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是浪子别泊岸
内容
试读章节

如今常去店里的朋友,都养成了自己倒水,自己摆碗筷,自己点单,自己上菜,吃完自己擦桌子,将碗筷拿到后厨,自己结账的优良传统。米糕也是大方的人,有时候要出门,就把钥匙和锁留给还在店里吃饭的客人,告诉人家吃完把钱放柜台,锁上门走就行了,从来不会催人家。米店的菜单上写着:“例如音乐,例如酒,例如哲学和旅行,都是美好的东西。这里是文艺青年的延安,无家可归者请来米店。”

守得云开见月明,米店的诚信经营和良好口碑,让很多人慕名前来,生意逐渐兴隆,店里的伙计也多起来。

谢师傅是主厨,用米糕的话说,是“开国元老”。多少年了,米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谢师傅是打江山也是守江山的。谢师傅为人踏实,能独当一面,没事就琢磨怎么做菜,推陈出新,像个手艺人一样。

店里的二师傅是个90后,简直太萌了,几乎不和任何人交流。他以前在KTV(歌厅)工作,后来嫌那里太吵就来到米糕店里,从此变成一个沉默的切菜工,依旧几乎不和任何人说话。和他沟通工作,他会说,我只听我妈妈的。萌不萌!另外他每天不吃晚饭,没事自己拍个黄瓜,切个火腿肠,躺床上咣咣干三瓶啤酒再睡。新聘的店长加齐是个富二代,来应聘时递上来的名片写着四川贡嘎山某公司副总经理。加齐是四川人,在深圳长大,曾经在深圳开过一家女仆店,服务员全部都是小女生,客人进店消费饮食,她们就扮成女仆的样子提供服务,相当有想象力。

加齐口音奇怪,闹过不少笑话,有一次说起月饼馅儿,他说吃过一种海鲜月饼,挺难吃的,里头还有“鱼刺”。米糕表示诧异,月饼里有鱼刺还敢卖?闹了半天,说的是“鱼翅”,加齐还辩白着,一边说“鱼刺”一边挥动了两下胳膊比画翅膀。还有一次米糕正坐在店里准备踏实吃个晚饭,加齐从厨房出来,俯身在米糕耳边郑重地说,你要不要敬酒?米糕一懵,敬酒?敬什么酒?给谁?加齐耐心地追问了一句,要不要进啤酒?最近加齐的口音又推陈出新,下雨,路上有水,米糕特意穿了凉鞋,加齐说“你躺着过去吧”,米糕说那念“胁g”好吗?

米店里人杂,又经常通宵喝酒,喝多了的人打过不少次架。一天深夜,我和米糕在店里喝水聊天,这个时问安静,胡同里一点声音都没有。推门进来几个以前的内蒙古朋友,都是搞乐队的,因为是熟客,关上门喝酒。啤酒混着白酒,聊着天,过了不大一会儿就都醉了,走路打晃,坐也坐不稳,不知道因为一句什么吵了起来,四五个内蒙古大汉,抱着腰扭打在一起,桌子翻了,盆呀碗呀散落一地,喊叫得跟杀猪一样,拦也拦不住,最后混乱中几个人同时失去平衡,朝屋里的小洗手台冲过去,一下子就压坏了。

米糕瞬间怒了,这个店辛辛苦苦经营了这么多年,对每一个朋友都像家人一样招待,她受不得这个委屈。米糕抄起一个酒杯,“啪”地摔在地上,大吼“你们到底是不是朋友”。双方这才算停了下来,不一会儿,其中一拨人走了,剩下的一拨人坐着喘气,有一个人突然崩溃地哭了,说:“我身边这么多混蛋,只能说明我就是一个混蛋。”喝多了还能说出这么清醒的话,看来这场架没白打。

更多的时候,店里聚集着一帮文艺女青年,由传奇的杰哥给大家“上课”。杰哥一开口就是“你们这帮大龄问题女青年”,大家互相看看,还真是一群“病友”,每个人背后都有着很特别的故事。P16-18

书评(媒体评论)

印象中写旅行文学的人有两种:很把旅行当回事,或装作不把旅行当回事。但沐泽好像都不是。他是个诚恳的旅行者,在他的讲述中,出发浪迹天涯与回到规则生活,所需要的勇气和割舍,远大与卑微,都应被同等珍视。“每一个人都在生活的束缚和自然天性之间寻找着平衡。”谜题没有答案,寻找本身就是答案。

——Lens总经理张帆

从风景到人,沐泽描绘的是自己的肖像,属于生命、气味和本能。一本很诚实的书,让我想起了那年看侯孝贤《风柜来的人》的自己。

——音乐人姚谦

沐泽写出了旅行的丰富、曲折和它一言难尽的启发性。让自己的人生围绕旅行展开,或者为了旅行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目的地,这种生活方式必将被遗忘,尽管它曾经真切地鼓舞过人们,尽管今天它仍然被人羡慕。唯其如此,人们才能多少悟出一点旅行的真味道,这也是旅行的最终目的地,很高兴,沐泽已经在接近这个目的地,早我们一步。

——作家郭子鹰

后记

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

梁文道说:“凡见过地狱的人,就知道世间有言语无法形容的虚无,人的感情有不能承受的界限。”

顾城说:“最可怕的不是上帝或魔鬼,而是处在中间的一种思辨状态—没有力量,也不能安宁;没有目的,也不能自由。”

王朔说:“我们牛逼过,现在我们老了,我们得挣点钱信个佛,因为我们害怕。”

后来,我们也真的老了。一直在路上也会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在路上,太乌托邦。原来生活里有一面叫时间的墙,它比我们任何人都公平,因此我选择相信时间—在迎面撞上它的时候。或者说,我们有的可选吗?

北京飘雪的冬日,我收到一则失散了一阵的朋友的信息。

“你知道,一直听金属的我其实并不听反光镜,可这并不妨碍我去找他们的鼓手说,麻烦你给我这个脑残朋友签个名。他说写点什么好呢,我问他多大了,他说34,于是我只好默默地把‘让我们一起在27岁走掉’这句话咽下。

“看来今晚的心情适合听《晚安北京》。就像你说的,经过了某些事之后,没有人会再跟你说赛林格、米兰?昆德拉、叶芝、兰波、泰戈尔,也不会有人在你说‘看生看死’的时候给你背诵《当你老了》。当然,在你说‘唯将终夜长开眼’时,我不会再告诉你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元稹其实就是张生的原型,也再没人跟我讨论隆美尔、颜峻、二手玫瑰、《崩之恋》,甚至世界终结审判之类的种种。我们都曾经只用说半句话就能不着边地彻夜长谈。“然后我说我去VOX那种朋克场子一直打扮得很哥特,你说那段时间你都在玩魔兽,我们就一路傻笑。刚才试着登陆爱摇和暗夜妖娆发现再也登不上了,一脸颓然。突然就很庆幸,遇到的时候我们还是少年,多好。好吧,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罪啊,但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

青春薄如蝉翼,如何是好,而我也只能继续走。不断地有人去更远的地方,很多我也没有到过,他们最终去了哪里?有一次我去著名词人姚谦家做客,北京晚高峰糟糕的交通将我堵在东三环的路上,空中雾霾,红绿灯、车灯、大楼的灯光闪烁在一起,很有都市的浮华气氛。我在出租车里,旁边堵着一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车上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焦躁而疲惫的面孔,他们呼出的气在车窗上形成一层雾气。我仰头从车窗里望着他们,一瞬间觉得人们生活辛苦,当然包括我。那时我知道每个人都在真实的生活里,而我的旅途,并不会帮我逃离生活。只是很多次我突然醒来,惊叹于竟然真的完成了一段段长久的旅行,意外地出版了一两本书,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完成这些,需要跨过多少次差点对自己说出口的“算了吧”。

我听一位朋友说,他们家的猫从捡回来的第一天就学会了凝视远方和试图冲出家门。他说,当你的猫跟你讲远方的时候你要给它一盒罐头,它终会在罐头堆里变成一个胖子,躺在阳台的躺椅上,脚底下都是啤酒罐,慵懒和无耻,偶尔打人,仍然会凝视远方。等到更厚颜无耻的时候它可能会说自己真的去过远方,爪子踏过荒漠、黄昏和异乡的荒草,目睹过炊烟、桃花和流星,当你试图揭露它去过的远方不过是你家滚动过几次的、直径31厘米的地球仪的时候,它会跳起来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人年纪越大,越胆战心惊,对曾经坚信的东西,包括自己,感到心虚。

我们盘腿坐在姚谦家客厅地上聊天,山南海北,岁月故事。客厅的正中间挂了一幅共产主义先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开会的照片—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整个画面都是黑白的,只有不同人的脸上像颜料泼上去似的各涂了一层色彩,马克思的脸是黄色的,恩格斯的脸是蓝色的。

姚谦面色和善,娓娓道来,知道我喜爱三毛,跟我说在三毛离世前三四天,他见了三毛最后一面。姚谦口中的三毛精力旺盛,思维活跃。姚谦和三毛谈了一张专辑的文案稿,然后飞赴纽约,三天之后,三毛自杀。我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大头像下听完了这段往事,然后姚谦仰头缓缓靠在藤椅上,摸了一把花白的头发,说,到最后,我们都要知道自己是普通人。“我冷眼向过去稍稍回顾,只见它曲折灌溉的悲喜,都消失在一片亘古的荒漠,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这是穆旦的诗。

新年伊始,一个朋友走了,30岁,玩摇滚的,胰腺癌晚期,从查出患病到去世只有短短三个月。每年开年,我们装模作样地给未来一年列了一堆计划,握紧拳头煞有介事地对自己大声承诺,却不知道,也许生命最后的通知书上写着:三个月。

他在知道身患绝症之后,关了手机,一个人出走,不想浪费时间和金钱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身边的朋友们找了一大圈,最后在成都找到他。三个月一晃而过,他没能熬过医学的规律。

人老了,对死亡又麻木又恐惧,我翻翻地图,发现还有那么多想去的地方没有去,一年哪怕去五六个,好像也永远去不完,又想想如果真的只有三个月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我该怎么过,那时我会在意我的房子在五环还是六环吗?

过年那几天,北京好久没有下雪,干冷干冷的,我和米糕几个人躲在米店玩大富翁,桌上开着小火涮着火锅,世界又小又温暖。我第四个掷色子,每次都走到别人走过的地方,买不了地,还要付过路费,一圈下来,好地方都被占了,真是一步错就步步错,没法回头,也没法生气。

其实并不是只有我在掷色子,它在被抛出、打转、升空、落下、旋转、静止的过程中,有只叫作命运的手,但我一直没有看到。在更大的生活里,和我离开的朋友一样,我们都只是一枚色子而已。我开始知道,这个世界,有真实的别离,有一道门嵌在一面墙上,有一道坎横在那里,你要跨过去,但结果是不知道的。

茨威格在给那位法国断头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写的传记中,提到她早年的奢侈生活,无比感慨地评价:“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我所得到的都是侥幸,而失去的都是人生”“去挥霍和珍惜是同一件事情”,你需要花时间去明白最浅显的道理。所以我面对我自己,真实地、残忍地、一次又一次地,希望找到关于自己的答案,也真实地、残忍地、一次又一次地像亡命之徒一样远行。可能我太害怕知道自己只有三个月时间,太害怕拼命向前跑的时候,有人告诉我,到此为止。

以色列有一种针叶形的地衣,美其名曰沙漠玫瑰,离开沙漠会干枯甚至死掉,样子极为丑陋。但再将它整个泡在水里,8天之后又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它又会渐渐干掉。等藏个一两年,只要有水,它又会复活。

木心讲:“我所见过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

所以,我在平淡的生活里,像白塔一样矗立,而在虚无的尽头,我将开始新的旅途。

目录

丁丁张序:我有没有认真地告诉过你?

自序:你付出的每一颗糖都去了该去的地方

启程:世界辽阔,不要轻易束手就擒。

天堂之鸟

莫羡少年春衫薄

女嬉皮

路过:我四处漂泊,疲惫且满脸尘垢。

太平洋的风

别为法兰西哭泣

只有一个伦敦

柏林夜车

火车开往平壤

驻足:却是遗憾少见,有谁如愿。

离佛千万里

晴天见

终有弱水替沧海

醒来:堪慰唯有,彼岸可接。

不知须弥何处

春风无限恨

万物祭

必见辽阔之地

一直往南方开

回归:也无能为力,也无所畏惧。

美好、孤独又万水千山

我去世界的304天

如果这天地,最终会消失

后记: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

序言

你付出的每一颗糖都去了该去的地方

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各地旅行,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心怀敬畏之情。从少年到中年,推开了世界的门,又走入了生活的迷宫,翻越了自己心中的一座座山峰,游走于自由与世俗的边界。

太多人问我旅行的意义,我其实比任何人都想知道它究竟改变了我什么。可很多时候,它并没有带来什么。无用,一次次地,是我对于旅行最诚恳的评价。

很多次旅行回来,我也以为我会到此为止。人生有很多正经事可以做,旅行显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什么正经事,他们一直希望我买房结婚,好像这和他们有多大关系一样。而我也只能冷眼远望他们的人生,觉得他们活得既安稳又成功。

但是我不一样,我不知道我属于哪里,即使去了那么多地方之后。

《莲花》里讲:“旅程打破人的生活模式,一个经常在旅行的人,没有秩序和原则,喜新厌旧,充满不安全感,随时变换方向,显得既执着又有太多无情。我只是觉得从一个城市里跳脱出来,也许可以打破惯性。人在习惯中获得禁忌,这是不好的。”

于是,我又执着又无情,一次次远行,像是手里捏着一个泥塑的自己,不断地打破他。我缓慢地漂泊,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在路上拼凑散了一地的碎片,渐渐发现自己那些细枝末节的改变—多了一些开阔,多了一些随遇而安。每个人都渴望了解命运,我只是在颠簸中过早地认清了人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诸般风景,都是转瞬即逝的。有意无意地,在一些时刻,我看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在他们的谬赞里,那些自己觉得平淡无奇的日子,竟然意外地给别人带去了光亮。

“最初知道沐泽先生是几年前他毕业旅行环游中国,早已不新奇的旅途被他走过以后显得那么迷人。他身上有种内在的光芒,无须也不会敲锣打鼓地外在炫耀,就静静地吸引人发现,然后教会我去对抗生活中的平庸。”

那时我正坐在尼泊尔博卡拉的雪山之下,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长途奔波之后一身疲惫,我一样忍耐着生活的重复,并不比任何人幸运或是高明。有一次我对一个朋友说,承受了所有的厌倦和不喜欢,我就成了你。

“从2009年关注你的‘环游中国100天’开始,你的很多文字一直是我的精神力量。当时我就把你100天的游记打印出来当成一本书反复看了好几遍,每去一个地方,都会看一段文字。记得今年7月去西安的卧铺火车上,我想起你写的与西安、西宁、青海湖有关的文字,硬是让同学帮我找到你的游记片断用微信发来给我看。”

我迎着城市里地铁的热风,仿佛闻到了那年春天隐秘的气息,那时我生命里有真正奔腾的河流,有盛开的桃花,有我以为无法寻回的对于往昔的记忆。

“星辰大海一样的6月,大概是因为每个人都在征途上。之后我来到远方,上大学。因为失眠,半夜刷微博的时候,只有沐泽在发旅行见闻。世界很妙。后来我去看了一些大海山川,江河湖泊。不知别人怎样,至少那一刻我觉得心安理得,仿佛因为去过这些地方,面对生活的日复一日都变得理直气壮。”彼时我正坐在办公室里,参加一个已经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工作会议,窗外黄昏即将来临,道路上响起了刺耳的鸣笛声,北京的高楼大厦隐匿在雾霾里,远处车灯照过来的金光,仿佛一道从天而降的神谕。

所以,我开始觉得,旅行也并不是百无一用的。

一代代人出走,为了看清楚听明白内心深处的颤抖,而你所走的每一段路都是真的,它们必将在以后长久琐碎的生活里,像嵌在体内的金子一样,某一刻突然发起光来。

我从不劝人一窝蜂地辞职旅行,这种做法代价很大,你要想好,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你不能把旅行当成解决你人生问题的方法,如同你不能把婚姻当成改变命运的通道一样。

当你在外放逐,你的同学和朋友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熬着,他们必然会比你累积更多的东西。他们加薪、升职、买车、买房,你一次次与生活闹翻,暴烈出走,转了大半个地球,带了一身尘土回来,可能什么都没有。谁也没有能力既远走他乡,又安居此地。

不过别沮丧,人生的价值无法用有形的东西去衡量,而有生之年,总有一个梦想尤其要去实现。你要去就去,好的、坏的、享乐的、痛苦的,你都受着就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们不能把生命浪费在让别人觉得我们过得好这个想法上。

见字如面,仅此而已,无用或有用,我们只会在路上相遇。

内容推荐

一代代人出走,为了看清楚听明白内心深处的颤抖。你所走的每一段路都是真的,它必将在以后长久琐碎的生活里,像嵌在体内的金子一样,某一刻突然发起光来。

这本《你是浪子别泊岸》是著名旅行品牌Lonely Planet品牌和市场总监、中国区发言人李沐泽的散文随笔。

这本书是一部“在路上”诞生的散文随笔。把人生的过程分为“启程、路过、驻足、醒来、回归”,以一种充满禅意的方式,记录各种人的生活态度、讲述那些可能会改变你对于世界看法的故事。旨在探讨百态人生千种选择,真诚衡量人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满怀对未知的期待,才是值得一过的生活。远方一无所有,远方应有尽有。

编辑推荐

对生活恒久的探索,是一代代人出走的意义。因为世界就在那里,我们不得不去。

这本《你是浪子别泊岸》是著名旅行品牌Lonely Planet品牌和市场总监、中国区发言人李沐泽的散文随笔。他有文学青年的一贯特质,真诚、低调,以谦逊之心观诸江河湖海,于是世界也回馈他以丰饶、深沉、包罗万象。在他的书里,那些美的照片,色彩像被水冲刷过一样猛烈;那些词句,读起来口齿生津,让人过目难忘。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是浪子别泊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沐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56724
开本 32开
页数 22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6-03-01
首版时间 2016-03-01
印刷时间 201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201526876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