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驿站小史/小史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赵匡胤黄袍加身,摇身一变成了宋太祖。这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来,人们虽一直对黄袍加身的诸多谜团津津乐道,但几乎没人关注故事的发生地——陈桥驿。

赵匡胤缘何把发动兵变的地点选在这里?这座小小的驿站,究竟有什么特点?和它相仿的各类驿站,究竟有怎样的演变历程?这又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唐博的这本《驿站小史/小史书系》,将带我们遨游历史的海洋,讲述发生在驿站的那些美丽故事。

内容推荐

《驿站小史/小史书系》由唐博著,讲述古代驿站发展史。驿站,是古代官府信使和出差官员在途中歇脚的场所。然而,历史上的驿站,绝非只有歇脚一用。驿站的演变历程,以及发生在它身上的许多精彩故事,都蕴含着经典和智慧,都改变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甚至改写了一段历史,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加强各地联系的纽带。驿站的兴盛衰亡,就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缩影。

目录

引言

第一篇 上古风云:驿站从无到有

 尧舜禹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商代:要做就做专业点

第二篇 从墓葬说起:看似日臻完备

 “一日千里”,不是传说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要比前朝更专业

 “烽火戏诸侯”,自取灭亡

第三篇 列国烽烟:大变革时代

 “民营驿站”崭露头角

 争相修路建馆

 符信和简书大行其道

第四篇 秦汉伟业(上):“高速公路”的传奇

 通向任何角落

 蜀道难于上青天

 走路也要讲规矩

 驰道酿成的悲剧

 广明驿风波

 罢“三辅”驰道

第五篇 秦汉伟业(下):神秘的一号兵站

 “依法送信”

 驿站体系正规化

 官办招待所——传舍

 邮亭和驿置的典故

 车马和期限:让人欢喜让人忧

 公私兼顾:想说爱你不容易

第六篇 魏晋风度:处处皆奇葩

 史上首部邮政法

 翻山越岭

 光怪陆离:搭台与拆台

 新鲜事:处处是奇葩

 冒险寄私信

 民营驿站复活

第七篇 诗话隋唐(上):超级国有企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业务广泛,定位清晰

 站点众多,道路通达

 人丁兴旺,待遇优厚

 资产充盈,条件上佳

 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辐射周边,带动四方

第八篇 诗话隋唐(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大工程:生死时刻显威力

 看人下菜的不同待遇

 好服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最早的报纸

第九篇 诗话隋唐(下):驿站悲歌

 马嵬驿的悲剧

 沙州驿夫起义

 火烧上源驿

 白马驿之祸

第十篇 两宋梦华(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路通四方

 功能升级的馆舍

 军爷送信

 “金科玉律”的来历

 私人通信不再困难

 不甘落伍的劲敌

第十一篇 两宋梦华(下):十二道金牌的故事

 将军恸哭班师回

 银牌和驿券,究竟哪个好

 “金牌”是个啥

 充满遗憾的悲剧

第十二篇 大哉乾元(上):驿满神州,走遍欧亚

 长春真人的“西游记”

 想称王,先修路

 心有多大,路就有多远

 “站赤”无处不在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

 “急递铺”送信,到底有多快

第十三篇 大哉乾元(下):同一个世界,不同的生活

 换来换去的管理者

 光怪陆离的使用者

 倒霉透顶的维护者

第十四篇 明清时代(上):兴也驿站,亡也驿站

 奢香夫人的驿站传奇

 朱元璋兴利除弊

 驿站家族的新成员

 真假胡公子

 恢复“五马三驴”

 不得不做的手术

 致命的蛮干

 “包二奶”毁掉大明江山

第十五篇 明清时代(下):驿站的落日余晖

 革除积弊的努力

 走向盛世的强音

 红旗报捷的闹剧

 “驿传势难再留”

试读章节

尧舜禹时代:一个都不能少

“驿”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为“置骑”,指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马和车;《玉海》解释为“邮骑传遽之馆在四方者”,即遍布全国各地的信使中途歇脚、换马的馆舍或站点。“驿”之所以为“驿”,信使、信件、道路、驿站四要素必不可缺。正是它们,将通信双方串联了起来,确保古代官方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这些硬件要素,早在远古时代①就陆续“驾临”。

——信使:从木到人。最初的信使并不是人,而是“诽谤之木”。尧时代,人们把一根横木插在柱头上,放置在“大路交衢”。它既可以当路标,也可以在上面书写对统治者的意见,承担了向上传递信息的功能。到了舜时代,这种“诽谤”的功能逐渐被人取代。舜设置了22名负责“明通四方耳目”的“喉舌之官”,“夙夜出入”,周游各地,既听取民间意见,也传递舜的指令。他们实际起到了官方信使的作用,成为上下沟通的重要媒介。夏朝建立后,规定每年春三月,派“遒人”手持木铎,在各交通要道宣布官府号令。传达公文由此成为信使的主要职责之一。

——信件:十万火急。鸡毛信的故事,一般人都耳熟能详。借此标注信件紧急程度的做法,虽然不见于远古时代的史料,但在一些仍处于氏族社会的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明朝正德年间,云南有部落侵扰地方,“令人分投赍报鸡毛木刻,上写‘本司大小村寨,若不顺从,定在日下统兵杀害’”。鸡毛附于木刻文书之上,用来标示内容紧急重要。云南佤族遇到村寨纠纷,冲突双方互送木条以通信。上方刻两个缺口,代表甲、乙两寨;下方刻三个缺口,说明乙寨三日内前去甲寨和解;前面再刻一个斜角,表明事关紧要,不容耽搁。

——道路:通行天下。在夏朝,君王的辇(专车)不仅要20人拉,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天下车旅的官职“车正”,足见当时交通工具规制庞大、数量之多。这对道路的宽度和耐久性提出了较高要求。大禹治水是个大工程,涉及各地,对道路的需求也很迫切。《虞人之箴》记载:“芒芒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州,修建了九条通衢大道。《夏小令》记载:“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夏朝形成了定期清路修桥的制度,体现了夏朝君主对道路管理的重视。夏朝之所以做得到“声教讫于四海”(《史记·夏本纪》),跟道路通达及其带来的政令畅通有很大关系。

——驿站:民间先行。真正意义上的官办驿站,在远古时代尚未出现。但驿站的吃喝留宿和指示路标的功能,在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中依旧保留。景颇族对所有的行人旅客都留吃留住,视若家人,而且一概免费,称为“恋恋必作”。如果路过独龙族的人家,即便主人不在家,也可推开房门,进屋做饭,但要等到主人回来再启程。独龙族人远行之时,会把随身携带的口粮分装在许多小口袋里,沿途或悬挂于路边大树上,或放置在岩洞哨房,供其返程时取下食用。其他过路行人,无论多么饥渴,也不会擅自取食。进藏区或蒙区的道路上随处可见的石块堆,上面悬挂着各类经幡和彩条,或是藏族的“玛尼堆”,或是蒙古族的“鄂博”“敖包”,虽然都有宗教意义,但也有路标的功能。

P7-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驿站小史/小史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唐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071185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交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12
CIP核字 2015188014
中图分类号 F512.9
丛书名
印张 9.75
印次 1
出版地 山西
21
13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