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念军写《绿蚁》一书有两个想法:一是给人以启迪,让中国人为中国想出路,避免重蹈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贪腐成风、公平失衡、乱而思治、治而复乱,让国家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二是歌颂社会底层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给那些被历史阴霾遮蔽的人们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图书 | 绿蚁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作者孙念军写《绿蚁》一书有两个想法:一是给人以启迪,让中国人为中国想出路,避免重蹈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贪腐成风、公平失衡、乱而思治、治而复乱,让国家真正成为世界强国,二是歌颂社会底层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给那些被历史阴霾遮蔽的人们以公正的历史评价。 内容推荐 由孙念军所著的这本《绿蚁》是一部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传奇小说。 清朝道光末年,祖居昆嵛山桃花庵的黄石哥,因为无力缴纳文登县知县陈少白以剿贼为名私设的马价税被逼家破人亡,从而激起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县人孙得兰、毕九等为惩治贪官解除民累,甘冒身家性命危险挺身而出状告文登县知县。他们经年累月九死一生,侥幸在新老皇帝交替太子党与元老派权利角逐的夹缝中胜诉。 案结之时,参与上控者死的死散的散,唯一幸存的兰先生心灰意冷,毅然抛弃朝廷封赏离家出走,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晚清下层人民饱受贪腐蹂躏求告无门的残酷现实,揭示了有史以来社会动荡政权频繁交替的症结所在。 目录 第一章 桃源血案 第二章 古城怒潮 第三章 权色交易 第四章 蓬莱遇险 第五章 宦海清流 第六章 登州受刑 第七章 比翼双飞 第八章 济南胜诉 第九章 魔窟余生 第十章 桑榆晚梦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石哥躺在炕上,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看着仰棚。仰棚是白天请山下老纸匠新裱的。老纸匠的手艺真的是挺好,那些花花纸到了他手里都有了灵性。仰棚中间那对鸳鸯就像活的一样,仰棚四角的蝙蝠剪的也好,一只只都亮开翅膀往鸳鸯那块儿飞。仰棚上的图案好看是肯定的,可是端详时间长了,石哥就有点儿感觉不对劲儿。鸳鸯是生活在水里的,蝙蝠是藏在屋檐下的,怎么就能凑到一堆儿来。石哥尽管觉着这么搭配不对劲儿,可还是不敢怀疑老纸匠的手艺。母亲说老纸匠做的纸活儿,是昆嵛山方圆百里头一份儿。当初爷爷的纸活儿就是请他做的。那活做的就是精致。童男童女眼珠儿滴溜溜转,大白马挣脱了缰绳撒开蹄子就会跑,房檐下的鸽子说飞就飞。想到这些石哥觉得不免有些晦气。这都是哪到哪儿啊?自个儿后天就要娶媳妇了,怎么倒想起死人下葬用的纸活儿来?怎么能把那些纸人纸马纸鸽子跟洞房裱的仰棚联系到一堆儿。石哥决定不去想那些纸活了,一门心思欣赏仰棚上的鸳鸯。鸳鸯才是象征姻缘美满的吉祥物。可是他却做不到,看着看着头顶上的鸳鸯就变成了纸人纸马。他干脆闭上眼睛什么也不想埋头睡觉,不知怎么就是静不下心来,越想越复杂。脑子里就像木渚河发洪水一样,死猫子乱狗子树杈子草沫沫都往上涌。开始还不错,脑子里跑出来的是自己没过门的媳妇。前些日子,他给未婚妻家送水果见过媳妇一面。按照男女授受不亲的老规矩,没过门的小俩口是不允许见面的。山下卧龙岗未婚妻的堂兄兰先生开明,说有些老古规也好改了。婚姻是人一生的大事,不能总是包着盖着,得让小男小女见个面儿,两个年轻人认为合适就结亲,不合适也别勉强,强扭的瓜不甜。石哥见了媳妇心里就满意,觉得人家闺女身条模样都挺好,说话也脆脆落落的,见第一面就说等着石哥去娶她。石哥腼腆嘴上抹不开,心里高兴的要命,天天盼着娶媳妇。石哥想着想着媳妇,锁柱哥那张脸就又挤进了他的脑子里。锁柱哥是沟西孤哨上住着的一个光棍汉子,年上夜黑里想女人想的太苦,一狠心拿起菜刀剁去了传宗接代的命根。锁柱死的那天桃花庵的光棍们哭疯了,石哥也哭了。山里人就是穷的不是,但凡不穷也不至于连个媳妇也娶不上。锁柱死那天脸煞白煞白的就像墙壁上新刷的石灰一样白。嘿!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把柱子哥的脸跟自己洞房的墙相比?石哥真的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根本控制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直到过半夜才算迷迷糊糊睡着了。傍天亮的时候他让一场噩梦惊醒了。他梦见还没上门的媳妇在木渚河边洗衣服,让铺天盖地的洪水卷走了。洪水来的真猛,从河东沿儿到河西沿儿,浩浩荡荡地涌过来,眨眼的功夫就把媳妇卷到西南大海里去了。媳妇被洪水卷走的一刹那,擎着两只手一个劲喊石哥救命。石哥伤心到了极点,醒来时枕头让泪水湿的透透的。这阵儿石哥心里像塞了一团粪草,刺刺攮攮地难受。他有一种预感,觉得娶媳妇的事不会顺利。石哥不担心自己家穷将不起媳妇,山下卧龙岗未婚妻家看中的是他这个人不是钱。照理说,娶媳妇不该不顺利。可是后来发生的故事证明石哥的预感还是正确的。石哥的婚事还真的就是不顺利。石哥娶媳妇不顺利不在未婚妻那头,也不在石哥爹妈这头。石哥是个遗腹子,石哥从来就没见过自己的亲爹,爹想管儿子的事也管不了。石哥妈晚来得子,恨不能头天晚上媳妇上炕,第二天早上就给他生出个大胖孙子来,就是打死老太太也不会说半个不字。石哥为人老实忠厚,心眼周正人缘好,是满村男女老少的石哥,就是贴上俩个钱儿也没有人打搅的。谁也想不到石哥的不顺,竟然出在石哥爷爷的身上。 石哥叫黄小石。石哥的爷爷黄石公是大清朝一位名满天下的大书法家。当初老爷子还没发达的时候,也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闲云野鹤,家里日子过的挺窄巴。直至得到了乾隆爷的恩遇,才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从隋朝大业年间,隋文帝杨坚开创科举取仕制度以来,“学而优则仕”就成了天下读书人的向往。书读好了前程就有了。当官是一件好得不能再好的事情,“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嘛!世上有几人能经得住金钱美女的诱惑?可惜的是普天之下,率土之滨能供得起孩子读书的人家实在少得可怜,说是风毛麟角也行,说是廖若晨星也不为过。穷苦人肚子都填不饱,哪有心思读书?当然古人中也不乏苦孩子刻苦读书成才的。断齑划羹的范仲淹,负薪挂角的朱买臣,站在别人屋檐下偷听人读书的岳飞,骑在牛背上看书的王冕都是寒门出身。(P002-003) 后记 《绿蚁》是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创作的一部历史长篇小说,本世纪退休后又重新做了一些修改。自2013年开始经过两年的不断删改、补充、完善才有了今天这样一个版本。 我写绿蚁有两个想法:一是给人以启迪,让中国人为中国想出路,避免重蹈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恶性循环,贪腐成风、公平失衡、乱而思治、治而复乱,让国家真正成为世界强国:这是个重大课题,是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都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是每个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课题。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兴旺,我们就必须直面这个课题。只有把这个课题研究好了,复兴中国的伟大梦想才可能实现,我们的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当然我也只是一个地上的蚂蚁,有的只是精卫填海抛砖引玉,真正能给人以启迪的还需要文坛巨擘。二是歌颂社会底层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的人民英雄,给那些被历史阴霾遮蔽的人们以公正的历史评价。《绿蚁》的主人翁兰先生的原型就是我的一位旁系高祖,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为文登人民减免苛捐杂税舍生忘死奔走呼号,献出了个人的一切。二百年来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传说着他和他们那些伙伴的感人故事。我是个农民的儿子,如果说还有点文化气息,那也是家乡泥土熏陶的结果,生我养我的土地就叫文登。文登有秦始皇文山召士的传说,也有郑玄客耕东莱的故事。而在我童年时代听到的更多是明清两代名臣丛兰、徐士林和兰先生、毕九磨、蓝长腿打马价官司状告贪官的故事。我的祖母就很会讲故事。她讲丛尚书,也讲徐大人。讲的更多的是兰先生、毕九磨、蓝长腿……兰先生的故居与我家就隔着一条小巷。直到现在兰先生的孙子田爷爷的形象在我脑海里还十分清晰:高大魁梧,眼睛深邃像两道闪电,声音宏亮穿透力特强,小时候我感觉兰先生就是田爷爷那个模样。祖母就是夏夜坐在巷口蒲团上摇着芭蕉扇讲着兰先生、毕九磨、蓝长腿。兰先生他们那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就那么一直活在我的心里。遗憾的是青年时代只顾得壮怀激烈了,没能认真搜集整理那些故事,很多细节,特别是祖母那些原汁原味的故事情节都淡忘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粗线条的轮廓。三十年前我准备写《绿蚁》时曾在旧县志上搜寻过他们的足迹,得到的只是马价税的几行注解: 咸丰间军事络绎县署苛派马价大为民累。经童生曹德馨等上控始告免,元年合邑立碑城隍庙。又云:文邑僻在东隅,土瘠民贫,历年苛派马价,有加无已,民不堪命,无所控告。壬子五月,掌山东道监察御史张以风,闻具奏奉,旨著山东巡抚陈亲提人证,秉公确訉,钦此…… 字里行间竟没有兰先生、毕九等人只字片语,当时我认为很可能是家乡的父老对兰先生、毕九等人偏爱,打马价官司的主角另有其人,便四处去寻访曹德馨,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动笔之前我就在威海地区寻找过。那时年轻忙于拼生活,空闲极少,所有的只是匆匆忙忙走马观花的走一走。退休后有幸找到了一份销售经理的工作。公私兼顾整整寻访了六年,几乎所有的蛛丝马迹都梳理过了,还是没有发现曹德馨其人其事。这就叫我不得不怀疑旧县志有意抹煞孙得兰、毕九等人的历史功勋,更坚定了我创作《绿蚁》的决心。 三十年前我也曾经是一位文青,作品次第出现在省地报刊上,发表的多是散文。对于写作长篇纯粹就是门外汉。现在回忆起年轻时那个胆量都感到惊异。那时候几乎一穷二白,缺少创作经验、缺少历史资料、缺少历史知识、没有必要的创作条件。所有的只是东鳞西爪的民间传说。在那种情况下,写作历史长篇真的是可望不可及。这不仅需要丰富的创作经验,还需要丰富的历史、人文、地理……知识。而我那时还是蜗居在农村一个挂名高中毕业生。当时的情形要在三十年后的今天,恐怕连想也不敢想。青年人和老年人就是不一样,那时候什么顾忌也没有只有梦,只有不斩楼兰誓不还的拼命精神。从构思到完成草稿,前后只用了八个多月的时间。可惜命运总是捉弄人,就在将要完稿时,命运大潮一个大浪压过来,年轻的文学梦就被打的肢离破碎。直到退休后才有机会重拾旧趣,再圆当年的文学梦。 我接触过一些文学理论,客观地讲也只是浅尝辄止,只知道些皮毛,对文学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只认准了一点,作品要有可读性,所有的经典名著最根本的是让读者能读下去。再怎么高深的文学作品没有读者也不是好作品。通俗也好,文雅也好,都需要有一个读者群。为了使作品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一条雅俗共赏的道路,很少考虑文学理论领域里那些清规戒律,考虑的最多的是读者的感受。我知道《绿蚁》的优势是什么,我清楚前人口口相传的那些原生态故事的价值,我也清楚下层人民群众对贪腐有多么仇恨,我更清楚我笔法的拙笨。因此便选择了扬长避短,尽量在塑造人物形象和构思情节上下功夫。我不大欣赏忽略故事情节,为写人而写人的无病呻吟,我觉得那样很枯燥。如果说那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可能就很难接受,可能这也是现在文学离人们渐行渐远的症结所在。我认为读完一部作品,掩卷之余能让人记住书里的一些人物,作品也就成功了。为了检验《绿蚁》是否做到了这一点,我搞了一次测试,选择了几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准读者,他们有作家、有编辑、有诗人、有文化局长、有大学生村官、有文员,有高中毕业生、有工人农民,总体反应还可以,其中也不乏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如写作风格,方言运用,人物性格特点都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特邀准读者的肯定和批评,不乏鼓励和偏爱。无论如何他们给了我信心,给了我勇气。这里我想就《绿蚁》出版发行的机会,向所有支持、鼓励、帮助、批评我的领导、老师、朋友表示真挚的感谢。尤其要感谢三十多年来创作生涯中的知音。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素材,也始终是我文学创作的动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绿蚁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念军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01054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7 |
出版时间 | 2016-03-01 |
首版时间 | 2016-03-01 |
印刷时间 | 2016-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16 |
CIP核字 | 2016012035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8 |
高 | 19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