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浪子的忧郁/跟着大师读艺术
内容
试读章节

五十万——这次,不是那个有些秃顶的红鼻子法国买家一个人在喊——这是一片和声——法兰西民族主义使整个拍卖场的法国人群情激愤、众志成城——这当儿,这个始作俑者心里却在发虚——他根本没有那么多钱——然而,周围一浪高过一浪的法语,让他别无选择,顾不了那么多了,叫吧,加吧,直到最后买到为止——为了法国,为了艺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叫吧,加吧——拍卖已经超出了商业的范畴。

美国人正要往上加价的时候,心中忽然想到,这确实是法国画家的作品,干嘛就一定要这样较劲呢?况且,米勒还有更好的作品,不如这次就先放弃吧——法国人就差点要高举那三色的国旗了!

“砰、砰、砰”

击捶——《晚钟》最终由红鼻子拍得——全场欢声雷动,法——兰——西,法——兰——西,《马赛曲》——不知道是由谁领头,在整个大厅里面响起来——喝香槟吧!跳舞吧!唱歌吧!叫喊吧!一醉方休吧!法兰西的子民们,对得起自己的艺术家,对得起自己艺术家创造的文化价值!法兰西,法兰西,不是大家都说我们是世界艺术的心脏吗?

然而,激动过后,那参与竞标的法国人拿不出那么多钱,同时,他心里真正也在琢磨——米勒这幅画真的值这么多么?最终,牛仔漂洋过海将《晚钟》带回了美国。

《晚钟》,就这样成了美国人的收藏,还在美国各地巡回展出,物质化的美国人也对着画面上安静、凝重的气氛感慨——那两个雕塑般的农民,其实就是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和生存境界中既和谐又矛盾的一种关系,作品不光是一个风俗画面,更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和宗教情怀的诗篇。

多年后,一个当时就站在大厅里面、跟着大唱法国国歌,起哄,后来又眼睁睁看着美国人将《晚钟》带走的法国商人,狠狠挣了一笔钱,以八十万法郎的高价,把《晚钟》买了回来,捐给卢浮宫,作为法国永久的收藏——也了却自己藏在心底的夙愿——当时,这个法国商人事业上并没有怎么样——手头上没有足够的银两,心中没有足够的勇气,当他看到美国人拿走米勒作品时,流着泪发誓——有朝一日,如果我商场有成,将不惜一切代价把《晚钟》赎回,把它陈列在法国最好的博物馆。

——米勒的《晚钟》最终成为法国的骄傲。

艺术和钱玩着游戏,钱调戏着艺术家,当初,米勒却为法郎所苦,画了多少肖像,画了多少招贴——也就是为了挣几个小钱,混饱肚子而已。

弗朗索瓦·米勒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成熟一些——在家乡格鲁希村,米勒家算是望族,生活却并不富裕。米勒很小时,就和父母一道参加田间劳作。米勒的父亲,在村子里面是个名人,他除了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经常在教会指挥合唱外,农活也样样精通,还会雕刻和陶艺,母亲也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有很好的教养——这一切对米勒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最疼爱米勒的是祖母基姆兰——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农闲时,常常以她那本旧旧的、翻得四边都起毛的《圣经》来教育米勒,冬天的晚上,奶奶会在米勒入睡之前,讲《圣经》中英雄的故事给孙子听。

法国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青壮年都到战场上去了,田地大片荒芜,老百姓要缴纳沉重的税负,诺曼底也没有幸免——这个美丽的半岛,物产丰饶,人们却还是不能温饱。

米勒在苦难的生活中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除了在校读书外,一有时间就跟着当神父的舅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这从小养成的习惯,一直都没有改变,米勒一辈子都忘不了读书。除了读书,米勒还喜欢画画——随便找个树枝,就可以在空旷的土地上画起来,画他听来的《圣经》故事——一个夜晚,奶奶来和米勒道晚安,在孙子的床头,奶奶发现两张米勒自己画下的炭笔素描——耶稣基督在橄榄山荒野的祈祷,另外一幅,也是奶奶讲的故事中的情节——人和鸟在对话。

看着睡着了的米勒,奶奶忍不住吻了吻他——这孩子看起来有绘画的天赋,我仁慈的主,保佑他吧,让他成为画家,实践他艺术的梦想吧。

米勒喜欢独处,他少言寡语,常常一个人慢慢走到远处,看着村子中的小教堂,听那浑厚的钟声——以前,那钟声一点都不好听,战争中,教堂那原本每日都会被敲响的铜钟也被卸下来,铸成枪炮子弹,教堂只好用一个旧的、有了裂纹的钟代替。直到米勒十二岁那年,教堂才换了一口新钟,取代了原来那声音哑哑的钟。日子,就那么慢慢地在每日的钟声中溜走,米勒长大了,他除了干农活,就是画画,小伙子心里想当画家的欲念很强。当时,画家要想出名就得去巴黎,拜名师——看着有人口众多的家里日渐贫穷的日子,米勒实在不好意思开口——他想跟随老师学画,可是,钱呢,学费没有着落——同时,自己是家中的壮劳力,田里的活计也离不开自己,几次和父亲单独在一起时,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来。

干着活,他也忘不了画画,速写本子随手带着,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情就那么画着,全靠自己思索。有时候干完农活回到家,他也会将白天看到的东西在墙壁上画下来——农民生活画面在这个没有受过正统艺术教育的农民手上展示着。村子里面的农夫们,看到米勒画在墙上的作品,总是赞叹不已。

父亲终于下决心,带着米勒来到十六公里以外的一个叫希尔堡的小城,找到当地著名的画家摩西。

P11-P13

目录

这些浪子(代序)

农民·土地·诗//米勒

你的位置在麦田//梵高

高更先生,您早!//高更

塞尚的赋格//塞尚

荷花·色彩·梦//莫奈

让我撒下彩云//雷诺阿

浪子的忧郁//莫迪利阿尼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柯罗

序言

《浪子的忧郁》,是我为数不多的用近十年的时间写下的一篇小文章,主角是莫迪利阿尼,这是一个年轻帅气有一双中海般深彻眼睛的意大利小伙子,从生到死,三十七年。他酗酒吸毒,放浪形骸,是个彻头彻尾的浪子。这个浪子和俄罗斯漂亮的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曾经坐在巴黎街头的长椅上朗诵着马拉美的诗句。面对那些源自古希腊造型和非洲黑木雕刻又变了形的符号,这个浪子便有了罕见的温良,艺术给天性放浪的孩子一个喜悦的玩具。

他死了,死在不该死的年龄,但他比许许多多不该苟活着的生命更有一番精彩,至少,他爱自然、爱生活、爱艺术、爱女人……当年轻的妻子海布娜用惊恐的眼睛注视着垂死的带着挺拔直线的鼻子束手无策时,浪子带着对生命和艺术无比的眷恋,在满是色彩和松节油味道的画室撒手人寰。

其实,这样忧伤的美丽就像老橡树上一个个沧桑疤痕,在人类文明史上,良才天妒、英年早逝似乎并不少见。而这些作品更因为他们生命耀眼的光芒,让人愈发喜爱与尊重。和同处在一个地平线上的其他几位艺术家:柯罗、米勒、莫奈、雷诺阿、塞尚、梵高、高更——几乎无一例外,他们蔑视世俗生活甜滋滋的诱惑,用他们“浪子”的身段怀抱着生命苦难的情结散步、漫游,直至终点。我在行文过程中,不想用中文系那惯常的描述方式,为我所尊敬的前辈、这些基因中和我一样有着“浪子”资质的人立传;我同样不想借助图书馆的史学资料,去告诉我的后学们,循规蹈矩去描摹那些被异化的图式,至少,让他们知道,离我们并不遥远的前辈浪子们,用一己的热忱和生命举起了艺术浪漫的旗帜。

说莫迪利阿尼是个浪子是如此贴切和恰如其分,然而米勒和柯罗未尝不是如此,巴比松的森林边上,老柯罗周而复始地劳作,把结婚生子、传宗接代这些俗事忘得干干净净;同样在巴比松,穿着木鞋的米勒,面对生病的妻儿、一堆饿得眼神发绿的孩子,最终躲进在画布边上涂抹色彩籍以逃避;莫奈、雷诺阿、塞尚生活总算过得去,然而身上的“浪子”因素让他们无法安分守己做一个生活中温顺的羔羊,他们的使命是画画,而到底都是画死的。雷诺阿临死前,严重变形的手拿不了画笔,只能用绳子缠住了笔画;塞尚因为雨中写生生病终了;探寻了一辈子色彩奥秘的莫奈,晚年患了白内障的眼睛不让他自由自在支配色彩,那就用心!莫奈主观点染的色彩词赋为印象派创造了不朽的里程碑;还有梵高、高更这两个浪子、疯子,我在写作的同时,把持不了情绪的冲动,常常忘记语言文字那些惯常的方法,用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进入了大汗淋漓的长途跋涉,和他们一块儿去再度担承那些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两年前我应欧洲的一个艺术机构之邀去考察梵高的艺术旅程,立于那两个相对无言的、梵高和弟弟提奥的墓碑前,我如一个信徒去还愿,心是如此相同相近,我们心里的风景同样灿烂。

本书的七位艺术家,选自我由三联书店出版的旧作《群星闪烁的法兰西》,我的另一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毫厘不让》中的柯罗,也被纳入了这本《浪子的忧郁》,在行文的方式和习惯上,我又重新作了一番修定与改正,并且若干次和我的责任编辑相商,就让我尽量地保持那些看起来并不完全符合规矩的修辞、标点符号,以及描述和批评的手法,让我尽情地对着这些浪子们再浪一把。

孟昌明

2015·6·9中国苏州滚绣坊

内容推荐

《浪子的忧郁》作者是美籍著名画家孟昌明,他用充满激情的文字、近400幅精美的名画,带我们走进莫奈、米勒、凡高、塞尚、高更、雷诺阿、柯罗、莫迪利阿尼等八位西方著名古典艺术巨匠的艺术生涯,并解读发生在这些大师的作品背后令人心酸的真实故事。

编辑推荐

当你面对艺术馆墙壁上一幅幅名画时,是否会感到无从欣赏,一片茫然?看完《浪子的忧郁》,你会对莫奈、米勒、凡高、塞尚、高更、雷诺阿、柯罗、莫迪利阿尼等八位西方著名古典艺术大师的画作如数家珍。《浪子的忧郁》带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和精神的愉悦,它更能提升你的审美修养。作者孟昌明先生以自身作为艺术家深厚的专业修养和造诣,用极大的热忱和生命来感同身受地书写艺术大师们的生平。读着文字,看着图片,读者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这些如雷贯耳的西方著名艺术家的生活,与他们一起忍饥挨饿,一起承受世俗的冷眼,一起孤独地坚守艺术,一起追逐自由的理想……《浪子的忧郁》80克进口纯纸质四色印刷,双封裸脊装帧,将带给你极大的视觉享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浪子的忧郁/跟着大师读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孟昌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159410
开本 16开
页数 26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5-08-01
首版时间 2015-08-01
印刷时间 201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34
CIP核字 2015124525
中图分类号 K815.7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8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