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呼兰河传(精)
内容
内容推荐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全文以“我”的视角,描写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小城的风土人情,融合了作者无法磨灭的童年记忆,通过追忆家乡各色人物和生活画面,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百姓平凡、卑琐、愚昧的生活情状,揭露了旧中国扭曲人性和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目录
正文
序言

今年四月,第三次到香港,我是带着几分感伤的
心情的。从我在重庆决定了要绕这么一个圈子回上海
的时候起,我的心怀总有点儿矛盾和抑悒,——我决
定了这么走,可又怕这么走,我怕香港会引起我的一
些回忆,而这些回忆我是愿意忘却的;不过,在忘却
之前,我又极愿意再温习一遍。
在广州先住了一个月,生活相当忙乱;因为忙乱
,倒也压住了怀旧之感;然而,想要温习一遍然后忘
却的意念却也始终不曾抛开,我打算到九龙太子道看
一看我第一次寓居香港的房子,看一看我的女孩子那
时喜欢约女伴们去游玩的蝴蝶谷,找一找我的男孩子
那时专心致意收集来的一些美国出版的连环画,也想
看一看香港坚尼地道我第二次寓居香港时的房子,“
一二·八”香港战争爆发后我们避难的那家“跳舞学
校”(在轩尼诗道),而特别想看一看的,是萧红的
坟墓——在浅水湾。
我把这些愿望放在心里,略有空闲,这些心愿就
来困扰我了,然而我始终提不起这份勇气,还这些未
了的心愿,直到离开香港,九龙是没有去,浅水湾也
没有去;我实在常常违反本心似的规避着,常常自己
找些借口来拖延,虽然我没有说过我有这样的打算,
也没有催促我快还这些心愿。
二十多年来,我也颇经历了一些人生的甜酸苦辣
,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
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
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为了追求真理而牺牲了童
年的欢乐,为了要把自己造成一个对民族对社会有用
的人而甘愿苦苦地学习,可是正当学习完成的时候却
忽然死了,像一颗未出膛的枪弹,这比在战斗中倒下
,给人以不知如何的感慨,似乎不是单纯的悲痛或惋
惜所可形容的。这种太早的死曾经成为我的感情上的
一种沉重负担,我愿意忘却,但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
却,因此我这次第三回到了香港想去再看一看蝴蝶谷
这意念,也是无聊的;可资怀念的地方岂止这一处,
即使去了,未必就能在那边埋葬了悲哀。
对于生活曾经寄以美好的希望但又屡次“幻灭”
了的人,是寂寞的;对于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对于自
己工作也有远大的计划,但是生活的苦酒却又使她颇
为悒悒不能振作,而又因此感到苦闷焦躁的人,当然
会加倍的寂寞;这样精神上寂寞的人一旦发觉了自己
的生命之灯快将熄灭,因而一切都无从“补救”的时
候,那她的寂寞的悲哀恐怕不是语言可以形容的。而
这样的寂寞的死,也成为我的感情上的一种沉重的负
担,我愿意忘却,而又不能且不忍轻易忘却,因此我
想去浅水湾看看而终于违反本心地屡次规避掉了。

萧红的坟墓寂寞地孤立在香港的浅水湾。
在游泳的季节,年年的浅水湾该不少红男绿女罢
,然而躺在那里的萧红是寂寞的。
在一九四〇年十二月——那正是萧红逝世的前年
,那是她的健康还不怎样成问题的时候,她写成了她
的最后著作——小说《呼兰河传》,然而即使在那时
,萧红的心境已经是寂寞的了。
而且从《呼兰河传》,我们又看到了萧红的幼年
也是何等的寂寞!读一下这部书的寥寥数语的“尾声
”,就想得见萧红在回忆她那寂寞的幼年时,她的心
境是怎样寂寞的: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
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
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
父就
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
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
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
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
,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
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
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
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
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也许你要说《呼兰河传》没有一个人物是积极性
的。都是些甘愿做传统思想的奴隶而又自怨自艾的可
怜虫,而作者对于他们的态度也不是单纯的。她不留
情地鞭挞他们,可是她又同情他们:她给我们看,这
些屈服于传统的人多么愚蠢而顽固——有的甚至于残
忍,然而他们的本质是良善的,他们不欺诈,不虚伪
,他们也不好吃懒做,他们极容易满足。有二伯,老
厨子,老胡家的一家子,漏粉的那一群,都是这样的
人物。他们都像最下等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
,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
倌冯歪嘴子是他们中间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得使
人不禁想赞美他。然而在冯歪嘴子身上也找不出什么
特别的东西,除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而这是原始性的
顽强。
如果让我们在《呼兰河传》找作者思想的弱点,
那么,问题恐怕不在于作者所写的人物都缺乏积极性
,而在于作者写这些人物的梦魇似的生活时给人们以
这样一个印象: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
人物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在这里,我们看不见
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也看不见日本帝国主义那种血腥
的侵略。而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
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
她那时在香港几乎可以说是“蛰居”的生活,在
一九四。年前后这样的大时代中,像萧红这样对于人
生有理想,对于黑暗势力做过斗争的人,而会悄然“
蛰居”多少有点不可解,她的一位女友曾经分析她的
“消极”和苦闷的根由,以为“感情”上的一再受伤
,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
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咒诅的,却
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和广阔的进行着
生死搏斗的大天地完全隔绝了,这结果是,一方面陈
义太高.不满于她这阶层的知识分子们的各种活动,
觉得那全是扯淡,是无聊;另一方面却又不能投身到
农工劳苦大众的群中,把生活彻底改变一下。这又如
何能不感到苦闷而寂寞?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
传》上的暗影,不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
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于萧红的早死
深致其惋惜一样。
茅盾
一九四六年八月于上海
导语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文学洛神”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北方土地上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一深隐的文化层面。在这个意义上说,本书是国民灵魂的一曲挽唱。由于该书较为突出地显现了萧红女士的批判精神和写作技巧,特编排出版此精装版,以备收藏。
书评(媒体评论)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精彩页
第一章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
“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
“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卖豆腐的人清早起来沿着人家去叫卖,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盘贴在地上拿不起来了,被冻在地上了。
卖馒头的老头,背着木箱子,里边装着热馒头,太阳一出来,就在街上叫唤。他刚一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他走得快,他喊的声音也大。可是过不了一会,他的脚上挂了掌子了,在脚心上好像踏着一个鸡蛋似的,圆滚滚的。原来冰雪封满了他的脚底了。他走起来十分的不得力,若不是十分的加着小心,他就要跌倒了。就是这样,也还是跌倒的。跌倒了是不很好的,把馒头箱子跌翻了,馒头从箱底一个一个的滚了出来。旁边若有人看见,趁着这机会,趁着老头子倒下一时还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拾了几个一边吃着就走了。等老头子挣扎起来,连馒头带冰雪一起拣到箱子去,一数,不对数。他明白了。他向着那走不太远的吃他馒头的人说:
“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了。”
行路人听了这话都笑了。他背起箱子来再往前走,那脚下的冰溜,似乎是越结越高,使他越走越困难,于是背上出了汗,眼睛上了霜,胡子上的冰溜越挂越多,而且因为呼吸的关系,把破皮帽子的帽耳朵和帽前遮都挂了霜了。这老头越走越慢,担心受怕,颤颤惊惊,好像初次穿上滑冰鞋,被朋友推上了溜冰场似的。
小狗冻得夜夜的叫唤,哽哽的,好像它的脚爪被火烧着一样。
天再冷下去:
水缸被冻裂了;
井被冻住了:
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竞推不开门了。
大地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人和马吃饱了之后,他们再跑。这寒带的地方,人家很少,不像南方,走了一村,不远又来了一村,过了一镇,不远又来了一镇。这里是什么也看不见,远望出去是一片白。从这一村到那一村,根本是看不见的。只有凭了认路的人的记忆才知道是走向了什么方向。拉着粮食的七匹马的大车,是到他们附近的城里去。载来大豆的卖了大豆,载来高粱的卖了高粱。等回去的时候,他们带了油、盐和布匹。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呼兰河传(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399736
开本 16开
页数 21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01
出版时间 2018-07-01
首版时间 2018-07-01
印刷时间 2018-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356
CIP核字 2018098037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17
151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4: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