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中)
内容
编辑推荐

于建勇编著的《图说胶济铁路故事》记录了自1923年胶济铁路重回祖国怀抱后,围绕胶济铁路的修建、路权归属等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以通俗的语言细述故事的经过,让读者通过文字感受到胶济铁路线上的风起云涌。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和人们的生活情况。

内容推荐

胶济铁路,又称胶济线,东起青岛,西止济南,始建于1899年,1904年建成通车。于建勇编著的《图说胶济铁路故事》揭示了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从它的诞生、修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都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人民生活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胶济铁路是一部大书,一部跨越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的大书。这部大书,写满百年风雨沧桑:有列强欺凌,有军阀混战,有党派之争……抽取任何一个事件,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深深回味。

目录

32.“圣诞会”的红色幽灵

33.胶济高层的“南北之争”

34.邓恩铭领导罢工“借东风”

35.张宗昌镇压罢工“开杀戒”

36.张宗昌密探:追踪“赤党”一场空

37.湖岛撞车探秘:让领导先走

38.山东日军:便装背后的阴谋

39.二次北伐:蒋介石济南惊魂

40.济南惨案:美国记者大冒险

41.“济案”交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2.接收胶济:蒋介石排挤冯玉祥

43.阎锡山:一封密信引发的败局

44.北魏石佛历险记

45.叛徒王复元的红与黑

46.沈从文:痛别恩师徐志摩

47.王统照:爱情列车向何方?

48.煤商罢运,惊动南京政府

49.胶济铁中:我和名流有个约会

50.坊子站:卧轨拦车为哪般?

后记

试读章节

路局对“圣诞会”不满

就在“圣诞会”不断发展之际,全国铁路总工会悄然成立了。

1924年2月7—10日,全国铁路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秘密召开,大会决定在北京成立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通过了《全国铁路总工会成立宣言》。鲜为人知的是,全国铁路总工会执行委员会总干事兼党团书记、实际负责人,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

关于张国焘的是非功过,张国焘塑像中的一幅对联说得好:

国破家亡挺身立党,有始却无终,已辩忠奸留史册;

涛惊浪骇分道扬镳,将功难补过,非凭成败论英雄。

这座塑像坐落在四川巴中市南龛风景区,矗立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徐向前、陈昌浩、王树声、李先念的塑像,均向北而立。唯有张国焘塑像,面向南方,印证了其1935年私自率兵南下另立“中央”的历史。如今,张国焘故居也在其家乡上栗县修复起来。现在人们开始正视当年历史,公正地对待张国焘的是非功过。这是后话。

郭恒祥代表胶济铁路工人出席了这次大会,并被选为“铁总”执行委员会副委员长。回青岛后,郭恒祥对工运工作更加积极主动,还到其他单位开展工运活动。

正如邓恩铭在1924年3月18日致刘仁静的信中所说:“四方机厂工会俨然就是青岛总工会的象征。……四方会长郭本来就不坏,自此次铁总归来,勇气与决心更增百倍,他俨然以山东总工会创办自任,以首领自期。现正进行电灯水道之组织,纱厂他已托人运动。”(《山东工人运动历史文献选编》I1921~1937)

信中还说:“美(指王尽美)、章(指王用章)都到青,后日四方大会,会后即与郭会商一切进行事务,俟得结果后即报告你。”

在阅读这封信时,我最感兴趣的当属最后一句:“听说张特立掉到爱河里淹没了,你们还不赶快救救他?”

张特立,就是前面提到的张国焘。这年2月,27岁的张国焘与22岁的杨子烈结婚。邓恩铭写信时,张国焘正在度蜜月呢。那年,邓恩铭23岁。恋爱,自然是年轻人关心的问题。这封信的情趣,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烟火气息。作为革命者的邓恩铭,原来也很幽默。

就在邓恩铭写这封信的第二天(3月19日,农历2月15日),“圣诞会”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二个“圣诞日”,郭恒祥照例准备演戏,庆贺一番,并报路局和警察厅备案,但这次路局迟迟不予表态。

其实,路局早就对“圣诞会”不满了。因为“圣诞会”屡屡组织工人罢工,与路局作对。据《青岛惨案史料》记载:

1923年8月23日,“圣诞会”发动全厂1200多人举行罢工,包围了胶济铁路管理局大楼,抗议厂方串通工贼栽赃陷害并开除了8名工人,迫使路局同意8人复工。

1924年1月28日,“圣诞会”发动工人举行罢工,抗议路局和厂方借故迟迟不发年终双饷和红利。胶济铁路各站段也相继而起,迫使路局和厂方宣布双饷和红利照发。

1924年1月,四方机厂颁布规定:“聚众要挟,有煽动罢工之行为者”,“扰乱公共秩序者,均列为被开除之例。”结果,当工人自高密装运戏箱来青时,遭到军警阻禁,幸未酿成冲突。

3月21日,路局突然增派30多名路警进驻厂里,并派机务处办事员李继葆宣布,将郭恒祥、郭学濂、张吉祥、耿化山4人一并开除。

郭恒祥等人“一面命工友不可妄动”,一面前去向青岛党的负责人邓恩铭和来青岛指导工作的王尽美汇报。他们经过研究认为,“圣诞会”为“青岛最得力之工会,实有举足轻重之势”,为顾全大局,不能因小失大,“该四人无论能否回去,决不激烈抵抗,俟实力充足再说”。郭恒祥等人“亦颇明此义,均愿忍耐时日,作秘密活动”。

在这篇邓恩铭1924年3月24日致刘仁静的信中(原载《青岛惨案史料》),笔者注意到,末尾有这样一段请示:“四方事件如路局坚持不允,他们拟以‘怠工’抵制,你们以为然否?美有信报告铁总,但特立未复。请转告C中央来示。”

文中的“美”,为王尽美;“特立”,就是张国焘。

邓恩铭信中说,当时王尽美、邓恩铭替郭恒祥他们作一呈文,“用全体职工名义签名送交路局”,要求准予这四人复工,然终未获准。

四方机厂全体工人向胶澳商埠督办公署提交了诉辩书:“若非情出无奈,何敢另行诉辩,为此共恳督办怜悯无辜,垂恩拯救。”

4月7日,商埠督办公署给胶济当局发去了第128号公函:“四方机厂系贵局管辖范围,本署未便过问,但群工环求,亦不忍过拂舆情,故予据情函达贵局,烦为查照。”(《胶澳公报》第一一七期)

郭恒祥当起“阿庆嫂”

郭恒祥等四人被开除后,上级组织曾专门考虑他们的善后问题。

在1924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三届第三次执行委员会会议文件中,有一份5月14日的《中央局报告》,其“附六:山东地方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青岛方面:四月有铁总委员为四方工会被开除的四人善后事,赴青埠(引者注:指青岛商埠)一次。决定留二人在青埠活动,并由铁总供给其生活费,,余二人拟在别处找工作。但最近又接到该地报告云:该四人拟组一商店(丘友集资),假此为活动机关。现在青岛一带如水道部、电灯部、港工……对于四人极信仰,尤其是沧口至青岛一带之纱厂工友——二万余人,亦信仰其圣诞会及郭某之个人,所以亦有组织的希望。现在青岛恩铭同志为该四人的秘书,在该会代表会与铁总委员开会时通过的。(《山东党史资料》1981年第二期)

郭恒祥等四人利用“圣诞会”的经费在四方开办了一个“会仙居”饭馆,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点。这有点像《沙家浜》里的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

他们接待的客人中,有不少在中共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如中共山东地委派来青岛支援工人罢工的刘俊才、王元昌等三十余人,以及铁总派来指导工作的代表吴雨铭等人。

刘俊才,又名刘子久,建国后曾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王元昌,1929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与党组织失联。吴雨铭,后叛变,解放后被判无期徒刑,死于狱中。诚可谓潮起潮落,大浪淘沙。

在四方机厂,邓恩铭的工作卓有成效。1924年,他先后发展了傅书堂、纪子瑞和郭恒祥等人入党。

这年9月,江浙战争爆发,全国形势紧张。8日,胶济铁路管理局以“值此战云弥漫之际,难免无过激派乘机煽惑鼓动风潮”为由,下令将“圣诞会”取消。(《大青岛报》1924年9月9日,收入《济南铁路工运史资料选编》第七辑)

这让邓恩铭颇为焦虑。同年10月的一天晚上,在四方“三育小学”(时为党的秘密机关。校名由中共早期党员赵玉璋所起,参见其回忆录《关于“三育小学”》),邓恩铭以新闻记者身份,召集30多名工运积极分子开会。

会上,邓恩铭分析了当时形势,总结了“圣诞会”的经验教训,最后提出秘密组织赤色工会的建议。经大家讨论,接受“圣诞会”组织不严的教训,确定参加工会要有两个介绍人,并签名盖章。

会后数月内,秘密签名盖章加入赤色工会的达800余人,占全厂工人的总数60%以上。胶济铁路赤色工会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在等待一场借势而起的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这就是胶济铁路当局的“南北之争”……

P10-13

序言

历史睡了,时间醒着

历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脑海中的一个闪念,可能会掀起一场飓风。雪山中的一丝震动,可能会引发一场雪崩。

学者祝勇曾言:一个历史的异数,会打乱了整个历史的局面,就像一颗棋子的变动,会使所有的变动尾随其后,进而使整个棋盘的局面彻底改变。这是历史的“蝴蝶效应”。

胶济铁路,这条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铁路,最初,竟然源于一个外国人的脚步。他的名字叫李希霍芬,德国著名地理、地质学家。正是因为他到山东的实地考察,而且在考察中发现了宝贵的资源:煤矿,于是才有了修建一条铁路的想法。当时他的想法是:“从胶州到潍县的路很平坦,人们可以在那里,而不是在芝罘找到一条铁路的起点。”

在我看来,这条铁路的真正起点,应该是李希霍芬的脑海。对于一个学者而言,这个想法,也仅仅是想法而已。因为当时无权无势的他,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在中国推动这件事。

这个想法石破天惊。因为在他考察山东这年——1869年,大清帝国包括现在蒙古在内的辽阔版图上,连一条正式铁路都没有。只有一条小铁路四年前昙花一现。那是英国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铺设的一条长约半公里的“展览铁路”,时人“骇为妖物”,最后由官府“饬令拆卸”。从中既可看出官府的愚昧,也可看出李希霍芬的超前眼光。

放眼中国铁路发展史,这种超前眼光更加凸显。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7年后——1876年才由英商修建。不久也被清政府赎回后拆除。中国留存下来的第一条营业铁路——唐胥铁路,12年后——1881年才修建。中国人主持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则在36年后——1905年才开工。那时,胶济铁路已经通车两年了。

后来,李希霍芬把这个想法进一步完善,在他的专著《中国》一书中,正式提出修建一条从胶州湾出发、连接山东的煤田、经济南府通向北京和河南的铁路。

如果仅此而已,他的考察只限于学术,可他的指向却是国家战略:“胶州湾乃中国最重要之门户”,“欲图远东势力之发达,非占胶州湾不可”。从此,胶州湾进入德国的视野,进而列入德国在远东寻求建立军港的选择地之一。

在经过一番考察比对之后,德国最终选定胶州湾。此后德国驻华公使海靖三番五次找借口,极尽小题大作、上纲上线之能事,意在激怒中国,挑起冲突,进而借机出兵。

借口终于来了。这就是1897年发生的“巨野教案”。德国遂趁机出兵,武力侵占胶州湾。次年,逼迫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取得了胶济、胶沂济和由济南到山东西部边境的铁路修筑权,以及铁路两旁30里内的矿山开采权。

一个学者的想法,就这样变成了一个国家的行动。试想,假如李希霍芬没有踏上山东,山东的历史或许将要重写,胶济铁路也就不可能以这种方式修建,此后由于这条铁路引发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或许就不可能发生,或者说不可能以后来这种方式发生。

比如戊戌变法。“胶州湾事件”发生后,康有为积极上书光绪皇帝,“因胶警之变,下发愤之诏”。并于1898年——戊戌年——借助德军在即墨毁坏孔子像之事,策动第二次“公车上书”,推动戊戌变法。“胶州湾事件”成为1898年戊戌变法的导火索。

比如济南开埠。德国依靠铁路开疆破土,山东巡抚周馥和直隶总督袁世凯秘密运筹,在1904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前夕,济南、潍县、周村三地自开商埠,把自主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比如日德战争。日本对青岛及胶济铁路垂涎已久,1914年趁德国陷入欧战(一战)无力东顾之机对德宣战,打败德国,占领了梦寐以求的青岛及胶济铁路,此后把开战之前许下的“交还中国”的诺言抛诸脑后,强行霸占青岛及胶济铁路达八年之久。

中国政府积极谋求收回,没想到在1919年召开的巴黎和会上,列强却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拒绝签字,山东问题成为悬案,直到1922年2月结束的华盛顿会议上才得以解决,决定青岛和胶济铁路由中国政府赎回。1923年1月1日,胶济铁路终于回到中国的怀抱。

筹款赎路,再一次点燃中国民众的爱国激情。而政局的动荡、政府信用的缺失,让民众的热情降为冰点,以至于轰轰烈烈的筹款赎路运动,最终落得个雷声大、雨点儿小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被迫交出胶济铁路之后,日本政府并不甘心,1928年趁国民革命军二次北伐之际,借口保护日侨,先后三次出兵山东,期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重新霸占胶济铁路达一年之久。自然,在谈判桌上,中日双方又免不了一番唇枪舌剑。

而对于1929年的胶济接收,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和冯玉祥两派又免不了一番明争暗斗。等到胶济铁路收回之后,刚刚平静不久的胶济铁路,又遇上了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之间的中原大战。这条多灾多难的铁路,在军阀混战中再一次遭受池鱼之殃。

尽管中原大战很快结束,可胶济铁路并不安稳。1931年,先是胶济铁路沿线煤商掀起罢运风潮,后是青岛学子在“九一八”事变后乘坐火车赴南京请愿,两次都惊动了南京国民政府。

此后,胶济铁路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35年7、8月间,铁道部第四届全国铁路沿线出产货品展览会(简称“铁展会”)在青岛隆重举行,历时一月,参观人数约60万人。而那时青岛金市才40余万人,可见前来参观的外地人也有不少。“铁展会”魅力可见一斑。

可是,好景不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暂时还没被日军占领的胶济铁路,成了许多人辗转流亡的“生命线”。他们中,有梁实秋、罗隆基、陈寅恪、沈从文、杨振声、朱光潜、吴宓、梁思成、林徽因等著名学者。还有当时的北平首脑、后来成为抗战名将的张自忠。不过,当时的他却顶着“汉奸”的骂名,百口莫辩。这时的胶济铁路,写满了恓遑、悲凉、辛酸和无奈。

不久,这条流亡者的“生命线”,也被日军生生掐断。1938年,胶济铁路沦陷。这是日本对胶济铁路的第三次占领。出于“分区管理”和军事入侵需要考虑,日军1938年做出一项重大决定,胶济、津浦在济南并轨,两座车站合并,这项工程于1940年完工,从而改变了以往胶济、津浦两路在济南各行其道的历史。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浴血奋战,谱写了一曲打击侵略者的壮歌,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胶济铁路沿线上演。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至上,暂时抛弃前嫌,共同抵御外侮。

抗日战争结束,解放战争又起,胶济铁路再次深陷战火。胶济铁路自从诞生之后,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战争的伤害。因为重要,所以争夺。因为争夺,所以破坏。这,或许就是它的宿命。

一条不足400公里的铁路,看似冷冰冰的钢轨,经历过多少血与火,承载着多少伤与痛。当我触摸着胶济铁路陈列馆保留至今的百年钢轨时,仿佛触摸着渗透到钢轨深处的百年往事。

建国之后,这条饱经沧桑的铁路才算从战火中脱身。1953年,它承担起一项神秘重任:运送一块重达百吨的巨石。这块巨石出自青岛浮山,通过胶济铁路小心翼翼运到北京。如今伫立在天安门广场。它就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

1958年,“大跃进”运动初期,胶济复线提上日程,孰料复线建设一波三折,历时三十多年才告完成。期间经历了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追溯这段漫长的历史,不难看到深深的“运动”烙印。

改革开放之后,胶济铁路发展迅猛。近十多年来,先后实施了电气化改造,完成了六次大提速,开行了动车组。新的济青高铁也指日可待。届时,全程运行时间将压缩到1个小时,与胶济铁路通车初期12个小时的行程不可同日而语。“天翻地覆慨而慷”。

胶济铁路是一个窗口,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窗口。从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屈辱与艰辛,看到了压迫与抗争,看到了曲曲折折、起起落落,也看到了艰难中的奋进、奋进中的崛起。

胶济铁路是一座舞台,一座“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这座舞台上的匆匆过客,有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冯玉祥、顾维钧、王正廷、王尽美、邓恩铭……还有德国人、日本人,不同朝代、不同阵营、不同国家、不同追求,是非功过,任由他人评说。

胶济铁路是一部大书,一部跨越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的大书。这部大书,写满百年风雨沧桑:有列强欺凌,有军阀混战,有党派之争……抽取任何一个事件,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深深回味。本书就是在“大历史”中讲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追溯历史,是为了观照现在。历史睡了,时间醒着。现在的我们,常常因为走得太快,而忘了为什么出发。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层面,“大拆”,未能“大建”;“大破”,未能“大立”。当我们走得太快时,应该停下脚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灵魂的“根”在哪里?在历史深处。对历史怀有温情与敬意,是我们应该持有的一种正确态度。

于建勇

2015年5月于济南

后记

“一条不足四百公里的铁路,居然有这么多故事!”这是一位友人看完上册后的感受。

其实,历史上发生的故事,远比书中展示的要多得多。对许多学者而言,一个时期,就可以写成一本书。比如德占时期,就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王斌教授的《近代铁路技术向中国的转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余凯思教授的《在“模范殖民地”胶州湾的统治与抵抗》。甚至一个事件,也可以写成一本书。比如巴黎和会,就有我国台湾东海大学唐启华教授的《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而在我的书中,一个时期,仅仅是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的故事;一个事件,仅仅是短则三四千、长则七八千的文字。如果把一个时期比作一座冰山,我所展示的,只是与胶济铁路相关的冰山一角;如果把一个事件比作一场大潮,我所撷取的,只是与胶济铁路有关的几朵浪花。因此,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书中的故事,线条还是比较粗的。故事与故事之间,年代跨度也是比较大的,与缜密、深入的学术专著不可同日而语。

鲁迅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小故事,承载着大历史。基于此,我尽可能把故事放在一个比较大的背景下。这也是我取舍素材的一个重要原则。有了历史的景深与衬托,故事就会丰富一些,厚重一些。有时候,背景比前景更重要,更耐看,更有韵味。就像一片舞动的树叶,背景是幽静的树林,和背景是狂怒的龙卷风相比较,绝对是两种不同的感受;就像一朵绽放的小花,背景是个阳台的花盆,和背景是一片辽阔的草原相比较,同样是两种不同的格局。

不禁想起老舍的《茶馆》。前景是旧北京城中的裕泰茶馆,以及茶馆中的各色人等,背景则是清末、民初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社会变迁。老舍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从茶馆的变迁和茶馆里的各色人等,可以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一个茶馆,一部大戏。更何况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胶济铁路,其时空的维度,远比一个茶馆要广阔得多。基于此,我也想通过讲述胶济铁路的故事,展示中国近代史、以及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剖面。尽管这个剖面,受个人学识和能力的限制,受故事元素要求的限制,不可能展示得那么充分,但也是尽己所能,老老实实地,“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做一点传承历史的工作。

因为百年胶济的历史实在太过丰厚,可讲的故事又实在太多,一旦写起来,就有些刹不住车,一不小心就写“冒”了。本来,按照计划,中册有三十来篇,可排版后发现,比上册厚出不少,为与上册保持大致厚度,不得不压缩篇目,把部分内容调到下册。这样,一些本应在中册出现的人物,也就只能晚些出场,如郁达夫、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张自忠、张瑞芳等等。这就与上册后记中的预告稍有出入,在此特向期待中的读者深深致歉。

中册故事的结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一一也是下册故事的开始。在下册中,除涉及上述人物外,还有德国友人拉贝、兵学泰斗蒋百里、国学大师梁漱溟、著名作家老舍、传奇人物葛光庭等等。年代的跨度比中册要长得多,从抗战以前,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历时数十年。涉及的面也比较广。

这期间,战争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几乎无人幸免。这在胶济铁路上同样有所体现。流亡是那个时代的特定影像:“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担装,去后方。历尽了,渺渺途程,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大江。似这般寒云惨雾和愁苦,诉不尽国破家亡带怨长……”

此后,中国军民“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不分穷,不分富,四万万同胞齐武装”;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作抵抗。在前线,在敌后,摆开杀敌的主战场。同族同种,同仇敌忾。救亡图存,匹夫有责。民心不死,国脉尚存。在抵抗侵略与压迫中,全体中国人共同书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死悲歌,使民族精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淬炼。那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值得大书特书,大力弘扬。

当然,在下册中,有抗日,也有内战;有战争,也有和平,更有和平后的建设,建设中的曲折,曲折中的奋进。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历史,是给我们奋然前行的力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图说胶济铁路故事(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于建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3207762
开本 16开
页数 1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9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42
CIP核字 2015171215
中图分类号 F532.9-64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5: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