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国的悲剧(上下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美国的悲剧(上下全译本)(精)》是西奥多·德莱塞最为重要的作品。这部小说共分三卷。故事以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为线索,将美国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画面交织进去。本书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并且由著名翻译家、学者编选,极具收藏价值。

内容推荐

《美国的悲剧(上下全译本)(精)》描写一个穷教士的儿子克莱德格里菲斯为追逐金钱财势堕落为杀人犯的故事,刻画了20世纪一个美国青年悲剧的一生。出身穷困的主人公克莱德步入社会后,崇拜金钱,追求情欲,为了高攀富家女,跻身上流社会,不惜谋杀原来的情人,堕落为杀人犯。

《美国的悲剧》代表着西奥多·德莱塞文学上的最高成就,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夏日,傍晚时分。

美国一座四十万人口的城市内,但见商业中心区高墙林立——此类高墙日后恐怕只能当作笑料存在罢了。

较为安静的宽阔大街上,出现了五个一块儿走的人。

一个男人五十岁左右;五短身材,平庸相貌;头发浓密,上面罩着一顶圆形黑毡帽;手提一架街头传教士和歌手用的便携式风琴。身旁的女人大概比他年轻五岁;个子较高,身体瘦长而结实;穿戴和长相都很一般,但属于不难看的女人之列。她一手牵着七岁的小男孩,一手拿着《圣经》和几本《圣歌》。他们后面,依次跟着一个十五岁女孩、一个十二岁男孩和另一个九岁女孩。三个孩子都温顺地走着,但神情有点不振。

天气炎热,空中充斥着催人倦怠的气息。

大街尽头是垂直衔接的另一条峡谷式的交通要道。那里人来车往,拥挤不堪。各路电车叮叮当当地响着铃,急欲汇入疾驶的车流。然而,这些人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一心要在争先恐后的车辆和行人当中夺路前进。

一行人到了两条大街的衔接口——准确地说是两排高楼之间的狭长胡同,此时家家已经关门闭户了。那个男人放下了手里的风琴。随即女人将风琴打开,并支起乐谱架,放上一本薄薄的大开本《圣歌》。其后她把《圣经》递给男人,后退到与他同一排。与此同时,那个十二岁男孩也把一张小折凳立在风琴前。那个男人,即是孩子的父亲,睁大眼睛,满怀信心地环顾左右,然后不管面前有无听众,开口说:

“首先我们唱圣歌。凡愿信奉上帝的,就跟着唱。赫斯特,你来弹琴,好不好?”

听到这话,那个大女孩将自己尚未完全发育的苗条身子挪到小折凳上。她一直竭力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只见她翻了翻《圣歌》,开始弹击琴键。这时她母亲说:

“我看还是唱第二十七首——《耶稣大爱何其美》。”

此时,那些正在回家的过往行人,身份不同,职业也不同,看到这些人的异常举止,不由迟疑着把目光移向他们。也有的行人止住脚步,观察他们下面的行动。那个男人显然认为机会来了,不管行人是否真正被吸引,开始宣讲《圣经》道理,仿佛他们是专程到这里来听布道似的。

“现在大家齐唱第二十七首圣歌——《耶稣大爱何其美》。”

话音刚落,少女奏出了悦耳的旋律,音符虽低,但很准确。几乎同时,她汇入父母的合唱之中。她和母亲是女高音;父亲说是男中音,但要打上问号。其他几个孩子各自从风琴上取了一本《圣歌》,没精打采地跟唱。歌声把那些各式各样的冷眼观看的过路行人怔住了。他们没料到如此不起眼儿的一家子竟然会在人情淡漠的场合引吭高歌,宣扬基督的爱。有的对弹琴少女那相当柔弱、尚欠丰满的身段产生兴趣或同情,也有的对父亲那迂拙的寒酸相感到好奇或可怜。那双没有光彩的蓝眼睛,那副相当虚弱、破衣烂衫的身躯,分明显示他是个落魄之人。唯有当母亲的,表露出一种不同的魄力和毅力,哪怕由于运用盲目或不得法,以致生活中未获成功,也能保住自己。你瞧她站立时的自信神态,虽说无知,但也令人有几分敬意——这是家中其他人没有的。要是细细观察,看到她手持《圣歌》搁在身边,眼睛正视前方,你也许会说:“是的,她就是这种人,尽管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会尽量按照自己相信的去做。”她的一举一动无不表明:对于主宰世界的万能的真神,她有着坚定不移的信仰。

耶稣的爱拯救我身心,

上帝的爱指引我脚步。

她那略带鼻音的高亢歌声在毗邻的高楼墙壁之间回荡。

那个男孩却目光朝下,不安地移动步履,大部分时间没有唱出声。他细高个子,白皮肤,黑头发,脸蛋很招人喜爱。比起家里其他人,他似乎擅长观察,也更加敏感,对目前自己的境况表现出恼恨,甚至痛苦。显然,世俗生活比宗教对他更具有吸引力,尽管此时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至少,可以肯定,他对眼下干的一切毫无兴趣。他还太年轻,感到新奇的东西太多,以至于无法拒绝眼目的愉悦和肉体的快乐;而这类东西,即使与支配他父母的虚幻精神世界有联系,也相差甚远。

确实,这个男孩的家庭生活境况,以及迄今在物质和心灵上所经历的种种际遇,都无法使他信服:他父母如此坚信和传播的一切是那样实在、有力。相反,他们的生活总是遭到麻烦,至少物质生活是这样。他的父亲奔波于各地聚会上读经讲道,尤其是接受了这个“使命”,由他的父母负责在这一带街头布道。与此同时,他们还到处向支持宗教工作或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商贾募捐。那些商贾似乎乐于这样慷慨施舍。然而,一家人老是感到“拮据”,好衣服没上过身,即便普通人都能得到的享受也与他们无缘。而且他的父母还要不停地感谢上帝对他以及家中其他人的怜悯和慈爱。显然,什么地方出了差错,可他一时无法弄清错在哪里。不过他对自己的母亲还是由衷地产生敬意。她的精力是那样充沛,工作是那样负责,待人是那样热忱;这些都对他有吸引力。尽管她成天忙于布道和家务,还是乐呵呵的,至少可说能挺住;尤其在缺衣少食的时候,挂在她嘴边的话总是“上帝会给我们的”,或者“上帝会给我们想办法”。然而,正如他和姐姐、弟弟、妹妹所明白的,上帝显然不会指出一个具体办法,哪怕家中极需神的垂爱,多年来都是这样。

P3-5

序言

《美国的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于1925年出版的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共有70多万字,分上中下三卷。这部宏篇巨著刚一问世,即成为美国畅销书,并先后被改编成同名戏剧和电影。与此同时,学术界和评论界也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罗伯特·达弗斯(Robert Duffus)在《纽约时报》撰文说:“德莱塞先生的这部小说虽然篇幅很长,但内容十分精彩,难以忘怀,让我们洞悉了他和其他美国小说家所展示的罪与罚”,因而“十分值得关注”。同时代的许多著名作家、评论家,如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亨利·路易斯·门肯(Henry Louis Mencken)、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辛克莱·刘易斯(Sinclair Lewis),等等,都称赞它是“本世纪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部小说愈发显示出其独特魅力。美国著名评论家欧文·豪(Erwin Howe)于1964年撰文说:“20年过去了,我重新阅读了《美国的悲剧》……这部作品完全可说是杰作。”如今,该书已被公认为西奥多·德莱塞的最重要作品,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1871年8月27日,西奥多·德莱塞出生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西部城市特雷霍特。父亲是个德裔天主教徒,当年为逃避服兵役移民到美国;母亲系斯拉夫血统的孟诺派新教徒,秉性温柔。两人婚后育有十三个子女,西奥多·德莱塞排行倒数第二。早在西奥多·德莱塞降生之前,这个家庭就与贫穷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贫穷又带来了吵闹、酗酒、色情、拐骗和偷盗。由于遭遇严重火灾,父亲不仅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小作坊,还落下了终身残废。此外,他笃信天主教,常常把天主教的教义强加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他们的极度反感。在《文学传记辞典》(Dictionary of Literary,Biography)里,菲利普·格伯(Philip Gerber)曾经提到西奥多·德莱塞的侄女回忆叔叔儿时的生长环境是“迷信、狂热、无知、贫困,以及数不尽的屈辱”。西奥多·德莱塞八岁时,为了生存,母亲带着他和几个兄弟姐妹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流浪。因此,西奥多·德莱塞自小所受的正规教育是断断续续的。所有这些混沌和屈辱,都在《美国的悲剧》一书中有所反映。

十三岁时,西奥多·德莱塞离开家庭,去芝加哥谋生。在那里,他不分昼夜地在商店、餐厅打工,干着最苦的工作,拿取最低的报酬,与此同时,他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以弥补接受正规教育的不足。1889年,在昔时一位高中老师的资助下,他得以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但仅过了一年,他便辍学回到芝加哥,当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收银员。1892年,命运之神似乎在向他招手,他成功地应聘了一家报社,当了一名新闻记者。接下来的几年里,他辗转于芝加哥、圣·路易斯、匹茨堡和纽约的一些报社,靠写新闻稿为生。在此期间,他尝试过多种体裁的写作,如新闻、特写、报告文学,等等。其后,他创办自己的杂志,同时兼任其他杂志的撰稿人。

1899年,他开始将主要精力用于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短篇小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完成于1900年。该书的故事情节主要依据他本人的家庭经历以及他早年在大城市当新闻记者的实际生活,故事女主角也实有其人。像这位贪慕虚荣、出卖色相的姑娘一样,他的姐姐爱玛也同一位已婚男人私奔。在创作理论上,他十分推崇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尤其是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尽管该书无论是表现主题还是创作方法均有很大创新,但当局仍以“有伤风化”为名禁止出版。然而,西奥多·德莱塞坚持认为“生活就是悲剧”,“我只想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他不顾日益恶化的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继续创作《嘉莉妹妹》的姊妹篇《珍妮姑娘》(Jennie Gerhardt)以及《金融家》(The Financier)、《巨人》(The Titan)、《天才》(The Gernius)等新的长篇小说。终于,雨过天晴,他迎来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出版高峰。先是在1907年,《嘉莉妹妹》被解禁,并获得好评。继而在1911年,《珍妮姑娘》出版。紧接着,伴随《嘉莉妹妹》的再版,《金融家》《巨人》《天才》也相继出版。1917年至1923年,他的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再度恶化,但他仍笔耕不止,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自由及其他》(Free and Other。Stories)、传记《十二个男人》(Twelve Men)、剧本((得心应手》(The Hand of the Potter)、杂文集《咚锵锵》(Hey Rub-a-Dub-Dub)、素描《大都会的色彩》(The Color of a Great City)以及自传(《关于我自己》(A Book about Myself)。

……

西奥多·德莱塞无疑受了这种创作思潮的很大影响。在《美国的悲剧》一书中,他把克莱德塑造成一个受动物本能驱使、追求金钱美女的“凡夫俗子”(Everyman)。首先,克莱德天生好色,对美貌的女人有着疯狂的占有欲。无论是格林一戴维逊大酒店的卖淫女,还是莱科格斯工厂的打工妹,都让他动心不已。面对漂亮、纯洁的女工罗伯达,他如痴如癫,不择手段追逐和引诱,直至终于得手。而一旦遇见妩媚动人的富家女桑德拉,他又顿时移情别恋,并不顾罗伯达已有身孕,千方百计置她于死地。其次,克莱德憎恨贫穷,渴望过着富人的生活。格林一戴维逊大酒店的灯红酒绿令他忘乎所以,而伯父一家的奢侈享受又让他艳羡着迷。但是,作为“极不成功”的传教士的儿子,他天生有这样那样的遗传缺陷,既没有抵抗引诱、堕落的素质,又没有向上爬的才能,更没有冲破黑暗制度的勇气,因而非常“不适合环境”,只能在富人的白眼和打压下,碰壁再碰壁,最后沦为权势争斗的牺牲品。

然而,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的艺术价值绝不仅是包含以上自然主义的要素,它还运用了“活体幽灵”(doubling)的创作技巧。

“活体幽灵”源自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让·保罗(Jean Paul),原意为“看见自己的身体”,后意蕴发生种种变化,并被英国哥特式小说广泛借用,表示“骷髅头加胫骨”的德国式恐怖。马修·刘易斯(Matthew Lewis)的《修道士》、(The Monk)所描写的那个引诱安布罗西奥的魔鬼玛蒂尔达,实际上是见习修士罗萨里奥的“活体幽灵”,她在修道院助纣为虐的过程,也实际上是以“淫荡、奸诈、狠毒”的“改变自我”来取代“自我”的过程。同样,在玛丽·雪莱(Mary Shelley)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那个无名无姓的“巨怪”也实际上构成了与弗兰肯斯坦相对立的“活体幽灵”,前者显得“实际、粗暴、多情”,后者显得“清高、儒雅、淡名”。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活体幽灵”已衍变为西方作家笔下一种常见的创作技巧,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西奥多·德莱塞是美国最早运用“活体幽灵”进行创作的作家之一。在《美国的悲剧》中,为了衬托穷人生活和富人生活的巨大差异,他设置了许多成对的重要人物,如克莱德和他的表兄吉尔伯特、罗伯达和桑德拉、克莱德的父母和他的伯父母,等等。小说第一卷,克莱德的姐姐埃斯塔遭到一个男演员的诱奸和遗弃。到了第二卷,罗伯达又遭到克莱德的诱奸和遗弃。因此,罗伯达也是埃斯塔的“活体幽灵”。除此之外,西奥多·德莱塞还在《美国的悲剧》中设置了许多成对的重要事件。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堪萨斯城,克莱德和他的狐朋狗友一起用偷来的轿车兜风,不料发生车祸,撞死了行人,于是匆忙逃离;尔后,在莱科格斯,他又诱骗罗伯达到湖上泛舟,不料小船倾覆,他置垂死的罗伯达于不顾,游离现场。一般来说,西奥多·德莱塞所设置“活体幽灵”事件的目的有三。其一,前者为后者做铺垫,或者说,埋下伏笔;其二,创造了一种可预测的范式和对称的叙事结构;其三,展示男主角克莱德不可抗拒的命运。

当然,作为一部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美国的悲剧》的创作成就和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还会从中挖掘出其他独特的闪光点和震撼力。伟大的作家因伟大的作品而不朽,西奥多·德莱塞也必定因《美国的悲剧》而显扬在读者心中。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教授

2015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国的悲剧(上下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西奥多·德莱塞
译者 黄禄善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4941
开本 32开
页数 97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32
出版时间 2015-10-01
首版时间 2015-10-01
印刷时间 201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292
CIP核字 2015117347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3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8
155
5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7: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