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人与海(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老人与海(全译本)(精)》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圣地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小说以写实手法展现了捕鱼老人圣地亚哥在重压下仍保持的优雅风度,这种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者成为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硬汉”形象之一。对于《老人与海》这本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的作品。海明威自己也认为“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内容推荐

海明威编著的《老人与海(全译本)(精)》写的是老渔夫圣地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描写老人制服大鱼后,在返航途中又同鲨鱼进行惊险的搏斗,然而作品中的形象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蕴。他用马林鱼象征人生的理想,用鲨鱼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用大海象征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而狮子则为勇武健壮,仇视邪恶,能创造奇迹的象征,圣地亚哥则是人类中的勇于与强大势力搏斗的“硬汉子”代表,他那捕鱼的不幸遭遇象征人类总是与厄运不断抗争。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他这人处处显老,唯独两只眼睛跟海水一个颜色,透出挺开朗、打不垮的神气。

“桑提阿果伯伯,”孩子说,小船已被拖上沙滩,他们正爬着岸坡,“我又可以跟您出海了。那条船赚了些钱啦。”

老人教过孩子打鱼,孩子也爱他。

“别这样,”老人说,“你上了一条走运的船,就待下去吧。”

“您记得吧,那回您87天没打着鱼,后来咱俩一连三个星期,天天打的都是大鱼。”

“记得,”老人说,“你离开我,不是因为你怕靠不住。”

“是爸爸叫我离开的。我是孩子,得听他的。”

“我知道,”老人说,“这都是常情。”

“他不大有信心。”

“是那样,”老人说,“咱们可得有信心,对不对?”

“对,”孩子说,“我请您上餐馆喝瓶啤酒,喝完咱们把全套家伙扛回家去,行吗?”

“哪能不行呢?”老人说,“打鱼人的交情。”

他俩在餐馆坐着,好些渔民拿老人打趣,老人也不生气。那些上点年纪的渔民瞅着他,觉得难过。但是这种心情他们没有外露,却很有礼貌地谈起洋流,谈他们把钓绳漂下去多深,谈这一向连续不变的好天气,谈他们出海的新见识。当天捕捞顺利的渔民们已经回去,把他们打的枪鱼全开了膛,平放在两块厚木板上,每块木板由四个人分两头抬着,摇摇晃晃地抬到鱼栈,等冷藏车来,给运到哈瓦那市场。捉住鲨鱼的人,已经把鱼送到港汊对过的鲨鱼加工厂,那儿用滑车把鱼吊起,挖肝、去鳍、剥皮,再把肉剖了片,准备腌上。

刮东风的时候,总有一股腥臭从鲨鱼加工厂飘到汊湾来,但今天只有极淡的一点儿气味,因为风向已经转往北,接着便停了。餐馆这儿挺舒畅,又有阳光。

“桑提阿果伯伯。”孩子说。

“嗯。”老人答应。他手里端着酒杯,正在想多年前的事情。

“我去给你打些明天用的沙丁鱼,行吗?”

“别这样。你去打棒球吧。我还划得动船,罗赫利欧会给我撒网的。”

“我想去一趟。要是不能跟您打鱼,有什么地方让我出把力也好。”

“你买酒请了我啦,”老人说,“你已经是个大人了019

“您头一趟让我跟船,那时候我多大?”

“五岁。那天我钓上来的一条鱼太生猛了,差点儿把船捣烂,你也差点儿送命。还记得吗?”

“我记得鱼尾巴啪嗒啪嗒地乱撞,坐板直发裂,木棒托托地打着响。您把我推到船头那堆湿淋淋的绳子上,我只觉得整条船都在哆嗦,您砍树似的抡起木棒打鱼,我满身都是鱼血那股甜滋滋的气味。”

“你真的记得,还是后来听我讲的?”

“打咱们头回一块儿出海那天起,什么事我都记得。”

老人用他那双有一圈晒斑的、信任而慈爱的眼睛望着他。

“你要是我的孩子,我就带你出海去冒风险了,”他说,“可你是你爹妈的孩子,再说你跟的那条船又走运。”

“我去打些沙丁鱼,可以吗?我还知道上哪儿可以弄来四条小鱼做鱼食。”

“我今天还剩下几条。撒了盐装在盒子里了。”

“我给您拿四条新鲜的来吧。”

“一条就够了。”老人说。他的希望和自信原本没有枯死,现在更鲜活起来,就像爽风一吹给人的感觉那样。

“两条。”孩子说。

“那就两条。”老人同意了。“你这不是偷来的吧?”

“我倒乐意那么做,”孩子说,“不过我是买的。”

“谢谢你啦。”老人说。他向来憨直,没想过打几时起形成了谦和的态度。但他知道他已经养成了这种态度,知道这并不丢脸,也不损害真正的自尊心。

“看这股洋流,明天是个好天。”他说。

“您要上哪儿去打鱼?”孩子问。

“去得远远的,风向变了再回来。我想天不亮就出海。”

“我要让他也到远海去打鱼,”孩子说,“那么着,你捉了个老大的家伙,我们好来帮你。”

“他不喜欢跑老远去打鱼。”

“您说得对,”孩子说,“可是我只要见了他看不见的东西,比方说找食的鸟,就能让他去追蜞鳅。”

“他的眼睛那么不行吗?”

“他快瞎了。”

“奇怪,”老人说,“他从来不捉海龟。那才伤眼睛哩。”

“不过您在莫斯基托斯海岸那一带捉了好些年海龟,您的眼睛还挺好。”

“我是个特别的老头儿。”

“可您要捉一条老大的鱼,现在力气行吗?”

“我看能行。再说还有好些窍门儿。”

“咱们把东西扛回去吧,”孩子说,“扛完我好拿快网去捞沙丁鱼。”

他们从船上取了用具。老人把桅杆架上肩,孩子抱住木箱,里面盘着编得结结实实的棕色钓绳,还拿了拖钩和带把子的鱼叉。装鱼饵的盒子跟木棒一起留在船后梢下面,每回把大鱼拖到船边上,就用这木棒来制服。按说谁也不会到老人船上来偷什么的。不过,最好把船帆,把那很重的一堆绳子送回家去,一来免得给露水浸坏,二来老人虽然拿准本地人不会偷他东西,却依然认为,把拖钩和鱼叉留在船上是不必要的诱惑。

他们一同顺着上坡路走到老人的窝棚跟前,从敞开的门口进去。老人把桅杆连同裹着它的船帆挨墙靠着,孩子把木箱等放在旁边。桅杆差不多跟这单间的窝棚一般长。窝棚是用王棕树上耐久的护芽叶,当地称为棕树叶的东西编搭的,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泥地上有个用炭火烧饭的地方。四面棕色的墙壁,是把纤维坚韧的棕树叶子压平了交叠成的,墙上有一幅耶稣圣心的彩图和一幅科夫雷童贞圣母像。这都是他妻子的遗物。早先墙上还有他妻子一张上了色的照片,但他摘下了,因为他看了觉得自己很孤单。现在照片搁在屋角的架子上,上面盖着他的干净衬衣。“您有什么吃的呢?”孩子问。

“一锅黄米饭就鱼吃。给你来点儿好吗?”

“不用,我回家吃。要不要我生火?”

“不要,回头我来生。不然我吃冷饭也行。”

“我可以用一下快网吗?”

“当然可以。”

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快网,孩子还记得他们俩是什么时候卖了网的呢。但两人天天都要这么胡诌一遍。什么一锅黄米饭啦,鱼啦,其实都没有,孩子也知道。

“85是个吉利数目,”老人说,“我要是捉回来一条鱼,剖开洗好还有1000多磅重,你见了高兴吗?”

“我要去捞沙丁鱼了。您坐在门口晒太阳,好吗?”

“好。我有张昨天的报纸,我要看看棒球新闻。”

孩子不清楚昨天的报纸会不会也是随口胡诌的。不过老人从床底下掏出了报纸。

“佩利阔在酒店给我的。”他做了解释。

“我捞了沙丁鱼再来。我打算把您要用的鱼跟我的都拿冰镇着,到了早上咱们分。等我回来,您可以跟我讲讲棒球比赛了吧。”

“扬基队不会输的。”

“可是我怕克利夫兰的印第安人队要赢。”

“小家伙,要相信扬基队。想想大球星狄马吉欧吧。”

“底特律的猛虎队,还有克利夫兰的印第安人队,我怕他们都很强呢。”

“当心啊,要不然就连辛辛那提的红队啦、芝加哥的白短袜队啦,你都要害怕了。”

“您仔细看看报,等我回来告诉我。”

“你看咱们该买张尾数是85的彩票吗?到明天就85天了。”P2-9

序言

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这位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着传奇般的丰富人生。他亲历并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历经数次爱情、四次婚姻,遍走亚、非、欧、美,写下了大量长短篇小说,用充分绽放的生命力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硬汉子”形象,被称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市郊的橡胶园小镇。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外科医生,业余爱好打猎、钓鱼等户外活动;母亲出身于一个很有修养的家庭,爱好艺术。父母的爱好和兴趣直接影响了海明威,他珍爱巴赫和莫扎特,喜欢音乐、美术、读书和写作。钓鱼、打猎和探险则成为他钟爱一生的业余活动。

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海明威正好高中毕业应征入伍,体检时因为视力问题没有通过,不过,很快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正式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作为志愿者,他被红十字会选派赴欧洲战场,后来受伤被送进医院,从他身上取出了碎弹片227块(见《海明威书信选》)。作为战地记者,海明威养成了用短小和有趣味的句子表达事实和情感的好习惯。1921年,海明威作为《明星周刊》的记者派驻欧洲。在巴黎,海明威结识了文坛名流斯特恩夫人和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女作家斯特恩夫人教给了海明威写作要具体可信、真实生动的理念;从庞德那里,海明威学会了简练的文风。从那以后他绝不用对表达没有作用的文字。1926年,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出版,掀起了美国“迷惘的一代”的文学风,并很快成为一股世界文学潮流。1928年,海明威离开了巴黎,居住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他经常去狩猎、捕鱼、看斗牛,过着宁静的田园生活。1929年以一战为题材的《永别了,武器》,呈现了“迷惘一代”的最高成就,使海明威名声大震。20世纪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猎,《非洲的青山》和《乞力马扎罗的雪》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写下了《第五纵队》和《丧钟为谁而鸣》等长篇小说。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明威作为赴欧洲的随军记者,又一次亲历了战争。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获得一枚铜质奖章。丰富的战争经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20世纪50年代,海明威塑造了以桑提阿果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他的《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的后半生,多得让人吃惊的疾病像恶魔一样地缠绕着他,他患上了皮肤病、酒精中毒、视力衰退、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等,对一个充分地释放着生命力的人来说,他是无法面对这些也许人人都会遭遇的晚年常态。海明威生存的意志被摧垮了。1960年6月,他悲哀地感慨:“一个人所关心的是什么呢?维持健康,好好工作,同朋友们共吃同饮,在床上过得愉快,这些我现在都没有了。”也许他害怕病魔会毁掉他建构的“硬汉子”性格,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伴随他一生的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四次婚姻的海明威,对于战争的理解、对于人性的理解比一般人更为强烈。他对于战争的理解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观点,因而,不同时期的英雄形象在他笔下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小说中,作者刻画的是对战争的厌倦心理,体现的是反战情绪;而在后来的《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等小说中,作者表达了对战争的理解,海明威认为,有时候战争是躲不过去的。因为经历的太多,对于人的理解、人类精神的思考愈加深刻,在看似很简单的《老人与海》的故事中,海明威不动声色却又一往情深地诉说着坚韧的老人和广袤的大海的互为依存关系。小说写的是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古巴老渔夫桑提阿果连续在海上捕鱼84天没捕到一条鱼。但他毫不气馁,第85天,终于钓着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开始,鱼将小船拖到了远海,经过两天两夜的艰苦搏斗,老人终于制服了大鱼。他用绳子把鱼系在小船外,拖着往渔港返回。但在途中遭遇了一群群的鲨鱼,它们成群结队地冲上来争食马林鱼。老人奋力抗争。鱼叉叉入鲨鱼身子后被带走了,他就用刀子猛砍;船桨折了,他又以木棍作武器。手掌被绳索勒出道道血痕,白天夜晚和鲨鱼周旋以至他精疲力竭,当他疲惫不堪地返回渔港时,马林鱼已被撕食一空,只剩下巨大的骨架。

桑提阿果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坚强、宽厚、仁慈、充满爱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个“硬汉子”。海明威一生的创作中贯穿了一系列“硬汉子”形象,他们大多是斗牛士、拳击手、猎人、渔夫、士兵,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和旺盛的精力,在同充满敌意的世界对抗中殊死搏斗,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坚强刚毅、勇敢正直,无所畏惧地面对痛苦和死亡,在严酷的悲剧命运中不失勇气和尊严,表现出优雅的风度。

就像海明威的战争题材小说一样,在创作的不同时期,“硬汉”形象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

早期的硬汉多是斗牛士或拳击手,他们孤独、倔强、争强好胜,为了人格尊严和职业荣誉不惜孤注一掷,以死相搏,夺取胜利,以《打不败的人》中曼努尔为代表。中期的硬汉以(《丧钟为谁而鸣》的乔丹为代表,他已经是一个为正义、民主和人民的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和崇高的信念。晚期的硬汉以《老人与海》中的桑提阿果为代表,集中体现一种压倒命运的、永恒的、超时空的力量存在,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象征意义。桑提阿果是海明威“硬汉子”形象的艺术总结。

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海明威对大自然的态度也是复杂的:一方面,海明威认为,大海中的生物,都是人类的朋友。“他们把她说成是个竞争对手,是个水域,甚至是个敌人。但是老人始终把她看成阴性的,看成一股一时大开恩典、一时不肯开恩的力量;要是她胡来、使坏,那都因为她不由自主地爱逞性子。”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老人在与象征着自然威力的大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明显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甚-至崇敬,在他心目中,大海中的生物,都是他的朋友。老人把大鱼称作他的兄弟:“鱼啊,我喜欢你。”他爱飞鱼,他为小海鸥伤心,他喜欢海龟,欣赏它们的优雅的动作。一对鼠海豚游到船边翻腾、喷水,他说:“它们都是咱们的兄弟。”老人在提到大海时总是使用阴性的名词。另一方面,海明威还寓意深刻地表现了老人与大海的较量和搏斗(与海上的黑暗、大海的狂暴、海里的鲨鱼等等),作者试图通过这些想表达的是,老人以战胜自然威力的方式来确认人类自我的能力。比如,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用老人捕获大马林鱼、战胜凶狠的鲨鱼,来确立自身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渔民的价值,证明自身的顽强能力和高超的驾驭大海的能力和经验。

在人与鱼的殊死斗争中,老人充满了骄傲的感觉,他把对自然的悲壮的抗争视为人维护尊严的必然和必需,老人杀死鱼“是为了自尊心”,是为了让人们和他自己相信“你永远行的”,也是要让大自然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海明威从年轻的时候就养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他的小说把传统的写实手法与富有现代感的象征手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简洁、真实。作者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十分真实、客观、细致、准确。如对老人在海上的活动、对他的内心活动、对海上的景色和各种鱼的形体的描摹,都十分简洁、明快而准确。(2)含蓄、隽永。写实与象征的结合,使《老人与海》在真实、细致的故事描述中体现着含蓄、隽永的叙事风格。(3)“冰山原则”。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对自己创作经验的形象总结。1932年,海明威在描写西班牙斗牛士的专著《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冰山原则”形成海明威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表现在文体上,风格简洁、含蓄、清新而又内涵丰富,常用电报式的对话、内心独白、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等来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在作品结构上,往往只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集中反映重大的主题或历史事件。这种海明威式的时间模式与他的电报式文体风格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海明威作品中的“冰山风格”。此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被引用到各种小说理论中,对现代叙事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海明威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体现了多元化的写作手法和叙事个性,有人称他为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他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故事,以至于他的小说绝大部分都被拍成同名的经典影视,广为流传;也有人称他是现代主义的急先锋,在他的作品中,大家能看到他对意识流写作技巧、象征主义手法的娴熟运用。其实,海明威是很难归类的作家,他笔下的形象体现了自身饱满的生命力,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外国文学教授

诸蓓媚博士

2015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人与海(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海明威
译者 赵少伟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5368
开本 32开
页数 8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5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2
CIP核字 2015117131
中图分类号 I712.84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4: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