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散珠儿
内容
试读章节

有时候,生活逼你在情急之中,变成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

我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是个企图拿啤酒瓶跟人搏斗的女汉子。如果小雷不说,我记忆的暗角永远不会浮现那一幕。而现代高铁的发展,已有足够的业绩让人告别一个属于铁路的黑暗时代,尤其是春运时段。

命苦不能怪政府,而且,咱们的00后命真好,不会面临一些说来就来的人为困境。而90后如爱美丽,他们的童年还是不能幸免。

什么事呢?看我资深女友小雷的描述吧。跟她认识近20年,是不常见也貌似不惦念但一辈子也忘不了关键时候总会出现的那种老朋友。前些天她在朋友圈转了一个我的作品,并在广州无比幽怨地凝视深圳的我,写下这段话:

“犹记得有年春节从凤凰回来,火车深夜经过娄底,忽然间黑鸦鸦的一大群人带着铁棍等各种工具直接冲进站台撬窗爬车,场面完全失控。你淡定地操起桌上的啤酒瓶递给坐在窗边的我说,如果有人从这里爬上来踩到我们的孩子,咱们就用这个跟他们拼了。我握着酒瓶的手一直在发抖,完全被你镇住了……”

于是,记忆迅速穿过城市浓重的雾霾,回到不用戴口罩上街的14年前。

那一年小雷的儿子苇苇9岁,我女儿爱美丽11岁,外甥女海伦13岁。这三个两级跳的孩子跟着我们几个大人去凤凰过年。

那是我第三次走进凤凰。

那时的凤凰依然山清水秀,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是一个16岁的小萝莉,是一朵迎风羞涩的野蔷薇。

我是因为采访扶贫与凤凰结的缘。现在,全面商业化的凤凰完全不用扶了,它反过来可以扶我了。

第一次走进她时,真不懂怎样去形容这个小镇,柔柔波光水草招摇的沱江上,架着古老的廊桥;粗犷的水手撑一支长篙,稍一用力,就驶离青石板的码头;河边洗衣的少女挽起裤脚,露出亮白的小腿;吊脚楼上,慵懒的妇人支起木格子窗临水顾盼……每个镜头扫过去,除了服饰有点现代,都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在未被游人污染的那时,凤凰的草木枯荣都注定停留在过去。它因封闭纯美,因清贫脱俗。只是风雨桥下,少r一个娉婷的翠翠。因为翠翠们都在田里躬腰劳作,养她们在土墙败瓦里上学的弟妹。

美丽的风景背后,隐藏着生存的困顿。

某个午后,在公路边的一间土房,看到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端着一碗什么都没有的白饭,狼吞虎咽了半碗,突然收住,怔怔地看着剩下的一半好一会儿,最后坚决地把它放回锅里盖紧。

问他为什么不吃完,他咽了咽口水说:“我已经饱了,留到晚上再吃吧。”

跟当地的小学老师去过一个女生的家,终于明白什么叫家徒四壁。没有一件家具,地上铺着一张破旧的塑料布,上面放着两本残旧的课本,一截短短的铅笔头,便是那个12岁女孩的书桌和床。

家里的大人都在地里,小女孩一个人支着瘦削的肩头,小手捏着大菜刀小心切着半个南瓜和几根豆角,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放进锅里去炒,她不放油,只放盐,快熟的时候,才拿起见底的油瓶子,用里头捕着的那把掉毛的糨糊扫子往锅底里抹了几下。

回去后,跟也是任职媒体、同样关注山区扶贫的毅富和小雷两口子商量,第二年春节,就把孩子们带到风凰,让他们看看生活在别处的小伙伴,不需要说什么,真的,有时候我们不需要说什么,就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然后等他们来问,然后用最直白的语言告诉他们这是怎么一回事,就已经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那一回,还带他们去沱江边的听涛山看沈从文的墓碑。

P58-61

书评(媒体评论)

《散珠儿》如同一串散落的心珠,随性地落在有爱的地方。母亲给了女儿生命,更用优美的文字告诉女儿美丽的世界,女儿用黑白影像来表达自身成长的观看与感受,这条温暖的线串起了毎个读者的心灵,坚忍而珍惜!

——中国著名摄影家 杨延康

爱美丽的摄影作品厚重深沉却又通透空灵,犹如漫天飞雪将浮躁尘世复归宁静,让观者读到平凡中的不平凡。

——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 秦玉芬

爱美丽的照片充满了对决定性瞬间的想象,以光影作画,道出诗意心境。捕捉光彩,纯粹而又美丽。(Amelie’s works are an imagination of the decisive moment, conveying the poetics of mood by painting with light and captured splendor. Simply beautiful.)

——美国著名当代艺术家 Leonardo Drew

一位善感的女生,系着一台莱卡相机,几乎是爱美丽的标准形象。光芒、线条、质感,构成她作品中的黑白寂影,在喧嚣中捕捉平静,泰然地观看世界,难道不正是黑白影像背后的深意吗?

——广州红专厂当代艺术馆艺术总监 黄丽诗

后记

1.

在香港读研究生的时候,留学生间流传着一句话:睡眠、学习和社交,只能兼顾两样。不用说,睡眠被牺牲了,可读了一年下来,发现忽略的不止睡眠,还有选项里没有的——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

留港工作以后,我更少回家了,心里默默给自己定下规矩,尽可能两周回一趟家,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

今天是我定下规矩后的第四周,早上从九龙坐车过深圳湾口岸,要与那边的爸爸会合,再一起开车回广州,陪正在石室教堂慕道的妈妈做周六晚弥撒。妈妈早就办好了美国签证,但为了研读《圣经》,她留了下来,暂时放弃游走北美的计划。这两年,我们仨悄悄地走散了,一个在广州,一个在深圳,一个在香港。这三个城市虽然都挨着,可相聚的时间远没有想象的多,大家都带着羁绊与思念,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事就在微信里喊上两句。

一到深圳的家,已经有大厨爸爸为我准备最钟爱的家常菜:盐水菜心和面豉猪肉。饭后我抢着洗碗,随后爸爸负责开车。路上,我给习惯午睡的他塞了一颗重剂量薄荷香口胶,他打了个大喷嚏就精神了,连说这个好,一颗抵半小时,而后耸耸肩扭扭脖子,原来劳损的左肩又作痛。

到了广州,妈妈给我们准备了一桌卤水和烧味,也是我心爱的广州滋味,晚餐后一家人准点到达一德路圣心大教堂。

唱诗时,潮洲口音的神父用普通话念出歌名页码,教堂回音大,听不清,离显示屏又远,爸爸费老劲皱着眉头,然后戴上老花镜,翻书找码。老花镜看近的清楚,看远的却不行,每唱一首,他都得摘了眼镜又戴,戴了又摘,如此循环,每一首诗,他都在唱到一半时才能正式加入。旁边擅音的妈妈,气息也没有以前教我唱王菲的《你喜欢所以我喜欢》和韩红的《雪域光芒》时嘹亮了。

一种惶恐无助突然向我袭来,原来青山在日夜风化中已不再高大,灯塔也渐渐被淹没在惊涛骇浪中,而最令我害怕的是,会有那么一天,孤舟靠岸时,再也找不到避风的港湾。

生命是一次长长的别离,而让我顿悟的,是一场弥撒。

2.

如果说,爸爸的老去是突如其来的震惊,妈妈身上却找不到岁月的痕迹。

有人说,好奇心决定创造力。我妈妈对生活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并喜欢把一切发现,融入到她的文字里。

我从小就看她的文章长大,她经常给我看未出版的文稿。还在用3.5寸A盘时,我就站在妈妈的电脑边上,扯着她的衣袖说我不喜欢这个人死去,那个人流泪,我想她写《狮子王》之类的童话。我偶尔会发现她灵感进发时噼里啪啦敲键盘落下的错字。她那时就晓得尊重我,会停下手来倾听,不把我当小孩子。她也给我看她喜欢的书,即便里面很多男女感情我不能理解,她居然就那么相信:我不会误入歧途。

现在看来,她和她的小说一样,大胆与前卫远远跳出了她生活时代的框框。

五岁时我一看见电视上有人弹钢琴,就不肯吞饭,她便把朋友家的一台棕色钢琴要来,让我叮叮咚咚地乱砸,后来见我认真学了,她就买了一台新钢琴给我。棕色钢琴被卖掉后,她才想起琴身藏着外婆给她的金项链。那时没有保险柜,她和爸爸要去西藏一个月,就打开上盖,把它悬挂在里面,不知调琴师有没有看见,还是搬走它时丢了,又或者现在还留在它的身体里未被发现。年轻的时候,妈妈是一个很粗枝大叶的人,这是亲朋好友公认的事实。

在她不羁的熏陶下,我也走不了寻常路。

……

现在我们很少见面,可我们常常微信语音,我跟她说最近好看的书和电影,跟她说一个人生活的喜乐与惆怅。对前路的憧憬与迷茫。她也跟我说新写的小说进度,跟我说她又捡了一只未开眼的奶猫,跟邻居百合接力喂养,直到它不幸撵死在百合的手里……现在她跟我说得最多的是《圣经》,之前她一直没有时间深度阅读,现在她打算用一生的时间去读它。她说,任何时候,只要开始就不算晚。

在不外出的日子,家里的贵宾会一家三口轮着,站到床边扒拉扒拉挠醒她,她就起来祷告,然后到楼下遛狗。上午喝一泡正山小种或老树普洱,看新闻看书,处理一下工作室的事务。下午一杯猫屎咖啡,两根爱喜,然后一头扎进她的小说里,跟男女主人公爱恨交缠。傍晚她会做好饭等爸爸下班回来炒菜,晚饭后开始与时俱进地做她读者众多的公众平台,然后听着恩雅和莎拉布莱曼做瑜伽,在失眠的夜里,她会喝着红酒看《圣经》,在祈祷中慢慢睡着。

5.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妈妈对我们生活和经历的观察和感悟,很多细节都被我丢在了上班的路上,而她竟心细如尘,丝丝入扣。我才知道原来在妈妈的目送中,我的成长是这般模样。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二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多年前看龙应台的《目送》,字里行间渗出的是父母的无私和晚年心境的孤独与悲凉,而妈妈,我如此幸运能做你的女儿,希望在你目送我的那条小路上,我能回过头牵紧你的手,一起走。

路可以越走越长,风景可以越看越远,但苍茫大地,始终等我回家的,不过两人。  爱美丽

2015年11月18日,香港维多利亚海旁

目录

自序

[路上]

 当更年期遇上叛逆期

 到了天堂都不要再见

 我在路上丢了你

 去往凤凰的列车

 逃学去茶马古道

[年轮]

 一个人的离开

 从前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我已宽恕

 窗外的恐怖在心里

 厌食症

[遇见]

 古董小姐

 泸沽湖畔的雪莲

[成长]

 天使会弹琴

 一朵花蕾的裂帛

 早恋无罪

 有人就有江湖

[宠爱]

 贴身收藏

 再不穿就来不及了

 或者天堂也有猫

 一个狗杂种的幸福生活

[域外]

 扶桑花开

后记

序言

爱美丽,妈妈的臂弯不是永恒的,妈妈也会有失温的一天。当我在这个世界消失以后,但愿你在某日某夜,会蓦然忆起生命中曾与我有过的一些相处——

每年夏季,在无处可逃的热浪当中,我经常通过媒体或在身边看见莘莘学子们就像一只只疲惫的小蜜蜂,迈着细碎的步子出走或者回流。也许因为年轻,他们的心情少了一份烈日的焦灼,但他们的爸爸妈妈就如同曾经的我,在这样的季节难以把持。

相信每个家长内心都骂过当代中国教育体系,它因为过于庞大,所以剥离细节,不接地气,企图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埋没天性,统一思想。千万别以为统一思想是一个褒义行为,事实上,它以无数个体的妥协与悲催达成,它的背后是雨打花落,是泪眼迷蒙。

所幸的是,我打小就没有统一思想的觉悟。我不学无术.纯粹按自己的性情教育爱美丽(Amelie)。有一句话跟我妈说是大逆不道,跟我女儿说是大爱无疆,就是:“你并没有选我当你妈,是我选你当我女儿……”

基于这点,从小学到大学,我都没有具体要求她一定要按我们的想法成长,只要她善良、诚实、健康、聪明,这就感谢上帝了。

爱美丽来深圳的时候才10岁,那会儿,广州是三年级才开英文课,所以一进入这个移民城市,她就注定要拼命追赶一年级就学英文的同学。她一直在吭哧吭哧地赶呀赶,从小患哮喘病的她,有时真的气都透不过来。好几次班主任打电话让我去“救人”,说她马上就不行了。每次我焚心似火地赶过去,她又回过气来,若无其事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冷静地对我说;“妈咪,没事了,回去上班吧。”

这么懂事的一个孩子,我是不能对她有任何责难的。

我从不过问她在班里第几名,从不检查她的作业,甚至几时考试我也不太清楚,考试成绩出来都是她主动告诉我的。总之她上她的学,我上我的班,一到周末我们就放下一切,和驴友一起,到户外爬山、溯溪、徒步、骑单车,亲近大自然。她的人生经验,是在路上而不是关在家里学到的。

5岁开始弹钢琴的爱美丽后来考上了深圳艺术学校音乐系。到了高一的时候,为了应付高考和对未来就业的打算,她还是放弃了音乐转攻美术。也许她更爱美术吧,她从小就在广州少年宫学画画并获得过一些全国范围的少儿大奖。

当然,像其他母女一样,我们也有过一些冲突。我因为同事和亲友常常问起她要考哪儿,而她也被学校应试前的严阵以待推着走,彼此都有来自社会人群的压力。对未来的茫然让我们争吵过。

有一次她回校前,让我在电脑上帮她打印一份央美寒假招生的通知。我认为她太着急了,那是针对要考央美应届生的短期班。她才高一,时间还早着呢。但她执意要去,说老师认为她可以去了,而且他们班第一名的同学已决定报名。她是第二名,所以被刺激了。我知道她内心一直想超越那个男孩子。但她是半路出家的,她在拼命弹钢琴那会儿,人家在拼命画画儿,尽管在宿舍熄灯的晚上,她夜夜伏在马桶上,借着洗手间微弱的灯光画画。两三个月让她拼到那个水平,她的专业老师已认为她是一枚神奇女孩,但再这样拼下去,她会崩溃的。于是我带她到家附近的一家西餐厅,在柔和的音乐声中,一边吃饭一边劝告她:“妈妈不要求你考什么央美,成什么人才,我只希望你身心健康,热爱生活,活泼可爱,因为将来的路很长,很多仗要打,不能拔苗助长,不能急功近利。”埋单的时候我说,让高考见鬼去吧,妈妈不相信你将来挣不到饭吃!

不同意她寒假到北京去,一是天气太冷,她的哮喘才刚好;二是她还没到这个阶段,白费劲。要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三是寒假时间太短,中间还隔着春节,会打扰北京朋友们的生活。那天,她生气地提着行李箱走了,但不忘拎走预先给她买来写生用的一串葡萄和两球大蒜。

……

她就是如此温暖的一件小棉背心,不需远行,人已长大。看她有条不紊地应付各种挑战时,我就想,我是不是终于熬出头了?

起码,我不用再交学费啦!

即使她将来成不了什么社会栋梁,但有这样脚踏实地的人生观,有艺术修为的意识和审美目光,已经足够让我感激上帝了。

回想在她未离我飞翔的那些周末,有时我们根本不用出门,看她坐在书房木地板上安静地画画,身上披了一些窗外投进的初冬阳光;晚上专门关了电视,听她在客厅弹一段《海顿》或《巴赫》;有时我也会唱唱赞美诗或moon river,让她给我伴奏;临睡前我跑到她的床边,关了灯,看着竹帘漏进的月亮与星光,听她娓娓讲述学校里的一些趣事,还有男孩子与女孩子之间的蒙昧之情。我趁机获悉她的少女心事,无论她的想法是主流的还是边缘的,我也绝不否定,更不打压,只会做她的好听众,然后不经意地因势利导。不期然地,这些成了我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时间又过去了一些,她说:妈妈,你有见过听着摇滚看张爱玲的吗?

我说,是你吧。

更小的时候她说,张爱玲说一色鸭蛋青的海与天,我连鸭蛋都没见过,鸭蛋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总不可能是试卷上那样红色的吧?我说,你去厨房找个成蛋剥掉灰看看,就知道了。 她爱哭,脆弱的时候,眼泪会像连串的珠子,轰隆隆地滚落。她说: “在最寒冷的时候我想起最暖和的事,可我发现,我找不到横躺在林间沥青道旁的石头长椅,一张也没有。好在,我还有妈妈的臂弯。”

宝贝,妈妈的臂弯不是永恒的,妈妈也会有失去温度的一天。但愿属于母女俩交集的这些时光你不会忘记。当我从你的生活中消失,你或会在某个午夜,忆起生命中与我有过这样的相处。

是的,多年以后,我总会离开地球,最好让我变成一个天使,守护尚在人间的女儿。

内容推荐

生命是一次花开花落,是一道浮光掠影。这个过程叫生活。把生活用长镜拉近,然后放大,它其实就是一盘随处散落的珠子,需要我们用爱搓成一条坚韧的细线,把它串成一生。

《散珠儿》用略带苍凉的黑白图片和雅致恬静的中国文字,演绎平凡日子的精神诉求。也是一对文艺母女的深情对望。妈妈邓燕婷以一个成熟女人的眼神,目送女儿爱美丽在磕磕绊绊中,长成人格独立的人,而自己将渐行渐远,淹没于人海。她只想说的是:执手是爱,放手也是爱。而女儿则用黑白镜头,拍下自己寂静的世界,以及对爱的理解。

编辑推荐

《散珠儿》是一对母女的作品合集,母亲邓燕婷是专业作家,散文恬静祥和;女儿爱美丽是摄影师,相片深沉宁静。母亲更用优美的文字告诉女儿美丽的世界,女儿用黑白影像来表达自身成长的观看与感受,以图配文,相得益彰,让你感受到他们母女之间对爱的理解与温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散珠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燕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8105994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2015287443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1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5: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