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悬崖(上下冈察洛夫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内容
试读章节

彼得堡有许多大街,在其中一条大街那装饰马虎的住宅里,坐着两位绅士。一位三十五岁左右,另一位四十五岁上下。

第一位是鲍里斯·帕夫洛维奇·赖斯基,第二位是伊万‘伊万诺维奇·阿亚诺夫。

鲍里斯·帕夫洛维奇的面容生动,表情丰富。乍一看,他比实际年龄年轻:宽阔白皙的前额显得鲜亮饱满,双眸时而闪烁思想、情感和欣喜的光芒,时而陷入沉思,耽于幻想,此刻,他的目光几乎似年轻人那样富有朝气。有时,这双眼睛显得成熟、疲惫、烦闷,将自己主人的年龄暴露无遗。双目间甚至聚起三道淡淡的皱纹,那是时光和阅历无法消泯的标记。乌黑顺溜的头发披落在后脑勺和耳朵上,可鬓角上已有些许银丝显现。脸颊和前额,眼睛和嘴巴旁,依然保持年轻的色泽,可太阳穴和下颏周遭的肤色已呈黄褐色。

总之,根据这副面容,极易将人生阶段猜透,青春与成熟的争斗已然完成,此人已进入其人生的另一半,他所经历的每一个人生体验、情感和病痛,都留下了痕迹。唯独他的那张嘴,在薄薄的双唇难以觉察的变化中和笑容中,还保存着年轻人的、有时几乎是孩童的那份纯真。

赖斯基身穿家常灰大衣,盘腿坐在沙发上。

伊万一伊万诺维奇则相反,他穿件黑色燕尾服。白手套和呢帽放在身旁桌子上。他神色自若,或是说,他对周围可能发生的一切,持漠然等待态度。

目光机灵,双唇透着聪颖,黄褐色的脸庞,一头修剪漂亮的花白头发和一脸斑白的络腮胡子,举止温和,言谈持重,装束得体——这便是他的外表肖像。

从他脸上,可以读到不露声色的自信和对他人察言观色的了然。凡观察过他的人都会说:“此人活得潇洒,懂得生活,了解人。”倘若不把他归于气质不凡、特殊的人群,至少也会将他列入生f生质朴的那类人。

他是人才辈出的彼得堡人中的佼佼者,人们称他为上流人士。是的,他属于彼得堡,属于上流社会。很难想象,除了彼得堡,他会待在别的什么城市里;除了上流社会,也即彼得堡居民中闻名遐迩的最高层,他会待在别的阶层里。尽管他公务缠身,私事繁忙,但你常常会在各家的大客厅里遇见他,早晨拜访,中午宴会,夜间家庭晚会,最后便是牌局。他马马虎虎,平平常常,既非性格刚强,亦非意志薄弱;既非学富五车,亦非不学无术;既非信仰坚定,亦非怀疑一切。

不学无术或缺乏信仰,在他身上的表现形式为某种轻率而浅薄的否定一切:他对一切漫不经心,从不真诚地接受任何事物,既不对它深信不疑,亦不特别偏爱入迷。与人交往,他怀着几许嘲笑和怀疑,几许冷淡和平静,既不给谁以始终不渝的深情厚意,亦不与谁结下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他在彼得堡出生,上学,人到中年,西边没有到过比拉赫蒂和奥拉宁包姆更远之地,北边没有到过比托克索沃和中罗加特卡更遥之处。因此犹如水滴中的太阳,在他身上反映出彼得堡的整个世界,显现出彼得堡的全部实际、风气、生活方式、本性和公务——此乃彼得堡的第二特性,别无其他。

关于其他种种生活,除却国内外各种报纸提供给他的以外,他本人没有任何概念和观点。彼得堡的激情,彼得堡的观念,彼得堡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其中包括恶习和美德,思想,事业,政治,大概还有诗歌——他的生活便围着这些转,不曾想从这个圈子里挣扎出来,因为他在此,为自己的本性找到了最奢华、最充分的满足。

四十年来,他不断冷漠地观察着,看每年春天一艘艘挤满旅客的游轮,如何启航驶往国外;看四轮公共马车,随后是火车,如何在俄罗斯大地上驶过;看成群结队的人们,如何“怀着天真无邪的心情”出游,去呼吸另一种空气,去凉爽凉爽,去寻找感觉和消遣。

他从未感到有类似需求,也不认为别人有此种需求,只是平静而冷漠地盯着他们,盯着这帮异类,脸上的表情彬彬有礼,目光中却在说:“随他们便,反正我不去。”

他谈吐朴实,随意从一个话题转到另一个话题;世上、上流社会和京城里出现的一切事情,他无所不知;倘若战争爆发,他密切注视战事的各种细节,冷静了解英法内阁的改组情况,阅读议员们最近在国会和法国议院所做的报告;他熟悉新上演的歌剧,对夜晚在维堡区有谁被杀一清二楚。他对京城每个名门望族的家谱、事业和庄园状况、家庭丑闻如数家珍;他明察行政机关内每秒钟所发生的事,包括人事变动、人员升擢与奖励;他知悉城里的各种流言蜚语、家长里短。总之,他对自己的世界了如指掌。

上午他满世界转悠,也就是奔波于各家的客厅,多多少少也是为私事和公务;晚上常常先是看戏,最终是在英国俱乐部或熟人家里打牌,几乎人人他都熟悉。

P1-3

目录

译本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序言

译序

严永兴

离我们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有一百五六十年之遥的北国俄罗斯,有条宽阔的伏尔加河至今奔流不息,河岸边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后面有座悬崖,翻过悬崖,神奇地出现一座小小的庄园,没有高楼,没有繁华,没有电灯,没有电话,没有汽车,没有现代化设施,但有树林,有花坛,有果园,有蛮不错的结实小楼,古色古香的红木家具,有马,有四轮马车,还有藏书室,有俄国、法国甚至意大利一些国家17、18世纪思想家和作家们的古版图书。《悬崖》的主人公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有令人解颐的欢乐,也有让人蹙眉的愁苦,主人公的故事和命运牵动着你我的心。

这个冈察洛夫,真是写故事的大师,惊鸿一瞥,晚霞满天,朦朦胧胧让你分不清何是今天,何是过去,何是人间,何是自然。

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冈察洛夫(1812—1891),俄国作家。出生于商贾巨头家庭,父亲曾在伏尔加河流域做大宗粮食生意。七岁丧父,由教父照管,培养了冈察洛夫自幼对文学的兴趣。

1834年从莫斯科大学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任省长办公厅秘书,后至彼得堡财政部任职。工作之余开始文学创作,184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问世,即获巨大声誉。作品描写主人公阿杜耶夫自幼在外省地主庄园里,过着宁静好幻想的少爷生活,来到彼得堡后渐渐成为一个精明强干的企业家的故事。

1849年冈察洛夫回到阔别十四年的故乡度假,外省封闭的小城生活,奔流不息的伏尔加河,陡峭的河岸和悬崖,触动了他的创作欲望,他把一些人物、场景记在纸片上,直至二十年后才得以最终动笔完成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悬崖》。因为当时他正潜心创作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作品于1847年动笔,至1859年完成并发表,立刻为他赢得第一流俄国作家的声誉。作家以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一个没落地主的典型、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奥勃洛摩夫。三部作品被视为相互连贯的一个整体,是19世纪40至60年代俄国社会形象而真实的写照。

冈察洛夫是位语言大师,作品艺术技巧高超,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典型生动,语言精细优美,炉火纯青,尤擅景物描写,浸透作家思想感情的俄罗斯大地和伏尔加河景色,有如一幅幅绘画作品,充满灵性和绚丽色彩。

《奥勃洛摩夫》(1859)是冈察洛夫的第二部名著。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是个三十开外的乡村地主,身体发胖,生性善良,颇有教养,由于拥有家传的庄园领地和三百五十名农奴,他养尊处优,无忧无虑。他担任过公务员,但服务两年便辞职了,把它当做无法忍受的沉重负担。他在彼得堡住了十二年,一直未回过自己的庄园。

与他相反,他的朋友希托尔兹精力充沛,生气勃勃,富有创业精神,是一个拥有三十万资产的企业家。为了减轻他的体重,防止中风,希托尔兹经常拉着他到彼得堡各处游玩,参加社交活动,但很快游乐和社交活动使他感到疲惫不堪。希托尔兹又把聪明活泼的二十岁姑娘奥尔迦介绍给他,让他谈恋爱。

奥尔迦邀他爬山,看戏,听音乐,督促他看书,但很快他便觉得恋爱是件苦差使。但奥尔迦深爱着他,他不得已,便准备与她结婚,可是一想起婚前要做许多事情,要找房子,上法院……便愁容满面,一再推迟婚期。久而久之便渐渐失去任何兴趣志向,害怕变动,甚至连友谊和爱情也无法使他振作。他只知道成天吃喝和躺在沙发上混日子,以致成为完完全全的废物,五年后他得了中风,悄然离开了人世。

作者通过这一形象表明,主人公的一切病症都是农奴制的恶果。作品反响巨大,甚至后来在俄语里“奥勃洛摩夫”成了形容一切怠惰、害怕变革和无力从事任何实际工作的人的代名词。

《悬崖》(1869)是冈察洛夫的第三部重要作品。为这部作品他从构思,到1860年动笔,直至1868年最终完成,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而我为了译好这部作品,从阅读到翻译,花了两年时间,直至2002年12月中才告完成。

作品的主人公赖斯基这个人物,以前无论是俄罗斯还是我国的评论家,都认为也是个奥勃洛摩夫式的人物,只是因为时期不同,两人显出了不同的经历、爱好和性格。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认为,解读作品也应该有新视角,新思路。

奥勃洛摩夫是农奴制时期的俄国地主,是个对什么也提不起精神的懒蛋。而赖斯基是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与奥勃洛摩夫有相似之处,而更多的是不同之处,体现出农奴制废除后的新的变化。

赖斯基不像奥勃洛摩夫那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聪明好学,兴趣广泛。他学绘画,学钢琴,看书,记笔记,写小说。他与他的中学同学瓦休科夫保持着深厚的友谊,将父亲留下的全部藏书都托他保管,后来索性想全部馈赠给这位爱书如命的老同学。瓦休科夫软弱忠厚,对赖斯基所托兢兢业业,但一个叫马克的流放犯,满脑子的新思想,常来看书,却常撕下书页卷他的烟卷,一面书架的书快要给他撕遍。瓦休科夫急忙给赖斯基写信,让他来庄园处理毁书事件。

恰好赖斯基在彼得堡追求他的表妹索菲娅毫无进展,两个姑妈又成天让他陪着打牌,消磨时间,这让他厌烦至极,于是便来到这悬崖边上他名下那个叫马林诺夫卡的小庄园。

于是,作家成功塑造的三位女性形象:祖母、玛尔芬卡和韦拉便出场了。

祖母是赖斯基家的远房亲戚,因为赖斯基父母早逝,由她来掌管赖斯基这份不大不小的庄园和家业。她精明能干,善良又不乏骄横,把个小小的领地管理得井井有条。

赖斯基的两个远房表妹韦拉和玛尔芬卡也失去了双亲,在祖母膝下长大,祖孙三人相依为命,姐妹俩都长得楚楚动人,令赖斯基心动。妹妹玛尔芬卡天真无邪,清纯活泼,爱劳动,爱花,爱动物,爱小鸟,爱孩子,爱做家务,爱做手工,向往家庭美满幸福,是个胸无大志、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赖斯基向玛尔芬卡试探爱意,可她依偎在他身旁却茫然不知,因为在她眼里,将庄园大方地留赠给她和姐姐的赖斯基,只是她可敬可亲的表哥。她爱的是小青年维肯季耶夫。赖斯基也看出来,与自己在一起,她拘谨不安,而与维肯季耶夫相见,便露出青春活泼的少女本性。

于是,他又把感情移向韦拉。韦拉出奇的娇美,冷艳,不苟言笑,但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熟读古今名著,不满足于小庄园宁静安谧却死水一潭的生活,追求自由、真理和新思想,要求独自把握自己的命运。她很冷静地处理与表哥的关系,把他当兄长,当挚友,同时也拒绝了伏尔加河对岸青年林场主图申的求爱。赖斯基暗自神伤,却发现韦拉经常独自外出。受妒忌所驱,他悄悄跟着表妹,想知道哪个男子有此福分。却发现韦拉翻过悬崖去相会的,竟然是不修边幅、言语举止粗俗不堪的马克。

殊不知,追求新思想新生活的韦拉,看上的正是狂放不羁的马克那种与众不同的自由思想,她入迷了,陶醉了,沉浸在未来美好的自由生活的幻想中。但后来,她发现自己错了,马克的所有思想都是空想,从未为实现他们的理想去认真干一件脚踏实地的事情。而且他也并不想同她结婚,只是与她同居,什么时候双方厌烦了,便什么时候分手。韦拉失望了,决心同他分手。

赖斯基躲在远处,并没听见他们的谈话,不知就里,回到家,将一束黄花扔进韦拉的窗户羞辱她。韦拉受不了这双重打击,浑身战栗,病倒了。祖母急坏了,替韦拉请来医生,又天天亲自陪伴着她,为她做祈祷。不知好歹的马克,托人给韦拉带信,要与她见面了断此事。韦拉病情加重,她找来图申,图申手持马鞭挺身而出,上悬崖去会马克。马克在图申的凛然正气下终于退缩,悻悻离开小城。

大有骑士风度的图申年轻有为,他带赖斯基到自己的林场小住。令赖斯基吃惊的是,茫茫的森林里竟然会有一个如此先进,如此完美的林场。图申开发森林资源,又保护大自然;这里没有苦力,没有雇工,而是一批掌握先进生产工具和知识的工人;厂房整齐,工人新村焕发着生气,这让赖斯基惊呆了,心想,图申与韦拉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玛尔芬卡与维肯季耶夫的婚礼如期举行,热闹而欢快,韦拉也渐渐复元。赖斯基决心离开此地,出国学习雕塑,开开眼界。他与画家基里洛夫一起徜徉在卢浮宫、德累斯顿和意大利的艺术殿堂里,身心得到了升华。他常想往回走,回家去。他想要积聚起足够的自然与艺术那永恒之美,将一切带回到那里,带回到自己的马林诺夫卡……

在他身后,始终屹立着并热切召唤着他的三个身影:他的韦拉,他的玛尔芬卡,他的祖母。而在她们身后,又屹立着比她们更为强大、更加吸引他的——另一个巨人般的身影,另一个伟大的“祖母”——俄罗斯。

冈察洛夫在《悬崖》这部作品里的语言技巧更为成熟,无论写景、对白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都臻炉火纯青的境地。文学,我认为,最具震撼力的不是技巧,而是思想,是它所蕴含的情感。文学所具有的一种无可替代的特殊功能,便是对人类的情感作用。冈察洛夫在书的近结尾处写道:“人的长处是意识到并保留住自身这种天生质朴的美,并善于当之无愧地拥有它,也就是珍惜它,相信它,做个襟怀坦白的人,懂得真理的魅力,靠真理活着——从而不折不扣拥有一颗纯朴的心灵,并且珍惜这一精神力量,倘若并不高于聪明人的能力,那么至少同它处于同等水平。

“可是眼前人们羞于这种精神力量,看重‘蛇一般的聪明’,却为‘鸽子似的纯朴’而感到脸红,把后者指为天性幼稚,至今认为智力水平比道德水平好……如此必需的道德发展水平,好像每个人都已达到,而将它像鼻烟壶似的揣进了自己口袋里……”

须知,这可是作者在距今一百五六十年以前写的啊!这也许便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力量与魅力。

译着《悬崖》,它所蕴含的朴实自然的思想与情感,有时如一道闪光,在一瞬间打动我的心灵,引起共鸣。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何种民族,人都是需要道德与亲情的。

内容推荐

《悬崖》是俄国知名作家冈察洛夫的三大名著之一,从构思到完成共花了作者20年的时间。小说通过描写俄国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与精神追求,反映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在故事中,贵族青年赖斯基聪明好学,酷爱艺术,却没有坚持的意志。他从彼得堡来到悬崖边上的庄园马林诺夫卡,那里住着他的两个楚楚动人的表妹。赖斯基先是爱上了单纯活泼的玛尔芬卡,可玛尔芬卡爱的是青年维肯季耶夫。于是他移情爱上了大表妹韦拉,韦拉冷艳娇美,追求自由,但她只把他当兄长和挚友,她爱上了满脑子新思想、狂放不羁的流放犯马克。但后来发现自己与马克质检在爱情观和思想上并不相同,马克的所有思想都是空想。在祖母和赖斯基的帮助下,她“悬崖勒马”,选择了林场主图申。赖斯基出国学习雕塑,在艺术殿堂徜徉,身心得到升华,但他时时感到家乡亲人的召唤,决心回国。

编辑推荐

《悬崖》是俄罗斯作家冈察洛夫三大名著之一,为这部作品他从构思,到1860年动笔,直至1868年最终完成,花了二十年的时间。

小说通过一个艺术家“边缘人”生活和目光,再次衡量俄国普通人的观念和生活变迁,探究变革的社会潮流中青年男女的道德、爱情和思想追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悬崖(上下冈察洛夫集)(精)/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罗斯)冈察洛夫
译者 严永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52713
开本 16开
页数 871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554
出版时间 2015-11-01
首版时间 2015-11-01
印刷时间 201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338
CIP核字 2015177536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8
155
5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1: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