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第主编的《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第2辑)》为研究西北民间文艺的学术著作。选题从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建筑学等不同角度调查、研究西北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审美文化、民俗文化),辑录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以及有关民间文学艺术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成果。
图书 | 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第2辑) |
内容 | 编辑推荐 郭昭第主编的《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第2辑)》为研究西北民间文艺的学术著作。选题从文艺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建筑学等不同角度调查、研究西北民间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审美文化、民俗文化),辑录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以及有关民间文学艺术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成果。 目录 民间信仰 秦人从死刍议 华夏母亲——西王母崇拜刍议 伏羲神话的母题及其文化内涵 仪式、互动与认同 ——对杓哇“转丈人”仪式的实证研究 民间文学 民间的活力:苏蕙“回文诗”的波澜 藏彝走廊“青蛙娶妻”型故事的情节生成和文化意义 ——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阿尼嘎萨》为中心 陇南存世古代诗歌内容初探 历史文化语境视域下的天水“唐僧晒经”遗迹传说文化意蕴 从陇南小调中透视旧中国女性的悲情人生 西和乞巧歌语言特点探析 民间艺术 一朵盛开在古成纪秦安的民间曲艺奇葩 ——论秦安小曲演唱中的礼仪文化问题 华戎交融的灿烂艺术 ——静宁元代墓画 白马藏族傩舞系列和火圈舞调查初识 西和礼县乞巧仪式的歌舞特征研究 从民间戏曲反观乡土社会的民众意识 ——以甘肃庆阳地区为中心(1937-1944) 民间审美文化 乞巧文化传承的图像形式 意识·仪式:民间美术文化及其展演的意与境 ——以陕甘川毗邻区域民族民间美术文化为例 陇南成县“踩福字”习俗的审美特征 民俗文化 西汉水上游乞巧民俗的地域文化蕴涵初论 ——以礼县祁山镇西汉村的调查为支点 礼县龙鳞说唱艺术“春官”考源 天水社火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演变 再谈陇南乞巧的程式、时间及其他 文化产业 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依据及策略思考 天水应该如何给杜甫造像? ——浅议杜甫秦州诗与天水城市雕塑的设计 陇东环县道情皮影的产生及产业化发展和未来展望 学术视野 从唐宋诗作看唐宋时期汉中地域文化 甘青河湟地区五屯话形成中的社会文化环境调查及探究 《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征稿启事 《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引文注释规范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第2辑)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郭昭第 |
绘者 | |
出版社 | 甘肃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605011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24 |
出版时间 | 2016-09-01 |
首版时间 | 2016-09-01 |
印刷时间 | 2016-09-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7 |
CIP核字 | 2016232107 |
中图分类号 | J12 |
丛书名 | |
印张 | 20.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35 |
宽 | 167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