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德艺鎏金(马玉萍的坠子人生)/曲艺名家回忆录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七节 自卫反击战前线慰问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开始后,中央决定派遣慰问团去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北京曲艺团光荣地接到了这个任务。作为慰问团成员的马玉萍、李云祥夫妇,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前线解放军虽作战条件艰苦,危险情况时有发生,仍人人勇猛,不怕牺牲。他们被解放军的这种热爱祖国、勇于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决定要用自己最好的表演状态代表祖国慰问他们,为在前线保家卫国的战士送去祝福。

启程之前,中央在军委礼堂给前往边境慰问的人召开动员会,国家领导人王震还接见了大家。

马玉萍和李云祥是夫妻俩一同赶赴前线,最让他们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的两个女儿。为解决后顾之忧,他们临走之前必须把两个女儿都安排妥当。

好在两个女儿已经谈了朋友,且都定下来了。就在接到任务的前三天,二女儿刚刚举办完婚礼,大女儿和男友也已经登记,只差举办婚礼了。经过商量,老两口决定离开之前把大女儿的婚礼给办了。老两口接到任务时已是星期三,于是他们给大女儿打电话说:“你们这个礼拜天就结婚!”

从开始准备到完成婚礼,马玉萍一家前后只用了四天。由于情况特殊,新人双方也就没那么多讲究了。但没想到,消息还是传开了,婚礼当天还是来了100多人表示祝贺。最后,两个街坊都把房子腾出来给他们接待客人,好多北京曲艺团的同事都来家中帮忙。就这样,马玉萍和李云祥老两口一周时间嫁了两个女儿。

3月,马玉萍、李云祥夫妇跟随中央慰问团登上了从北京开往广西的专列。经过两天两夜的火车,然后换汽车翻山越岭后,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广西水口。

马玉萍一行有十几个人,属于中央慰问团演出三团,主要以曲艺为主。他们受到了热情欢迎。

在前线,条件艰苦,没有正规的舞台,但就是这样,每位艺术家仍然坚持认真地表演。“前线的条件可艰苦了,还有敌特,可是解放军都很勇敢,这让我们非常敬佩。本来是我们去慰问他们,但是他们反过来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我们感动不已。如果我们不用最好的精神状态回报他们,就没有完成好代表祖国慰问他们的光荣任务。”马玉萍至今对当年的那些特殊演出记忆犹新。

那时候,为了调节气氛,慰问团表演的基本上都是轻松活泼的节目,只为振奋大家的士气。马玉萍当时演出最多的是喜庆、活泼的《穆桂英指路》,战士们听了,一个劲儿地鼓掌。慰问团演出的节目还有北京琴书、梅花大鼓、相声、京韵大鼓等形式,种类多,质量高,战士们特别喜欢听。“他们一个个都是十七八岁的孩子,特别心疼他们。”马玉萍说。

由于战地情况十分危险,一般情况下,大家演出完毕就在自己的帐篷里休整。和战士们一样,马玉萍他们住的也是行军帐篷。十几个人被分在三个帐篷里,男女分开睡。因为当时经常有敌特活动,所以中央就给部队下了命令:中央慰问团一个人都不能出问题。由此,慰问团的帐篷周围,日夜都有警卫,戒备森严。

不管他们去哪个地方演出,部队都会先派人在附近搜山,安排人去排雷,确保没有危险时才让演出。在整个慰问演出过程中,部队每天派车把他们拉到演出现场,演完之后再送回营地。演出时,临时舞台旁边还有战士执行警戒任务。演出时间也得掐得非常准,说两个小时结束,过一分都不行。

在营地,为了保证大家的安全,时刻都需要对口令。说起对口令,马玉萍至今还记得一件趣事:有一天,她和四个女演员一起去上厕所,马玉萍年龄最大,大家就推选她带队。经过一天的演出,大家又累又困。当马玉萍带着几位女同志正走着时,突然听见巡逻的小战士喊:“口令!”当时,马玉萍一着急,就忘记说“中央慰问团”了,而是直拍胸脯,原来大家胸前都带着中央慰问团的牌子以示身份。这个牌子在白天清晰可见,到了晚上怎么能看到呢?等了半天,战士又喊了一遍:“口令?!”后面的人才喊了句:“中央慰问团。”虚惊一场,从厕所回来,大家伙儿乐成了一团。

演出之余,大家相互解闷、相互打气,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可是前线气氛还是很紧张,局部地区的战火还没有平息。

当时的政委还表扬中央慰问团精神状态特别好,问马玉萍他们是否害怕,马玉萍他们回答:“你们都不怕,我们怕什么,有你们保护我们呢。”P78-81

后记

这次剧院为我出书,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我们曲艺团老演员的关心和爱护。我是一名曲艺演员,唱了一辈子河南坠子,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能得到如此重视,我心存感激,也非常感恩。

我出生在旧社会,因家贫,幼时被卖学艺,受了很多苦。是新社会,是共产党,使我从旧社会的一个苦孩子成为新社会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党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重视,使我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我知道旧社会的苦,新社会的甜,因此我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马玉萍的今天。

回想自己走过的艺术道路,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首先,我曾有幸与老一辈的河南坠子艺术家同台演出,并得到许多老前辈的帮助和影响,为我的河南坠子演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加入北京曲艺团以后,曹宝禄、韩德福、谭凤元、尹福来、良小楼等恩师们对我的帮助和教诲,以及他们的艺,他们的德,使我受益终身。

我感谢北京曲艺团对我的帮助和培养,忘不了在我的艺术道路上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们和同行们,尤其是与我合作过的几位乐队的同志们。

我还要感谢的是,我的老伴儿李云祥,这位1952年就加入北京曲艺团的老艺术家,他是我生活中的好伴侣,艺术上的好搭档。我能有今天的成绩,也是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和支持、帮助分不开的。

虽然当初我是被迫走上唱河南坠子这条道路的,但经过几十年艺术道路的磨炼和实践,河南坠子已成为我今生的最爱,并已成为我生活中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唱河南坠子,我获得了许多荣誉。我还把河南坠子唱到了宝岛台湾,还唱到了欧洲,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欢迎。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我为祖国的民族艺术感到骄傲,我也为河南坠子感到自豪。

想到这一切,再想想那些已经故去的老先生们,我很知足,也很感恩。

为了唱好河南坠子,我与老伴儿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手中的简板,一打就是70多年。虽然我现在已快80岁了,但一天不唱就觉得是没干正事。

为了继承和发展河南坠子,我不懈地努力,执着地追求,献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热情,但我无怨无悔。因为唱好河南坠子,是我这一生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曲艺是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艺术,它是博大精深的。虽然曲艺现在不景气,但我坚定地认为曲艺一定不会灭亡。所以,不管到什么时候,我对河南坠子的热爱永远不变,对继承和发展河南坠子的决心和信心永远不变。

我是一名老演员,传承河南坠子是我的义务和责任。我认识到,时代在发展,我们的艺术也必须与时俱进。河南坠子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有生命力。我要在我的有生之年,努力培养接班人,把河南坠子这门艺术传承好,为河南坠子的发展贡献出我的全部力量。

在此,说明一下,北京曲艺团的团名经过几次变化,曾用过北京市曲艺团、长征文工团、北京市曲艺曲剧团等名称。本书为记述方便,一并采用北京曲艺团为团名。另外,书中涉及的一些人名、单位名称和时间等,也尽量以口述记录为准。

感谢蒋培玲女士为这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及我本人年龄及记忆等方面的一些原因,难免对一些事会有疏漏和遗忘,因此存在着一些遗憾,也请大家给以谅解。

对于这本书,许多老师、同行以及朋友们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令我非常感动,但大家对我的评价和褒奖也让我受之有愧。在这里,请恕我不一一地感谢了,但这些良师益友们对我的厚爱我将永远铭记。

马玉萍

2015年9月于北京

目录

总序

序一

序二

壹 天赋异稟 艰辛学艺路

 第一节 幼年被卖学艺

 第二节 师父慧眼识珠

 第三节 第一次登台

 第四节 辗转京津唐

 第五节 情义春花园

贰 进曲艺团 迈上新起点

 第一节 “姚马”黄金搭档

 第二节 全国河南坠子座谈会

 第三节 《借髢髢》登上《人民文学》

 第四节 说新唱新

 第五节 一专多能

 第六节 为周总理演出

叁 再创辉煌更上一层楼

 第一节 失败的“曲艺革命”

 第二节 《十个鸡子儿》开新篇

 第三节 《常青指路》撞车

 第四节 《考石匠》“昙花一现”

 第五节 《纯美的心灵》变节奏

 第六节 艺术绝不将就

 第七节 自卫反击战前线慰问

 第八节 两次专辑录制

 第九节 个人专场展风釆

 第十节 《借髢髢》独挑大梁

 第十一节 政协20年点滴

肆 传播曲艺、海内存知己

 第一节 老舍茶馆演出

 第二节 曲艺进校园

 第三节 鼓曲培训班

 第四节 “天桥杯”邀请赛

 第五节 两次赴台展风采

 第六节 西欧三国作交流

 第七节 不计报酬

伍 风雨同舟 培养接班人

 第一节 妇唱夫随

 第二节 舍弃舞台去教学

 第三节 培养新“姚马”

 第四节 寻找弦师

 第五节 收徒传艺

陆 改革出新创马派坠子

 第一节 河南坠子《哭黛玉》

 第二节 河南坠子在北京

 第三节 马派坠子

附录

 附录一 话说马玉萍

一、河南坠子最靓马玉萍

二、我眼中的马老师

三、鲜为人知的马玉萍

四、一篇作业

五、我所了解的马玉萍

六、令人敬佩的马老师

七、我的恩师

八、我的妈妈

 附录二 艺术大事记

 附录三 代表作品选

一、走马荐诸葛

二、韩英见娘

三、常青指路

四、十个鸡予儿

五、穆桂英指路

后记

序言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从清末开始,两个曲种的艺人逐渐合流,在音乐唱腔等方面互相吸收融合,特别是莺歌柳书的伴奏乐器小鼓、三弦被改制成坠胡以后,弹拨乐器改为弓弦乐器,使伴奏旋律起到了根本性的变化,促成了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新的唱腔和音乐结构的出现,是河南坠子形成的标志,时间约在1900年前后。

河南坠子在形成过程中,以其新鲜活泼的特色,吸引了不少三弦书和山东大鼓艺人参加到改革创新的行列中来,使河南坠子增加了大量曲目,丰富了演唱技巧,促使这一新兴曲种日益成熟,并迅速流传到邻近的山东、安徽。民国初年河南坠子传入北京,20世纪20年代传入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传入兰州、西安,40年代传入武汉、重庆、中国香港等地,成为中国流行最广的曲艺形式之一。

辛亥革命后,随着男女平等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河南坠子的表演开始出现女性艺人。1913年,河南坠子出现了第一个女演员——张三妞,同时期的还有尹凤宝等人。她们的出现及家班的形成,使得河南坠子的表演在通常的自拉自唱之外又出现了男拉女唱或男女对唱的形式。1930年以后,河南坠子进入兴盛时期,在京津地区形成了乔、程、董三大唱腔流派。乔派以节奏流畅、吐字清脆、唱腔悠扬婉转见长,被称为“小口”或“巧口”;程派以曲调朴实明朗、唱腔圆润见长,被称为“大口”;董派以板眼规整、唱腔含蓄深沉见长,被称为“老口”。女演员的出现,促使河南坠子扩展了唱腔的音域,改革和丰富了唱腔的旋律,伴奏技巧也有所提高,在大城市里的表演发展为由长篇、中篇趋向短段故事,影响也随之不断扩大。

河南坠子传入北京后,至今已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20世纪40年代,李雪芳、马忠翠、姚俊英、周玉花等在曲坛闻名。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河南坠子演员与其他曲种的演员一道参加了用新曲目宣传新思想、歌颂新生活的“说新唱新”活动,这个时期姚俊英、马玉萍、李少华、刘慧琴等演员挑起了大梁。如今,中央广播说唱团的温淑萍和北京曲艺团的沈洋、杨娇等新生代演员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玉萍,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1936年生,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曾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连续担任北京市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现为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马玉萍6岁学艺,10岁登台,1955年加入北京曲艺团。她的嗓音清脆圆润,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生动传神,颇具感染力。表演曲目有几百段,代表作品主要有:《借髦髦》《双锁山》《十个鸡子儿》《穆桂英指路》《常青指路》等。其中《十个鸡子儿》曾于20世纪70年代曾风靡大江南北。1988年4月,她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专场演唱会,展示了她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深厚功底,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与回忆。1999年和2001年,她与丈夫——弦师李云祥两次应邀赴台演出,精彩的表演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新闻媒体为此作了专题报道。2001年11月,他们夫妇又应邀前往比利时、法国和荷兰演出,依然是好评如潮。

马玉萍在几十年的从艺道路上,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为河南坠子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她既继承传统,又大胆创新,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北京字儿、河南味儿”和以“甘、甜、脆、美、俏”为特征的新一派河南坠子演唱风格。为此,人们称马玉萍演唱的河南坠子是“京派风格”的河南坠子,或称其为“马派坠子”。

如今,退休后的马玉萍在舞台上依然宝刀不老,但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河南坠子接班人上,为河南坠子的传承和发展继续发挥着光和热。

蒋培玲

2015年9月

内容推荐

河南坠子的前身是流行于河南的道情和“莺歌柳”两种曲艺形式。河南坠子在北京发展的近百年中,逐渐从当初的河南土调演变成北京曲艺舞台上的重要曲种,并经几代坠子艺人的努力,在马玉萍这里发展成为具有“京派”风格的坠子。她本人也成为当今全国河南坠子界公认的、优秀的河南坠子演员之一。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玉萍是如何从一名年轻的老艺人成长为当今优秀的河南坠子演员、一位真正的艺术家的呢?首先,这得益于她自幼卖艺求生经历形成的职业操守——绝对不糊弄观众。其次,在艺术上她有开阔的视野,且用心学习、善于吸收、不断地追求。在继承前人演唱特点的基础上,在坚持河南坠子艺术本体特征不变的前提下,不停地求新、求变,创造出人们称为“马派”坠子的“京派”坠子。

好的艺术是一定会受到赞美的。在北京,河南观众视坠子为河南之乡音;在台湾,台湾观众视坠子为大陆之乡音;在欧洲,华人视坠子为中国之乡音。这就是马老师的“京派”河南坠子所展示的魅力。

康伟主编的这本《德艺鎏金(马玉萍的坠子人生)》还有关于他们夫妻的为人,他们在艺术传承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们的徒弟,他们的家事等,就请读者仔细翻阅、慢慢品味本书吧!

编辑推荐

由曲艺家马玉萍口述,集故事性、资料性、权威性于一身!

定格了以北京曲艺团演员为代表的曲艺工作者们为创作不朽经典所经历的苦辣酸甜!

呈现的不仅是一幕幕难忘的历史,更是一个个蕴含着希望、憧憬未来的美丽梦想!

康伟主编的这本《德艺鎏金(马玉萍的坠子人生)》呈现了马玉萍在几十年的从艺道路上,对艺术孜孜不倦地追求与探索,为河南坠子的生存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从幼年被卖学艺到第一次登台,再到形成“姚马”黄金搭档,创出马派坠子,成就艺术辉煌,淋漓尽致地回忆了马玉萍的艺术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德艺鎏金(马玉萍的坠子人生)/曲艺名家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玉萍口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0115376
开本 16开
页数 3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5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8
CIP核字 2015202596
中图分类号 K825.78=76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1
25
整理 蒋培玲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