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陈恩凤传/九三学社人物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陈恩凤,我国著名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长期从事土壤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土壤地理、土壤改良和土壤肥力方面有重要贡献。提出以水肥为中心改良盐碱土的综合措施。对土壤肥力与酶活性关系,有机肥的改土作用,深耕的适宜深度及将土壤微团聚体组成作为评价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的综合指标等做了深入研究。曾任沈阳农学院院长。

《陈恩凤传》是“九三学社人物丛书”之一,由王琦、李严冬编著。主要内容包括:求索、跋涉、耕耘、赤诚、至仁、陈恩凤著作年表、我的简历材料、陈恩凤书信选、陈恩凤子女纪念文章等。

内容推荐

王琦、李严冬编著的《陈恩凤传》的出版,是沈阳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读了《陈恩凤传》这部传记,又一次勾起了我们对陈恩凤先生的不尽思念。传记书稿中那些精心拣拾的陈恩凤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片断,让我们能够较为完整、连续地了解陈恩凤先生人生的历程;陈恩凤先生这样一个杰出的个体生命的修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了那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深切地洞悉了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沈阳农业大学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坎坷、经历中的多灾多难。在曲折与困难面前,老一代沈阳农业大学人从来没有动摇过理想与信念,他们迎着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奋勇向前!正是他们的所为,才有了今天沈阳农大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求索

第二章 跋涉

第三章 耕耘

第四章 赤诚

第五章 至仁

附录1 陈恩凤著作年表(陈恩凤整理)

附录2 我的简历材料

附录3 陈恩凤书信选

附录4 陈恩凤子女纪念文章

附录5 陈锡平复王琦同志函

附录6 从夏坝黄桷树到江湾五角场——64年前的往事

附录7 在纪念陈恩凤百年诞辰会上的讲话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共产党人情怀

一 亲共分子陈恩凤

还是在上海复旦任农艺系主任的时候,复旦农艺系发生的“谷风事件”里,陈恩凤就以正义凛然受到师生的敬重,同时也被特务列为亲共分子。

1946年1月,中国地矿专家张莘夫等人在东北同苏军洽谈煤矿接收时,被不明身份的人杀害,由此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反苏运动。这场运动以青年学生的大游行为主体,短时间内遍及大半个中国。复旦农学院也有些同学参加了反苏游行。当时学校进步社团《谷风社》写文章揭露反苏阴谋。一些特务学生揪住《谷风社》负责人农艺系学生庄明三,令其到校门前旗杆下罚跪。这种暴行引起了进步同学的愤怒。复旦大学的洪琛教授出面干涉,特务学生居然向洪琛教授扔石头。这时候,陈恩凤教授站了出来。他凛然站在洪琛和庄明三前面,斥责施暴学生,他也遭袭击。事件在校园和当时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得特务学生在复旦的活动有所收敛。

到1948年底,复旦农学院学生中地下党员增加到7人。党员袁识先是农艺系1947年的毕业生。因为工作需要,地下党要求他设法留在复旦工作。他找到系主任陈恩凤,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陈恩凤很赏识这位学生的才干,把他安排在农学院农场工作。陈恩凤在自传里写道:当时“我知道如何保护进步学生不受迫害,在农学院学生中除有几名先已离校被除名外,其他没有受除名处分的,1948年国民党反动派准备逃往台湾,我劝阻一些学生留在大陆”。

袁识先和陈恩凤再一次见面是在上海军管负责人来接管复旦的那一天。陈恩凤等复旦各系知名教授和系主任等待上海军管负责人来接管学校。袁识先以联络员身份陪同军代表李正文走进接管大厅。袁识先特别走到陈恩凤教授面前,向陈教授深鞠一躬。他说没有陈老师的保护和留用,他在复旦的工作不可能开展得如此顺利。

1949年初,陈恩凤加入亲近中共的九三学社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两大武装斗争时期,国民党的封建统治还有相当的势力,不允许反对它们的异党生存”。特别是因为九三学社与中国共产党具有共同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张,尚在弱小和秘密活动中的九三学社的成员和活动也都是地下的。

二 新中国的“中共地下党员”

陈恩凤是新中国的中共地下党员。这段“地下党员”历程竟有18年。

陈恩凤在自传中写道:“1955年末申请入党。……1958年11月对我的入党问题,经过土壤农化系支部审查,由梁秋、陈维新介绍,已经定了日期,举行支部大会进行讨论。就在会议前两天,市委统战部于戈副部长问我,为了帮助组织推进民主党派工作,可否推迟入党,当即同意。直到1961年11月改由张克威、梁秋介绍,在市委统战部宣誓,被批准为秘密党员。以后到1979年9月公开组织生活。”

陈恩凤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申请的1955年,新中国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这一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了要在大约几十年内在经济上赶上或者超过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设想,并一致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接着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也在这一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万隆)会议。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回国,新中国的核工业开始创建。这一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韩国的3.2倍,日本的1.1倍。

当时的沈阳农学院也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学校按照中央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和“学少一点、学好一点”的教学原则,纠正禁锢学术思想的偏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开始纠正在学习苏联经验时某些机械照搬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做法。在教学时间安排上,给了师生以更多的自主空间,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1955年2月沈阳农学院召开了第二届党员大会。为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大会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要面向教学的口号”。党总支书记梁秋在会上做了《团结全党、面向教学》的报告。科研工作也以过去的自选松散式研究向规划合作研究过渡。1954年起,陈恩凤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的研究员。他把农学院和林土所的教学科研结合在一起建立了新的课题。土壤农化系从1953年开始为国营农场管理局完成了“九三”农场4万公顷的土地评测,二龙山农场2.7万公顷、平罗堡农业机械站3万公顷的土地评测与规划,又参加了东北土壤研究所对热河省中部的土壤评测,黑土、砂土、碱土区调查与评测工作及整个东北地区的土壤调查工作。同时大豆饼肥在土壤中转化问题及土壤肥力测定的肥料试验等研究项目也取得新的进展。

P184-187

序言

《陈恩风传》的出版,是沈阳农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读了这部传记,又一次勾起了我们对陈恩凤先生的不尽思念。传记书稿中那些精心拣拾的陈恩凤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片断,让我们能够较为完整、连续地了解陈恩凤先生人生的历程;陈恩凤先生这样一个杰出的个体生命的修为,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知了那段刚刚过去的历史,深切地洞悉了我国教育事业,特别是沈阳农业大学发展过程中的艰难坎坷、经历中的多灾多难。在曲折与困难面前,老一代沈农人从来没有动摇过理想与信念,他们迎着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奋勇向前!正是他们的所为,才有了今天沈阳农大的发展。

1952年,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北迁,和因抗美援朝迁往哈尔滨的原沈阳农学院部分专业合并,在沈阳东陵重建沈阳农业大学的前身沈阳农学院。60年来,在沈阳东陵天柱山脚下,几代沈农人以其自身特有的忠诚、执著、智慧和勤奋,谱写了一首首壮美的诗篇。陈恩凤教授长期担任学校副院长、院长,为学校的创建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文化大革命”后的恢复重建,呕心沥血,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陈恩凤先生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教师业务培养要“少而精、学到手”等办学思想与治教理念,成为老一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启迪着我们,必将继续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这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对那些创业者的敬重油然而生;历史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懂得珍重,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历史使命,每一代人都要自觉地承担!

陈恩凤先生是著名的土壤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有幸成为陈老师的学生,是在38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青年。“著名土壤学家、一级教授”等非公开场合的介绍让我们为有陈恩凤教授这样的老师激动不已,而对他“反动学术权威”的批判更让我们心中布满不解,感受着“美好”中的“缺憾”。即使是在那些岁月,陈老师也从没有放弃对土壤科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他教导我们要坚信土壤学是科学、一定能够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他终生奋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深邃的学术思想、丰硕的科研成果、鲜明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影响广泛:作为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师,他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陈恩凤教授是我校最杰出、最长寿的师长之一。和其他老一辈知识分子一样,他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献身科学、勤奋工作,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他高风亮节、严于律己、宽厚待人、严谨务实的品格和果敢硬朗的作风,在90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始终如一。他老人家言传身教,让我们初懂如何做学问、做事和做人并在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努力实践。他老人家留下的精神财富,使聆听过他老人家教诲的我们这一代人受用终生,作为特有的沈农品格,应该得到发扬光大、薪火相传。

斗转星移,岁月如歌。进入21世纪,当年创建沈阳农大的师长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他们写就的历史将长久地影响、温暖这所大学。此时此刻,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有过他们是沈阳农业大学的幸运。

正因为如此,这本传记的作者真的是做了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为完成本书稿的写作,她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几乎采访了所有能采访的重要历史事件的知情人,广泛地收集素材,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她用默默的辛劳把自己对文化寻根的理性追求变成文字,为我们回望学校历史传统、找寻积淀一代又一代沈农人内心的精神精华开拓出一条捷径。她之所以着墨于往事,是因为她懂得今天的沈农人更需要知道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才能更加积极努力地创造明天。

时代在前进,沈农也在发展。回眸历史,尊重历史,是要很好地总结过去,通过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凝聚一代又一代人朝向科学发展的目标迈进。当我们珍视、敬重老一辈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时候,一个更为美好的精神与文化氛围正在沈农校园里悄然勃发,而这正是对陈恩凤教授等老一辈的最好纪念。

张玉龙

2011年9月17日于沈阳农业大学

后记

能为陈恩凤写传记,是我们的荣幸!

从收集资料开始,到书稿付梓,用了近3年。那个曾在我们眼里并不特别熟悉的老人,随着资料的积累和采访的深入让人倍感亲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如果读者看了这部传记没能有些许感动,那一定是作者没能写出陈先生的风采。

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和支持。接受采访、提供资料的人有:石金成、张尔平、彭健、张和平、李鸿鸣、冷绍哲、徐贵华、张玉龙、唐耀先、须湘成、陈维新、刘孝义、金耀青、谭成君、张继宏、王秋兵、韩晓日、依艳丽、汪景宽、关连珠、刘明达、张旭东、窦森、孙福军、周航、陆欣来、孙为华、张惠林、张宝环、王汝镛、谢群、尚广林、杨牧兰、王娟、陈光华、焦静娥、胡晓梅、王深、李晓安、安俊学、,李沫、张辉、刘丽娜、李启坤、韩艳君、杨思尧、张宜军、于洪飞、亓国、马迎杰、聂颖、赵书平、王乐成、陈珏、陈锡平、陈锡时、陈锡群、陈冲宇等。支持或参与采访和调研的有:赛树奇、赵书平、何常吉、王冰。提供帮助的还有:朱巍、董俊厚、杨奇、朱四光、雷庆国、李晟阳、韩晓东。沈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初国卿对校园寻根文化给予充分肯定并推荐了人物传记图书、编辑体例和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沈阳农业大学人事档案室、综合档案室;感谢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所给予的鼎立支持。

感谢九三学社辽宁省委的鼎立支持。

特别感谢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为本书做序。

感谢责任编辑许力、方晓喆的认真细致和辛劳。

人们常说,身边没有风景。王琦从毕业留校一直到退休都生活在沈阳农业大学,李严冬就出生在这所大学里。对这所大学的依赖和感恩,让我们在追踪建校之初就在里工作的人们的足迹中,感到骄傲和快乐。但愿读到这本书的人们能和我们有一样的体会。

因为学识所限,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作者

2011年9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陈恩凤传/九三学社人物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琦//李严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740790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0
出版时间 2012-09-01
首版时间 2012-09-01
印刷时间 201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3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