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解名家批注论语/经典传家系列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译文]

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啊,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媚啊,洁白的脂粉更增添她的楚楚动人啊。’这三句诗指的是什么呢?”孔子说:“你看绘画,不也是先临摹然后再加素色线条进行勾勒吗?”子夏说:“那么,礼乐是产生在仁义之后吗?”孔子说道:“卜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啊!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原文]

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征,成也。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后。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朱熹《四书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郑玄《论语郑氏注》:“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朱熹《四书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君言矣,”

[译文]

孔子说:“我能说出夏代的礼,夏的后代杞国就不足以证明了;我能说出殷代的礼,殷的后代宋国就不足以证明了。这是杞、宋两国现有的典籍和贤人不够的缘故,如果它们有足够的典籍和贤人,那我就可以证明它们了。”

[原文]

子日:“碲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安国《论语孔氏训篇》:“稀袷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赵伯循:“稀,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成王以周公有大勋劳,赐鲁重祭。故得補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帝,而周公配之,然非礼矣。”朱熹《四书集注》:“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末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

[译文]

孔子说:“柿祭的礼,从第一次献酒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原文]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答以不知者,为鲁讳。”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孔子谓或人,言知确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朱熹《四书集注》:“先王报本追远之意,莫深于補。非仁孝诚敬之至,不足以与此,非或人之所及也。而不王不補之法,又鲁之所当讳者,故以不知答之.示,与视同。指其掌,弟子记夫子言此而自指其掌,言其明且易也。盖知補之说,则理无不明,诚无不格,而治天下不难矣。圣人于此,岂真有所不知也哉?”

[译文]

有人向孔子请教关于柿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的人对治理整个天下,就会像把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容易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原文]

祭如在,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安国《论语孔氏训解》:“谓祭ff神。”程颐《程氏论语解》;“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朱熹《四书集注》:“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包咸《论语包氏章句》:“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于心,与不祭同。”朱熹《四书集注》:“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当祭之时,或有故不得与,而使他人摄之,则不得致其如在之诚。故虽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尝祭也。”

P29-P30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附:历代篇家谈儒学

 程颐读《论语》《孟子》法

 梁启超谈儒学

 章太炎讲国学

 朱自清讲国学

序言

国学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学问。因此,国学不仅包括数千年积累流传下来的经典,比如“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孙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也包含研究中国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娱乐方式的各种学问。广言之,国学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文献,也包括实物;不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我国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音乐、绘画、医药、戏曲等等。

国学是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学问。上面说的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近代以来,国学的研究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比如敦煌学、甲骨学,是随着有关文物的出土而兴起的;比如红学,是随着文学理论和学术风气的发展变化而兴起和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术的进步,必将有更多的学问被纳入国学研究的范围。

数千年来,中国人做学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论、史学理论、文学理论,以及训诂学、考据学、音韵学等等。但这些理论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史学研究领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国维等人提出了以地下文物与传世文献相补充互证的“二重证据法”。近代以来,西风劲吹。国人主动借鉴西方学术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学问。王国维借鉴尼采的哲学理论研究中国的文学戏剧,胡适以杜威的实验主义研究中国的“国故”。国学从来没有拒绝外国学问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改造,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学、因明学;自明朝末年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天文学、数学等就已经融入了西学的因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不少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它们自然也成为了国学的一部分。因此,国学又是开放的、随时代而进步的。那么,当今我们研究、振兴国学,不允许也不应该倒退,不允许也不应该僵化。

然而,国学又是与西学明显区分的。国学是西学的对应物,是与西学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在近代,西学挟坚船利炮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中国人还视自我,对于中国固有之学问的称呼出现了中学、国故学、国粹、国学这样的名称。面对“帝国主义”的强大,中国人自愧不如,一方面拼命地学习、引进西学,另一方面拼命地贬低、抛弃国学。虽然也有一些人,如张之洞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胡适,提出“整理国故”,以“再造文明”“建立民族自信心”,但其声音终被时代所淹没。国学一再被严重曲解和轻视,造成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断裂。也许,这一历史过程是必然的。但回顾过去,中国在走向独立富强的过程中,国学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太惨重了。

新中国成立后,饱受屈辱的中国人从此站立了起来,民族自信心大大加强,但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国学在新时代的重要性,甚至仅存的一点点国学遗产也进一步成为被抛弃的对象。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走向富强的国人终于幡然醒悟,保护和振兴国学逐渐成为全民的共识。一个强大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中国人,从领导者、学术界到普通百姓,都在重新发现国学的现代价值。同时,在走向全球化的进程中,东西方各国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学问,中国的一切都在被重新评价。中国不仅为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而且也面临着以优秀的中华文化向全人类贡献智慧的责任和挑战。

那么,这套经典传家丛书的编纂就是可喜的,编纂者的初衷和努力就是可敬的。希望这套丛书能发挥点滴作用,如同涓涓细水与千百万有志者的努力一道汇成大潮,去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为序。

内容推荐

朱熹注疏的《图解名家批注论语/经典传家系列丛书》从“学而第一”到“尧日第二十”共二十篇,每篇开头设有题解。题解沿用名家论述,主要表达此篇主要内容、思想意旨、章节构成等,让读者在阅读之前对此篇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做到成竹在胸,带着满满的信心和期待投入到《论语》的阅读当中。有了题解的提纲挈领,文章阅读起来便可收放自如,读者可以不必拘泥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编辑推荐

朱熹注疏的《图解名家批注论语/经典传家系列丛书》是从千余种传世经典中慎重挑选的,全书侧重于阐述古代先贤的思想和制度。本书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以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解读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解名家批注论语/经典传家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熹等注疏
译者 崇贤书院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52998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0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2015286614
中图分类号 B222.24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46
17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