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嘱托
内容
目录

上篇 不可不知的四法印

 第一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一)

一 宣讲四法印的必要

二 四法印的见解

 第二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二)

有漏皆苦

 第三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三)

诸法无我乃

 第四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四)

诸法无我(下)

涅槃寂静

 第五章 四法印的修法与见解(五)

空性的修法

 第六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六)

 第七章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七)

诸行无常的修法

有漏皆苦的修法

无我的修法

下篇 四依法

 总述

一 四依法的内容

二 四依法的顺序

三 四依法与闻思修的关系

 第一章 依法不依人

 第二章 依义不依语

一 何为依义不依语

二 依义不依语的分别

三 为何要依义不依语

四 密宗特殊的依义不依语

五 何时抵达依义不依语的真实境界

 第三章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一 界定了义与不了义的标准

二 宣说不了义法的因由

三 世俗与胜义的终极答案

四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的结果

 第四章 依智不依识

一 何谓识与智

二 识和智的区分方式

三 区分“识”与“智”的要点

四 误区——认“识”为“智”

五 依智不依识的意义

六 依智不依识的具体修行次第

七 为什么要依智不依识

八 结尾

内容推荐

《嘱托》由慈诚罗珠堪布著。

众生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有三种:第一,是与无常相违的常执;第二,是与痛苦相反的乐执;第三,是与无我相抵触的我执。有了这三种执着,就会造作善恶之业。造了善业,就流转于人天等善趣;造了恶业,就投生于地狱等恶趣,始终无法超越轮回而获得解脱。脱离轮回获取解脱的原因,并不在于外面,而是来自于我们自身。所谓自身,并非指自己的身体,而是指思想或者精神。通过推翻三种执着,才能解决精神的束缚;如果不断除或者毁坏这三种执着,就永世不得解脱。三法印不但是释迦牟尼佛的观点,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共同的观点。任何一位佛陀出世转法轮,都会讲到三法印。也可以说,十方三世诸佛所讲的法,都离不开三法印;无论诸佛前前后后从任何一个侧面所宣讲的一切法,其根本的精华,就是三法印。甚至包括密宗,虽然在密宗的不共见解中,会讲到空性和光明,但同时密宗肯定也会讲到无常、痛苦等等。

编辑推荐

慈诚罗珠堪布著《嘱托》是一本来自于2500年前佛陀的爱,是佛陀对如今佛子深切的叮咛。

佛陀在入涅槃之前,特别交代后学者学习“四依法”,用这四个标准辨别佛法的真伪,唯恐后人被人欺骗,故教诫后人,千万不要迷信。

在释迦牟尼佛即将示现圆寂的时候,有弟子曾询问释迦牟尼佛:佛陀圆寂以后,如果有外道或者其他人前来讲法,并宣称其所讲内容就是佛法,我们应当怎样去区分其真假正伪呢?

佛陀回答说:在我圆寂之后,无论任何一种法门,或者任何一个人所说的内容,如果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亦即三个法印,就是正法;如果不但不具备三个法印,而且与三个法印背道而驰,就不是真正的佛法。由此可见,三法印是辨别正法与非法,佛教与伪佛教的界限。要认定什么是佛法,就需要以这三个法印来印证或者辨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嘱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6181591
开本 16开
页数 1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2
出版时间 2016-05-01
首版时间 2016-05-01
印刷时间 201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84
CIP核字 2016094857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3 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