;克雷洛夫就写得更生动了,狐狸这个角色的语言也更丰富了。
至于乌鸦,看来俄国人也不喜欢它——这和中国人一样。
2、橡树和芦苇
有一次橡树跟小小的芦苇交谈。
它说:“你真该埋怨老天,
你连只麻雀也驮不起,嫌它太沉。
只要水面有小风儿吹起一阵波纹,
你就会摇摆,真是弱不禁风,
弯下腰杆儿,孤苦伶仃,
看你一眼都觉得可怜可悯。
而我却傲然挺立,像高加索的山峰,
不光挡得住太阳的光线,
也敢于嘲弄暴风骤雨和雷霆闪电。
就那么又稳又直地一站,
周围好像什么事儿也没有。
你看是风暴,我看是小风儿一口,
你最好长在我的保护伞底下, 头上遮着我浓密的枝桠,
保着你刮风下雨都不怕;
可是老天爷偏偏叫你们长在岸旁——
那里是风神肆虐的地方:
老天对你们当然没怎么关照、帮忙。”
“你真是悲天悯人啊,”芦苇回答它说,
“我不会有多大麻烦,你又何必要难过?
我自己并不担心风暴;
我会被吹弯,可是我不会断掉,
因此风暴对我的危害很少;
它们给你的威胁不见得更小!
不错,哪怕它们在蛮干狂嚎,
你至今长得结实坚牢,
它们的打击没叫你低下脑袋;
可是——到最后才知道厉害!”
芦苇刚讲完这话,
突然从北方刮来一股狂飙,
带着大雨,带着冰雹。
小芦苇卧倒在地,橡树却坚不动摇。
狂风大作,力量倍增,
怒吼一声——把橡树连根拔起,
虽然这橡树曾经头顶青天,
并且把树根牢牢地扎在土里。
[译者的话]
伊索寓言的《芦苇和橄榄树》很简单,拉封丹《橡树和芦苇》就铺陈开来了。克雷洛夫这首和拉封丹的基本一样。
3、音乐家
街坊请街坊吃饭,
还有另一个打算:
这主人酷爱音乐,
就想用演唱来招引邻居赴宴。
唱得也真妙,各人有一套,
还有人扯开嗓门儿大叫。
客人听得脑瓜子发晕,
耳朵里直跳。
“你饶了我吧,”他吃惊地说道,
“欣赏个啥呀?你这场合唱,
简直是乱七八糟地瞎叫!”
“你说得不错,”主人满怀深情地答道,
“他们是有点儿跑调,
可他们滴酒不沾,
行为规矩又可靠。”
依我看,不怕他们能喝酒,
做事嘛——也得是一把好手。
4、乌鸦和母鸡
斯摩棱斯克公爵
定下巧计来对付侵略,
给新的野蛮人布下了天罗地网,
撤出莫斯科——要把敌人在这儿消灭, 那时所有的居民不分老小,
收拾收拾,不浪费一分一秒,
全都涌出莫斯科城墙,
像一群蜜蜂飞出了蜂房。
乌鸦高高在上,站在房顶,
蹭着嘴巴,冷眼瞧着这慌乱的情景。
母鸡在大车上看见了乌鸦,
于是在底下喊它:
“大嫂,怎么啦?走吗?
听说敌人到家门口啦。”
报丧婆子回答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我要勇敢地留在这里。
你们母鸡要跑尽管跑,
谁也不会拿我们乌鸦来煮、来炒;
我很快就会和客人相处得和和睦睦,
也许还能捞点儿好处,
捡块干酪、骨头什么的把肚子填填。
再见吧,小母鸡儿,一路平安!”
乌鸦真个就没有挪窝,
可是哪会有便宜让你白捡白摸!
当斯摩棱斯克公爵开始叫客人挨饿,
乌鸦也掉进了客人的汤锅。
有的人埋头盘算,不听也不瞅,
似乎幸运马上能到手。
其实最后一算账——
跟乌鸦掉进汤锅没什么两样!
[译者的话]
在俄国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中,这篇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处处受到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掣肘。特别是撤离莫斯科的战略决策,被亚历山大认为是军事上的失误。作者反驳了亚历山大的看法,支持了库图佐夫的正确决定。他还通过对乌鸦的讽刺批判了贵族阶级的妥协投降倾向,揭露了民族叛徒的丑恶嘴脸。
P3-9
一
人有自己的童年。人类也有自己的童年。
童年的人喜欢听故事,童年的人类也喜欢听故事。童年的人喜欢唱歌跳舞,童年的人类也喜欢唱歌跳舞。
歌舞中出现歌词,就成为诗、乐、舞的三位一体,后来又分了家。
歌唱和讲故事相结合,出现了早期的以英雄故事之类为内容的民间吟唱诗歌和吟唱诗人。自然,这里也离不开伴奏。
由于主管感情和艺术的右脑发展,出现了抒情诗;由于主管逻辑思维的左脑发展,出现了寓言。
人类看问题总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来才有理性认识的。单纯地说道理,有时讲不通。怎么办呢?说个故事。不是普通的故事,而是跟这个道理有关的故事。用那个故事和当前的事儿一对比,情况相同,故事里的结果如何,对处理当前的事儿就很有参考价值了。——这种故事,就叫作寓言。
寓言的出现,在人类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神话中也有许多故事带有明显的哲理色彩和寓言色彩;但是就其整体而言,它的思维形式是原始的。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始于对神话的批判,而寓言在其中起了桥梁的作用。所以,虽然神话和寓言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可是从实质上看,是寓言颠覆了神话,伊索颠覆了荷马。
可是小孩子未必那么喜欢听寓言。年纪大一些以后学寓言,什么“自相矛盾”呀、“郑人买履”呀,往往是当作知识小故事来学的。为什么呢?寓言的目的性太强,情节比较简单,几句话说完,又总会对听寓言的人进行一些说教,所以就不一定很受孩子们欢迎。小孩子只喜欢听有趣的东西,不喜欢在听故事的时候也接受明显的道德说教。这就需要说寓言的入动动脑筋了。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把寓言和诗歌结合起来。孩子们不是爱唱爱背吗?就叫它念起来上口,好念好背。哪怕是简单的几句,也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背熟了还不容易忘记。
在这方面,人类个体的童年和人类整体的童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诗体的寓言——也就是寓言诗。
二
世界各民族的寓言,目前看到的有三个最发达的体系:一是以印度寓言为代表的南亚中东体系,一是以中国寓言为代表的东亚体系,一是欧洲体系。这是就已知情况来看的。
从内容来说,中国寓言(汉族寓言)主要是世俗的。汉民族早已形成讲实际的人文传统,孔夫子就“不语怪力乱神”,初期的神话也早已丢失太多,显得支离破碎了。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我们的古代寓言进入它的黄金期,而它突出的特点也是世俗精神。当时诸子百家都喜欢用寓言宣传自己的主张,达到说服群众、压倒对方、争取当权者采纳的目的。因此汉族寓言的传统是作为各种哲学、政治主张的载体,并在现实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起到直接作用。它里面的角色,也以人物居多,少有拟人的动物。而欧洲寓言多为一般道德说教,角色也以动物为主。这就很不一样了。
至于寓言的形式,汉族寓言都是采用散文体。中国的抒情诗发达,叙事诗不发达,把诗歌都用到了抒情上面。而且,中国的寓言是讲些郑重其事的道理,所谓“文以载道”,不是哄小孩子的,没有必要考虑多么朗朗上口。欧洲寓言中,伊索寓言是散文体,后来大概很早就出现了诗体寓言。据说被判死刑的苏格拉底,在狱中候刑期间,曾用诗体改写伊索寓言。这么说来,欧洲寓言诗的出现,就应该是很早的了。
说到伊索寓言,其实来源很多,并非名为“伊索”者一入所作,因而显得庞杂,文字一般也比较简单。每个故事后面,通常有几句话点明作品想说的问题(即所谓“道德教训”)。后世的诗体寓言则是寓言家个人的创作,所以思想都比较一贯;至于所谓“道德教训”,则有的篇什用,有的篇什就不用。
伊索之后,欧洲有名的寓言家不少。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1452-1519),古典主义时期法国的拉封丹(1621-1695),启蒙运动时期德国的莱辛(1729-1781),此外就是19世纪俄国的克雷洛夫了。
伊万·安德列耶维奇·克雷洛夫(1769—1844)出身贫苦,幼年学习主要靠自学。九岁时父亲去世,就挑起了家庭担子。十四岁决心做剧作家。年轻时写了些剧本,也办过杂志,但都成就不大。
1804年,他见到了寓言作家德米特里耶夫,把自己译的三篇拉封丹寓言诗(《橡树和芦苇》《挑肥拣瘦的待嫁姑娘》《老人和三个年轻人》)给德米特里耶夫看,得到赞赏,认为他有写寓言的才能。1805年,克雷洛夫开始发表寓言诗作品,时年36岁。1809年出版第一本寓言诗集,受到热烈欢迎。
……
除此以外,事情还涉及到儿化韵本身的处理方法。比如yixiar(一下儿)既然常常写成“一下”,它究竟只能押ar韵,还是也可以押a韵呢?如果我们的诗歌作品里经常省略“儿”字,就会出现儿化音节(像ar)能不能和不儿化的音节(像a)彼此押韵的问题。本书对此采取了一种比较宽松的标准。
也有些情况下,在诗行中间,“儿”字太多的话,有时显得很拖沓。这种时候,少写些“儿”字就显得明快些,实际上还是会念成儿化韵的。
对克雷洛夫这个作家的看法,在我们国内并不完全一致。也许是因为一些入把寓言这种体裁当作“小儿科”吧,俄罗斯文学史的专著中,就有一些是完全不提他的。可是在十九世纪之前的俄罗斯文学中,大人物从罗蒙诺索夫开始,直至有名的诗人杰尔查文,就其影响而言,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俄罗斯或其他国家,有谁比得上克雷洛夫?
克雷洛夫的作品,处处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为紧随其后的普希金以及普希金之后的许多俄罗斯作家铺平了道路。
普希金本人,就曾将克雷洛夫称为“真正的人民诗人”。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还说:“任何一个法国人都不敢把谁置于拉封丹之上,但我们好像能认为克雷洛夫比他好。”“克雷洛夫的寓言高于拉封丹。”
别林斯基说:“克雷洛夫的寓言除了是优美的诗篇外还有着另外的珍贵特点。这里讲的是他的语言的人民性。克雷洛夫的寓言像清亮的镜子一样反映了俄国人民的智慧,这智慧看似笨拙,实则带有咬起人来很疼的利牙,这智慧、勇敢、锐利,同时又会进行善意而辛辣的嘲笑,这智慧观察事物具有天生的准确性,并善于用简短、明确、同时又很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克雷洛夫的寓言里蕴含着他自己的,以及从父辈那里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全部生活智慧和实际经验。”
克雷洛夫的寓言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阅读它,在欣赏之余还能得到很大的教益。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丁鲁
2014年6月
《克雷洛夫寓言诗全集(全译本)》收集了伊·安·克雷洛夫一生创作的所有寓言。这些寓言歌颂了质朴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统治者进行了辛辣无情的鞭笞,反映了生活的真实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典型特性,形象鲜明,内容生动,语言朴实,寓意深刻,蕴含着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
伊·安·克雷洛夫的寓言题材广泛,寓意深刻,托物言事,借古讽今。寓言的结构一般都很简短,他把简单的含有训诫意义的寓言变成了雅俗共赏的讽刺文学作品。俄国的大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克雷洛夫的寓言——不是简单的寓言,而是小说,是喜剧,是幽默的特写,是辛辣的讽刺文学作品,总之,怎么说都可以,就不是简单的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诗全集(全译本)》收集了他的所有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