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屠岸先生研究、翻译莎翁十四行诗逾半个世纪,译笔准确,韵味醇厚,本书在国内是当之无愧的权威译本。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54首,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意大利彼德拉克《十四行诗》、英国伊丽莎白·巴瑞特(勃朗宁夫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并称,约创作于1592-1603年之间,是一组思想深刻、艺术成就很高的诗歌,主题包括宗教情感、个人生活、历史事件、社会问题等,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这一诗体的表现领域,为多恩、米尔顿、济慈等诗人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原诗前126首是献给一位美貌青年的,第127-152首主要写给一位“黑女郎”,两组诗歌内部有很强叙事性,且相互关联,既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同时亦给后人在理解上留下重重迷雾。

内容推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154首,约创作于1592—1603年之间,是一组思想深刻、艺术成就很高的诗歌,主题包括爱情、友谊、生命、时间等,内容涵盖人生、社会、历史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这一诗体的表现领域,为多恩、米尔顿、济慈等诗人的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上世纪40年代,屠岸先生开始着手翻译这部诗作,后在胡风先生的鼓励下,他将本书完整地翻译过来,自此便与这部诗集结下不解之缘,在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不断研究、修订。此次再版,除更动个别文字错讹外,又写来一篇序言,介绍国内外各版本的插图,包括素描、木刻、钢刻等情况,以及本书所选插画来源。书后附章燕的一篇文章《不断蕃息的美丽生命》,详细介绍十四行诗的发端及在英国的发展状况,为我们理解原著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

目录

诗的经典,画的风采——序《插图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首版书影(1609年,伦敦)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三六

三七

三八

三九

四○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

五八

五九

六○

六一

六二

六三

六四

六五

六六

六七

六八

六九

七○

七一

七二

七三

七四

七五

七六

七七

七八

七九

八○

八一

八二

八三

八四

八五

八六

八七

八八

八九

九○

九一

九二

九三

九四

九五

九六

九七

九八

九九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一一○

一一一

一一二

一一三

一一四

一一五

一一六

一一七

一一八

一一九

一二○

一二一

一二二

一二三

一二四

一二五

一二六

一二七

一二八

一二九

一三○

一三一

一三二

一三三

一三四

一三五

一三六

一三七

一三八

一三九

一四○

一四一

一四二

一四三

一四四

一四五

一四六

一四七

一四八

一四九

一五○

一五一

一五二

一五三

一五四

译后记

附录:

莎士比亚年表

试读章节

我们要美丽的生灵不断蕃息,

能这样,美的玫瑰才永不消亡,

既然成熟的东西都不免要谢世,

娇嫩的子孙就应当来承继芬芳:

但是你跟你明亮的眼睛结了亲,

把自身当柴烧,烧出了眼睛的光彩,

这就在丰收的地方造成了饥馑,

你是跟自己作对,教自己受害。

如今你是世界上鲜艳的珍品,

只有你能够替灿烂的春天开路,

你却在自己的花蕾里埋葬了自身,

温柔的怪物啊,用吝啬浪费了全部。

可怜这世界吧,世界应得的东西

别让你和坟墓吞吃到一无所遗!

译解

据传统的解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至126首,是献给一青年男子的;第127至152首是献给一黑肤女郎的。我们也可以怀疑这种解释。

“译解”里用“爱友”一词即意味着不一定指男性,可以指朋友(男性),也可以指情人(女性)。“爱友”也不一定限于指某一固定的人。在有些篇章里,假定对方为男性比较讲得通,如开头的若干首,特别是第3、第20首以及第40—42首等。

这首诗里诗人对爱友说:“美的东西老了都要死,须得子孙来承继那美。但你跟自己的美(‘明亮的眼睛’)结了亲,也就是说,你只靠自己,只欣赏自己的美,来维持自己的美,而不靠别人,不同别人结婚,不让子孙来承继美,这,固然维持了你的美,同时却与自己为敌,因为你不跟别人合作,你的美将不能留传后世。你名为吝啬,实则浪费;好像温柔,其实顽固。请你为世界设想,结婚吧,这样,你的美就能由子孙来传给世界。否则,你就等于毁灭了世界应得的东西,因为你的美是世界(人类)应当继承的东西呀!”

在诗人看来,他的朋友的美质不应是仅属于他个人的,而应当属于世界,属于人类。这里,莎翁的思想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接续香火”毫无共同之处。后者的着眼点在祖宗,前者的着眼点在后代。一个是向后看,一个是向前看。莎翁把独身主义同自私联系起来,正是由于他着眼于人类的未来。

二  

四十个冬天将围攻你的额角,

将在你美的田地里挖浅沟深渠,

你青春的锦袍,如今教多少人倾倒,

将变成一堆破烂,值一片空虚。

那时候有人会问:“你的美质——

你少壮时代的宝贝,如今在何方?”

回答是:在你那双深陷的眼睛里,  只有贪欲的耻辱,浪费的赞赏。

要是你回答说:“我这美丽的小孩

将会完成我,我老了可以交账——”

从而让后代把美继承下来,

那你就活用了美,该大受颂扬!

你老了,你的美应当恢复青春,

你的血一度冷了,该再度沸腾。

译解

诗人对他的爱友说:“当你老了,如果你能看见自己的青春转移到了你的孩子身上,你将重新感到年轻。”

第1行中的“四十个冬天”即40岁年纪,其实不能算老,但是在莎士比亚时代,人们衰老得较早。莎士比亚本人18岁结婚,45岁就退休,52岁逝世。40这个年龄,对青年人已足够引起警惕。一说莎士比亚用的“四十”这个数字不是定数,只是多的意思。

第7行中的“深陷”,因对方到40岁时已算年老。

照照镜子去,把脸儿看个清楚,

是时候了,这脸儿该找个替身;

如果你现在不给它修造新居,

你就是欺世,不让人家做母亲。

有那么美的女人么,她那还没人

耕过的处女地会拒绝你来耕耘?

有那么傻的汉子么,他愿意做个坟

来埋葬对自己的爱,不要子孙?

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她在你身上

唤回了自己可爱的青春四月天:

那么不管皱纹,通过你老年的窗,

你也将看到你现在的黄金流年。

要是你活着,不愿意被人记牢,

就独个儿死吧,教美影与你同凋。

译解

诗人对他的爱友说:“你不结婚,等于是在剥夺某一个女子做母亲的权利!你是你母亲的镜子,她在这镜子里看到了她昔日的青春;同样,如果你有孩子的话,那么你到了老年,你的孩子将成为你的窗子(镜子),通过它,你将看到你自己的青春年华(黄金流年)。那么,别独自死吧,结婚吧,教你的美影在你儿子身上留下来,除非你不愿被人记住。”

第7行,他不爱别人,只爱自己,因此只有对自己的爱;他本人总要死亡,因此他就是埋葬自爱的坟墓,这使他没有子孙。

不懂节俭的可人啊,你凭什么

在自己身上浪费传家宝——美丽?

造化不送人颜色,却借人颜色,

总是借给慷慨的人们,不吝惜。

美丽的小气鬼,为什么你要这样  糟蹋那托你转交的丰厚馈赠?

无利可图的放债人,为什么你手上

掌握着大量金额,却还是活不成?

你这样一个人跟你自己做买卖,

完全是自己敲诈美好的自己。

造化总要召唤你回去的,到头来,

你怎能留下清账,教世人满意?

美,没有用过的,得陪你进坟墓,

用了的,会活着来执行你的遗嘱。

译解

主题同前。原诗中用了很多法律上的名词来说明独身主义的不经济。诗人对他的爱友说:“你为什么不要儿子来继承你的美呢?那美本是你从你双亲那儿得来的遗产,但你不生儿子,不能把这份遗产——传家宝——再传给你的儿子,那就是你独自把它浪费了!大自然(造化)把美给人,那人是必须也把美传给别人的。你收藏了大量的美,又不肯传给别人,而结果总不免一死,等于是跟自己做买卖,自己骗自己罢了。大自然请你归天时,你能留下清账吗?但如果你有儿子,他就可以执行你的遗嘱——留下你的美了。”

第8行,所谓“活不成”,指放高利贷的人收不到利钱就生活不下去,也就是说,美丽的人不把美传给后代,他终将被人忘却。

P2-9

序言

诗的经典,画的风采——序《插图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屠岸

伟大的莎士比亚不仅属于英国,也属于世界。莎翁是戏剧家,也是诗人。他的十四行诗,其价值与他最杰出的剧作相等。本书是他的十四行诗汉译插图本。以我寡闻,还没有见到过为莎十四行作插图的出版物。

经典,有文学的,有非文学的。我见到过《圣经》的不止一种插图本,有的非常精彩。小山的著作《天香·圣经中的女人》(北方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中收入了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其他绘画128幅作为这本书的插图,其中有许多幅都是美术史上的名画。小山和北方文艺出版社做了一件好事。《圣经》本不算是文学作品,但英国詹姆士王钦定的英文版本,被历史认定为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英国的作家们总是能够从这个《圣经》版本获取文学资源。

非文学的经典,也有插图本面世吗?我读书很少,几乎没有见到。其实,《论语》《孟子》《庄子》都可以有插图。即使《道德经》也未尝不可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似乎更可以有插图。但,非大手笔不办,难!

笔者在伦敦见到一本《大不列颠插图本文学史》,绘者多人,琳琅满目,留下难忘的印象。

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图书馆,我见到一本弥尔顿的史诗《失乐园》原文版,书中有兰德费尔(Landfear)和尼格尔(Neagle)的铜刻插图,极其精致典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或神庄严,或鬼狰狞,令人印象深刻。更有法国画家多雷(Toré)为但丁巨著《神曲》所作插图:地狱,炼狱,天堂,人,神,鬼,令人惊心动魄!文学而得插图,相得益彰。多雷是插图史上无出其右的佼佼者。

英国19世纪女诗人伊丽莎白·巴瑞特的著名诗集《葡萄牙人十四行诗》,是她呈献给她的丈夫、诗人罗伯特·布朗宁的爱情系列组诗,共44首。有一位名叫F。梅依尔(F。Mayer)的画家为这部诗集制作了剪影插图,每诗一幅,共44幅。英国哈兹代尔书店出版的这部诗集,收入了F。梅依尔的全部插图。方平译的这部诗系把F。梅依尔的插图全部收入。方平的译本名叫《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出第1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线装书,常有木板画,不能叫“插图”,因其不是插在所绘情节之间,而是集中置于卷首,或称“绣像版”(称作“像”,因大多为人物画)。20世纪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遵毛泽东嘱咐,影印明代万历年间刊本《金瓶梅词话》。这个万历本于1933年曾以“古佚小说刊行会”名义影印出版过。人文社即以此版为底本重印。此书第一卷全部是图。全书共一百回,每回一图,共一百图,中有若干秽形,全为木板图,绘者佚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三言二拍”,也有木板画印于卷首。

司徒博文编的《诗经全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其中多数诗篇各附有一帧黑白插图。

漪然译的英国斯蒂文森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年2月第1版),收入了一百二十位儿童图书插画家的绘画作品,彩色精印,给读者以视觉的盛宴,精神的佳肴。

现在,呈献在读者面前的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也是一个插图本。插图作者有许多位。说实话,是杂凑的,但并无贬义。杂凑,也是时代使然,是历史印迹。

这本书收入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最早版本封面书影,它出版于莎翁生前的1609年。收入了莎翁故居(英国爱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上的木屋)照片;莎翁故居木屋素描(作于1769年,作者佚名,载于《绅士杂志》);又一幅莎翁故居木屋图(作于1899年,作者佚名);还有莎士比亚夫人安·哈撒威娘家茅屋素描(作于1827年,作者佚名)。另收入了《莎士比亚全集》原文最早的版本,1623年第一对开本卷首的莎翁画像(钢刻);收入了莎翁十四行诗的呈献对象南安普顿伯爵画像(作者佚名,载于1914年登特父子出版公司所出加伦兹编《莎士比亚全集》);收入了威廉·罗尔夫编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原文版(贝克和泰勒公司纽约初版、哈波兄弟公司1883年、1898年拷贝版)中的钢刻插图(卷首丘比特,插莎翁十四行诗第33首,第132首,第153首,卷末丘比特,钢刻精美,作者佚名);收入了查尔斯·罗宾逊(CharlesRobinson)所作莎翁十四行诗和歌曲插图6幅(原载伦敦达克沃斯1915年版英文《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和歌曲》);收入了日本译家坪内逍遥所译日文版《莎士比亚全集》最后一卷《莎士比亚十四诗》中第153—154首插图和一幅油画(画的是当年莎士比亚和英国文人们聚会的情景,作者佚名);收入了苏联诗人马尔夏克所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俄文版中的莎翁木刻像和第8首木刻插图,作者可能是法福尔斯基(Favorsky)。关于马尔夏克俄译莎翁十四行诗的事,还可以说一说。1944年,苏联反击纳粹德国入侵的伟大卫国战争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而马尔夏克所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此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金,苏联《真理报》以头版整版刊登马尔夏克俄译的莎翁十四行诗。莎翁十四行诗歌颂的是友谊和爱情,这与战争的血与火相容吗?回答是肯定的。卫国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美好的和平生活。这一做法体现了俄罗斯人的聪颖睿智。

1950年,拙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在上海文化工作社出版。鼓励我译全154首并出版它的是胡风先生,为我介绍出版社的是刘北汇先生,接受并实现出版的是文化工作社的负责人韦秋琛先生。这个译本中收入孟石所作插图8幅,其一为莎翁十四行诗的呈献对象英国安普顿伯爵的画像,其他7幅是莎翁十四行诗的插图。如第8首,原文是劝说对方结婚,生儿育女,以使对方的美质在后裔身上流传下来。孟石的插图画的是一对袋鼠夫妻,在弹竖琴,小袋鼠在母亲的袋里露出头来,也伸手弹拨琴弦。又如第60首,原文是写时间如镰刀,将刈割世间万物。孟石的插图是恐龙的骨骼,人的骨骼,彗星的飞逝,银河系的旋转,画的主题就是“时间”。又如第129首,原文讲的是人们明知情欲会使人堕落,但无法抵制它的诱惑,不懂得怎样躲避那引人入地狱的天堂,插图画的是一条鱼,面对着有毒的鱼饵。还有第12首,原文宣称时间能毁灭一切,但人的后裔能克服时间的暴力,插图是一只老象和一只小象,小象的鼻子挽住老象的鼻子,体现出亲情和生命的代代延续。孟石的插图时时透露出他以诙谐和淡泊的意蕴来阐释莎翁十四行诗深刻的哲思。现在这本《插图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也选用了三幅孟石的插图。孟石,本名蒋孟厚,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副博士,曾任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系教授。他是我的胞兄。

编完一本书,将它付印,问世,好像抚育一个孩子,他长大了,就让他走向社会,在阳光下,向着群众,大声说话。

2015年1月5日

后记

按照“出版物登记册”的记载,伦敦的出版商人托马斯·索普(Thomas Thorpe)在1609年5月20日取得了“一本叫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书”的独家印行权,不久这本书就出售了。索普还在这本书的卷首印了一段谜语般的献词,献给“这些十四行诗的唯一促成者,W.H.先生”。在这之前,这些十四行诗中的两首曾在一本小书中出现过。索普的版本包括了154首十四行诗,这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最早的、最完整的“第一四开本”。到了1640年,出现了本森(Benson)印行的新版本,少了8首,各诗的次序也作了另外的安排。在17世纪,没有出现过其他版本。

自18世纪末期以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引起了人们的巨大兴趣和种种争论。例如,这些诗是作者本人真实遭遇的记录,还是像他的剧本那样,是一种“创作”即虚构的东西?这些诗的大部分是歌颂爱情的,还是歌颂友谊的?这些诗的大部分是献给一个人的,还是献给若干人的?对这些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应当怎样评价?

现在,让我先来介绍一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所谓“故事”的轮廓。按照广泛流行的解释,这些十四行诗从第1首到第126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从第127首到第152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黑肤女郎的;最后两首及中间个别几首,与故事无关。第1至17首形成一组,这里诗人劝他的青年朋友结婚,借以把美的典型在后代身上保存下来,克服时间的毁灭一切的力量。此后直到第126首,继续着诗人对那位青年的倾诉,而话题、事态和情绪在不断变化、发展着。青年是异乎寻常的美(第18—20首)。诗人好像是被社会遗弃了的人,但对青年的情谊使他得到无上的安慰(第29首)。诗人希望这青年不要在公开的场合给诗人以礼遇的荣幸,以免青年因诗人而蒙羞(第36首)。青年占有了诗人的情妇,但被原谅了(第40—42首)。诗人保有着青年的肖像(第46、47首)。诗人比青年的年龄大(第63、73首)。诗人对于别的诗人之追求青年的庇护,特别对于一位“诗敌”之得到青年的青睐,显出妒意(第78—86首)。诗人委婉地责备青年生活不检点(第95、96首)。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分离,诗人回到了青年的身边(第97、98首)。诗人同青年和解了,他们的深厚友谊恢复了(第109首)。诗人因从事戏剧的职业而受到社会的冷待(第111首)。诗人曾与无聊的人们交往而与青年疏远过,但又为自己的行为辩护(第117首)。有人攻击诗人对青年的友谊,诗人为自己辩护(第125首)。诗人迷恋着一位黑眼、黑发、黑(褐)肤、卖弄风情的女郎(第127首,第130--132首)。黑女郎与别人(可能就是诗人的青年朋友)相爱了,诗人陷入苦痛中(第133、134、144首)。黑女郎是有丈夫的(第152首)。

这个故事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的:假定这些诗的大部分之呈献对象是作者的朋友(男性),是一个人而不是若干人。这个译本所附的“译解”,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假定去做的。但译者也注意到不把话说死(因为译者不认为这是定论),例如译者采用“爱友”一词,就有既可理解为朋友(男性)、又可理解为情人(女性)的用意。

但是,承认上述假定,并不意味着争论的终结。事实上,剧烈的争论,烦琐的考证,正是在把这个假定当做前提的情况下进行的。据说,这部诗集是英国诗歌中引起争论最多的诗集,而这些争论,据一位莎士比亚学者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下列诸问题:

1.这些十四行诗被呈献给“W.H.先生”。他是谁?

2.大部分诗是写给一位青年美男子的。他是不是W.H.先生?

3.诗人曾劝青年结婚,有没有证据证明这位青年(指实际上存在的某君,下同)不愿意结婚?

4.是否还有诗人与青年之间关系的旁证?

5.“诗敌”是谁?

6.青年占有了诗人的情妇。她是谁?

7.黑女郎是谁?

8.第107首中所涉及的事件究系何指?

9.这些诗排列的次序是否无误?

10.这些诗是否形成一个连续的故事?如果是的,这故事与诗人及青年的实际事迹是否相符?

11.这些诗是在什么年月写成的?

从这十一个问题所包括的范围看来,争论的内容限于对这些诗所涉及的实事的考证。弄清这些诗写作时的实际环境,有助于了解这些诗的价值。但是,即使是必要的考证也只是提供材料罢了。对作品的了解,主要依靠根据科学观点对作品本身和有关材料进行分析。遗憾的是,某些考证家们的兴趣是事实细节的本身。而这,对作品价值的了解不~定有多少帮助。但是,不管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一两百年来在莎士比亚学者和爱好者中引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这部诗集本身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却被愈来愈多的读者所认识。W.H.先生究竟是谁,青年究竟是谁,黑女郎究竟是谁,等等,毕竟是无关宏旨的。

……

译者又给自己订了几条规则:(一)凡轻声字(不就是轻读字,但后者包括前者),即表达语气的“吗”、“吧”、“呢”、“么”、“了”(非“了不起”等中的“了”),虚字“的”、“地”、“得”(非“目的”、“土地”、“得到”等词中的“的”、“地”、“得”),人、物名称的附加字“子”(“果子”、“钩子”等中的“子”)等等,不得押韵。轻声字只能在多字韵(两字的为阴韵,三字和三字以上的为复合韵)中作韵尾,而且最好是同一个字。例如,第153首译文中的双字韵(阴韵)是“……熟了”和“……入了”,“熟”和“入”相押,韵尾都是“了”字;第90首译文中的三字韵(复合韵)是“……恨我吧”和“……胜我吧”,“恨”和“胜”相押,韵尾中都有“我吧”二字,而“吧”是轻声字。(二)同一个字不得押韵,但可以在多字韵中作韵尾。例如第97首中的双字韵是“……冬天”和“……冻天”。儿化音的“儿”字不得押韵,但可以在儿多字韵中作韵尾。对以上这些规则,译者没有做到完全不违反的地步。

译文所用的语言,避免生硬的欧化语法,尽量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口语(但也适当运用一些成语)。例如以“当”字开头的表示时间的从句,尽可能放在主句之前,不倒装;又要求以“的时候”或“时”收尾,否则分不清同主句的界线(极个别的很明显地可以分清时间从句的界线的除外)。再者,把原文中表示时间的从句化为汉语的办法不止一种,“当……的时候”的句式也不宜多用。又如一句中连用三个以上的“的”字或“地”字,尽量避免。生硬的欧化语法例子很多,这里只是略举一二。但有些欧化语法,如“既然”旬、“尽管”旬放在主句后面的倒装句法等,因为不算太生硬,还是用了。

※※※

这个译本在1950年初版,根据的原文是夏洛蒂·斯托普斯(Charlotte C.Stopes)编注的本子(1904年);克雷格(W.J.Craig)编的牛津《莎士比亚全集》一卷本(1926年)。译本在1955年再版前作了一次修订,根据的原文除上述两种本子外,加上了哈锐森(Harrison)编订的“企鹅”版(1949年修订本,初版于1938年)。

这次,译者又作了一次较大的修订,根据的原文主要是:诺克斯·普勒(C.Knox Pooler)编注的“亚屯”版(1943年修订本),海德·柔林斯(Hyder Edward Rollins)编订的“新集注本”(1944年)。

“第一四开本”(1609年)标点可疑之处较多,但其他错误很少,是现代各版所根据的标准本。“新集注本”的优点之一是重印了“第一四开本”的原文,又将后来各家版本的异文加以集注,这就给了译者以比较和取舍的方便。关于注释,“亚屯”版虽然没有特别的创见,但还比较翔实,是可以信托的。译者根据这两个版本,对译文和“译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检查,发现了不少译得不妥当和解得不妥当的地方。虽然已发现的不妥当处都改正了,但是肯定还会有未发现的不妥当处。

除了文义上的修订外,还对译文的修辞和音韵方面作了改进的努力。

译诗是难事,译莎士比亚更谈何容易。要译文的文义不出错,不是易事,但更难的是传达原诗的风格,原诗的韵味。好诗有一种在字面上捉摸不到然而能够动人心魄的魔力。几个平淡无奇的字,在大手笔的安排下,“神通显威灵”般地攫取了读者的心灵。文艺科学应该能够准确地解释这种现象。但翻译却极难传达这种艺术魅力,如果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话。我虽然不主张诗根本不可能翻译,但对于有人之所以持这种见解,我能够理解。因此我对自己的译文是不存奢望的。这个译本的任务仅仅是:使读者知道,在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有一本叫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书。至于这些诗篇的艺术力量究竟在哪里,只有等将来的译者来“发掘”了。到那时候,我的译本就“欣然消灭”。

1963年夏

2007年7月修订

书评(媒体评论)

诗的丰富性也促成历代学者和批评家对莎翁十四行诗的研究和评论的丰富性,人们对这些十四行诗的解读和阐释始终是多样的,甚至是不定,这使得莎翁十四行诗的研究充满了活跃的生命力。在莎士比亚的诗中,真善美、诗歌和艺术能够抗拒邪恶,战胜时间,这使得他的诗在历史长河的淘冼中始终散发出震撼人心的人文主义的光辉。

——章燕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莎士比亚
译者 屠岸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6698
开本 32开
页数 3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9
出版时间 2015-06-01
首版时间 2015-06-01
印刷时间 201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8
CIP核字 2015112925
中图分类号 I561.23
丛书名
印张 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