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风靡民国年间野草丛刊现代鲁迅风的经典杂文小品(附明信片共5册)
内容
试读章节

茶里的人生

茶,乃开门七件事中的末一件,有红有绿。色、香、味,三者俱全。

但没有滋养成分,养不活命,比白开水多些色味,纵使灌了满满一肚,不过由膀胱而达下肾,一泄而已;其功能仅足以解渴涤烦,于口噪舌干时,润吻、生津、清心。在柴、米、油、盐不能解决之前,似乎可有可无,此所以屈居末位欤!

据航海界人说,船行最要紧储藏淡水,飘泊在沧溟大海之中,杳渺无际,一旦断了解渴的水,干燥欲死,其严重情形,无输于绝粮,则口渴与肚饥,直是一样难受。

本来鸡犬牛羊飞禽走兽,饥啄渴饮,原是并列的,而其所吸的只不过是清白的冷水,即苦难同胞,甚有喝阴沟水以解渴的,潮嘴何必一定弄些树叶来搀在水的里面。

终究人是会享受的动物,所谓人生的苦乐,亦即是享受的丰啬,牛乳、酪浆、咖啡、可可、凤尾、雀舌,古今中外,品物虽殊,其用处自无不同。

人海茫茫,潮流翻滚,挣扎在大漩涡里如恒河中沙数底众生,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天到晚为生活而生活,鞠躬尽瘁,自然需要有个喘息解渴的时间和机会,像从前行长路的走了一程,得有下处打尖;也像一头老牛,在田里工作了半天,要停会儿喝些水一样。现在交通发达,旅行便利,自都市商埠到乡村僻壤,所在皆有茶馆店,望衡对宇,和饭菜馆并立营业,可见茶之于口腹的关系,不在浅鲜。

原夫口这样东西,除专管吃食装饱肚子之外,兼司发言讲话,主张意见,难免雌黄月旦,惹是招非,不肯安分,闯出穷祸,甚至毁家灭身,坐牢杀头。故墨子以多言为戒,俗谚也有“开口不见四两肉”、“祸从口出”之言。

宋真宗为了天书下降,怕他的相臣王旦谏阻,赐以樽酒,发封视之皆为美珠,旦自是不敢言。《水浒传》,吴用不许李逵开口,用一枚铜钱放在嘴里衔着。帝王之与强盗,只以成败而论,原是一丘之貉,故其作风,也并无二致。

寻常百姓,对于珍珠铜钱的看法,因为来的不易,不肯这样用之如泥沙,遇到了不能不拓拓水汽的地方,只有拿茶来代替了。

不论大小百家,亲戚朋友,上门探望,款待请坐,奉敬的便是一杯香茗,这虽然以为老远的跑了来,好教解解渴,休息休息,也不无劝戒的意思。家人骨肉,虽都同居在一个宅内,很多存有倾轧、猜嫌的心理,尤其是婆媳夫妇之间,错纵复杂,竟会嫉妒,怨恨得如仇雠一般。尚或哪位来客,口没遮拦搬动唇舌,惹起风波,岂不殆哉!盖见面寒暄,总不能不开口说话,而说了话,又会舌疲唇焦,生出事端。昔日官场往来,把端茶作送客的表示,就是一个例子。

又道“江湖一点诀,莫对妻儿说;若对妻儿说,饭也没得吃”。天下最难的事,莫如吃饭,要活在世上,就不能不吃饭,所以柴、米、油、盐,次第轮列。可是吃饭的方法虽多,各有各的秘密,要懂得秘密的才有饭吃,在家里接洽谈论,怕被妻儿窃听了去,多少有些不便,那只有茶馆店真能百无禁忌;是人生最好的憩息、散虑、晤谈的公共场所。

何况墙间酒肉,逢人乞怜;侯门弹铗,多半是鸡鸣狗盗,一切蝇营狗苟的勾当,在骄人的背面,正有不可告人者在。

所以古人吃茶,出之以闲雅的姿态,讲究一杯二杯,细细品评,以消其长昼的空闲。今人吃茶,为的是交际活动,以群居集会为风尚。造诣之精者,在能够兜得转,叫得开,也是古今人生活环境不同的原故。扬州闲话里说的皮泡水,那是皮相之浅谈。

照文字学上的讲法,茶,就是荼,荼者苦也。《尔雅·释木》:“槚,苦荼。”疏以为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一名荈,亦谓之苦荼。陆羽《茶经》“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似有谏果回味之意。所以大家喜欢它么,就怕苦是真苦,甘却要待苦过之后,体味出来的;更若尝错了荼,真须苦上一辈子。然其好处自不可埋没,最宜酒后解醒,或于午梦初回,泡上一盅淡水煮的清茶,酽酽的喝几口,醒倦除腻,就习习欲仙了。

但只这点子清福,颇不易消受,一副生活担子加在肩上,白天应该牛马走、猫狗跳的忙着衣食,哪里许作宰予之昼寝,酒更有犯闺禁,而米既如珠,酒是米做,买醉是要用买米的钱的,设当户口米不曾轧得,西北风已起,棉花正在涨价,阿大阿二要买一块大饼当点心,给母亲打着哭着,那母亲却在骂爹爹为害人精,害的人家一世不出头。在这样一个经济困穷的国家,作上一名国民,已有得罪受,熬得力尽,再加上这一哭一骂,真够头昏脑胀,心头虑乱。纵想倒一杯茶,沁沁胸膈,排除闷懑,环境未必能容,不得已而向茶馆里一坐,图个不闻不见,两手捧了茶杯,瞪眼望着氤氤上扬的茶烟,这心情,这滋味,也就哭笑不得。

P006-008(细雨慢煎一壶春)

目录

《细雨慢煎一壶春》

 品茶知味

说茶/曙山

茶里的人生/双红

品茶/圭梵

饮茶随笔/文穷

言梦——人情涵泳(三)/甘永柏

无眠爱夜/俞平伯

午睡/谢志功

说早起/山东人

说梦/江寄萍

梦醒的时候/甘永柏

谈梦/吴组湘

 茶语人生

幽默的叫卖声/夏丏尊

说到测字摊/陈望道

应考/楼栖

吃/马宗融

偶然/史卫斯

穷途/楼栖

都会之音/丰子恺

补考——“仕而优则学”的又一解/楼栖

“十载一来复”/郭沫若

药/缪崇群

择配救济/任白戈

 文谈雅闲

人类的同情/周木斋

春愁/郁达夫

谈忍/徐诗荃

说自我/林语堂

闲/丰子恺

论真率/周劭

谈闲话/王颖

小病/老舍

说浪漫/林语堂

崇高的忧郁/林林

等闲/吴秋山

沉沦/丽尼

说潇洒/林语堂

论风度与人情/周劭

 奇妙物语

笼内的鸡/田青

光源的发现/章克标

说酸葡萄/孙石灵

睡的哲学/卢寿枬

求水的心/章克标

论玩物不能丧志/林语堂

蛙鸣/芦焚

酸葡萄/邵洵美

永久/林庚

脚底下的梦想/傅彦长

看到想到/唐弢

无题/芦焚

 茶余茶话

智人愚人聪明人/俞平伯

运命/鲁迅

由爬虫说到人类/艾思奇

女人的路/林默涵

春与中年人/傅东华

弱者/钟开莱

贼/罗念生

说命/孔另境

我们的孩子/唐弢

装饰/马宗融

 高谈阔论

谈美丽病/徐訏

论高下/藐然

论中国人鄙视欧洲人/徐诗荃

谈旅行/甘永柏

谈服装/徐訏

谈金钱/徐訏

说穷/刘大杰

谈麻将/张海平

谈死/藐江

谈治丧/朱今

谈迷信/章伯雨

 哲学家风度

阿Q转世/丁力

朱湘骂人/罗念生

哲学家风度/羊枣

凌迟/周木斋

可怕的发明/关铭

本性难移/周木斋

《雅记清词写流韵》

 雅记流韵

梅窗散纪/英子

山人辩/玄晏

为一个外国刊物写的自传/胡风

关于《客途秋恨》(附歌曲全文)/方霞光

郭嵩焘与中国外交/余长河

关于瞿秋白/黄鲁珍

代语堂先生拟赴美宣传大纲/老舍

沈鸿英的孽账/柳兴西

无穷的追求/林语堂

我和言论界的因缘/柳亚子

 游目骋怀

湖畔夜饮/丰子恺

渔村/许幸之

与林语堂游苏记/张海平

重游玉皇山小记/许钦文

钱江看潮记/丰子恺

采石矶半日游/黄朝仪

皋亭山/郁达夫

烂柯山和仙霞岭/姜馥森

家在陶然亭/盛成

由杨树浦到济物浦/姜馥森

癸酉南归日记/俞平伯

试猎记/李金发

 追忆斯人

忆鲁迅先生/陈秋帆

追念许地山先生/胡愈之

丰子恺和他的小品文/赵景深

林语堂与翻译/陶亢德

怀念马叙伦先生/千家驹

琐忆鲁迅/杨雯云

升钉-一九四一年纪念鲁迅先生/尚钺

阮玲玉的死/夏丏尊

袁世凯纪略/萧寿昌

元庆去世七周纪念文/许钦文

信徒·先知·救世主/何家槐

记吴检斋(承仕)先生/孟超

墨索里尼这个人/巴金

 名人轶事

行云流水一孤僧/唐蕴玉

清雅真纯-徐志摩印象/温源宁

一代艺师吴昌硕/陆丹林

画人张善子大千兄弟/陆丹林

再述柯劭忞轶事/徐一士

齐白石杂谭/陆丹林

王文显/温源宁

胡适之/温源宁

潘达微/陆丹林

中国画的文人画/傅抱石

谈严范孙/徐一士

王国维/何鹏

吴宓:学者而兼绅士/温源宁

周作人:铁与温雅/温源宁

袁宏毅先生希涛/白蕉

曼殊逸事/温一如

曼殊零墨/陆丹林

徐凌霄/阿苏

“说书”/叶圣陶

书生的一周间/赵景深

明年又是什么年呢?/陈望道

《南堂诗钞》的禁诗/周作人

《旧事新知风雨声》

 刺世寸铁

文人的生活苦/任钧

从帮忙到扯淡/鲁迅

拟今人尺牍(节选)/金克木

闲居杂记/黄叶村

哪吒/聂绀弩

“奴才”与“老爷”的面孔

没有感想的感想/杜衡

文人在上海/杜衡

马路英雄/陈伯吹

黄金潮/郑伯奇

 无法无天的论调

市侩主义/柯灵

乐祸篇/伊人

无法无天的论调/王任叔

谋略及其他/王任叔

螺室杂记(节选)/王任叔

“眼勿见为净”/周木斋

再论“没有法子”/王任叔

街头杂写/蒋炳勋

 人语与鬼话

刮/秦似

“上海好不好”/秦似

讽刺的墨水/公刘

童话与法律/公刘

打倒爸爸/聂绀弩

论钢笔的好坏和内分泌作用/廖沫沙

狗的出超/秦似

现在的聪明人/徐懋庸

人语与鬼话/秦似

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鲁迅

一百元/秦似

 悲怆的矜夸

太平洋沿岸的军事殖民网/王承志

悲怆的矜夸/楼适夷

提倡做狗/木林森

白俄在远东/张明养

从德国说起/恽逸群

教士的工作/蒋锡金

鲁斯国宾阁下/秦牧

中日亲善颂/胡秋原

 刺世杂文

能言鹦鹉毒于蛇/黄秋耘

群众的意志/楼适夷

论裸体情侣自杀案/秦似

后方的捷报/申在俎

申诉/丘东平

大题小解之一/茅盾

血书(节选)——读土改文件/聂绀弩

鞭子奴才鹰犬/廖沫沙

论目前中国批评界之浅妄——我们果真不需要批评吗?/李长之

童匪猖獗/聂绀弩

 论世警言

论“第三种人”/鲁迅

为小林的被害檄日本警视厅/郁达夫

关于……一切/傅东华

一周间给五个人的信摘抄/沈从文

致石民书六通(选四)/梁遇春

女子圣人革命/秦似

记温涛木刻——香港之劫/茅盾

奴隶篇/宋云彬

蛇与塔/聂绀弩

论娼妓/聂绀弩

 无事忙闲谈

阿活乐脱儿/郭沫若

关店大拍卖/陈伯吹

威尔斯往哪里去?/辛人

骷髅们的跳舞/白菜

无事忙闲谈/郁达夫

偶语/恽逸群

偶语/阿大

偶语/金性尧

偶语/松严

偶语/金性尧

偶语/金性尧

偶语/若木

偶语/金性尧

 真正的中国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历史的奥秘/聂绀弩

中国人到底“误会”了什么?/秦似

谁是真正的中国人/全增嘏

高等华人论/章克标

中国人(节选)/孟十还

脸与法治/林语堂

尾巴主义发凡/郭沫若

中国人与蛋/力欧符

论“没有法子”/王任叔

检查琐谈/周黎庵

 战士与乏虫

烈士与战士/王任叔

论时局/聂绀弩

岁寒漫笔/金性尧

“鸿毛论”辨微/孔另境

战士与乏虫/王任叔

智勇辨/孔另境

症结所在/不平

血祭——纪念“三一八”惨案十三周年/周木斋

由悲痛至振奋——纪念“一二八”七周年/金性尧

《书卷多情似故人》

 大小文章

小品文和大品文/杨邨人

科学小品/周作人

大小文章/韩侍桁

读书与读人/刘大杰

“举一个例”/胡风

“京派”和“海派”/鲁迅

八股文/施蛰存

说本色之美/林语堂

广播之类/王任叔

批评与作家/韩侍桁

作家欲/林希隽

历史和历史/郭沫若

 品书心得

关于批评/唐明

关于翻译/鲁迅

谈选文/纯上

关于文字狱史/周黎庵

谈读旧书/陈鍊青

论读报/周黎庵

论读书与谈话/陈辣青

小品文的危机/鲁迅

谈诗/郁达夫

谈杂文/聂绀弩

警句/徐懋庸

热与冷/茅盾

“幽默”的危险/徐荫祥

 读书心得

论乌鸦/聂绀弩

旧诗新话/陈迩冬

毁去“人肉筵席”/吴琛

隔海问答/郭沫若

谈“阿金”像-鲁迅作品研外篇/孟超

“灰色人”-夜读偶记/邵荃麟

感慨前后/周木斋

“读史”偶感/一知

“可贵的一笔”补遗/周而复

颂朽/周木斋

文人与装鳖-又名《读〈论语〉》/姚雪垠

谈“本色的美”/江寄萍

 杂论作品

关于《大明英烈传》/柳亚子

与又文先生论《逸经》/林语堂

复刊私语/夏衍

略谈鲁迅先生的《野草》/聂绀弩

宿草颂/夏衍

我的忏悔/阿英

胜利吉普和追车的人们-题画/秦似

一个人的受难/阿英

祝《野草》/林花

“彼可取而代也”/施蛰存

疯子种种/黄谷柳

望舒诗论/戴望舒

 我的自辩

我的自辩/巴金

大水中/曹聚仁

在热波里喘息/郁达夫

一九三五-六/夏振黄

腌肉与不朽之作/杨藻章

不敢求甚解/杜宣

当心拆台/林默涵

食在广州/秦似

时代的束缚/韩侍桁

父亲奖/秦似

强奸妈妈之说/秦似

 书刊寄语

发行人言/施蛰存

创刊释名/康嗣群

创刊宣言/施蛰存

有不为斋丛书序/林语堂

秋心遗著序/废名

《杨柳风》序/李长之

《三槐》序/俞平伯

《浮生六记》英译自序/林语堂

自序《屐痕处处》/郁达夫

野草(代发刊语)/秦似

《不惊人集》前记/徐懋庸

 书店轶事

书店/蒲絫

巴黎的旧书摊/陆侃如

东京的旧书铺和旧书摊

红葫芦随笔(节录)/毕树棠

北平旧书肆/商鸿逵

藏书票之话/叶灵凤

北平的说书/闻国新

《民风野趣幽然醉》

 自·然·轻·语

南国的五月/唐锡如

春雪/盛明若

西湖春景/许钦文

春雨/王莹

春雷/朱管

雨天/南星

夜/苏菲

十月之晨/李一冰

风沙/野华

风铃/芦焚

冬天/南星

 万·物·生·灵

萝卜/陈子展

相思子/翁克康

白果树/周建人

剪秋罗/王克洵

山核桃/傅东华

山/何章陆

晚山/孔另境

橙雾/施蛰存

幽兰/毕任庸

吃莲花的/老舍

山棵/徐式庄

 生·命·之·微

乌龟/东方

雉/李广田

蚤的生活/周建人

雉/贾祖璋

蜜蜂/丰子恺

龟/贾祖璋

水螅的故事/周建人

蜘蛛/潘小平

螽斯/贾祖璋

蝌蚪/丰子恺

萤火虫/贾祖璋

河豚/濮厂

蜻蛉/贾祖璋

 生·活·札·记

灯/林庚

谈洋车/李子温

人力车/俞平伯

好汉不吃眼前亏/六平画

骡车/南星

野饭/周冷秋

酒/柯灵

像片/老舍

灯/靳以

牛乳/东方

中国画的文人画/傅抱石

陀螺的梦/芦焚

 民·风·民·俗

宁波滩簧/子钦

野台戏/姚广滨

昆曲/叶圣陶

驴皮影/李辉英

说相声/王志之

秧歌/林玉叶

灯棚纪胜/闻国新

我乡的目莲戏/朱今

客家妇女及其情歌/李金发

谈花鼓戏/陈子展

梆子和落子/陈灵谷

湖南歌谣和广西歌谣的流通——由土语文学到大众语文学的实证之一/黄芝冈

 托·物·言·志

说抽烟/刘大杰

谈“吃田鸡”/陈子展

论毛笔之类/鲁迅

论烟/徐訏

兰陵琐话/黄鲁珍

我底屋子/靳以

弄蟋蟀/孟述祖

斗蟋蟀/东方

玻璃建筑/丰子恺

看画/陆旭

书店里/朱管

内容推荐

倪雪君选编的《风靡民国年间野草丛刊现代鲁迅风的经典杂文小品(附明信片共5册)》收选柳亚子、夏丏尊、瞿秋白等多位大师和学人的作品,他们像是一个个的“导游”,带领好奇的我们四处领略风情,用新鲜的笔触写下了这些见闻。透过这些真诚的文字,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三四十年代,到钱江看潮,到湖畔夜饮,和多位学者一起追忆大师。这些自然流淌的文字里,没有面目可憎的说教,没有指定与强迫,更役有宏大叙事的虚构与空洞,有的是母语环境中的沉静与大气,透着自然与纯净,也透着平等和温润。从他们的文章中,我们重温他们在情感、教育、生活琐事上的思考感悟。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那股子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中孕育出的,中国式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气度,冷眼与热肠,同时也是感受一个时代的文化魅力。

编辑推荐

倪雪君选编的《风靡民国年间野草丛刊现代鲁迅风的经典杂文小品(附明信片共5册)》所选文章全都是郁达夫、俞平伯、鲁迅、柳亚子、夏丏尊、瞿秋白、鲁迅、丰子恺、林语堂等多位大师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每位大师都是目前市面流行民国图书的代表人物,本书可谓是最全面、权威的汇集了民国大家经典之作的精品读本。

每篇文章都是选自风靡民国时期《野草》《都会之音》《万象》《语丝》《太白》《现代》等杂志的小品。精品、经典一网打尽。玩味不可复制的民国风尚,体悟独一无二的民国气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风靡民国年间野草丛刊现代鲁迅风的经典杂文小品(附明信片共5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倪雪君选编
译者
编者 倪雪君
绘者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1555538
开本 32开
页数 12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8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1
丛书名
印张 40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09
151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1: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