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掌控世界,先掌控自己的心。知行合一,王阳明教你处世谋略。
郭春光编著的《王阳明的心理策略》从心理学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将王阳明的心理学策略教给每一个人,让读者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王阳明的智慧,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随时排解生活中的烦忧,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
图书 | 王阳明的心理策略 |
内容 | 编辑推荐 想掌控世界,先掌控自己的心。知行合一,王阳明教你处世谋略。 郭春光编著的《王阳明的心理策略》从心理学知识入手,深入浅出地将王阳明的心理学策略教给每一个人,让读者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王阳明的智慧,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随时排解生活中的烦忧,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幸福。 内容推荐 自古以来,潜修身心,成为人们永恒的追求。为什么圣人受人敬仰?因为圣人总是注重修心,他们知行完备、至德至善,往往成为凡夫俗子的言行标准。 郭春光编著的《王阳明的心理策略》分为上下两篇,分别从做人、做事两方面来探讨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不管是修炼身心,还是实践做事,都可以从中获益。勿忘初心、知行合一,当你真正阅读完此书,会使你寻找到久违的心灵处方,助你赢得幸福的人生。 目录 上篇 做人——欲修身,先修心 第01章 心宽,路自宽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乐天知命,故不忧 不疾不徐,闲适自然 把心放空,以纳万物 大道至简,向心而生 第02章 世界无界,心容则容 有起有伏,有进必然有退 以退为进,忍让是门真功夫 宽仁之心,有容乃大 忍辱负重,终苦尽甘来 容人之过,方能得人之心 持之以恒,厚积薄发 第03章 心理自修,自知而后知人 知己知人,方知未来 发挥自我潜能,开悟人生 正确认识自己,确立人生定位 收敛光芒,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卒过河胜似车,别轻视任何一个人 以他人之长比己之短 第04章 直面自我,赢得人生 克制自我,才能征服自我 跨越障碍,成就自我 修养身心,克服弱点 逆境之中,保持积极的情绪 心无所恃,随遇而安 学会弯腰,才能更好地抬头 第05章 自我素质培养,修心根本在于心 感知文艺,陶冶心性 保持学习的习惯,内心更为满足 抛开杂念,用心学习 学以致用,它将成就你的一生 博闻强识,历练身心 有一种态度叫“心上学” 第06章 赤子之心,至诚之道 真诚之心,金石为开 做很好的自己就是保持本真 至诚本色,不可雕琢 以诚实之心做诚信之人 以诚相待,以信相交 工于心诚而非心机 第07章 禅修净悟,心安则达 好心态决定好人生 心定身安,不动则不烦 心境淡然,泰然处之 心静才能不浮躁 淡定从容,切勿大悲大喜 人生没有输赢,贵在内心居安 第08章 静坐常思己过,闲时莫论人非 抵制弱点,不断优化自身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关注自己,莫论人非 见贤思齐,反躬自省 自我归零,在奋进中完善自我 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是有知的开始 下篇 做事——知行合一,成事在人 第09章 立志由心,只求力所能及 君子立志,立志应力行 志不可虚妄,自知方行 心中有目标,人生有方向 常立志不如立长志 正确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 坚守志向,敢想敢为 第10章 自我塑造,先做人再做事 德存于心,而始于行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 谦谦如君子,铮铮如汉子 大丈夫,当如是也 表里如一,本色方致远 第11章 欲扫天下,先做细做实每一件小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专注于心,把事情做到顶峰 世上的事,必定先从细微处着手 执着追求,善始善终 第12章 动心忍性,心之所向终会抵达 磨炼心智,遇事有益 必经一番苦痛,方能成功蜕变 忍受艰难时刻,梦想终会照进现实 绝望时选择再等待一下 小不忍则乱大谋 成功之前必须忍受寂寞 第13章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做好分内事,尽好分内责 沉下心做事,沉住气做人 把功劳让给别人 放下倨傲,遇人谦卑为始 第14章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言之易,行之难 竭尽心力,融事于一体 行动之前一定要思考 比抱怨更有价值的是行动 想改变世界,先改变自己 万事烂熟于心,以应无穷变化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 第15章 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人生的高度 永远不要停止相信自己 最优秀的人是你自己 摆正心态,换个角度看世界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16章 不为有利而为之,不为无利而不为 远离欲望的诱惑,诸事悠然 不求名利于形,但求无愧于心 不可以事功气节名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看淡名誉,踏实做事 放下,才能轻松前行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第1章心宽,路自宽 王阳明日:“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正所谓心宽,路自宽。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王阳明日:“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在他看来,人心就是天理,世界上哪还有存在于人心之外的事物和道理呢?虽然“心外无物”的看法与唯物主义观点相悖,但王阳明关于从人的内心去寻求真理的看法,是有其道理的。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修心”,其凝聚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王阳明充分遵从儒家思想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达到平定天下。尽管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真正实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徐老是一个石刻匠,但他在做完一份工作之后,竟然患上了类似中风的怪病,眼歪嘴斜,面部表情扭曲得越来越厉害。于是,他四处求医,却始终没能找到治疗的良方,他感到十分沮丧。 后来,他偶然碰到了一个修佛的老中医,这位老中医察言观色,提出疑问:“你是怎么患病的?生病之前做什么工作呢?”徐老回答说:“我是一个石刻匠,患病之前接了一份工作,是给一个道场做石刻。因为一些地狱里的小鬼都是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为了把石刻做得逼真,我每天都在想这个小鬼的样子。大夫,你说我是不是因为太过认真而入魔了,所以才患了这个病?” 老中医思考一下说:“佛家讲,相由心生,身病好医,心病难调。你这是心病,建议你回去后,继续石刻,但只刻相貌庄严的佛像和菩萨像,越逼真越好。看看效果如何?”徐老回去后,只雕刻那些相貌庄严的佛家和菩萨像。不久病就好了,而且面貌也有了佛、菩萨清净庄严慈悲的样子! 修心补相之法,心善则面如菩萨,心恶则面如魔鬼!古人云:“相由心生”,无论是从佛学、玄学还是科学的角度予以考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意为一个人的心理会呈现在外表特征之中。王阳明心学主要为修心,从内心入手,修心补相,自然会使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一定的规范或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一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得到了4个馒头。 小和尚觉得不公平,师父得到6个馒头,他没有意见,可大师兄也得到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小和尚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2个给了小和尚。不久,小和尚就把6个馒头吃完了,吃得很饱。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要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师父微笑着看着小和尚,说:“你是吃下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一会儿,小和尚觉得肚子胀,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还有点痛。小和尚开始难受了,根本没有办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和念经了。 这时候,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了2个,可是你并没有享受到这2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别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4个馒头吧! 心境明澈,知足常乐!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总是将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别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快乐。快乐源自内心,痛苦亦源自内心,修身修口不如修心,只要心潜修好了,心境自然会敞亮开来。 心学启示 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P2-4 序言 明代文学家徐渭说:“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这里的王守仁,即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据说,“守仁’’二字取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后来全身心潜修心学的王阳明,正如他的名字这般,用毕生精力守住“仁义”,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心学智慧。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是心之根本,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初心,只有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心才有了善恶之分。所有的学问、修养,总结而来,就是为善去恶,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内心的良知去行动。在这里,心不但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更是世间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亦是王阳明极具代表性的论断之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当人们内心产生想法的时候,就应该积极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当然,如果在行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则要反省、不断总结,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际上,不管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还是“知行合”,甚至是“心本论”、“王门教育观”,这些深奥而卓越的论断,当之无愧成为现代人的心灵导师。万物皆在于心,心中有意念,并非存在于世,而需要将意念化作行动,对本心进行作用,这才是王阳明心学的深刻内涵。 本书结合王阳明生平事迹及哲学著作《传习录》,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做人做事的方法,汲取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融会贯通于现代生活之中,赋予其现代心理学的深远意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读王阳明,不仅仅修炼自己、完善自己,更在于修心。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当本心犹在,又何担心世间烦扰之事呢?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王阳明的心理策略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郭春光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802855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13 |
出版时间 | 2016-11-01 |
首版时间 | 2016-11-01 |
印刷时间 | 2016-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4 |
CIP核字 | 2016193132 |
中图分类号 | B821-49 |
丛书名 | |
印张 | 15.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1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