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红所著的《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拟以“子孙违犯教令”条款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家庭伦理思想到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该条款的立法沿革和司法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地揭示此一条款及其所代表的家族主义法律精神、所涵摄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史原貌。
图书 |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孙家红所著的《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拟以“子孙违犯教令”条款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从家庭伦理思想到法律制度的演变,以及该条款的立法沿革和司法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力图全面地揭示此一条款及其所代表的家族主义法律精神、所涵摄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史原貌。 内容推荐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简介:在晚清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华法律艰难开启了法律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法律改革逐渐深入,在起草制定新刑律过程中,围绕“子孙违犯教令”等条款的存废问题,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法律讨论。百余年后,回眸视之,其间成败利钝,颇值玩味。孙家红所著的《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尝试以“微观法史学”的崭新视角,围绕“子孙违犯教令”条款及其所涉权利义务关系、立法司法实践,进行全方位解读,追溯其文本沿革,探究其司法观念,深度分析该条款在中华旧律体系下的丰富表现,希望能对传统中华法系多一份同情之理解,为未来中国相关法律问题之解决提供历史鉴戒,并从学科方法论上进行反省,但愿能为中国法史学研究开辟一条蹊径。 目录 绪论 东风吹梦到长安/1 上篇“子孙违犯教令”:思想和制度之间 第一章 从家庭伦理到“子孙违犯教令”/13 第一节 先秦诸子有关家庭伦理(孝道)思想的趋同与异致/13 第二节 “教令”入律34第二章唐律中的“子孙违犯教令”/56 第一节 “子孙违犯教令”与不孝罪的区别和联系/56 第二节 “教令权”与罗马法中家父权的比较/87 下篇 “子孙违犯教令”:立法与司法之维 第三章 立法扩张——以明清律为中心/109 第一节 明律对唐律的继承和改易/111 第二节 清律“子孙违犯教令”条款的扩张/126 第四章 司法之境——以清代案例材料为中心/161 第一节 先教后诛:地方自理“子孙违犯教令”案件/165 第二节 情罪允协:“刑案汇编”中的“子孙违犯教令”案件/202 第三节 秋审衡情:“秋审汇案”中的“子孙违犯教令”案件/220 结论234 附论 微观法史学刍议:一项主要针对中国法史学的思考和讨论/237 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史学?/237 二 “微观法史学”如何可能?/255 征引刑案/268 征引文献/281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孙家红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9744062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8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36 |
出版时间 | 2013-07-01 |
首版时间 | 2013-07-01 |
印刷时间 | 2013-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34 |
CIP核字 | 2013136806 |
中图分类号 | D929.5 |
丛书名 | |
印张 | 18.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8 |
宽 | 166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