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至简中国史(大数据讲述中国大历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不难懂、有知识、有深度的中国史,是一般人读通中国历史的绝佳图书,也是历史爱好者思索中国历史的精彩读物。

作者师承国学大师,作品语言生动、一气呵成,与太多罗列历史知识的陈词滥调不同,此书的史识和史观都颇具新意,能让你收获满满。

与民国时期的中国通史相比,弘亿著的《至简中国史(大数据讲述中国大历史)》全面吸收了直到21世纪的各种史学新发现和发展,从大数据、大视野角度阐述中国历史,内容更新,更适合值得现代每位喜欢中国历史的人收藏、阅读。

内容推荐

弘亿著的《至简中国史(大数据讲述中国大历史)》是一本精彩的中国历史入门书,从伏羲神农、春秋争霸、隋唐繁荣到元明易代、清末动荡、中国重生,囊括了上古到今天的历史,全面勾勒出华夏—中华民族族群整体命运兴衰的历程,语言明了易懂,大道至简。

本书视野开阔,在讲述历史知识的同时,对中国历史重新分期,构建出一个新的历史图景,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五阶段论”,本是由斯大林同志定型,经郭沫若提倡而变为官方思想的,可这一发明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历史的真实进程;通过对众多繁杂史料的现代化表述,形成一种亲民的文风,让大众更加贴近中国史;紧扣时代关切,引领读者在历史变迁中反思现实,在浅阅读时代获得深思考。

这是本让人一读就懂的中国历史,一本干货满满的历史书。相信阅读之后,你会更加清楚,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是如何历经兵燹,浴血重生;又是如何饱经忧患,凤凰涅槃的。

目录

第一卷 鸿蒙时代

 第一章 重建中的中国上古史:中华文明起源

 第二章 神话、历史与民族精神

神话:民族心灵深处

强盛文明的言说

发现华夏族的性格——中日神话对比

 第三章 三皇五帝时代:传说与历史之间

远古生活:自由平等

五帝时代:民族与国家的形成

华夏族的起源·帝尧时代的景象·禅让的真相

第二卷 封建时代

 第四章 夏、商、周三代综述

夏:天下盟主

商灭夏:东风压倒西风

商朝:女人爱化妆,作战用大象

周灭商:农民打倒商人

西周:宁静而肃穆的社会生活

封建国家的成熟:夏商周不是奴隶社会

生存竞争与融和同化:华夏族的形成

华夏文明:唯一不曾断绝的古老文明

 第五章 王纲解纽 春秋争霸

春秋初年:历史大转型的预备期

东周的内忧外患

马基雅维利主义者郑庄公

齐国崛起,桓公始霸

春秋时期的“国际公约”

宋襄公是个真贵族

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两次弭兵会盟:弱小宋国促成“国际”和平

吴越代兴:春秋争霸的尾声

 第六章 战国:历史大转型

战国关键词:残酷的总体战

国家裂变:晋、齐的蜕变与割据称雄的加剧

改革与变法:战略竞争的时代主旋律

历史的特例:合纵连横后强秦一统天下

华夏的本来面目:士的精神

 第七章 百家争鸣:中华文明灿烂原乡

孔子的身世与儒家学派的形成

墨子:不尚空谈的伟大行动家

道家:奠定中国人的世界观

法家有三派:治国有利弊

邹衍、杨朱、陈仲、许行

神秘的人物:鬼谷子其人与纵横家

第三卷 帝国时代

 第八章 秦:法治昙花一现

秦人前传:源于山东、称霸西戎

风云际会:公孙鞅入秦

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选择“霸道”

商鞅的法治思想

商鞅变法:改变中国历史的推手

秦国崛起:制度的力量

一统天下,终结五百年混战:“皇帝”的诞生

帝国的建设:统一文字与交通

秦国的国防: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建成万里长城

大秦帝国政治:“利维坦”猛如虎

强秦为什么灭亡

楚王之约:楚汉争霸的伏笔

 第九章 汉代:奠定中国人的性格

汉代的伟大及其流弊:帝国定型与尚武精神的丧失

前传:楚汉争霸的经过

史上第个庶民王朝

汉初的经济繁荣

汉武帝亲政:派李广、霍去病大破匈奴

开疆拓土,设立十三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为帝国政权所用

王莽改制:一场儒家原教旨主义大败局

东汉:以小市民的心态立国

暂时强盛,持久暗弱:东汉给后面四百年投下的阴影

繁荣一时的科技:科学为什么长不大

东汉影响了欧洲历史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华夏第次生存危机

五胡乱华前夜:华夏族的腐化

五胡乱华之初的社会形势

亡国丑态与衣冠南渡

相继举兵争权:北方的混战

灭亡与同化:诸胡的结局

民族融合与中华文明扩张

 第十一章 隋唐:帝国的正午

杨坚代周灭陈:其兴也勃焉

隋朝国祚短促:其亡也忽焉

隋唐轶事:李氏家族的非同寻常及李唐血统之谜

贞观政治:重振士的精神

玄奘的高僧之路:“留学” 年,推进佛教繁荣

唐初的拓边:丝绸之路扫清障碍,白江口击退倭国

历史华章:开元盛世

怛罗斯之战:影响深远的一次碰撞

江河日下:动乱前夜的帝国

安史之乱与体制问题:渔阳鼙鼓动地来

西风残照与晚唐衰象

纷乱的五代十国:静海军独立,传国玉玺失踪

 第十二章 宋代:一个文弱的时代

分裂与胡尘——北宋立国的时代背景

权术迷雾:宋初三大疑案

1.黄袍加身,陈桥兵变

2.太祖之死,烛影斧声

3.继位之忧,金匮之盟

大宋朝的弱势国防

王安石变法:大宋自救能否成功

屈辱溃败:靖康之变与建炎南渡

做武将难:宋代武人的命运

崖山兵败,南宋灭亡

 第十三章 元世界帝国简史

蒙古前传:困境崛起,铁血统一

长生天之鞭:万人征服欧亚大陆

蛮族入侵:蒙古征宋战争

压迫统治:四等人制度与“达鲁花赤”

政治紊乱:四十年间九皇帝

日薄西山:元朝苟延残喘之路

元末大起义与元朝灭亡

尾声:蒙古人北逃后的命运

 第十四章 明朝:西方向上,东方向下

明朝开篇:恢复中华

朱元璋的个性和明初政治

明朝失败的帝王教育

宣扬国威与万国来朝

郑和下西洋为何难以为继

明朝危局:土木堡之变

张居正改革

东西方历史分野:法律与制度的作用

晚明的内忧外患:帝国破产

 第十五章 第三次生存危机:清建政始末

争夺大明遗产

大清的征服和统治

版图扩张:领土和民族的整合

隔绝与落伍:世界潮流中的大清国

马戛尔尼访华:近代史的开端

欧洲大炮改变中国:进入世界局势

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为何都不能救中国

 第十六章 晚清:走向近代

“列强”各不相同的对华心理

决定国运的甲午海战

甲午战败后的救国之路:改良与革命赛跑

辛亥革命与南方独立

帝国的终结:大清朝的后一天

第四卷 大国问路

 第十七章 民国:寻找制度的苦难历程

大转型: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

民国建立:风雨飘摇中袁世凯掌权

效仿欧洲:移植代议制

移植代议制失败与袁氏复辟

代议制再次失败与南北分裂

否定代议制思潮与新思想的诞生

南方革命政府初步统一中国

民国建设的黄金十年

重建代议制及其失败

从华夏族到中华民族

 第十八章 日本侵华:第四次生存危机

日本侵略扩张的千年大梦

战略大棋局

战争进程:日军大举进犯,中国苦战周旋

日本终被拖垮

结局:日本投降与中国重建

 第十九章 世界体系变迁与中国国运

西方的崛起

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

文明集团竞争:华夏中国涅槃重生

 第二十章 复卦:历史大转型进行时

致谢名单

鸣谢

试读章节

第一章重建中的中国上古史:中华文明起源

中华文明到底是怎么起源的?

几千年以来,人们依据历史书的记载和儒家典籍的描述,天然地认为“三皇五帝”是我们的祖先,由黄帝代代传到尧舜禹,继而是夏商周。这段叙事世系完备、记载有序,人们对此并没有反思和怀疑过。

但这个观点在100年以前被打破了。

当时,质疑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兴起,反映在史学领域,便是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代表的“古史辨派(疑古派)”的出现。他们用西方整理古代资料的办法,重新梳理了古文献和史书,认为中国的古史传说是靠不住的。顾颉刚认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而这个论断,否定了整个“三皇五帝”时代,也否定了古史记载的那个黄金时代。胡适声称“东周以上无信史”。顾颉刚甚至通过“考证”,推断出大禹是一条虫子,而不是一个人。传统古史系统于是崩溃,大一统观念也失去依托。

“此前,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重视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因为在中国传统的史学学术背景下,‘三皇五帝’都是想当然的事,文明起源不是问题。然而新文化运动的‘古史辨派’,却动摇了这个基本信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说。

我们到底从哪里来?中华民族会不会像世上万千民族中的大多数,难以找到自己的起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洋说:“历史,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失落了源头,人类就陷入失忆。我们历来自称炎黄子孙,可如果炎黄是否存在也还没有搞清楚,难道不尴尬吗?”所以,能否通过扎实的科学研究,在准确事实的基础上重建上古史的体系,成为百年来史学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1925年,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考察古史要有文献学和考古学二重证据法。要将地下的考古发现补正文献史料,即以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相互印证,以此辨析历史真伪。比如,如果上古史书记载了某件事,而出土文物恰好也印证了这件事,那这部分记载一定是可信的。

于是,在重建上古史与回答文明起源的问题上,考古学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一线希望。由此,中国学术界才开始主动接纳这门源于西方的学问。以考古来印证古史传说,进而重建可信的古史,是近一个世纪之前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基本心态。

1926年,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考古学家李济来到山西临汾,考察晋南地区,并对西华阴村进行了发掘。这是中国考古学家独立主持的第一项田野工作。

此后,中国大地上开始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到了21世纪,考古研究更加波澜壮阔,例如科技部2002年立项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除了传统的历史、考古等学科外,还集合了环境史学、物理、化学、地理、计算机、动植物、医学、人类遗传学等几乎所有的自然科学门类。

100年来,随着考古学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古史记载获得了印证。

中国夏商帝王世系,自“古史辨派”质疑以来,只被看作传说,不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顾颉刚主张要把这段历史当故事看)。然而20世纪上半叶以来,由于甲骨文的发现和识别,史记中商代帝王的世系很多都在甲骨文中得到了印证。王国维考证发现,《史记·五帝本纪》中的帝喾确有其人a,《史记》记载的商朝世系也是可信的。这样,被古史辨派一度推翻的夏商世系传说,自此重新获得了可信的证据。

1928年,商朝首都遗址“殷墟”在河南安阳被发掘出来。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殷墟的发掘,确证了中国商王朝的存在,重新构建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的框架,再次印证了《史记·殷本纪》等传统文献记载的商代历史确为信史。

1959年,历史学家徐旭生根据上古史籍记载的指引,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葱葱麦田覆盖的地下,发掘出一片城市遗址,此遗址距今3700年左右,考古学家研究认定此时期是夏朝晚期、商朝初年。

P2-3

序言

当我们脚踩着历史长河里的石头(序)

这是一本中国历史入门读物,旨在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和一个新的框架结构,引导国民快速读懂中国历史,并讲述华夏——中华民族这一族群(Ethnicgroups)整体命运兴衰的历程。

历史是生存竞争的记录。在物种竞争的洪流中,人类通过上百万年的努力,从食物链的中低端攀爬到最顶端;在人类社会内部,生存竞争促使族群分化、淘汰。人类历史上的几万个民族、数千个文明,大部分已经被生存竞争的巨浪淘尽。至今犹存的十万人口以上的民族,全世界只有300多个,而其中具有文明原创力的,又是寥寥少数。数千个小型文明体,或者消灭,或者融入更大、更复杂的文明体之中。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特殊的一个。

正如失忆的人要靠信息重建记忆系统一样,经历过“时代脑震荡”之后的中国也要靠历史信息重建价值系统。斗胆预测,几十年内,中国社会必将兴起一股重新思考国史的热潮,果能如此,本书愿意作“为王前驱”式的探索。

解决国民读史的痛点

本书并非定位于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专门为普通读者准备的。

如果把中国社会平均计算成一个人,目前其年龄约40岁,学历只是初中已经毕业、高一还没读完,观念和学识都在快速变化成长(相比之下,德国、美国平均年龄约38岁,受教育年限约14年,即大专毕业)。显然,这跟20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中国人平均值已经大不一样。那时候的“平均中国人”只有30岁出头,但近乎于文盲,知识、观念均来自传统惯性和上界之灌输。

200年前的国人,只有少数科举精英能够读正史,大众其实是靠《三国演义》甚至说书唱戏之类来了解历史、形成历史观(合久必分、阴谋权术等)的,今天,显然不能再这样了。不靠《三国演义》,靠什么呢?本书想要作一个适合“平均中国人”读史的新探索。

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痛点。

一是要逾越学术障碍。不管是古代的《三国志》(陈寿)、《靖康稗史笺证》(确庵),还是现代的《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国史大纲》(钱穆),抑或是海外的《中国:传统与变迁》(费正清)、《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如要把这一类纯学术或半学术著作强加给普通读者,恐怕都不太合适——好像庄子笔下那只海鸥,飘飘然落在国都郊外,齐王向它献上酒肉之宴,却并不符合它的口味。

二是要回答时代关切的问题。时代在快速变化,而史书大都“瞠乎其后”,望尘莫及。社会大转型必经的历程,是普遍知识和价值观的震荡重组,好比全社会每个大脑都在重装系统,这一进程急湍奔涌、波澜壮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对于时代的重大关切,一部好的史书应该作出必要解答。一部好的史书是望远镜,而不是浮云遮望眼。一部好的史书,要辨析历史源流、提供战略视野和历史观,而不是堕落为《甄嬛传》一类宫斗剧。所以,每个时代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历史书。

在以上两个方面,本书都愿意作出探索。

孔夫子也有不足

百年来,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在引入西学体系之后突飞猛进,学术成果丰硕,历史作品气象万千。本书从中汲取了智慧和养分,当然,也修正了其中的不足。

就中国通史类读物来说,普通读者常接触到的大概有如下几类:

一是民国年间的学术或半学术作品,那是历史研究的革新时代,各类史学著作灿若云霞、蔚为大观。二是几十年来最主流的“教科书派”,它们曾经山河一片红、稳居核心位置。代表性的如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白寿彝《中国通史》。三是《史记》《资治通鉴》等古典作品。

民国年间的历史学界,“史料派”是第一大流派,此派重视考证,反对任何“经学式”发挥,在学术界地位近乎垄断(如钱穆就因此长期不能入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傅斯年有一句名言:史学就是史料学。这种取向,是那时绝大部分史书的底色。因此,民国学术作品对解释历史演进原理大都缺乏兴致。

但对大部分普通读者来说,了解历史的意义在于提炼历史经验,建构认知地图,这是中国传统上最为珍视的智慧形式。知识不等于认知,史料积累不等于历史智慧。历史史料本是碎片化信息,只是“小数据”(局部记录)而不是“大数据”(全面记录)。通过“小数据”来理解历史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还有许多“大数据”淹没在黑暗中。我们既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可惜,这不是民国年间史学界诸公之所急。

教科书派填补历史空白,蓬勃崛起,史料派在青年中丧失市场份额,犹如齐、鲁之雅乐,不敌郑、卫之新声。教科书派断言解释历史,在历史哲学的巅峰位置引爆思想、在青年群体头脑中重装系统。这是一场宏大的社会政治运动在史学领域的反映。晚清以来风靡半个世纪、具有世界观和思想武器作用的今文经学与之相比,不啻为小巫见大巫。

沧海桑田,变了时代,换了人间。互联网以光速疾驰,教科书望尘莫及。有些历史解释正被反思,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五阶段论”,本是由斯大林同志定型,经郭沫若提倡而变为官方思想的,可这一发明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历史的真实进程。解释现代社会的出现、生长及其运行规律,教科书派哑然失语,遑论洞见未来。该派一边文笔枯槁丑陋,一边又总是板着脸作权威状,互联网新新人类弃若敝屣,岂非必然?  近些年一度兴起“国学热”,古典作品再度升温,反映出当今社会在重新寻找精神之锚。不过,阅读古典史书,特别需要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比如说,儒生写史,为了达到其主观说教的目的,往往不惜歪曲事实。以孔子为例,当时鲁国国君先后有四个被臣下弑杀(隐公、闵公、公子般、公子恶),有一个被放逐(昭公),又鲁桓公因窥破齐襄公与妹妹文姜乱伦私通,被齐国暗中辱杀,这些重大事件,孔子作《春秋》均曲笔掩盖。孔子之徒,甚至还公然声称鲁国君臣不曾相弒(《礼记·明堂位》文)。至于孟子,他所主张的历史,不少是假的,他所反对的历史,却往往是真的a。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为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对陶潜、刘备一类“正面人物”的缺点选择性忽视、过滤掉负面新闻而只作正面报道。

另外,官修史书政治挂帅,史官貌似独立的背后,总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到清朝时代,又经历了一次异族政权的系统性阉割。这就是汤因比所谓“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综合前人,本书追求两个目标:

一、按照最新的学术研究和考古发现,综合之前的历史著作,力求学术准确、叙述得宜。一位法国政治家曾讽刺俄国说:在俄国,历史是沙皇的财产(指其随意摆布捏造),笔者自信可免于此讥。本书引入了科技考古学、分子人类学等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比以往的史书更加接近实真相,这也是前辈学者所未能见的。

二、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探究历史演化背后的原理,找到在历史风暴源头扇动翅膀的那只蝴蝶。

寻找历史的蝴蝶

历史进程如一个巨大混沌,在混沌中辨析源流,可以发现若干规律和因果。古有“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把“四维”归结为国家兴亡的最主要因素,这当然不对。真正决定一国历史兴衰的,是两个根本因素:制度和民族基因禀赋。民族基因禀赋代表潜力,而制度决定潜力发挥的程度。国家发展水平为两者之积。民族基因禀赋五光十色,制度系统千差万别,两者的组合让人类世界产生分化。

由于相关学科(如制度经济学)出现较晚,前人对制度的理解并不深刻。对中国历史的考察虽已十分细密,但在一些学者们的认知图景中,制度却在暗处。这就像庄子笔下的猫头鹰的视力,有时明察秋毫,有时却瞠目不见丘山。因此,在笔者看来,历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分期,往往选择的是次要的技术性指标。本书力图对中国历史演化重新梳理,以制度变迁为维度,划分成鸿蒙时代、封建时代、帝国时代、大国问路四个阶段,是为新的框架。

民族基因禀赋通过血统遗传,大致可视为常量。制度则可以视为变量,通过与常量的函数作用,决定着历史兴衰。

当然,历史兴衰非常复杂,驱动因素除上面两个之外,还有很多(相对次要的),历史轨迹是他们的合力作用。如,尚武精神的兴衰就在中国历史上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大体来说,自上古至西汉是尚武精神的时代,西汉中期尤其是东汉以后,尚武精神就逐渐消失了。尚武精神短暂复兴时,国家变强大(如唐朝、明朝初年),但一旦静止下来,尚武精神渐失,国运便长期低迷。

尚武精神属于文化意识形态范畴,论述文化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兴衰的作用,最著名的著作可能就是马克斯·韦伯(MaxWeber)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了。中国传统上对文化精神领域极其重视。孔子及其后学主张“有教无类”,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究其根源,不过是将文化意识形态提高到“普世”的高度,盖过了种族差异等其他要素,这就像葡萄牙人把天主教作为唯一的认同,不管日耳曼人还是印第安人,只要信仰天主教,就是一家人。

其实,文化意识形态在历史中的作用相对次要。就如同地球公转主要是因为

太阳引力,其他星球的引力相对次要,最大作用只是将地球运动轨道从正圆变成椭圆。文化意识形态就是“其他星球”中的一个。

文化意识形态跟制度一样,对一个民族来说,既可以原创、继承,也可以后天选择。文化选择有时主动,有时被动。人类历史上,被动选择居多。例如,目前人类当中的大部分人所说的语言,其实是举刀屠杀他们祖先的征服者所说的语言。当然也有主动选择文化的,回鹘人原信仰佛教,伊斯兰教崛起东向扩张后,改宗伊斯兰教。鲜卑人原信仰萨满(shaman)教,魏孝文帝时自愿全盘汉化。

中国历史上的文化选择发生过多次,文化变迁的潮流也一直绵绵不绝。第一次大规模“西学东渐”是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佛教输入;第二次大规模“西学东渐”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全盘西化、顾颉刚主张否定中国古史、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代表了这一波思潮的极端状态。

文化可原创,可选择。制度有内生,有移植。考察历史,其成败半由人力半由天,所谓“人力”,即是靠民族天赋基因来发挥作用的部分。

中国再认识:共看明月应垂泪

人类生存要依靠一些神秘的认同。“史”在中国有特殊性,一直以来,它都是构成华夏精神世界的关键载体。

数百年来,自私自利的市侩和乡愿意识统辖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心理,但在这满盈的市侩气氛中,真正中国的“士”,何尝一天放弃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一代代为中国奋斗过的人仆倒了,新生者继续前行,中华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在血火之中如此坚韧,深刻的历史意识功不可没。  但历史意识已不再强健。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有两种方法可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对中国来说,文化精神枯萎并非全不可能。

现代化转型的关键任务是古典文明的转换性创造。其中,核心价值系统要在历史中寻找坐标。祭祀、战争、天地、神明、宗族、故乡,这些都是古人重要的人生价值之锚,其中包含着生存的基因和密码。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中国历史如同一轮明月,需要人们泪眼之后的再认识。

人类所有文明体都得面对现代化大转型的考验,这一历程充满风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成功者走向繁荣,失败者遭受奴役。在中国历史大转型的洪流之

中,当我们脚踩着激流中的石头,已经可以隐约眺望到彼岸。但是到达彼岸不会那么顺利,激流之中暗礁四伏。历史为我们塑造了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很难飞跃。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洞察数千年历史浩浩荡荡,个人力量永远不能穷极。

前辈史家早有感触。张荫麟说:“写中国通史永远是一种冒险。”顾颉刚说:“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最困难的事业。”连陈寅恪、章太炎、梁启超等史学泰斗,都曾想著述中国通史而不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以区区之小才著史论史(尽管本书算不上通史而只是一本读史的小册子),真好比以斗量海、以管窥天,丑态百出、贻笑大方自不能免。然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师朱季海先生(1916—2011年,国学大师,章太炎关门弟子)也曾寄予我厚望和期许,效此蚍蜉之力,以涓滴奉献长河、以一粟奉献沧海,也属义不容辞。

王船山诗云:“六经责我开生面。”所谓“责”我,是一种时代的压力。一本通俗读物本来不必承载过于沉重的意义,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使得承担时代的负荷成为必然。故赋诗一首,是为序:

长河飞渡竞洪流,掩卷如听万马啾。满目胡尘谁著史,独添爝火照神州。

弘亿 2016。8

书评(媒体评论)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主教,必先去其史;夷入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古史钩沉二》(清)龚自珍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著名历史学象、思想家钱穆

死亡的历史会复活,过去的历史会变成现在,这都是由于生命的发展要求它们的缘故。

——[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克罗齐

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德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恩格斯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至简中国史(大数据讲述中国大历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弘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377437
开本 16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6
出版时间 2016-11-01
首版时间 2016-11-01
印刷时间 2016-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1
CIP核字 2016187284
中图分类号 K209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8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9: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