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卿云歌
内容
编辑推荐

王树理编著的《卿云歌》是原庆云县委书记的王树理以庆云为主题的又一部作品,他通过深刻的主题、鲜活的语言、朴实的文风,刻画了卢丁、赵世成、卢继承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卢氏家族和“芦花寨”村庄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庆云人民追求民主、追求真理、追求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

内容推荐

王树理编著的《卿云歌》声色并茂,通过板块式的结构呈现了庆云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极为精彩难得的、展现当代现实的文学力作。它不仅是山东文学创作的一项成果,也必将进一步鼓舞激励庆云人民,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战略目标,倾力打造文化庆云,魅力庆云,把庆云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灿烂、更加美好。

《卿云歌》以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为原型,通过卢花寨和卢花寨里的卢继承祖辈五代人的命运的叙写,反映了庆云县百年的历史,表现了中国农民的质朴、勤劳、勇敢精神。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后记

试读章节

2

走了三天路程,进入庆云地界。

果然,偈语里说的那些“荒丘”、“芦荻”、“黄花”云云,一一迎面而来。先是围着一个叫盐家坞的镇店,周围有“一溜荒丘”五个村庄:分别是蒋荒丘、大荒丘、撒荒丘、刁荒丘、邓荒丘,五个村落宛如一本线装典籍中的句读,或圈或点地散落在高低不平的沙丘地带,像北斗星一样,连接成一条不规则的曲线。站在沙丘高处放眼一望,偌大一片荒洼,竟是白茫茫一片盐碱,蓬蒿丛生、黄荆遍地、茅茨匍匐、柽柳摇曳。依次南行,至马颊河北岸,斑斑驳驳的盐碱地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小草,贴着地皮开出细碎的黄花,顽强而又执著地彰显着生命的本能和欲望。被小草簇拥着挤在一起的,是一片河口平原上特有的黄泥土屋,上没有瓦片,下没有牮脚,混成一体,除了掺杂其问的麦草,通身上下全是黄土泥巴。一问村名,日:“黄花马”。

居住在黄花马村里的人们,也像脚下的黄花,虽然瘦骨嶙峋,却异常顽强,紫棠色脸面包裹着棱角分明的颧骨,瘦长却显得发达的四肢,给人以铁骨铮铮的感觉。五世祖不得不叹服那算命先生的高明。

又往前走了大约七八里路,来至一处被当地人称作“卧龙岗”的沙丘。站在沙丘上朝南一望:嗬,全是沟沟岔岔、高低不平的湿地。遍地芦花,旧穗犹在,满地春风,新绿初生,白花花的芦荻在嫩叶的衬托下向着遥远的天际逶迤远去,不时有野鸭一类的水鸟,呜叫着飞向蓝天,和畅的春风将新生的欢快与伤逝的悲凉拥扭在一起,把自然界推陈出新的规律诠释得淋漓尽致。

这不正是偈语里说的“家在芦荻白毛丛”?

当下,五世祖停下脚步,众人也跟着停了下来。

那一天,人们绾着裤腿,跟在五世祖身后,在芦苇荡里转悠。

草丛里不时有被惊扰的鸟群,呜叫着朝着远处飞去。野兔和藏在芦苇丛里蝇营狗苟的貔狐子们,也全都望风而逃。

快没太阳的时候,泥一身水一身的众人,集合起各自手里捡拾的鸟蛋和抓到的小鱼,本想有滋有味地饱餐一顿,没想到那水太苦涩。五世祖看了看大伙,说:天下还能有难倒熬盐人的事吗?——人们立即听出了五世祖的弦外之音。

原来,那些长芦盐场专门熬盐的灶户,人人都有一手将海水变淡的绝活,那是在煎盐草灰过程中,一个搂草打兔子,捎带着的活儿。灶民们在淋卤晒盐的过程中,有一种办法叫“淋灰取卤法”。就是在煎盐之前,将大片大片草荡里的野草,收割集中后烧成草木灰。然后把草木灰集中收藏于事先凿好的土坑,藏到农历十一月天寒地冻时,再用海水浸透,第二年一开春,选择晴暖天气,将浸好的坑灰取出,摊铺于亭场晾晒。只要草木灰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晶莹的白光,所含的卤气就能用来合成盐卤。再把灰重新人坑,用海水喷淋,盐卤即告形成。用这样的卤水泽润成盐,盐田的收成就高,成色就好。卤水也像扒鸡坊里的老汤,存放的时间越久越好。所以每年烧灰取卤,成了灶丁灶户的一大任务。就是这个烧制草木灰的环节,让灶丁们学会了综合利用蒸馏技术制造淡水的本事。不少人采取用大煎盘扣着盛满海水的小煎盘,收取蒸馏淡水的办法,让小煎盘里的水蒸气凝成的水珠沿着大煎盘的边沿流进预先准备好的盆盆罐罐,居然成了解决灶地淡水奇缺的一个好办法。

那一天,在卧龙岗芦苇荡转悠了一天的五世祖,像是一位发现了新大陆的航海家,站在沙土岗子上,攥着满把的黄土,指着那片芦苇荡,兴奋不已地对族人们说:好地方啊,比长芦盐场那些专门用来烧草灰淋盐池的草荡,可是强多了。盐场灶地那么苦的地方咱都熬过来了,死里逃生的人还有什么抗不了的磨难?领了这样的命,就得豁出来干啊!我看,只要扑下身子苦干,用不了三年五载,这儿肯定是个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地方。尽管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没有吃好喝好,五世祖那番充满自信的剖白,还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里,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容下了这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队伍。湿地最高处最开阔的一片,就是他们像鸟一样叼草衔泥筑巢垒窝的理想选择。半年以后,当挟裹着浓浓海腥味的秋风,又一次吹白遍地芦花的时候,一个以黄泥土屋为特征的村落,在卧龙岗以南的芦苇丛中出现了。白花花的芦荻穗子,顺着风的方向呈一边倒的姿势摇曳着,成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村寨的天然屏障。人迹罕至的南大洼,从此有了院落,有了炊烟,有了鸽哨,有了东一块西一块零七碎八的农田和弯弯曲曲的道路,也有了燕子做巢的房梁、猫儿叫春的屋檐,就连马颊河的河道里,也出现了肩头站着鱼鹰、划着小船的一位老人和他那破锣似的嗓子里送出的一口二黄:“父女打鱼在家下,家贫哪怕人笑话……”P4-6

后记

1992年到1997年,我有幸到山东省庆云县工作了五年零三个月。五年间,我跑遍了庆云县所有的村镇,熟悉了那里的风土人情,交结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朋友。庆云县成了我魂牵梦绕的一个地方。

一直感恩于那片黄土地,总想写一写庆云,但又苦于不知从何处入手。这期间,我想到了庆云县老辈人用于对家乡环境自况的一个词:苦海无边。是的,庆云的确是黄河入海口附近一个边远小县,地碱,水成,人穷。上溯庆云历史,生活在那里的,是一辈又一辈的苦人,一辈又一辈的好人,一辈又一辈在困境中挣扎着奋勇前行的人。正是他们不屈不挠的坚守与拓殖,才使这片浸润了过多苦涩的土地变得越发的坚强,越发的柔韧,越发自强不息。它与我前些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黄河咒》里描写的那个金家庄,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所有的人都是黄河的子民,都是入海口新生土地的开拓者。每个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土地情结。

1993年夏天,我去北京沙滩拜访一位年届耄耋的庆云县籍的长者。老人撂下《惠施思想及先秦名学》的著述,专门给我讲述了庆云县名的来历。告诉我们,关于“卿云”两个字,《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困,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在古人看来,卿云即是祥瑞之喜的象征。“卿云烂兮,宝乙缦缦兮”的祥瑞之兆,预示着卿云灿烂,萦回缭绕。圣明哲人的光辉如同日月,有了他的照耀,大地就会阳光普照、万里光明。这与其说是舜帝的歌唱,毋宁说是万民的心声和愿望。尤其是在知道了《卿云歌》曾经被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歌之后,总觉得“卿云”二字寄托了一种关好理想的意境。从这个角度讲,“庆云”和“卿云”在词性上是一致的。

庆云县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也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它1924年就有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26年建立党的组织。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庆云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庆云县的行政区划先后在山东、河北、天津之间变动过五次,每次变动都给这块土地带来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击与伤害。但就人们的勤劳、勇敢、善良和积极向上来说,却是亘古不变的。这里的生民贫穷却不消极,卑贱却不失自尊自爱,压抑却富于张扬向上精神,偏远却识大局、顾大体,始终以江山社稷为重。不管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紧张关头还是在自然灾害疯狂肆虐的时刻,抑或什么其他度外的艰难困苦,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总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极致人生,成就着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位生者的光彩照人,写下最为壮丽的篇章。

这样的环境容易让人动情,让人觉醒,让人产生创作冲动,甚至是总想把自己抛向某一个所在的激动;即使是不期而至的伤感抑或痛心,也会时不时地拨动内心深处最易让人伤感流泪的那根柔肠。或许这样的感觉就是文学创作的酵母或者叫做诱因。有了这样的情愫,许多日常生活中故事的细枝末节就被作为素材激活了。

由于《卿云歌》曾经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歌在中华大地上传唱过,让我想到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平心而论,这首作为新中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唱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它的号召力、凝聚力、感召力,它的动人心魄,它的义无反顾,都足以让所有有良知的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发愤图强,“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哪怕是赴汤蹈火,也甘之如饴,在所不辞!它比之于中华民国的国歌《卿云歌》,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空想与向往,而是立足中华大地上的大声疾呼与呐喊,搏杀与进击!作为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应当像敬重自己的国家、国旗一样,从内心深处敬重国歌,高扬起爱国主义的旗帜,“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一个县的范围内如何弘扬国歌精神?这是我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反复考虑的一点。更何况,庆云县志里记载,发生在1934年春天里的马颊河农民暴动失败、17名共产党人被反动当局押解天津的时候,就是高唱着法国的《马赛曲》慷慨赴难的。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特别是建国前夕被定为国歌之后,对它的歌唱就升华成一种国家的、民族的行为了。国歌精神实在应当成为中国大地上任何一个行政区域所必须例行的个人的、团体的行为。基于这种考虑,小说中不少章节穿插了与国歌有关的一些情节。当人们唱起国歌的时候的那种激动与自豪,实在应该成为国民的自觉。

小说里的芦花寨和芦花寨里的那些人,是我虚构的一个支点,其余的故事,不少用了真地名、真人名、真事件,毕竟写的是庆云的故事。在重大事件的铺排、时间事件的取舍上,基本是按照史实的线条推进的。人性的高尚常常体现在最底层的“草根”当中,庆云县父老乡亲中许多优秀品质是激励我完成这部作品的原动力,我在作品中也试图努力地把他们当中的那种比金子还要金贵的东西体现出来,同时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叙述,把庆云县近百年的历史脉络带一带。能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不敢保证。庆云人有一句俗话:玩戏法的瞒不过敲铴锣的。2010年夏天,庆云县一个村子里的一位86岁的老人患了绝症,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让儿子给我捎信,要见我一面。我去了。老人握着我的手说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破“四旧”那年,他把准备烧毁的一些文物装在一个箱子里埋在了地下,让我组织人替他挖掘或保管一下。我不知道老人说的文物是什么,但这件事却这让我想到了文学创作。人民群众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是蕴藏了大量真金白银的,作家的写作对于他们的实践,常常是挂一漏万。我期待着他们的指导。

王树理  2013年7月于济南

书评(媒体评论)

树理先生的小说,根植于黄河沃土,发力深长,蓬勃健旺,催人泪下,感人肺腑。我每一次捧读,都在深刻忘我的沉浸中受到强烈震撼。这是真实的力量,也是一个作家的力量。他的这部长篇小说,使他的创作增添了更为丰厚的积累,抵达了另一个全新的境界……——张炜,当代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造物的昌明给这块土地带来甘甜与富庶,也带来了王树理这本厚重的小说,他泥一身水一身,从土地和民族的深处拔起,挟着历史的风雨,人间的疾苦,作家的悲悯,是近代中国农村的一幅真实画卷,故事生动,人物鲜明,令读者扼腕沉思。——叶梅,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民族文学》总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卿云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树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42763
开本 16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13-06-01
首版时间 2013-06-01
印刷时间 2013-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3249009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4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7: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