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蟋蟀
内容
试读章节

故乡是霉味。一踏出机舱,便迎面扑来一股熟悉的潮闷气息。记忆中只有黄梅雨季才有这味道。现在已是8月,早就过了黄梅天,可霉气仍消散不去。它无所不在,沾在人们的衣服上、头发上、机场的墙壁上、免税商店的货架上、出租车座椅的套子上……上海像一只发酵的蒸笼,每个人都是里面长了霉的米粒,那些摩登光鲜的俊男靓女也不例外。

这个发现让我感到不安又亲切。大脑告诉我,故乡不应该是这样的。它应该是光洁的、明亮的、时尚的、后现代的、令人骄傲的。而感官却告诉我它就是这样的——我又闻到小时候梅雨天的墙壁,长着灰绿斑迹的墙壁,“出着汗”散发着熟石膏味的墙壁。我本能地抗拒着这股气息,同时又贪婪地呼吸着它。

我是8月7日午夜到上海的。不愿打扰年迈的姨妈姨父,我告诉他们次日早晨才到,当夜便住进了南洋酒店。到酒店已近凌晨两点,由于时差怎么也睡不着,便起身到楼下的酒吧小坐一会儿。

这家叫面具的酒吧很有名,许多不住店的客人都慕名而来。露天花园开着。我挑了个树边的位子坐下,叫了杯白葡萄酒。空气里是上海夏夜一贯的黏稠,夹杂着墨绿色植物的气息。夜风间或拂来,吹淡了空气的浓度,让人觉得这夜还不至于闷热得不堪忍受。

树丛中传来隐隐约约的蟋蟀叫声,此起彼伏,抑扬顿挫。这声音仿佛来自前世,那么遥远又那么亲切。我记不清有多久没有听到蟋蟀叫了。至少有十年了吧。这十年里我也回过国好几次,可不知为什么总没赶上这个季节。十年前,我在上海,为什么也不记得有蟋蟀的叫声?太忙,还是太疏忽?蟋蟀的鸣唱似乎停滞在童年,停滞在那些个无所事事,凉意渐长的夏末秋初之夜。我以为这些小东西早就灭绝于城市了呢,可它们仍顽强地活着,仿佛在冥冥之中提醒我,到家了,永远也不会再离开了。

对面桌上一个男人的墨镜映着烛光。我一直在研究他。他的鼻子和嘴说不出的熟悉——狮子鼻鼓而大,却配了张小巧饱满的桃花嘴,使这张脸看起来既严厉又温和。他好像也在观察我,但我说不准,因为看不见他的眼睛。为什么这人在黑夜里还戴着墨镜?他的位子在路灯下,蚊虫在他头顶盘旋舞蹈,但他似乎并不介意,或根本没有注意到。他穿着件真丝衬衫,灯光下呈现出青紫色,衬衫领口敞开着,颈上系着条红线,也许挂着玉石护身符之类的东西。看样子他约莫四十岁,像个款爷,估计是开饭店或做水产品生意什么的。在哪里见过他吗?想不起来了。可为什么那么面熟?

正在我挖空脑筋猜他是谁的时候,他站了起来,把杯中的饮料仰头灌到嘴里,转身走了。我决定不去想他到底是谁了。如果我真的认识他,他的名字会在不经意的时候蹦出来。更有可能的是,我根本就不认识他。那只是个多年前擦肩而过的陌路人而已。

一阵马达,一辆火红的法拉利慢慢拉过身边,那人坐在里面。车尾牌照上醒目地写着“沪A88888”,上面一行“FUK U!” 该死的时差,第二天我睡过了头,说好一早就到姨妈家的,到那里已是下午王工作时薪水并不差,至少拿到中国来还算丰厚。但姨妈姨父一辈子节约惯了,即使你告诉他们根本花不了几个钱,他们仍固执地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最后免不了揪心一番。

姨妈是个温柔细心的女人。她很关爱我,有时我甚至觉得她爱我胜过她爱自己的亲生女儿,我的表姐。姨父是个沉默和善的男人。他戴着一副眼镜,长年累月把脑袋凑到一摞稿纸前,背因此有些佝偻。小时候我以他为荣,因为他会把越南话和中国话颠来倒去地说。听姨妈姨父说,他们是在越南读书时认识的。小时候我总想像着他们俩坐在热带的竹楼上,挥汗如雨,勤啃书本。如今他们早已退休,闲在家里,一天天过得漫无目的,却也逍遥惬意。

吃完饭,姨父切开个西瓜。

“吃不下了。”

“今天立秋,一定要吃。”

P3-5

书评(媒体评论)

岳韬的书不仅挑战并颠覆了西方对中国的成见,也对一些中国人就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假设提出疑问。这既是一本让人放不下手的好书,又是一篇富于同情的历史注释。

——英国著名中国历史学家班国瑞(Gregor Benton)

我们知晓多少中国家庭的秘密?《红蟋蟀》是一个美丽的、令人沉浸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在东西文化间徘徊的中国女性寻找自身秘密的历程。

——伊兰·奥希瑞/英国拉夫堡大学教授(以色列)

岳韬的精心构思帮助我们定义一个后现代的中国。作者以主人公层层展开的内心和外在冲突回归到中国文学之根。然而,通过呈现一个海归在融入既熟悉又陌生的母环境时所体验的冲突和挣扎,作者又在传统的主题和韵味中又掺杂了西方现代元素。这是一本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之书。

——达西·卡斯纳·涛瑞斯 / 作家、出版人(美国)

岳韬从中国的视角引领西方读者深入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红蟋蟀》结合了新与旧、中与西,以及对过去的怀恋与鄙视。如同上海的节奏,小说以紧凑生动的语言一气呵成,是一本写实与想象的完美结合。

——谢马克(Michael Sheringham)/ 翻译家、伦敦百年书店Arthur Probsthain店主

这种追寻--无论对爱情,还是对一本失藏多年的旧书--起初看似平常,最后却震撼人心。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相当个人化的故事,也是一张充满真实的想象的浮世绘。

——舒春艳 / 荷兰莱顿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学者

目录

第一章 立秋

第二章 处暑

第三章 白露

第四章 秋分

第五章 寒露

第六章 霜降

第七章 立冬

第八章 新年快乐

内容推荐

一只小小的蟋蟀,原本只是供民间玩乐,却在那二十四栋小小的地域里牵扯了一群小人物之间的爱恨嗔痴。情节随着一本《蟋蟀谱》的出现而走向高潮,《红蟋蟀》作者岳韬精心构思的是一个海归的新时代女性,与过去长期封闭的生活之间产生的碰撞,因文革的残忍而造就了两代人之间的悲剧。

在作者的精心布局下,读者可以跟随着寻找身世的主人公晓东的视线游走在现下与过往,可以感受到现代都市的生活与过去封闭动荡生活的剧烈碰撞,而主人公仿佛在这两股不一样的力量中被不断拉扯。越是靠近真相,越是感到无力,并最终走向一个令人意外的结局。

编辑推荐

中国视角的悬念小说,隐秘的真相出人意外,睿智的冷幽默。

岳韬所著的《红蟋蟀》是一部出人意外的中国视角的悬念小说,中与西、新与旧、古时宫廷斗蟋蟀场景与摩登繁华大上海,既冲突又融合在一起。

继中文版首发后,荷兰文版与英文版已陆续出版,不仅中国读者,本书也得到了西方评论家和读者的喜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蟋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岳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78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2015295184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24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4 23: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