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2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国家记忆
内容
编辑推荐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组织编写、徐志民主编的《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 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第二卷日本政府、军部发动侵华战争和日军侵略军在华无恶不作、制造各种残酷暴行之时,日本社会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反应?本书中,你会看到:

战时日本社会顶端的昭和天皇,既是日本民众信奉的“现人神”,又是日本陆海军大元帅,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政府、军部、军队在中国的战争行为和侵华举措。他不仅颁布诏书,嘉奖在华日本侵略军的“忠勇”,而且御赐他们军刀、绷带、香烟、美酒,参拜靖国神社,祈祷侵华战争的胜利。

日本皇室成员或亲自披挂上阵,参加战争;或视察战场,慰问伤兵,鼓舞侵略军的士气;或体查民情,代替昭和天皇出席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各种活动。

日本学校教育中充满了军国主义色彩和侵略战争的内容,学生们不仅积极为侵略战争募捐,而且被灌输了强烈的排外主义思想。

本应劝人向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宗教,也被日本政府和军部拖入侵华战争之中,佛教僧侣非常奇怪地从靖国神社出发为侵略战争托钵化缘,甚至扛枪、佩刀,参加军事训练。

内容推荐

见证苦难岁月里,中国人的苦苦求生,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不屈不挠,起而抗争,最终赢得独立。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和北京汉唐阳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家领衔主编的1800余张海外稀见抗战影像出版近日出版,由李学通、高士华和金以林共同主编的这套大型丛书共分六卷,分别为《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中缅印战场》《战时中美合作》《大后方的社会生活》《从反攻到受降》,几乎涵盖了抗日战争的方方面面。

由徐志民主编的丛书分册《国家记忆: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 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图片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战时美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和AMRICAN FORCES IN CHINA两种图片档案),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如《大东亚战争写真集》、《满洲事变从军纪念写真帖》、《从军: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从军:上海派遣军》等,以及从台湾搜集的各种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新闻界曾派遣了部分记者,跟随日本侵略军到中国。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的镜头中,就记录了大量日军侵略中国华北、华中各地的战斗、行军与日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变画报》等战时出版的杂志中公开。同时,还有许多照片,在日本军方审查时被认为有损天皇和日本军队声誉,或者暴露日军武器等军事秘密而都被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后遭到雪藏。战争失败前后,日本政府曾要求销毁所有不利于日本的档案、资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来。这也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目录

壹 日本皇室与侵华战争

贰 军校、军训、军人与政客

叁 日本民众的战争狂热

肆 战时日本教育与宗教

伍 多行不义的侵略恶果

试读章节

日本皇室与侵华战争

侵华战争时期,处于日本社会金字塔顶端的昭和天皇,作为日本社会的“现人神”,其对侵华战争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政府、军部、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战争行为和侵华举措。然而,就是这位号称“立宪君主”“和平主义者”的昭和天皇,在侵华战争期间,不仅多次阅兵、视察近卫联队、观看航空队表演、检阅联合舰队,而且于1932年3月16日发布诏书,表彰率军侵入上海的野村第三舰队司令长官和末次第二舰队司令长官;为鼓舞日本侵略军的士气,昭和天皇不仅为他们御赐军刀、军旗、绷带、香烟、美酒,而且亲自参拜靖国神社,祭拜战死的“亡灵”,祈祷侵略战争的胜利。1942年2月18日,为庆祝日军攻占新加坡,平时深居简出的昭和天皇甚至骑马出现在二重桥上会见普通民众。昭和天皇虽未披挂上阵,却通过派遣其侍从武官视察前线战场,了解战争情况,对前线日军士兵发布“圣旨”。

日本皇室成员与昭和天皇相比似乎少了许多“顾忌”,他们直接参加侵华战争,或者为侵华战争服务。如,昭和天皇的皇后亲自参拜靖国神社,慰问伤兵,视察民情,为天皇“分忧”。作为皇室成员的闲院宫载仁从九一八事变后直至1940年长期担任日本陆军参谋总长,谋划侵华战争;朝香宫鸠彦王作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代替患病的松井石根指挥攻占南京之战,是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秩父宫雍仁1938年以陆军少将身份出任“华南派遣军”参谋,参加侵华战争,并多次代表天皇“慰问”日本侵略军。1937年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高松宫宣仁亲临前线战场视察,鼓舞日军士气。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他担任军令部和大本营海军参谋,积极策划和推动实施偷袭珍珠港的计划。1942年,高松宫宣仁代表昭和天皇参加“满洲国”十周年庆典。其他皇室成员大多参与战争,或视察前线,或直接参战,或慰问伤兵,或代表皇室从事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工作,但他们在战后都逃脱了惩罚。(P002)

军校、军训、军人与政客

近代日本军人是一个特殊群体,某种程度上脱胎于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士阶层,即使已经进入所谓“文明开化”的明治时期,仍然具有某些特殊的权力,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的主要依靠力量。鉴于此,日本政府和军部非常重视军事教育,成立陆军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警察学校、航空练习所等,开展各级各类军事人才培养与训练,且给予军人很高的待遇。清末梁启超避居日本时,看到日本各界欢送军人“出征”的热烈场面,曾深有感触地认为日本军人“出征”的荣耀犹如中国人之入学中举带花一般。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军队“出征”,各地民众热烈欢送,地方长官到会祝贺;其军队“凯旋”,各地民众热烈欢迎。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伤兵,不仅得到及时救助,而且被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使战死者也有相关机构和人员帮助其遗族就业、生活。如,组织在千叶县疗养的日本伤兵参观浅草观音寺,动员和组织在侵华战争中因受伤截肢的士兵攀登富士山,安排断臂伤兵齐藤保吉负责东京科学博物馆的检票工作,组织失明士兵参加打字比赛等,从而安抚和鼓励这些伤兵继续支持其侵华战争政策。为了使战死者的妻子振作起来,安排她们进入教员养成所而进行特别考试。日本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等,以及其他社会名流,还及时慰问、表彰战死者遗属,参拜明治神宫、靖国神社,祭拜战死者的“亡灵”,动员日本各界支持侵略战争。但是,他们一边动员日本民众“参军报国”“勤劳奉仕”“勇于牺牲”,一边自身在国内却享受着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正是在这些军阀、政客的主导下,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国在柏林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将日本引向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不归路。(P060)

序言

影像·战争·人

传统史学,对影像史料的价值往往关注不够,由于它的主要表达工具是文字,因而读者听不到声音,看不到图像,更看不到连续的图像。近年来,影像史料不断受到史家的推崇。它不仅能为读者揭示档案记录中所遗漏的重要细节,弥补文本之不足,更能让读者生动地“想象”历史现场。影像史料如同文本和口述回忆一样,也是史料的重要形式。面对一幅幅反映历史现场的鲜活照片,再生动的笔触,也难以描绘真实的战斗场景。而几张图片,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特别是在战争时期,随军记者捕捉到的军队生活和战斗准备等影像内容,更是档案记录者时常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历史细节。

史料贵在“难得”。珍贵史料往往获取困难,搜集不易,同时有些史料甚至是当事人有意或无意掩盖遮蔽的对象,更提高了收集的难度。本书收录的图片得益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同仁的不懈努力,特别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散落在海外的影像史料。本书所选用的全部照片都来自于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我们希望透过这批“海外稀见”影像,呈现给读者不常见到的另一个抗日战争。相信这些影像的整理出版,将有助于研究者从国际化的视角,多维、立体地还原日本的侵华历史。由于海外图片本身的缺失,因而不可能反映抗战的全貌,它们只是历史过程中的某些侧面,还请读者诸君甄别。虽然浮光掠影,但求鲜活、真实。

本书图片主要来源于史迪威家族、顾维钧家族复制、捐赠的照片、美国国家档案馆藏战时美军随军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MILITARY OPERATIONS IN CHINA和AMRICAN FORCES IN CHINA两种图片档案),还有从东京神保町旧书街购置的老照片和部分日本战时出版的各类画册、写真集如《大东亚战争写真集》《满洲事变从军纪念写真贴》《从军:满洲事变关东军纪念写真帖》《从军:上海派遣军》等,以及从台湾搜集的各种老照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新闻界曾派遣了部分记者,跟随日本侵略军到中国。例如,在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的镜头中,就记录了大量日军侵略中国华北、华中各地的战斗、行军与日常生活照片。这些照片部分在《支那事变画报》等战时出版的杂志中公开。同时,还有许多照片,在日本军方审查时被认为有损天皇和日本军队声誉,或者暴露日军武器等军事秘密而大都被盖上了“不许可”的印章后遭到雪藏。战争失败前后,日本政府曾要求销毁所有不利于日本的档案、资料,但仍然有一部分照片得以秘密保存下来。这也是本书照片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在已有的抗战史研究成果中,往往“知己”而不“知彼”,研究中国抗战的成果很多,但研究日本如何侵略的著作相对较少,也较少会引用日文和英文史料,这是研究的一大缺憾。本书选编的照片,不同于网络上时常流传的照片,只有大概的记载。我们选编的照片,大多记有拍摄地点和拍摄时间等详细说明,这更增加了它的史料价值。无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可以根据明确的时间和空间线索,重新梳理日本侵华的具体细节。同时,这批照片的另一珍贵意义在于,可以弥补文字史料之不足。例如日军对一些乡村的占领,留下的中文文献中,并无详细的记录,这些图片可进一步深化抗战史研究,提供影像上的支持。

我们回顾战争,是为了防止战争再度发生。抗日战争已胜利结束70年了,如何能够让后人对战争的惨烈后果有所警醒,图像可以充当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图像的感受是最直观的,当断壁残垣,累累尸骨,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时,它会让不同时空的观众感同身受,体验战争的残酷和痛苦,流离与毁灭。这并不要求读者有极高的文学修养,或是知识储备,普通人就可以感知当时人们的所思所想。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它可以让人们更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战争由人发动的,也由人来承受。中华民族饱尝侵略战争带来的苦难滋味。著名记者范长江在《皖中战影》中生动记载了难民景象:“许许多多战区被难同胞,妇女尤占比较多数,看衣服和面貌,逃难者多中人以上家庭,向日皆在家安闲自在,而今亦被迫在道途上转徙。交通工具是谈不到的,纵有,也不过独轮小车几辆,上面可以放些行李,甚而至于完全无代劳工具,重重的行李,通通自己背上。小脚老妇,黄发儿童,也得在地上徒步;红颜少女,多也执绳挽车。当然,他们一天不会走多少路,而且他们究竟走到什么安乐的地方,走到哪里去生活,他们通通没有把握。”如此哀痛惨绝的文字,配合难民辗转迁徙、有饥馁苦难中挣扎的图片为证,相信任何人都会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更加能够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我们不会忘记,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同时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本套书不仅记录下受害国民众的苦难,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发动国民众的苦难。例如,在本套书中我们选编了一些反映中国、美国、英国俘虏的照片,也辑录了日本俘虏的照片和战时部分日本民众的生活,他们都是日本军国主义挑起侵略战争的牺牲品。他们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教育和蛊惑,主动或被动地扮演了战争帮凶的角色,最终,还是要自食战争的苦果。他们既是战争的加害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希望通过影像,让人们牢记战争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本丛书影像大致按时间线索和主题进行梳理。通过图片,我们可以追踪日军罪恶的魔爪,是如何从东北一隅伸向华北、华中、华南,并最终被英勇的中华民族所打败,自食恶果。

第一卷分上下编,上编侧重于卢沟桥事变以前日本侵略并殖民统治中国东北的历史过程;下编集中反映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在中国各地的作战经过。

你会看到:九一八柳条湖爆炸地点,事变后建成的奉天铁道总局,30年代初的大连码头,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的集体照,日军进犯山海关城楼,一·二八事变中拼死抵抗的中国军队,向石家庄、济南侵犯的日军,日机轰炸下的上海,沦陷后的南京……

尽管国土一步步沦陷,侵略者的铁蹄到处耀武扬威,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者的决心却丝毫未曾退缩,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誓将挽起手来,共同抗击侵略。

日本政府、军部发动侵华战争和日军侵略军在华无恶不作、制造各种残酷暴行之时,日本社会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反应?第二卷中,你会看到:

战时日本社会顶端的昭和天皇,既是日本民众信奉的“现人神”,又是日本陆海军大元帅,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日本政府、军部、军队在中国的战争行为和侵华举措。他不仅颁布诏书,嘉奖在华日本侵略军的“忠勇”,而且御赐他们军刀、绷带、香烟、美酒,还参拜靖国神社,祈祷侵华战争的胜利。

日本皇室成员或亲自披挂上阵,参加战争;或视察战场,慰问伤兵,鼓舞侵略军的士气;或体察民情,代替昭和天皇出席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各种活动。

日本学校教育中充满了军国主义色彩和侵略战争的内容,学生们不仅积极为侵略战争募捐,而且被灌输了强烈的排外主义思想。

本应劝人向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宗教,也被日本政府和军部拖入侵华战争之中,佛教僧侣非常奇怪地从靖国神社出发为侵略战争托钵化缘,甚至扛枪、佩刀,参加军事训练。

1941年12月底,中英两国在重庆签署条约,达成军事同盟。不久,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华盛顿26国《联合国家共同宣言》签字仪式上公开宣布了建立中国战区的决定。与此同时,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英缅军一路溃败,缅甸首都仰光失守,滇缅公路岌岌可危,英国急切地向中国方面发出求助。中国政府遂以杜聿明为代理司令长官,以中国战区总参谋长史迪威为总指挥,集中10万精锐,组成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对日作战。

第三卷反映的正是这一阶段的历史事实。你会看到:昆明机场上整装待发的美军飞机、美军士兵为阵亡飞行员举行的葬礼、印度阿萨姆邦的战备仓库、印度蓝姆伽的中国坦克营及其装备、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队、缅甸当地人用大象搬运木材、修机场的中国劳工……

战时的中美合作,是中美两国和各自人民相互声援、相互支持、共同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英雄史诗。两国有军事合作,有政治合作,也有经济合作;有英雄凯歌,有鲜血凝结,也有龃龉分歧,神秘莫测。

陈纳德与飞虎队,以好莱坞大片式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中美共同对敌的序曲,成为战时中美关系中最富传奇色彩和最戏剧化的景象。

驼峰航线以飞机和人员伤亡的巨大代价,粉碎了日军对华的战略封锁和围困;中印输油管道的建成使濒于瘫痪的后方运输恢复了活力;史迪威公路的修通彻底打破了日军对中国大后方的封锁;中美合作所充斥着神秘色彩和血腥浪漫

以上问题在第四卷中一一呈现。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了保存实力,坚持抗战,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随即,政府各军政机关向重庆、武汉、长沙迁移。国营及私营工矿企业、高校等也向后方转移。从此,西南各省成为中国坚持抗战的大本营。

西南联大的学生宿舍及餐厅、“跑警报”的教授和学生、遭轰炸后火光冲天的重庆街道、千里跋涉衣衫褴褛的逃难人群、国营工矿企业的生产劳作、战时的中国邮政系统、中央军校学生的操练演习……

第五卷撷取的正是以上情景的定格瞬间,翻来恍如隔世,不禁潸然。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开始滇西反攻,从此,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作战的序幕。一年多后的8月15日上午10时,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布《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浴血多年后,终于迎来了久违的胜利。

第六卷反映的是滇西反攻作战、湘西会战、桂柳反攻作战、胜利后欢呼的民众以及各地受降的情景,当然,也少不了遣返日本战俘和侨眷的内容。读书至此,曙光乍现,内心一片光明。故而,本书是希望和曙光的再现,也是胜利和荣耀的体现,更有对战争灾难的深深反思。

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倾尽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决战,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民族尊严的伟大战争,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存亡续绝、广大民众生命与财产安全的生死之战。中国人民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已经与穷凶极恶的侵略者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浴血战斗,成为第一个向法西斯侵略者坚决抵抗的国家。抗日战争从反攻到胜利、受降的历程,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军民在盟国的支持与协同下,共同对日作战的胜利,奠定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和东方主战场的地位。正是由于中国人民抵抗法西斯侵略时间最长,中国在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成为《联合国宪章》的第一个签字国。

我们还应特别关注抗日战争中人的因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战争,是无数人亲历和参与的宏大历史过程。不关注微观层面的战时众生,我们对于抗战的理解将会是表层和浅显的。所以,只有真正感受到人在战争中的角色和作用,才能真正立体、深刻地追思抗战,缅怀英烈。战争锤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升华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和团结的程度。在战争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增强,孕育出宁死不屈的民族献身精神、众志成城的民族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奋斗精神。这种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抵抗住了日军的进攻,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日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编者

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外稀见抗战影像集(2日本社会与侵华战争)/国家记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绘者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3092674
开本 16开
页数 2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
出版时间 2015-09-01
首版时间 2015-09-01
印刷时间 201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66
CIP核字 2015205470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41
18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9: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