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禅(一个修学者的心灵自传)
内容
试读章节

本来想到老家过年,订不上回家的票。母亲打来电话说“恓惶了”,就是“想念了”。我决定回家。正好一位朋友来访,他是电脑高手,网上能“抢票”,看有没有退票的,只要一出现,一秒钟内搞定。他真在网上订了票,连回程票都订上了。

本来要赶回去给母亲祝83岁的大寿,母亲的生日在腊月,订不上合适的返程票,只好在母亲大寿前回京。

离开北京的上午,我和妻还在打包,邮寄书和《益生文化》,一位朋友开车送行,邮局在北京西站南广场的对面,朋友的车带着我和妻、邮件,我下车把邮件交到邮局,往西站赶。

西站,尽是急着回家的人。回家,对每一个游子都是牵挂里的牵挂。

我带了四本佛学书籍,想在回家的九天里阅读。陈健民上师的《佛教禅定》、南怀瑾先生的《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记》、觉音菩萨的《清净道论》、冈波巴大师的《妙法如意宝解脱庄严论——大乘道次第》,是我向每一个学佛修道的人所推荐的必读书,是我今年要好好阅读的书。这四本书都是讲修证的,读懂了,一生有用,世世有用。

九天的行程里《佛教禅定》读完了,对陈健民上师肃然起敬,这本书仿佛是陈师的传记,是他的自述,更是一部佛教禅定修行开示录;南师的书快读完了,冈波巴的书读了一半,这本书重见地、佛理;《清净道论》是我十八年前阅读过的书,在这四本书里是最重要的,把佛法的修证次第讲得最为系统。这次读了一点。我下了决心要把这本书认真读完,把理法用到实修去。十八年前我从《清净道论》里学会了“吉祥心灯”的修持法,这个名称可能是我定的,修持法门来自《清净道论》,我修持此法多年,非常受益,读者也有修持受益者。这个法门就是经常在静坐中发心,祝愿身边的人、家乡的人、所有众生都要吉祥如意,先要祝愿与自己结怨的人吉祥如意。天天如此修行,自然心量广大,怨结自消。我会把这本书当成重点修学。

在列车上与陈健民上师同在,感受他在印度葛邦林的隐修和教诲,感受照耀过佛陀的阳光照耀着菩提林中的陈上师,他缓慢吟哦、沉思,一切涵泳在定慧中,佛陀的弟子,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能接近永恒,直到与之完美合一。《佛教禅定》,一本伟大的佛学著作,一本实修者必须阅读的著作,这本书是十年前购的,一直没有阅读,那时读不下去,感觉枯燥,今天读来倍感亲切,津津有味,真实受用,印证自心。陈健民上师的确是佛学泰斗、大成就者,《佛教禅定》是他口述、两位外国比丘听法整理而成的佛学名著,那些内容,几乎都来自陈先生的学识、记忆和实修证验,而不是现在的一些学者在书斋里翻阅典籍,东拼西凑所能成就。那些文字里有陈先生的见地、修证和慈悲行愿,于是,这样的法本承载了上师法身慧命,而能与真诚的读者心心相印。这样的著作,来自定慧双修的成就,来自法性智慧的流露。不是词章记诵之学,而是真参实证之果。

乡村,母亲老了

终于回到了家乡,两年没有回家,看到家乡的巨变,只怕我走在街道上,一时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得好好辨别一番,才能认清道路。弟弟家盖了新房,去年就搬家了,我是2011年4月回家的,也就一年多,街道上楼房林立,大家比赛着修建楼房。

山乡巨变,像一个梦。

母亲看到我和妻,笑得合不拢嘴。母亲的记忆力极其好,晚上和我拉家常,一口气讲了很多村里面的事情,这一年里,村里去世了十二个人,有的活了九十多岁,有的中年而亡,有的寿终正寝,有的是意外死亡;村里有哪些人结婚生子,有哪些人家修建了楼房,母亲都知道。母亲也讲了很多自己的寂寞。我只是静静地听,母亲讲了三四十人的故事,脉络清晰,我感到高兴,母亲的大脑还是好的,只是听力下降了。

母亲喜欢讲述,给我讲,给我的朋友讲,我听了听,几乎都是一样的故事。母亲讲的不是故事,而是寂寞。尽管,家里有弟弟三个热闹的孩子,可是大家很少和母亲说话聊天,弟弟开着一家书画装裱店,每天忙着干活,哪里有时间陪母亲说话?我的朋友来了,母亲会和我的朋友聊很长时间;堂兄来看我,母亲和堂兄聊很长时间。母亲健谈,记忆力好,当天村里发生的事情,谁家娶媳妇了,我不知道,弟弟不知道,母亲知道。没搬家之前母亲能串门子,跟村里的老人们聊天,街道变了,只怕母亲出去会迷路,何况很多老朋友辞世,可以和母亲聊天的老人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喜欢和老人聊天。听老人倾诉也是修行。不要不耐烦,只是静静地听老人倾诉,这是孝道。只是我仅仅能听三五天。母亲操很多闲心,希望我一位刚从部队复员回家的不满二十的侄儿赶快找个婆娘。母亲为孙辈操心,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母亲对我弟妹有看法,实是代沟,母亲经历过民国和解放初期的艰难困苦,弟妹的生活她看不惯,两代人的生活观念不一样。我告诉弟妹:母亲老了,要理解。老人和小孩一样,对小孩的言行不能生气,因为他们还小;对老人的言行也不能生气,因为他们老了。甘肃方言里说:“娃娃老汉。”人老了以后就和“碎娃娃”(小娃娃)一样。真是透彻人性的话。只可惜现在的人真正理解老人心理的太少了。我不能说母亲,说了没用,就不说母亲。要是母亲是六十岁的人,我就会劝母亲不要瞎操心,不要抱怨儿媳妇。可是母亲83岁了,已经是一个很老的老人了,我们能做的不是劝慰,而是倾听。老人的孤独是内在的,老人的孤独就在闲聊中释放。母亲看不懂电视剧,母亲不识字,不会读书,唯一能打发寂寞岁月的,是劳动,看着孙子们成长,为子孙们操心,唠叨几句,管管家务事,母亲会觉得活着还有意义。代沟会让老人和小孩们有心理上的隔膜。

母亲真的老了,老人的唠叨和琐碎需要理解和耐心。母亲把讲过一遍的故事再讲一遍,第二次讲述的时候母亲会觉得还是新鲜的。

母亲牵挂着村里的一些老人,她见我来了,要去看望亲房,跟我走走。母亲走路很慢,是我牵着母亲的手走路,恍然间我看到小的时候,是母亲牵着我的小手走在老街上。四十年后轮到我牵母亲的手,母亲像个小孩,显得矮小了,慢慢地走。

有多少情在轮回中淡漠,对母亲的情不会淡漠。

看到过高楼夹缝里那些未拆除的老屋显得低矮、寂寞和古老,显得荒疏。

过年了,希望读到这段文字的人,回到家里能和父母唠唠嗑、说说话,能安静地做聆听者,不要参与家里的是非矛盾,不要评判家里的得失利害,只是安静地聆听老人的倾诉,聆听兄弟姐妹们的倾诉。这就是孝悌。

做一个旁观者、聆听者,就是孝道。

P1-3

目录

还乡记

过年记

怀念母亲

过日子

中年人的禅歌

序言

这本书有我两年来断续写的四篇大散文《还乡记》、《过年记》、《怀念母亲》、《过日子》,和禅意诗集《中年人的禅歌》,是散文的笔法写我修道的经历和思考,更像是日记和自传,交流与独语。而长诗《中年人的禅歌》以一个修行者的求道经历和修学、悟证的觉受为线索,创作的“道歌”一样的长诗。

这些“修道散文”和“灵魂诗歌”都与生活、国学、修学、觉悟相关。《还乡记》、《过年记》、《过日子》,带给人生觉悟的生活录;《怀念母亲》,带给人生感动的慈母颂;《中年人的禅歌》,带给人生清凉与引导的灵魂吟唱。

这本书也是作者的心灵自传,通过对乡村变迁的感叹、对过年民俗的觉察而记录西北人的生活与人文,保存那些古老的格言与正在消失的俗语、民风,那些来自传统的家教也记录了一个时代。那些入山静坐的感悟和入世创业的沧桑折射心灵的觉悟,那些传承的法门体现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那些来自灵性的新禅诗能给这个缺乏诗意的时代带来清风。

2014年11月中旬,我的朋友伦超先生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前,在他的孩子还在妈妈的肚子里的时候,他安宁地对着妻子对着快要降生的孩子朗诵了《中年人的禅歌》的《光明海》一诗,以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当朋友的孩子出生之后,在他的妻子还在坐月子的时候,他告诉我这件事。我没有说什么话。内心有感动,有祝福。祝福孩子在《光明海》的吟诵与迎接中诞生。

《中年人的禅歌》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宗教意义的长诗。是一个修行人求道三十年的心灵自传,也是一部值得阅读,能震撼心灵,获得正见的长诗。

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散文,字里行间的主题还是国学与修行,篇什中讲述了很多修持的法门,像观心觉察法门、吉祥心灯法门、阴影化解法、金钟功、闻音念佛法门。推荐了一些好书,像觉音菩萨的《清净道论》、陈建明的《佛教禅定》、詹姆斯的《宗教体验种种》、贾亚普尔的《克里希那穆提传》、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也推荐了一些触及人性、有助于修行的好电影如《偶滴神》、《亲密治疗》。我写到了读克里读南师的感悟,克里和怀师,两位已故的大师,需要终生阅读、参悟。我写自己和亲人的团聚、友人的聊天、道友的心语。这是新的尝试,想以散文的笔法写我对国学的认知、对佛道的体证,姑且名之“修道散文”。我回忆家族的沧桑历史,品味祖辈的功德甘露,观照人生的因缘果报。这本书也写人生,写历史,写社会,写觉照,虽是片羽吉光,也能顿生清凉。

《过年记》和《怀念母亲》都超过了十万字,《还乡记》超过两万字,《过日子》超过七万字,可以出本书了。四篇散文有内在的结构与联系,主线都是我的经历、感受、思考、观察、修证,围绕我还乡、陪亲人过年期间的见闻,以及母亲生病、辞世期间发生的很多事情,写我的乡情、亲情、读书、思考与修证,写我对孝道的反思与力行,写我对生死的观照与参悟,写我对乡村建设中一些古老文化濒临失传的忧患与关怀。最后一篇,写了我在北京居家过日子的小事。不是我和澄源的“生活秀”,而是“小事中能见道,平常里能悟真”的践履与感悟。《过日子》,我从春天写到了夏天,从夏天写到了秋天,从秋天写到了冬天,读者可以看到我四季的工作、感悟和感情,你能品味我在春天的欣喜,你能闻到我夏天的汗味,你能读懂我金秋的沉思,你能感应我冬夜的静寂。这里面的文章,或短或长,富有文采,有些篇章是纯粹的散文、美文,是这本书里最富有文学色彩的部分。优美的文笔体现了“文字般若”的境界,透彻的见地也彰显了“实相般若”的力量。我在其他篇章里也写到了我工作的艰苦和不容易。这四篇文章本质上是一篇文章,生活修道的文章。

要过好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要放飞灵魂,也要悟证大道;

要悟证大道,也要明心见性;要明心见性,也要和光同尘。

朋友,本书娓娓讲述的吉祥心灯法、闻音念佛法、金钟功,是我多年修持有验的法门,悄悄讲述,你得了法诀,可要悄悄修持,必将因此受益。

想到把这四篇散文结集出版,缘于《怀念母亲》的创作,这是本书的主体,母亲也是本书的主体。我通过写母亲而写了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一生,写她的家教,写她的苦难,写她的善举,写她的功德,写她的修行,写她的往生,写老人沧桑一生中的顿悟。缘此写了我,写了我的修行和悟道因缘。本质上这不是一部文学著作,而是一本道书,只是借助了文学的形式娓娓道来。

我在这些文章里,或写人,或记事,或抒情,或写我的居家日子,或写我的读书感悟,或写我看电影、观画展的感想,或写我作画的情境,或写我打坐的景象,或写我修证的法门,或写我对某些修道界人事的反思,或写我的父辈祖辈,或写我当下的日子,无不围绕着“发扬国学,探索佛道”之主题。修行上我提倡“在人生中修炼,在修炼中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自我、体悟大道,这是禅宗和南宗丹法都讲过的法门。我概括为:“道在日用,即事而真。”二十年来我这样探索,这样修行,这样生活。在我,生活与修行不二,事业与功修合一。虽然这四篇文章是这两年随意写作的j内在的意境还是探索“把修行、悟证融化于当下生活”的真谛。在俗语常言里悟道,在日用行为里修真,在人生阅历中解脱烦恼,在起心动念中觉察本心。这样的观点和法门,文章里已经写到了。有的具体写,有的散化在本书的许多段落。有的可以操作实修,像金钟功、吉祥心灯,有的是一种心境,如在生活中训练定力。有的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心行,如观心和觉察,日久才能转化心灵的阴影,从而净化意识,变化气质,有望明心见性,照见本来。

经过反复斟酌,我将这本书定名为《生活禅》,在生活里修禅悟禅,和光同尘,在生活里明心见性,触缘即真。“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砍柴挑水,无非禅道”,原本是禅宗精神。我想说的话大都在这四篇文章里。我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将这四十万字的作品通读了一遍,读起来还是轻松的、感人的,不少探索是深邃的,某些文章轻松明丽。这会是一本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书,能给人温暖,给人清凉,给人正见的书。

这本书的很多地方写得温馨,写得富有诗意。像《怀念母亲》之《母亲的格言》里的这样的句子:“岁月是把九叶连环刀,人的尊严在哪一柄的刀尖闪耀?生命常常因为无知而被岁月无情地抹杀,除了无常的冷笑,我们一无所获。人的尊严在哪里?谁是那个枕着万籁安然入睡的人?”很值得咀嚼。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本书的后一部分是禅意诗歌,是一个写诗三十年、修学三十年的人,将自己的修学融化到诗歌中,将诗歌融化到修学中的创作。我在十多岁、二十多岁的时候读过很多那个时代的“朦胧诗”诗集,这些诗集大多还在我的书架上,由于要创作《中年人的禅歌》,重新找出二十多岁读过的诗集,感觉很多诗索然无味。是我成熟了,还是那些诗本身并不完美、并不成熟?我已经在那些诗歌里感受不到滋养灵魂的能量。由此想到,是我的精神已经超越了那些诗歌和诗人的认知层面,而《中年人的禅歌》不再是风花雪月卿卿我我,而是直面自性、直面法界的长歌,是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是自性智慧与法界般若在心灵的自然流淌,流淌为诗,流淌为道歌,流淌为见地,流淌为光明,流淌为夏花之绚烂秋叶之静美。

著名诗人牛汉青年时代在我的家乡甘肃甘谷县读初中,喜欢上了诗歌创作,他的自传《我仍在苦苦跋涉》里有段作诗的感受,老人说:“咀嚼人生,诗突然从心中觉醒和冲动上来。并不是我清醒地把诗找回来,是诗如钟锤般撞了我,敲响了我。这时才感知有一个诗的世界,一直久久地被封闭在我的心里。几十年的人世沧桑并未把我和诗拆开。我不是返回到孤独的内心世界,而是异常坚定地进入了世界的内心。”我现在关于诗歌的心情也是这样的。

这本书里有我的诗意,有我诗意的栖居。希望读者喜欢这些作品,能读出我的心意,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心髓。

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文章像一颗念珠,五个标题就像五股红线拧成一条坚韧的细绳,将这些念珠串起来,组成了佛前的念珠。

朋友,我把佛前的念珠供养给你。

内容推荐

陈全林编著的《生活禅(一个修学者的心灵自传)》中的五个篇章都与生活、国学、修学、觉悟相关。

《还乡记》《过年记》《过日子》是人生觉悟的生活录;《怀念母亲》是人生感动的慈母颂;《中年人的禅歌》是人生清凉与引导的灵魂吟唱。

通过对过年民俗的寻觅,记录西北的生活与人文,保存那些古老的格言与正在消失的俗语、民风;那些来自传统的家教记录了一个时代,那些入山静坐的感悟和入世创业的沧桑折射心灵的觉悟,那些传承的法门体现着对生命奥秘的探索,那些来自灵性的新禅诗能给这个缺乏诗意的时代带来清风。

本书以散文的笔法写修道的经历和思考,吉祥心灯法、闻音念佛法、金钟功,是作者多年修持有验的法门。优美的文笔体现了“文字般若”的境界,透彻的见地彰显了“实相般若”的力量。

编辑推荐

陈全林编著的《生活禅(一个修学者的心灵自传)》是近两年来作者断续写的四篇散文《还乡记》、《过年记》、《怀念母亲》、《过日子》和诗集《中年人的禅歌》的合集。本书也是作者的心灵自传,通过对乡村变迁的感叹、对过年民俗的觉察而记录西北人的生活与人文,保存那些古老的格言与正在消失的俗语、民风,那些来自传统的家教,也记录了一个时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禅(一个修学者的心灵自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全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727183
开本 32开
页数 5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4
出版时间 2015-07-01
首版时间 2015-07-01
印刷时间 201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06
CIP核字 2015142714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8: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