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张大千的后半生
内容
编辑推荐

仿画作画鉴画,墨林推诚、清标却步,一代“东方之笔”张大千,如何风云交替之际遁逸海外?

半百之龄翻江倒海、各方寄迹,台湾、香港,还有外域之印度、日本、巴西、美国,辗辗转转为何独独执着巴黎?

至交好友旅社猝死,国宝字帖《经伏波神祠诗书卷》踪迹成谜,机缘巧合现侯府,却是徒呼奈何?

张大千高仿“五百年所无”,鉴画名家高居翰、古原宏伸联手作孽,身世离奇千年古画竞是指真为假?

富可敌国、贫无立锥江海客半生浮沉,张大千域外鲜为人知的人、情、画、事、艺坛掌故,九十高龄昔日“护法”黄天才,今日执笔为文,黄天才编著的《张大千的后半生》为您一一道来。

内容推荐

黄天才编著的《张大千的后半生》以张大千进军海外艺坛的艰辛努力及光辉成就为主轴,记述他的艺术活动及重要创作、古书画藏品的聚集和流散;并提到交游亲情及感情生活等等。作者在驻日采访的二十四年间,经常与寄迹海外的张大千结伴出游,谈古论今。以一手翔实生动的记录,书写了大千大师后半生的身影。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张大千的海外游踪

第二章 大千生前身后三知己

第三章 厮守后半生的夫人徐雯波

第四章 张大千生前故后三大展

第五章 张大千的海外财源

第六章 大千珍藏六大国宝名迹的来龙去脉

第七章 张大千与《溪岸图》

第八章 黄山谷书卷遭窃没入侯爷府

第九章 大千捐画秘辛·一段委屈遗事

第十章 张大千、谢稚柳敦煌石窟闹双包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张大千的海外游踪

稍稍安定之后,他通过香港友人的协助,居然和成都的家人通上信了,这是大千最感欣慰的事。

在大吉岭的最初几个月,大干生活得很惬意,白天爬山,晚间作画、吟诗,很悠然自得。但大干毕竟是群居惯了的人,爱热闹,喜欢交朋友、摆龙门阵。世外桃源的安静生活,三五个月下来,就耐不住了。他只能借工作来排遣寂寞,每天从早到晚,不是作画,就是作诗。多年之后,他在台北接受为他作传的谢家孝访问时,曾说:“在大吉岭时期,是我画多、诗多,工作精力最旺盛的阶段,目力当时最佳,绘的也多精细工笔……。”①画得多、画得好,却无处卖画,大千逐渐感到经济压力,他是挥霍惯了的人,没有钱花,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难受。他很愁苦,不作画,就作诗,古人所谓诗穷而后工;擅写历史小说的高阳(许晏骈)也曾说:“张大干的诗,以在此穷愁的困境中,做得最好。”

心情不佳,日子难过,一次爬山不慎失足,伤了腿,又遇上糖尿病发作,痛苦不堪。他费尽心思,想突破经济困境,计划到华人众多的泰国曼谷去办展览卖画,还曾经独自去了一趟曼谷,了解当地情况,结果铩羽而归。画展开不成,画也不能卖,更是令他沮丧万分。

这段时问,唯一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是某一天傍晚,徐雯波喜滋滋地告诉他:她怀孕了。大千更为雯波高兴。他觉得,雯波在海外,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可以弥补她从成都离家时,大干让她抱了黄凝素所生的幼女心沛上车,却未能带走她亲生的幼女心碧和婴儿心健的遗憾了。

到了那年(一九五。年)深秋,大干在印度居住了六个多月,苦多乐少,他不堪再忍受。加之雯波临盆期近,考虑到大吉岭医院设备很差,他遂带着徐雯波、心沛回香港待产。

回到香港,朋友多了,生活马上热闹起来。大干随即忙着筹办画展,大吉岭风光的山水画极获好评,展品全部被人订购,经济困境立马解除了,大干心情也为之一快。

年底,雯波入院生产,大干的第九个儿子——也是最小的儿子出生,取名心印。在热闹忙碌中,日子似乎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心印满月了,大千又得面对何去何从的问题。

他无意在香港久住,此地环境复杂,华洋杂处,不是理想的安身立命之处。台湾有出入境管制,不便于自由旅行。日本,只能短暂歇脚,不堪长期居留。看来,未来的去处,还得从长计议。至于他曾住过半年的印度,虽然有一百个不好,但至少还清幽安静,不受干扰,而且,大吉岭距中国近,他可以通过通邮而获知成都家人的信息,也便于和港澳及台湾各地的友人保持联络,相互照应。思前顾后,真是一动不如一静。万般无奈,也只好再回印度大吉岭去吧!  一九五一年暮春,心印三个月大的时候,大干带着家小,离香港,又回到了印度。回到大吉岭,生活环境无大变化,大千依旧每天画画、作诗,过着平淡无聊的日子。

过了三五个月,大干又憋不住了。除了孤寂无聊之外,他更是不甘心这样穷混着虚度自己的大好年华。回想当年十八九岁拜在曾(熙、农髯)、李(瑞清、梅庵)两师门下,学书法,练绘画,夜以继日地刻苦用功三十多年,把中国千余年的一部美术发展史,从清、明上溯元、宋,更进探隋、唐、五代之堂奥,尽心尽力摹临历朝历代的名家杰作,练就了一身“集大成”的卓越功夫,正待纵笔发挥,全力创作,却为局势所迫,来到海外,屈居于印度大吉岭乡野之间,一筹莫展。他当时不过五十二三岁,正是年富力强,创作欲、企图心极端旺盛之际,焉能自囿于此,虚度大好时光?更不能让自己的后半生,平平庸庸地度过。

他决计克服万难,突围脱困,不想再在这些邻近国家或华人地区兜圈子了,索性远走天涯,找到一处完全陌生的新原野,远离尘世烦嚣,避免故土人情的无谓纷扰,让自己享有随意挥洒的自由空间,好好经营自己的后半生,开创出一个足可媲美,甚至超越自己前半生的大好天地来。

有了这一番新构想,静极思动的张大干十分振奋。他忆及在香港时曾听到友人谈起移民中南美洲的计划,当时他未特别注意,如今想来,移民南美也许正是他所企求的“新天地”吧。

他特地独自去了一趟香港,和几位好友切实讨论过一番,并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南美各国的资料。回到印度,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了南美洲最南端的阿根廷。

计划既定,急性子的张大干恨不得马上就执行。但如此庞杂远程的大规模行动,必须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巨额的经费,一是充足的人力。

在大干看来,经费问题不难解决,他手上那支画笔有如印钞机器,随时可以换成现金备用。而且,必要的时候,还有他从成都带来的“富可敌国’,的中国古书画收藏品,可以脱手应急。

倒是人手问题,让他颇感棘手。想当年对日抗战期间,他远征西陲,到敦煌临摹石窟壁画,在那荒漠石洞中苦修三年,有两位夫人——二夫人黄凝素、三夫人杨宛君轮流随侍陪伴,照应他的生活起居;在工作上更有他的得意门生及子侄帮忙,还雇用了青海喇嘛作为帮手,从未感到人力不足之苦。如今远离故国,寄居海外,身边只有徐雯波一人,带着一个幼女、一个男婴,人手如此单薄,居家生活已经不易,哪里还有能力万里长征,到南半球安家立户!眼前的如此困境,使得在国内习惯于呼风唤雨的张大干,感到一筹莫展。

他原打算在阿根廷那边有了确切回应之后,再回香港去寻访是否有他的门生故旧也已到了港澳,或者在香港设帐收徒,看是否有人愿随同他到南美去拓荒立户。不料,一场天灾,让他提早搬回香港。

原来,那一年(一九五一年)夏天,大吉岭天气异常恶劣,狂风骤雨,来势惊人。七月里的一天午后,突然发生大地震,地动天摇,一块方形桌面一般大的巨石,从山顶砸落下来,坠压在大干住屋的门口。幸而有惊无险,一家四口平安无事。惊魂稍定,大干不愿再滞留大吉岭,遂举家迁回香港。

回港后不久,大干即出发去台湾,后来又去了日本,寻访门生故旧做远行帮手。此行在外逗留了三个多月,结果并不理想,只得又回香港。P7-9

序言

关于这本书,想说的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暂且从“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开始吧。

张大千先生在海外单枪匹马奋斗三十多年,终于让中华传统艺术在欧美艺坛大放光彩。我写这本书,主要目的是要为大千先生艰苦奋斗的这段历程及成就,留下一些真实的记录。

我也许不是最合适的,或最有资格的为大千先生做这段记录的人。但先生辞世已三十年了,还没有一本比较翔实而周全的关于他这段事迹的书籍问世。今天,我已届九十高龄了,举目四望,海内外曾和大千先生有过交往,或曾在场目睹耳闻过他这段事迹的,几乎没有别人了,不趁我记忆尚未完全衰退,还能勉强执笔为文的时候着手,大千先生的这段事迹恐怕就永远湮没了。

大千先生寄迹海外三十多年,游踪遍及亚、欧、南北美洲各地。在西方各名城大都受邀举行过个展,不下百余次。他游踪如此之广,活动如此之多,生活如此之异彩纷呈,要想有一个人随时随地跟在他身边做记录,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况且大千也不容许有人如此经常盯着他。(拥有这样的机会,经常跟在他身边的人是师母徐雯波,但师母不会做他的记录,何况师母也有不便在场的时候。)我跟在他身边的时间不多,但我有其他人所未必具备的有利条件:第一,我是一个在职而相当资深的新闻记者,记者的职业本能——强烈的好奇心与对人对事的观察力,比一般人要敏锐一些。大千先生一直是一位受大众关注的“新闻人物”,追随采访,本就是我的工作,他从不回避我,有时还会主动邀我参与或到场帮忙他的艺术活动。第二,当年我担任台北“中央日报”驻日本特派员,常驻东京,历时二十五六年,日本因为地理位置及人文环境等因素,被大千先生选定为进军西方艺坛的阵前基地,他计划以日本为垫脚石,逐步进军欧洲艺术中心的巴黎。及至登陆欧洲成功,日本又成为他经营欧洲版图的后援基地,这让我在日本得“地利”之便,可以就近观察他“进军”计划的执行及运作。多年观察和采访的积累,执笔写这本书时,不致茫然无头绪。

《张大千的后半生》这个书名是我取的。曾有朋友说这个书名太平凡,不够明确、响亮,但我考虑再三,深感这个书名最能适当表达大千先生这段人生经历的真实意义,遂仍保留了它。

人生在世,通常只有“一生”。所谓平平凡凡地过了一生,或轰轰烈烈地过了一生,无所谓前半生或后半生。偶或有之,多半是负面意义,如某些人少年得志,成年以后却无所成就,这些人就只有前半生而无后半生;另一些人早年怀才不遇,成年后才获得机会,以致大器晚成,这些人就只有后半生而无前半生。大千先生则是非常少见的既有前半生,又有后半生的不凡之人。大千二十来岁在画坛上已经出人头地,三十来岁已是名震大江南北的大画家,五十岁以前就已经功成名就了。一九四九年,他刚过半百之年,因为国内军政情势的剧变,他远走海外,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不甘心坐享五十岁前成就的余荫,让自己一帆风顺地度过一生;他雄心万丈,决定重新奋斗,开辟他后半生的新天地。费尽心力、智慧,运用所拥有的一切资源,他有计划、有策略地进军西方艺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完成了他为自己所营造的愿景,成就了一个比前半生毫不逊色,甚至更为出色的后半生。

在这本书里,我以十个章节,分别记述大千先生在海外的艺术活动及重要创作,也不厌其烦地记述他古书画藏品的聚集及流散,并提到他的亲情、他的交游,乃至他的感情生活等。所有这些记述,都是以他进军海外艺坛的艰辛努力以及光辉成就为主轴,我希望能够涵盖他海外生涯的全貌。

书稿杀青,对我来说,是一桩历史任务的完成。如释重负的轻松愉悦之情,难以言表。

最后,我要郑重表达对台北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女士的谢意。这本书,可以说是她“逼”出来的。十多年前,羲之堂曾出版了我的《五百年来一大千》,很受读者欢迎,我自己也很满意。之后筱君一再催促我,赶快执笔写大千“后半生”的精彩故事,她说那是我曾目睹,甚至部分参与过的真实历史,也是大家迫切希望知道的史实,我不能让大家失望。筱君逼我把书稿写出来,她自告奋勇地负责核稿及查证书内所提到的人名、地名及时间等。我鼓起余勇,书稿写出来了,其他的一切,筱君负责处理。我郑重告白,这本书如果没有筱君的逼促及协助,是不可能完成的。是为序。

后记

一九九八年,黄天才撰写《五百年来一大千》一书面世后,在业界得到极大的反响。因此,出版续篇的构想一直酝酿着。像是一种承诺,心心念念一直想要完成的一件事。《张大千的后半生》如今付梓成书了,终能一偿夙愿,快慰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话题性十足的张大千,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一部传奇。坊间成篇累牍的逸事传闻皆为老掉牙的二手信息,不足观矣。然而大千多姿多彩的一生,不论是他的尘世生活或是艺术生活,实在还有许许多多事迹有待我们去挖掘,而足以堪此大任者,非天公莫属。

天公与大千的情谊起始于大千先生离开大陆寄迹海外的时期,他是大千艺术成就最光辉灿烂的后半生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大千先生晚年定居台北摩耶精舍后,所有在日本的事务均由天公代为打理,交情非同一般;更难能可贵的是,由于他拥有新闻工作者最敏锐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随着从不同的面向,去品读大千先生画里画外的人生。

因为大千一生内涵太丰富了,能像天公一样和大千有深厚情谊,又能诉诸文字者可谓凤毛麟角。天公用翔实的文字记述他与大千长期交往的所见所闻,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再不记录下来,对大千艺术生活的探究则又流失了最权威的资料。但他满腹经纶与故事,可以叙述的事,绝对不仅止于这十篇文字所能道尽说完的。对一位大师的生活,我们有太多想知道的。成就面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甘苦?听天公娓娓道来,相信可以认识一个不一样的大千。

我何其有幸一路和这样一位博学多闻的长者相处共事,有着如师如父般的情感。我向来喜欢读天公用他特有的叙事方式写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般流畅、生动,又能够在文章中切中要点、点题生动精妙。难能可贵的是,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方式去阐释他的所见所闻。若无丰厚的人生历练,不可能有这种见识及能耐。对我而言他是有“大智慧”的人,既亲近又熟悉,让人捧读再三不忍释手。

毕竟天公已届耄耋高龄,写书期间,常因健康原因进度时断时续,几经周折,个中的艰辛非笔墨所能形容;再加上天公求好心切,来来回回增删补正、推敲斟酌,一丝不苟,不难体认到他老人家的至情至性,让这个得之不易的成果显得更弥足珍贵。

本书将由合作伙伴“典藏艺术家庭”代理发行,简秀枝社长领军的专业团队,让后期制作更为顺畅。感谢刘惠贞女士引荐我结识了商务印书馆,也感谢所有不辞劳苦,奉献心力的亲朋好友们,是你们一起成就了这本书。

陈筱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张大千的后半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天才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2598
开本 16开
页数 2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2015094180
中图分类号 K825.72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4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