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悟性的提升
内容
试读章节

从所谓的“宗教”观点来看,这里面找不出什么意义,或者说,从那个观点来看,这则问答中没有虔诚、信仰、恩宠、爱等。如此则禅的宗教性在何处?这个问题我并不想在此处讨论。我只希望说明,佛教(包括禅宗以及佛教所有的其他宗派)具有一套不同的表达方式,使它的追随者依据他们的心理,以及他们的思考与感觉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精神体验。

现在我们要看看第三句和第四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什么是“心”、“性”、“佛”?

“心”并不是指我们日常行思考作用的心、依照逻辑定律思考的心、或心理学家所描绘的那种有种种感觉、情感的心,而是在所有这些情感与思想之下作为其基础的心。这个心是cittamatra(唯心)——作为《楞伽经》之主题的那个心。这个心也称之为“性”、“真如”(svabhava),是作为一切基础的东西。心可以说是当我们在心理上对思想与感觉的主体向深处挖掘时,最后到达的底层,而“性”则是我们的本体(ontological)认识所能够认识的界域。本体认识的界域亦是心理认识的界域,反之亦然;因为当我们到达其一,就发现我们也在另一之中。两者只是起点不同;其一向内,其二向外,而最后却会到达相同点。当我们见到了心,就见到了性;当我们领悟了性,也就领悟了心;它们是同一的。

那彻悟心的人,他的每一个举动都与性完美相合,这样的人就是佛——“觉悟者”。佛乃是性的人身表现。如此我们可以说,性、心、佛只不过是不同的表示法,当我们从不同的立场来指明这同一件事情时,我们就用了不同的名词。而禅宗在它四句话里所表明的理想,乃是直接去抓住真如,而不要用任何智性、德行、仪式或其他作为媒介。

对于真如的这种直接掌握乃是般若的觉悟(般若可译之为trascendental wisdom,超越智慧)。已经觉醒或到达的般若,即是般若波罗蜜多。这个超越智慧可以将我们关于精神生活的一切疑问尽行解答。因此,智慧并非我们一般所知道的智性,它超越了一切的思辨。它不是分析性的推理,它不是一步一步推论的,它超越矛盾冲突与相互对立的深谷。因此波罗蜜多意为“到彼岸”。

由于般若觉悟是越过智性的死巷,因此它是一种意志的行为。然而由于它是见性功夫,因此有着智性成分。般若既是意志又是直观。这乃是何以禅宗与意志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的原因。断然斩却无明与分别,不是容易的事;除非穷尽意志之力,永不可能达到。将伸出在深渊之上的唯一枝条——智性——放手,任自己堕人自己认为的无底深渊——这对一个欲探心之深度的人岂不需极大的努力才能做到?当有人在桥上向一个禅僧问禅河之深度时,他立刻抓住发问的人要丢到湍流之中——倘若不是有人匆忙为他求情。这位禅僧所要做的是叫发问者自己投进去,用他自己的尺去测量它的深度。扑跃是得自己去做的;他人所能提供的一切帮助,乃是让当事者认识这种帮助的无用。从这方面来说,禅是粗厉而无情的,至少从表面上看来是如此。

这个要把人丢到河里去的禅僧是临济的一个弟子(定上座),而临济则是中国唐朝最伟大的一位禅师。这位禅僧在还没有领悟禅的道理时,曾问临济什么是佛教的最终真理,临济从他的座位上走下来,抓着这个和尚的脖子,叫道:“你说!你说!”这个刚刚学禅的和尚在被临济抓住脖子猛力摇撼,并叫他快说之际,会何等困惑啊!他要听临济“说”,不是他“说”。他从没有想象到他的师父会如此“直接”,而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他站在那里好像失魂了一般。由于其他和尚的提醒,他才给禅师行礼,而这时他才突然领悟到经典的意义以及“说”的意义。即使你所得到的是一个知性的解释,对这个解释的领悟也是内在的成长,而不是外在的添加。禅的领悟便是如此。因之整个禅宗的基本就是在指向内在体验的自我成熟。那些习惯于智性训练,或道德说服,或虔诚的仪式的人,会觉得禅宗中有某些特异之处,是违反他们期望的。但这正是禅在整个宗教历史中独特的地方。自从马祖道一与石头希迁在唐代把禅宗的特点充分建立起来后,禅宗就一直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其基本的观念是进入事物的本身之内,从而了解它。为了解一件事物,我们一般所做的,是从外面去描绘它,是从客观的立场去论说它,如哲学家所为,并且尽可能从各种观察角度去运用这种方法,只是不用内在的同化合一。客观方法是智性的方法,在实用方面是有其必要的。但我们不可忘记,另有一种唯一的方法,可以使我们得到有效而充分满足的领悟。这个方法就是禅宗的方法。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禅宗了解佛教的方法。禅宗是佛教的一个派别,除了大乘佛教所一般接受的哲学之外,并没有特别的哲学。使得禅如此特殊的是它的方法,这是禅对于生命与真理的态度必然生长出来的果实。

P36-39

目录

第一章 佛教中的禅宗

第二章 禅佛教

第三章 禅体验的解释

第四章 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

第五章 禅:答胡适博士

第六章 问答

第七章 禅的自然观

内容推荐

《悟性的提升》是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战乱时期隐居所写,是对禅的修行最好的阐释。虽然他不是佛教任何支派的教士,但在日本每一个寺庙中,他都受到了僧侣们的尊敬。

铃木大拙对于精神事物的知识是直接而深刻的。当他谈到高阶层的意识时,他是以一个“住”于其中的人而发言的,同时对于那些进入他的心灵领域者来说,他更是一个寻求智性象征以便描绘那“超乎智性”的觉醒领域之状况的人。

《悟性的提升》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编辑推荐

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编写的这本《悟性的提升》最好地阐释了禅的修行。

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佛教中的禅宗;禅佛教;禅体验的解释;佛教哲学中的理性与直观;禅:答胡适博士;问答;禅的自然观。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悟性的提升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铃木大拙
译者 孟祥森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41045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0
出版时间 2013-03-01
首版时间 2013-03-01
印刷时间 2013-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9
16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1: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