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
内容
试读章节

偷情

天一黑下来,村子里的一些狗,就叫得有些暖昧。常常是接连几声警惕性的吼叫之后,便忽然间住了声,有时还会发出一声被什么人给欺负了似的悲戚的叫声,或者偶尔愤愤不平地再加塞一两声怒吼,但大抵也不会太过长久,便没了声息。

坐在院子门口乘凉的胖婶,压低了声音神秘兮兮地对邻家女人道:宝成媳妇今晚八成又得跟宝成分床睡!说完了又好像怕别人没有听明白似的,意味深长地嘿嘿笑起来。一边笑一边添上一句什么,邻家女人一把扭了胖婶的屁股一下,直惹得旁边聊国家大事的男人们看过来,笑骂道:这群老娘们儿,天天叨叨个啥呢,乐得腮帮子都快掉下来了!

老娘们儿叨叨的当然都是床上事,似乎,她们天生就是为这点破事而活着的,如果没有了它们作为调剂品,每晚睡觉的时候,总是会觉得缺少了点什么。这些破事简直比她们自己跟男人们的性事还要重要,只要有一张嘴在,宝成的风骚事,就别想逃得过女人们犀利的耳朵和眼睛。即便是女人们都睡下了,那机警的狗们,也还是会接了她们的班,行使侦察兵的职责。

宝成是不害怕村里女人们的嘴的。宝成有的是钱,他开小煤窑,还雄心勃勃地到处串门,宣称他要买下邻镇更大的煤窑。这样的豪言壮语,惹得男人们嫉妒到眼红,而女人们呢,更是一边埋怨自己的男人没有本事,一边将更毒辣的视线,射向宝成常常没事打情骂俏的代雨媳妇身上。

代雨去山西挖煤,大半年也没有回来。代雨媳妇长得好看,女人们如果大方,评她作为我们村的村花,应该是当之无愧。一个村花整日打扮得花枝招展地在街头闲逛,最容易惹女人们嫉恨了,而跟“成功人士”宝成勾搭在一起,更是罪加一等、不可饶恕!关键,代雨媳妇还不搭理女人们的白眼,不肯收敛那股子风骚的放浪劲,以至于一声狗叫,女人们都敏感地以为是宝成又去代雨媳妇家偷情了。

其实在村子里关于代雨媳妇跟宝成偷情的花边新闻悄无声息传播开来之前,我就已经窥出了端倪。代雨在外打工,挣回了一个黑白电视机。可惜代雨没心情看电视,很快又赶回山西挖煤了,于是电视便成了代雨儿子跟我们这群孩子们的宝贝。我喜欢在代雨家一待就是一个下午,以便能在六点的时候,光明正大地看葫芦娃或者黑猫警长。在一群叫嚷的小孩子中,我常常会发现宝成的影子,他当然不是来看电视的。不过他会站在我们小孩子身边,像模像样地跟我们聊几句黑猫警长的故事,或者给我们几毛钱,让我们去小卖铺里买冰棍吃。所以大家还都算是喜欢大方的宝成,也乐意他无所事事地围在我们身边,看一集动画片。然后,他趁我们不注意,一转身,去了灶间,找代雨媳妇去了。

灶间很小,除了放一些玉米秸和柴火之外,也就能容得下一个人在里面忙活。宝成个大,但这并不妨碍他蹲在灶间门口,讨好地帮代雨媳妇递柴火,或者干脆搬个小板凳,像我们小孩子一样,仰头笑看着代雨媳妇搅着锅里的玉米糊糊。代雨媳妇长得丰满,于是她搅锅的时候,两个饱满的乳房,便跟着有节奏地颤动,而宝成的眼睛,也随着上下左右地乱窜。我在动画片没有播放之前,喜欢一个人在院子里玩。宝成根本就不顾及我的存在,也或许,他已经进入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才毫无顾忌地捏捏代雨媳妇的手,又摸摸她肥硕的屁股蛋子,甚至有一次,眼看着就要亲到她的嘴了,我很不识趣地到灶台旁边舀凉水喝,代雨媳妇立刻红着脸躲开了。宝成并不恼,依然不紧不慢地拿烧火棍撩拨着灶底下的火,聊着一些让代雨媳妇羞涩的废话。

我倒是喜欢看代雨媳妇脸上飞起的红晕,好像桃花,一朵一朵,染红了一整棵树。代雨媳妇这株俊俏的小桃树,假若揭开面纱,一定也都是红彤彤的;而且生机勃勃,充满了山野的气息。所以我常常借故在院子里多待上一段时间,就是为了看代雨媳妇欲拒还迎地跟宝成说闲话。院子里静悄悄的,只有灶底的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着。院墙外好像有什么人,咳嗽一声,便走过去了。屋子里则是孩子们看动画片时,随着剧情而发出的惊讶或者叹息声。我看到代雨媳妇跨过宝成的双腿,差一点就被宝成的胳膊给绊倒了,歪在他的身上。我脸红得厉害,好像自己跟人偷情了一样,一低头,溜进屋子里去了。

代雨家的墙壁上,贴着许多漂亮的明信片,都是代雨儿子买下来打算送人,却没有送出去的。那明信片里有一张,画着某个脸蛋迷人的明星,含羞带嗔的,似乎想要把画外的人,给引诱到画里面去。除了我,那画并没有吸引其他的孩子,所以它也就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待着,守着一张画的名分,老实度日。忽然有一天,宝成笑嘻嘻地指着那画,对屋子里打扫卫生的代雨媳妇说:你真像画上的这个明星。P1-4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以孩子天真的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描述了乡村生活的林林总总。作家安宁的文字充满了浓郁的乡野气息,又兼具野性放诞之美。但此书并非对“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景的记录,而是专注于看似安静的田园背景之下,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复杂的人情世故的描摹。

——知名作家,叶倾城

安宁的文字是少有的个性写作的范式,此书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卓然不群,写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机心,算计背后的云烟苍茫。若非对世道人心有透彻的观察和思考,就很难抵达如此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的了悟之境。

——河南大学教授、评论家,刘军

后记

写下这篇后记的时候,恰好是月圆的中秋。只是,我已经嫁到千里之外的青城,并有了不满周岁的女儿阿尔姗娜。如果故乡的父母没有什么意外,或许,我会一直在异乡度过一个又一个的中秋。

我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将此书写完。但花费了三十多年的时光,用来储备和酝酿所有的素材。它们在我心里,从我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已经悄无声息地扎下根去。所以写作只是在尽情地倾诉,好像对自己亲密的爱人,谈及在我的生命之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童年时光。我就这样喋喋不休地说了一本书的话,却意犹未尽。我多么希望能有一个人,陪我去故乡走走。我将那些烙在生命之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印迹,一一指给他看。我希望他能够通由这些印记,懂得我心底时时浮起的孤独,理解我心灵深处的惶恐与不安,进而宽容我在琐碎的生活面前,常常流露出的焦灼与绝望。可是,我也知道,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够真正懂得我在故乡度过的二十年的时光,如何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即便未来的某一天,女儿阿尔姗娜长大成人,也不能够完全懂得我所有的言行举止,和对人生的’悲观态度,怎样源自于童年时乡村生活的印记。

或许,我们所有的人,谈及对故乡的情感时,都是孤独的自言自语的人。我们在故乡历经的悲欢,注定了我们未来在人群中展露的面容。近乡情更怯,真正胆怯的,不是遇到熟识的乡人,而是童年时真实的自我。在城市中戴着面具漂泊的我们,惧怕那个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孩子,他(她)的纯净的双眸,会让在俗世生活中一身盔甲的我们,不敢直视。

还好,我已经足够地成熟和宽容,可以借助于文字,坦诚地面对童年的自己,面对故乡浓郁的烟火气息和复杂的人情世故。写下这本书,或许,也是为了让女儿在成人后,可以了解对她来说,只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母亲出生的地方。我想很多与我同龄的定居在城市的人,都有对于故乡的挥之不去的情结。这情结是一个不易解开的结扣,往往,我们耗费了一生,也无法将其从故乡的一端完全地丢开。

我们所有的人,就这样将自己的心与灵魂,系在故乡粗壮的根上,沿着命运的绳索,向前走着。哪一天累了,回头,故乡还在那里,等我们坐下来,与某一个人,聊一聊过去的一切。或者,像此刻的我,孤独地写下这所有深藏的、不肯示人的记忆。

于青城

2014.6.7-2014.9.8

目录

自序

偷情

丧事

骂街

分家

打工

揍孩子

打老婆

放电影

串门子

走亲戚

上学

接生

超生

老处女

秋收

平房

赶集

讨债

家族日记

关于故乡的一切

后记

序言

为什么要写作乡村系列散文呢?我说不太清,因为灵感来得非常突然。却也明白,文中所有的故事,都早已在我的生命中根深蒂固,我只是打开窗户,将它们从心里搬运到纸上。乡下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让我无论行至何处,都无法清洗掉这段生活的印痕。它们化为我的血肉,又强大的像梧桐的根系一样,四通八达地扎进我的身体。即便我想逃避,我不喜欢,我在人前美化,我遮掩撒谎,我小心翼翼,都无济于事。不管我写还是不写,我都无法绕开人生中的这段行程。它们储藏在我的心里,宝藏一样,安静地等待某一天,我会忽然间将它们想起。

我相信每一个写作者,一旦能够将人生中的一段经历转化为文字,一定是他(她)已经成熟到足够释然与宽容,可以直面所有过去生活带来的伤痛,并接纳因此而形成的自我个性中的种种缺陷与遗憾。就像我不喜欢自己的固执、倔强、悲观、焦虑与孤独,却明白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不可逃避的乡村生活。它影响了我二十多年,也必将延伸至一生的旅程。所以对于故乡的情感,我想不能用简单的爱或者恨概括。故乡在我的心里,是一个知晓我一切秘密与疤痕的人,我只有跟它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安静地书写与它相关的一切。就像而今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离家千里的异乡定居,故乡的人事与纷扰,都锁在了记忆之中,所以它们是安全的、稳妥的,不会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后,有让人恐惧的罪恶的虫蝇。所以作为创作的素材,它们终于瓜熟蒂落。

我是在去年怀孕的时候,忽然间想要去看一眼让我想念也让我惧怕的村庄的。那时我已经离开了村庄十年,尽管每年都会回去看望父母,但因为全家搬迁至县城定居,而自此与乡村隔了十几里的安全的距离。或许,女人在孕育生命的时候,对于故乡,都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回返的愿望,就像一条鱼逆流而上,回到它出生的源头。我想我需要带着腹中的孩子,去看一眼自己说不上太过幸福的童年,看一眼那段封存在衰败苍老的村庄里完好无损的时光。

最终是父亲带我圆了这样的梦想。当我穿越十年时光,回到故乡,推开自家庭院锈迹斑斑的铁门,就在那样的一刻,所有我以为忘记了的乡村生活,瞬间复活。我想,我需要用文字将它们全部记下,而这种源自情感的迫切的内心需要,不只是因为写作。

这是童年视角中的乡村生活,野性的,世俗的,吵嚷的,鸡零狗碎的,甚至粗野的。我不想美化生活,我只负责记录,尽管,我相信每一个记录者,都难免带上主观的色彩,让那一份真实,多多少少,都有些虚幻。如果有人问起,这是否真实的生活,我想我会回答是的,那是我心中的真实,历经了很多年,被时光与记忆一起发酵之后的真实的味道,它们不复昔日作为粮食时的硬度与质感,而转化为另外一种叫作醇酒的芬芳的劲辣的液体。

我以一本书的容量,承载我与故乡之间的爱恨情仇。我将那些烙在我生命中的疼痛、恐瞑、挣扎、自卑、焦灼,一一梳理。而我所选择的写作的色调,则是与复杂情感相反的幽默、自嘲与嬉笑。好像,一切过往在我的生命之中,都无关紧要,轻若鸿毛。我想只有如此,我才能一层一层揭开乡村的面纱,看清其间与我一起生活过的村民的喜怒哀乐。

记得去年踏入村子的时候,我看到一个曾经熟悉的村民,他已经老得快要认不出了。我看他佝偻着腰,在路边放羊,脸上写满了沧桑与疲惫、麻木与顺从,我忽然就在那一刻,原谅了所有村民的自私、算计、嫉妒与彼此间的伤害与残忍。所以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再一次成为一个单纯的无忧无虑的孩子。我将一切来自村民的争吵、偷盗、折磨、小心眼,都视之为正常,它们构成了我记忆中的乡村生活。而我,只是嬉皮笑脸地在一旁看着那个儿时的自己,左冲右突,逃脱不掉,却也依然茁壮地、骄傲地、勇敢地长大成人。

我爱这样丰富饱满又热辣琐碎的故乡,它当然也有小桥流水、古道西风,但所有田园的风景,都只是我文字中的背景。我只选取那去除了风景包装之后的劲道的生活,它们在我记忆的窥视之下,每日热气腾腾地上演。除了记录,我想我别无他途,可以抵达那个倔强骄傲又卑微焦灼的童年的我。

内容推荐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是一本关于乡村生活的书,所有茂盛葳蕤的故事都来自作者童年的记忆,看似热闹非凡,却又如此空荡。消失的是世事,永存的是人情。作家安宁将一个充满了争吵、伤害、自私、嫉妒、世故的村庄,用幽默轻松的文字,热气腾腾地呈现给读者;却又让隐匿在乡村角落里的那个寂寞的孩子,牵引着你,与文字一起,走入从未消失的乡村孤独的内心。

编辑推荐

安宁编著的《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以孩子的视角,用讲故事的方式,描写20世纪80年代末期乡村生活的林林总总。文风幽默风趣,充满乡野气息,兼具野性、放诞之美。旨在致敬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并向迈入中年、在城市努力打拼的80后一代人的故乡做深情的回望。本书以20篇文字,将饱蘸着浓郁的乡情野趣的乡村生活,进行了结网一样细密的打捞,但作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风景描摹,所有的描写重点,最终都落脚在以风景为背景的人情世故之中。其中《走亲戚》入选“2015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同时作者凭借此篇散文,入选全国“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候选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安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41244
开本 32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8
CIP核字 2015252537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62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9
14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3: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