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在别处(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对访谈文章而言,采访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文章的质量。采访者需要有功力、有诚意,才能保证采访文章的连续性和可读性。《书在别处(精)》作者刘忆斯算得上一位功力深厚的采访者,他有智慧,博识而慎思,善辩且敏锐;有思想深度,不为时势左右;有正气,即使是逸闻旧事,也能写得大气,不强求猎奇,以标题党蒙骗读者,丑化受访者。再看他访谈的对象:董桥、李欧梵、金耀基、李敖、小思、南方朔、杨照,或白发飘飘,或文思飘飘,或长衫飘飘,均是扬名四海的高人。采访之时,作者有备而来,频频向各位高手抛出忽大忽小、或明或暗、亦正亦邪的问题。忽而短兵相接,忽而以退为进,忽而不厌其烦,忽而答非所问,有情似无情,无招胜有招,吞吐之间,气象万千,颇为精彩。一本访谈录,生生被作者演绎成一场高手如云的“华山论剑”。身为读者,自然不应错过这出难得一见的好戏!

内容推荐

《书在别处》收录了刘忆斯作为《晶报·深港书评》主编期间对文化名人访谈的整理稿。其中包括被评为香港书展“年度作家”的李欧梵、旅日作家李长声、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才华横溢的李敖……对话人物涵盖日本、香港、台湾三地,对话话题涉及哲学、文学、政治、教育、音乐等各个领域,包罗万象,锋芒内敛,睿智深藏。

目录

序 俞晓群

序 胡洪侠

董桥:我不在乎别人用我来“急救章”

童元方:陈之藩有三种身份,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

金耀基:我不反对传统,但我批评传统;我不对未来抱有幻想,但我有一种期待

陈冠中:小说长着脚,可以走很远

李欧梵:今天的人应该多看小说,小说有助于脱离狭隘的心胸,维持开放的心灵

小思:我就是把香港写出来,让你慢慢知道它,然后慢慢去爱它

李敖:我想用余生去写以前没写过的东西

杨照:面对经典,要有一种“谦卑的假设”

李长声:日本,满足了我对中国古文化的想象

初安民:我希望通过文学把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字一个字地印、刻出来

甘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只有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才有意义

林道群谈高伯雨:他没有得到时代慷慨的回赠

江勇振:每一代的人,都是在为上一代的人重新书写历史

周保松:政治哲学不在象牙塔,而在公共生活中

张铁志:我的《国际歌》是跟唐朝乐队学的

试读章节

刘忆斯:我知道您会帮陈教授翻译材料,还会给他讲解古诗词,但在陈教授的创作上,您会施以影响吗?

童元方:我想我可能会影响他写的内容,但绝对不会影响他在文字上的创作。比如我正在看一本书,他通常都会“捣乱”,抢过去先看,等看完以后,他就会和我讨论这本书以及延伸的话题,而这些讨论可能就会激发他创作下一篇文章。另外,2002年我们结婚后,他的晚年非常开心,所以他的创作生命也延长了,像《散步》《思与花开》,都是他八十岁左右时写的,《思与花开》甚至是他所有书里篇幅最长的一本。

刘忆斯:我想知道作为一代散文大师的陈教授,最后一篇封笔之作是哪篇?

童元方:就是他为内地黄山书社版“陈之藩作品系列”写的那篇序,题目叫《萧规曹随与房谋杜断》。那篇文章是2009年4月写的,他口述,我执笔。当时他因为中风,口齿已经不太清楚了,只有我能听得懂他说的话,但你看那文字,当时八十四岁的他思维依然缜密、清晰。

电磁波就是“聚散无常,回旋不已”

刘忆斯:有一个经常被提及和研究的问题,就是“陈教授是科学家,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散文”……

童元方:是的,这是一个在很多年里都很主流的评价,但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起码是一个很粗疏的说法。我们不要管陈教授是什么家,只是拿出文章来看,他当然是华文写作最好的作家之一,这里面不存在他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的前提。其实这些年来还有一个说法,就是“陈教授可以在文学与科学两个领域里自由跨越,很了不起”,我觉得这种说法也不准确。陈教授后期的两本书都是我做的校对,而他以前的书重新出版校对也是我。你知道,当校对就要很慢很仔细地看每一个字,这就成了一个“精读”的过程。当我许多年后重读他在1960年代只有三十多岁时写的《科学与诗》——“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忽然有了和许多年前第一次读这篇文章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说是新的发现,我觉得他的这个比喻真的太绝妙了。

刘忆斯:但不可否认的是,陈教授的确是掌握着科学与文学两种语言来写作的。

童元方:我觉得他其实有三种身份:第一种是科学家,他是学物理的,数学也非常好,当他面对一个问题时,如果他想用科学的语言去想,出来的就是方程式;他的第二种身份是文学家,他的语言就是文字,同样遇到一个问题,他若从文学的语言去想,出来的就是文章;我觉得他的第三种身份是工程师,其实,他本来就是一位工程师嘛,所以他能用工程师的语言,去为说明一个问题而组织架构,让文章经营得更好。我觉得如果说他能在科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里悠游自在,最主要是得益于这个工程师的身份.  刘忆斯:我很好奇在生活中,您与陈教授主要用哪种语言来交流?

童元方:我是学古典文学的,不懂用物理和数学的语言,也不能用物理和数学的思维去思考,所以他要是讲广义相对论,就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跟我讲,讲了我也听不懂。在生活中,我们主要是用文学的语言来交流。不过,有时看到他文章中一些格局很大的比喻,我会吓坏了,觉得太妙了。比如陈教授跟我谈到发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James Clerk Maxwell),他就不用方程式跟我说,因为他说了我也听不懂,但是当他用我能听得懂的文学的语言说完电磁波究竟是什么之后,当时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他只说了八个字:“聚散无常,回旋不已。”是啊,人间事不也只是这八个字嘛——聚散无常,回旋不已……

刘忆斯:您就始终无法进入陈教授科学的世界中吗?P30-33

序言

多年来业界流传,中国有三大书评版,一日东方早报之《上海书评》,主持者是陆灏。二日新京报之《书评周刊》,主持者是萧三郎,继而是涂志刚。三日晶报之《深港书评》,主持人是谁呢?

晶报名字很帅气,三日成精,辉映两岸三地;它的主编也很帅气,胡洪侠,江湖上称大侠,名号极大,除了沪上毛尖敢碰虎须,其他的人都只有诺诺称是的份儿。《深港书评》就是他创意,定位极好,占了地利,占了资源,占了人气。出刊也与那两家大相径庭,我称它有三范儿:洋范儿、港范儿、台范儿,三者混搭,构成深圳独有的胡范儿——胡洪侠的胡。所以谈到三大评论周刊之《深港书评》,大侠以深圳商报《文化广场》起家,搞阅读推广成就卓然。这些年在集团与晶报占位,更是如日中天,一个太阳都不够,要众星捧月,炫目之下,那一众人物都很优秀。那么在大侠手下做《深港书评》主持的,会是谁呢?明知故问——刘忆斯。

忆斯是七。后,祖籍在东北,他却在山西长大。忆斯外貌:头大、胸阔、体壮;气质温和,甚至有些温柔,还貌似谦逊;谈话音调富于磁性,具有天生的亲和力。尤其是他那双眼睛,用东北话说,叫贼亮!他采访时,专注的眼神,让我时而想起当初央视的王志,还有曾经客串主持的陈丹青。

但这一切都是表面现象,忆斯最重要的气质是什么呢?我认为是骨子里的傲气。我喜欢这样的气质,尤其是年轻人,没有点傲气,何来自信心,何以立足于世间,何以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呢?记得我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当社长时,曾经提出三点治社方针,一是淡化人际关系,二是杜绝把“能挣钱么”挂在嘴上,三是培养绅士风度。当时就有人问:“绅士是什么风度?”我回答:“我的理解是平等、平和与骄傲。”后来有领导对我说:“晓群,辽教社的人都让你教坏了,没大没小的,都敢跟领导争辩。”但我喜欢这样的氛围,所以我喜欢忆斯骨子里,那一丝丝隐含的傲气。

回到主题。我六年前来北京,后来与大侠交往甚密,进而得识忆斯,有五年了。为他写文章,与他聊天、解疑、喝酒、吃烤肉,可以回忆的事情真的不少。重要的印象是什么呢?

首先我想到,忆斯是一个孝子。中国男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觉得,最有人情味的境界,是父慈子孝,此为做人的根本。前些年忆斯父亲病重,直到去世期间,他一直在深圳和西安两地跑来跑去。父亲去世后,他经常陪伴母亲。那一种真情流露,是装不出来的。尤其是我在微信上见到,他陪在父亲的病榻前,夜深人静,捧着一本书在读,还倾听父亲讲他过去读书故事,见到那景象,我确实要落。因为那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家中的老人病了,我白天上班,晚上去医院陪护。每到深夜,我捧着一本书,在医院走廊中借着灯光阅读,耳朵还要倾听着病人的呼吸声。那时我三十几岁,工作压力大,家庭负担重,确实很累。但现在想起来,那种辛苦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错过了那个时日,再想尽孝都不可能了, “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多么难过的心情啊!所以我想,忆斯的父亲一定是一位慈父,传承下来,他也是一位慈父。生活的美好,心地的善良,为人的坦诚,都在这里孕育。

其次我想到,忆斯是一个才子。读书多,读西书多,读怪书多。多到什么程度呢?有没有大侠读得多呢?没比过,但若读得不多,何以学经济的出身,获得大侠如此青睐呢?当然读书也不可盲目,其中也有智慧。忆斯的智慧表现在四个方面:博识、慎思、善辩、敏锐。单说敏锐一项,却是报人首要的功夫。忆斯敏锐的表现很丰富,在这里我也不一一述说,单说他为文章开列题目,实在是报界一绝。比如这一部《书在别处》,汇集他采访著名作家、学者的文章,其中一大特色,就是大标题、小标题起得真好,既点明主题,又吸引眼球,称得上高手所为。像李长声何以久居Et本,题日“满足了我对中国古文化的想象”;李欧梵对于中国的印象,题日“我心目里的中国就是唐朝”;董桥对于语言的感受,题日“普通话听起来‘很革命’”;李敖对于微博的评价,题日“微博有点像‘厕所文化~’。多好的题目啊,这其中融人多少人生智慧啊!忆斯正是这智慧的捕手,同时他自身的智慧、格调、眼光、好恶,一并融人其中。

我在晶报写过一些文章,有约稿,有投稿,有访谈,确实也领教过忆斯的才气。比如有几篇文章,都是忆斯帮助我改的题目:我为毛尖著作《我们不懂电影》写序《说毛尖》,他改为《让我“惊呆呆呆了”的毛尖》;我写法兰克福书展,题目叫《美因河畔谈中国出版》,他改为《美茵河畔的梧桐树叶第十次黄了》;我写深习,他起名《深圳真的这样有文化么?》。实言之,我确实很喜欢这样的改动,有灵气,有感觉,有时代感,还有旧报人的风度。

最后我觉得,忆斯还是一位有赤子之心的人。如今叫正能量,这个词有些俗气,借用一下,忆斯组织的版面,却是满满的正能量。他采访那么多大学者、当代优秀的知识分子,除了学术思想的探究,他更看重对人心灵的挖掘,不是在愚弄受访者,也不是在糊弄阅读者。说到记者采访,我曾经上过当,被人套出私下的观点,强行发表出去。但我相信,在忆斯身上,不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即使是逸闻旧事,也要写得大气、正气,不强求猎奇、标题党,蒙骗读者,丑化受访者。还有把握政治话题,是忆斯的出众之处,他有思想深度,不为时势左右。当然,在这里我也看到胡洪侠的影子。办报纸副刊,这点功夫最重要,许多报纸靠这一点存活,许多报纸在这一点上死去。忆斯做得可能不是都好,但读《书在别处》,我觉得他有这个能力。

我阅读此书时,感到忆斯猎取的人物让人喜爱,并且他的采访有深度、有趣味、有个性,内容健康,与众不同,超乎想象的好看。通常我不大喜欢看采访文章,原因是文体断断续续,再有采访者的水平高低,往往会影响文章的质量。忆斯的采访言之有物,文章完整连续。所以我赞扬他的真诚与功力!这些年忆斯留下文字不少,这一册小书结集出版,可能只是一个开端。

2015年1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在别处(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忆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031464
开本 32开
页数 32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6-08-01
首版时间 2016-08-01
印刷时间 201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2016040233
中图分类号 K825.4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91
13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6: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