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少男/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刘庆邦所著的《少男/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

本书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内容推荐

《少男/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收录了刘庆邦先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少男》、《鞋》、《一块白云》、《男人的哭》。这些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正地以青少年的成长作为小说叙述的重心,尤其是对这个年龄层次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描摹。

目录

导读 哦,乡村的少男少女们

少男

养蚕

一块白云

月光下的芝麻地

男人的哭

试读章节

母亲和姐姐在屋里商量什么事儿,河生一进来,她们就不说话了,两个人都看着河生。河生觉出来,母亲和姐姐不是真正看他,而是还“看着”她们刚才商量的事儿,只要他一离开,母亲和姐姐就会接着商量。河生不是那种爱打听事儿的孩子,也很有眼色,他到屋里没停留,原地转了一圈就出来了。

母亲和姐姐好像这才看见他了,表示重视似的喊着他的名字,一个问他到哪儿去,一个让他早点回来。河生含混地答应着只管走了。刚过罢春节,地上到处都是破碎的炮屑。人们过年的兴奋劲儿已过,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河生没有走远,出了院子,他把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着院墙外的一棵苦楝树站下了。他这种站法是一种传统的姿态,村里不论老头儿还是妇女,无事时都习惯这样静默中带点懒散地靠树站着。加上河生穿的是一身黑粗布的棉袄棉裤,脚上穿的是一双芦苇穗子编成的木底大草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有人或许以为他是一个小老头儿呢!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有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警惕,还有些忧郁,不像这么大的男孩子应有的神情。

他想,母亲和姐姐一定有什么事瞒着他,这件事大概与姐姐有关,因为他看见姐姐的脸色发黄,眼圈很红,像是哭过的样子。会是什么事儿呢?

河生的父亲死得早,河生是这家的长子。长子对于一个家庭的责任是重大的。父亲临死时,母亲没叫姐姐,也没叫弟弟和妹妹,只把他一个人叫到床前,让他问问父亲有什么临终的话要说。父亲什么话也没说成,只看了他一眼,就永远把眼合了。只这一眼,就足以让河生记一辈子了。大概就是这一眼的缘故,以往家里有什么事,母亲和姐姐不但不瞒他,还愿意跟他说说,听听他的主意。队里分红薯时,会计需在分给他家的那堆红薯中挑一个最大的红薯刻上户主的名字,母亲郑重提议,户主不再刻父亲的名字了,换上了他的名字。河生懂得,这是家里人有意锻炼他,在逐步确立他的长子地位。对家中遇到的事情,河生虽然还说不出什么像样的主意,但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都蹙着眉头,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很快就知道了母亲和姐姐商量的是什么事,原来姐姐定亲了。这样的事情,母亲和姐姐当然不愿让他知道,他毕竟还小,对男婚女嫁的事一点经验也没有。她们瞒着他,不是不信任他,而是对他单纯明净的心取保护之意,人间男女之事,该知道时自然就知道了,知道早了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可河生还是知道了,上面说过,他开始长心了,他对家政隐隐约约有了参与意识,这样大的事情,怎么能瞒得过他那敏感的眼睛呢!

河生心里一点也不释然。姐姐定亲,就意味着姐姐有了婆家,不定哪一天,姐姐就会被人家娶走,变成别的村、别的人家的人,到那时,他就很少见到姐姐了,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可以说,他跟姐姐在一块儿的时间比跟母亲在一块儿的时间还多。比如他是一只鸟,母亲把他孵出来,却是比他早出生几年的姐姐带他飞来飞去,使他一天天练硬了翅膀根子。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姐姐不厌其烦地为他娶新媳妇儿,娶了一个又一个。

P7-P9

序言

在为中学选编的“郭沫若诗歌读本”的“序言”中,我曾经表达了这样的感受:

“郭沫若的青春写作属于20世纪之初,在那样一个除旧布新的历史转换时期,留学东洋、目睹世界景象的郭沫若以青春的激情和自信勾勒着他理想的新天地、理想的新生命,没有这番激情就没有现代中国文明的动力;同样地,一个世纪之后,我们继续走到了一个新旧更替的关节点上,历史继续召唤着中国的青春代。但是,青春代是否都如郭沫若当年那么主动、自信和胸怀宽大呢?阅读今天的‘青春文学’,我们可以读到很多的敏锐,很多的聪慧,很多的感伤,而恰恰在这些方面,其实当年的郭沫若都有过仔细而深刻的表达,在他的诗歌、小说与自传当中,只是常常为一味‘逐潮’的人们所不知罢了;但是,平心而论,与当年的青春郭沫若相比较,今天的抒情却少了一份天狗的雄健、凤凰的昂扬与‘太平洋抒怀’的阔大与气势,新世纪的青春有理由从逼仄中冲决而出,从自恋中升腾开去,那么,回头细读郭沫若,或许就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这里道出的其实是我对当今青少年阅读状况的基本认识。追逐青春、享受青春永远也不需要理由,但是,什么样的文字最有资格成为我们青春的伴侣却实在大有讲究。郭沫若式的青春文学并不只有灵敏和感伤,更有雄健、昂扬与阔大,这就是文学经典的意义。

生命的成长需要它的伴侣,它的朋友,它的导师,而文学经典就是我们最好的同行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记录的是那些曾经的“青春代”,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和今天的我们一起梦想,一起失落,一起挫折,又一起忧伤和一起求索,他们的体温温暖了我们,他们的思考启迪着我们,他们的奋斗鼓舞着我们,于是我们也有了勇气、智慧和方向。

这样表述,并不是轻蔑和排斥当下流行的文字品种——青春写作、网络文学乃至各种博客、微博等等,而是提醒一个重要的事实:只有经过岁月沉淀的生命的记录才能够与我们的灵魂形成深度对话,才能够在一个更隽永的方向上释疑答惑,满足我们成长的需要。

那么,究竟怎样阅读这些文学的经典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则便是让经典回归我们自由的感受,让文学直接与我们的生命对话。作为这一原则的反面,指的就是教科书式的阅读和机械的理论搬用。

长期以来,在僵化的教科书学习中,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在中小学阶段,那就是千篇一律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艺术特色”;到了大学阶段,也是各种理论概念的简单搬用,好像将这些教科书模式运用娴熟了,就“读懂”了文学作品。其实,这样一来,我们很可能恰恰远离了鲜活的文学本身,久而久之,甚至已经习以为常,再也没有办法打开我们的感受,真正进入文学的世界了。

今天,我们常常将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称作是“鉴赏”式的,以示其缺乏理性思辨的严密与知识概念的完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事实。然而问题在于,让我们产生如此强烈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概念崇拜的却是近现代以后的事情,是引入中国的种种外来理论的形态给了我们直接的启发,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启发过程当中,被我们轻易抛弃掉的正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弥足珍贵的基础:文学的鉴赏与解读。

现代中国的文学研究“超越鉴赏”、抛弃文本解读之后,试图直接进入理性王国的大厦,然而这个由别人的概念、别人的术语所建构起来的大厦却似乎并不那么听任我们摆布。特别是当外来的学术与思想一旦在政治形势的巨变中,缩小为某一类型的思想(如苏俄)之时,其消极性的一面便更加突出了。例如,在过去,我们总是在鲁迅小说中挖掘现代革命史的形象说明,将鲁迅的文学当作革命家论述的佐证,这样一来,鲁迅就慢慢脱离开了文学的鲜活,成为僵死的历史说教。

鲁迅小说必然蕴含重要的社会人生主题,这一点似乎无可怀疑。但是,问题在于,我们对于所谓“社会人生主题”的理解不可过于狭隘,也就是说,“主题”往往存在于作家情感深处对人生的基本关怀,而不一定是当时流行的某些历史观念。鲁迅小说就是这样。过去的鲁迅研究,一味在现代革命史的长河中寻找鲁迅的“革命”意义。最后,鲁迅的意义只存在于教科书里的历史主题,似乎这些主题不存在于鲁迅小说就不能证明鲁迅的价值。政治家关于中国历史性质及近现代历史的论述直接被挪作鲁迅小说的主题,这些理解都大大地曲解了鲁迅,也缩小了作为“文学”的鲁迅小说的丰富性。例如,在传统的鲁迅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及他小说的“社会批判”主题,其实这就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因为,仔细阅读鲁迅小说,我们就不难发现,作为鲁迅这一“社会”关注的创作,其中并没有中国现代化所必要的政治主题、经济主题与军事主题,尽管过去也有人不断将它附会于一些政治主题(如《风波》与张勋复辟,《药》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彻底性等等)与一些经济主题(如《伤逝》与自由婚姻的经济基础问题等等),但事实证明都与鲁迅小说的文本逻辑相去甚远。从总体上看,鲁迅并没有致力于空泛的“社会批判”,如何提高和改善中国人的生存质量才是他“社会”关怀的核心。如果说他进行了怎样的“社会批判”的话,那么这样的“批判”也就集中于我们这个生存的环境是如何以种种的形式剥夺和扼杀人的生存权利,削弱人的生存质量的。

也就是说,鲁迅社会批判的中心其实就是对摧残人权现象的批判,鲁迅所悲哀的是中国人的“非人间”生活。

这样的文学阅读也就才与我们自己的生命关怀、人生成长联系了起来,文学经典也就成了我们亲切可感的对象。

本套丛书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出发,精选近百年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时间跨越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我们看来,无论哪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家,都无一例外地书写了生命成长的主题,而凝结于其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人生智慧,都能够对今天的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启迪。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在编入每一种作品的同时,都附注了简洁的导读性文字。这些文字不是用来牵制大家的理解,相反,它们都力求在某一方向上打开我们的思维。青少年读者不妨将之与一般教科书上的讲述两相对照,细细品味其中的思想启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少男/百年经典中国青少年成长文学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庆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晨光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477010
开本 32开
页数 1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小学生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6
CIP核字 2015288761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4.5
印次 1
出版地 云南
210
146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3: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