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鲁迅九讲/而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尽管鲁迅早有遗嘱:“忘记我”,但在今年他逝世七十周年时,仍有许多民间纪念活动。《鲁迅九讲》是作者钱理群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的整理稿,是一部普及性的著作。当然,也有作者新的研究心得。作者尝试着和不同的对象——中学生、大学生、电大自学者,青年志愿者谈鲁迅,并试图展现作为思想家、杂文家、艺术家、小说家、散文家的鲁迅的方方面面。作者强调:“鲁迅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但他又是和我们、大多数中国人不一样的,特别,因而稀有的人。我们因此需要他。”

内容推荐

《鲁迅九讲》由钱理群著,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分别为“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讲鲁迅.这正是我退休后接触得最多的三个群体。讲给中学生和大学生听的两篇,是在我近年为高中学生开设的鲁迅作品选修课的讲稿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又有新的发挥。给青年志愿者讲鲁迅,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记得我的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心灵的探寻》初版本的扉页里,有这样一段话:“鲁迅的真正知音必在中国当代青年中产生”,这是我的一个基本信念,我并且因此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为“做沟通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

《鲁迅九讲》的第二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别论及作为思想家、杂文家、艺术家、小说家、散文家的鲁迅,这是对鲁迅的一个全方位的观照,希望提供给听众一个立体化的鲁迅形象。而重点在讲述鲁迅的特异之处,其中有我自己的一些心得。

最后一篇,讲“鲁迅的意义”,是几乎每一次讲学,听众都会提出的问题,于是就谈了我的一些看法,也总是引起热烈的讨论:或赞成,或质疑,或提出补充。

目录

第一讲 鲁迅是谁——和中学生谈鲁迅

第二讲 作为人之子与人之父的鲁迅——和大学生谈鲁迅

第三讲 和青年志愿者谈鲁迅

第四讲 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

第五讲 鲁迅杂文的言说环境、方式与命运

第六讲 作为艺术家的鲁迅

第七讲 鲁迅的小说——以《在酒楼上》、《孤独者》为例

第八讲 作为散文家的鲁迅

第九讲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

后记

试读章节

猫头鹰

请看这张图片:这是鲁迅手绘的“猫头鹰”,也可以说是鲁迅的自画像。鲁迅的朋友回忆说:“他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作猫头鹰”。

猫头鹰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首先,它在不同民族文化体系里,有不同的意义。在古希腊,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雅典城徽就是猫头鹰。但在中国,它却是不祥之物,有点像是乌鸦。在中国人看来,猫头鹰习性古怪:总是在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使睡着,也睁开一只眼,发出怪叫,难免使人惊悚,如鲁迅所说,它发出的是“恶声”。

但恰恰是这样的猫头鹰,引起了鲁迅的共鸣。鲁迅说,中国是一个喜好吉祥,欢迎喜鹊,忌讳恶兆,讨厌乌鸦、猫头鹰之类不祥之物的国家,从来就有粉饰太平,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或许正因为如此,鲁迅就偏要当一回让人讨厌的猫头鹰。他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就是要像猫头鹰那样,即使睡着,也要“睁了眼看”。孩子一出生,当他睁开眼时,就看见这个世界了。但对于世界,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闭了眼睛”,再大的灾难、痛苦、不幸,一闭上眼睛,就什么都没有了:无问题,无缺陷,无不太平,也就无解决,无改革,无反抗。正是这“六无”掩盖了人世间多少不平事,多少血和泪!社会也因此停滞不前。只有鲁迅呼唤人们要“睁了眼看”。同学们应该记得,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段话: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猫头鹰是生活在黑暗中的,鲁迅也习惯于夜间写作。他像猫头鹰那样,有“会看夜的眼睛,会听夜的耳朵”,“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于是,他看到了在“光天化日”之下,“高墙后面,大厦中间,深闺里,黑狱里,客室里,秘密机关里”,弥漫着的“惊人的真的大黑暗”。他勇敢地揭露这大黑暗,发出愤怒的反抗的声音,有人因此惊醒,有人为此痛恨,因为搅乱了他们的美梦。

猫头鹰的第二个特点是“冷”,所谓“凝然冷坐,不言不笑”.鲁迅给人的第一个印象,也往往是冷。诗人殷夫第一次见鲁迅,第二天给鲁迅写了一封信,说很后悔和鲁迅相见,因为他的话多,鲁迅的话少,“又冷”,“好像受了威压似的”。我们读鲁迅的著作,也会觉得很“冷”。因此有人说,鲁迅的作品,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还是冷。鲁迅回应说,我只是把我心里所感受到的冷说出一小部分,你们就觉得冷得受不了了;有一天,我把我内心最冷峻、最冷酷的方面都说出来,那时候,如果还有一个人仍愿意听我讲,那么,那个人才是我的真正的朋友。这样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冷酷,冷峻面对人生的“猫头鹰”鲁迅,和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被叫做“胡羊尾巴”的热情、活泼的鲁迅,好像有些矛盾,其实是构成了鲁迅内心世界的两个方面的。

这就使我们想起了鲁迅《故事新编》里的小说《铸剑》所描写的那把著名的剑。

这是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有一天,楚王的王妃因为抱了一回铁柱而受孕生下一块铁,楚王命令当时最有名的工匠莫邪将其铸成铁剑,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整三年的精神……

“当最末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用井华水慢慢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地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这“正像两条冰”的剑,恰恰是几千度高温“烈火”锻炼而成:它本体“通红”,经过冰水的浇淋,才转成“纯青,透明”。这里,“冰”与“火”,“红”与“青”,“冷”与“热”,都是最极端的,最不能相容的,却统一于“剑”之一身。而这剑,就是鲁迅的化身。

鲁迅就是这把烈火淬成的冰也似的剑。

P8-P10

后记

这本书是计划外的产物。——这是我多年形成的习惯:每年第一个早晨,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写一段日记,总结过去的一年的“十件大事”,同时规划今年要做的事,主要是要写什么文章,出什么书。到年终再来回顾时,常常发现这些计划,很少完全实现的,能够完成一半以上,就算不错,但有时也有超额完成的,这本书就是。

今年是鲁迅逝世七十周年,这我是知道的。记得我在《远行以后》这本书里,就谈到鲁迅逝世以后,每年都有纪念,要写纪念文章,成了人们的负担,有一位老人就自嘲说:“平时毫不研究,偏偏成为纪念文写作专家,死者有知,鲁迅是会蹙额的吧。”1949年以后,这样的纪念就成了官方的行为,记得五六十年代,每年的纪念日《人民日报》都是要发社论的,前几年我曾请一位年轻朋友为我从《人民日报》网上下载了这些纪念性社论,准备做专门研究,不过至今文章还没有写出来。但我又注意到,近年来这样的官方纪念的热情减了不少,今年也看不出有纪念的迹象。倒是年初就接到好几个学术会议的邀请书,我因为没有新的研究,就也都推辞了。而且今年也没有进行新的研究的计划:一则有好几本书等着整理,二则前几年连续写了好几本关于鲁迅的书,今年大家都忙着纪念,我正应该冷一冷,为进一步研究做点准备。

但不料从年初开始,就不断有朋友约请我给年轻人——中学生、大学生、电大自学者、青年志愿者,以及中学青年教师讲鲁迅。我可以拒绝学术会议的约请,但却很难拒绝这样的邀请——只要有年轻人愿意听,我就不能不讲,这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我内在生命的要求。但又没有新的研究,就只能利用原来的研究成果;又总得要有些新意,于是就将我的一些尚未成文的新的思考,写了进去;同时吸取了一些学术界的新的研究成果。总之,每次演讲,都是煞费苦心,不敢有丝毫怠懈,而且都是写好详细讲稿的:我害怕因为准备不足,让我的年轻听众失望。每次讲完,约请者都希望留下讲稿,也总有报刊来约稿,于是又花不少时间,正式整理成文。这样积累下来,就有了四篇文章,这可以说是意外的收获。于是,在7月15日的早晨,又突发异想——这又是我近年形成的一个新习惯:每天早醒二三十分钟,躺在床上,浮想联翩,会产生许多新主意、新计划。这回的计划是:在已成文章的基础上,整理、补写三篇,再从原先的旧稿中选出两篇,正好编成一本《鲁迅九讲》。而且想到就干,7月17日那天,就在得后兄的推荐下,与萧振鸣先生商定,将此书列入他主编的《而已丛书》之中。一部计划外的书,就这样产生了。这是一本学术普及著作,而非专门的研究著作;某些内容不免和我的相关学术著作重复,还有《鲁迅的小说》和《作为散文家的鲁迅》两篇旧作,这都是要请读者原谅的;其中利用了有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除在有关部分已有说明,这里再一次表示我的感谢。

编成“九讲”,是想形成某种结构。因此,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分别为“中学生”、“大学生”和“青年志愿者”讲鲁迅.这正是我退休后接触得最多的三个群体。讲给中学生和大学生听的两篇,是在我近年为高中学生开设的鲁迅作品选修课的讲稿基础上整理出来的,又有新的发挥。给青年志愿者讲鲁迅,是我的一个新的尝试。记得我的第一部鲁迅研究专著《心灵的探寻》初版本的扉页里,有这样一段话:“鲁迅的真正知音必在中国当代青年中产生”,这是我的一个基本信念,我并且因此将自己的研究定位为“做沟通鲁迅与当代青年的桥梁”。而在我看来,“青年志愿者”正是当代青年中有理想、最具活力的部分,他们是最有可能接受鲁迅,成为鲁迅的知音的。我给他们讲鲁迅,就是要为他们所投身的新农村建设事业提供精神资源,这同时也是一次“鲁迅走向当代青年,当代社会生活”的试验。我的文章在青年志愿者的刊物和网站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据说晏阳初乡村建设人才培训中心还将此文作为培训教材.当我看到自己的研究再一次发挥了“桥梁”的作用,是感到特别欣慰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别论及作为思想家、杂文家、艺术家、小说家、散文家的鲁迅,这是对鲁迅的一个全方位的观照,希望提供给听众一个立体化的鲁迅形象。而重点在讲述鲁迅的特异之处,其中有我自己的一些心得。而“作为艺术家的鲁迅”这样的题目,过去很少有人集中地讲,我自己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自然也讲不清楚,这次作专题演讲,是希望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深入研究的兴趣。

最后一篇,讲“鲁迅的意义”,是几乎每一次讲学,听众都会提出的问题,于是就谈了我的一些看法,也总是引起热烈的讨论:或赞成,或质疑,或提出补充,这都是我所期待的。不知印成书,读者会有什么反应?

2006年8月30日匆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鲁迅九讲/而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理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446239
开本 16开
页数 235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6
出版时间 2010-07-01
首版时间 2010-07-01
印刷时间 2010-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10.96-53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31
15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