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差信徒》出版后,被广大都市男女热捧为2011年最温馨的睡前读物,反响强烈。延续第一部的写作风格,《时差信徒(Ⅱ给Z先生的又一封情书)(精)》的新看点:上一本没有收录的84封情书;众位媒体界大腕的联名推荐;20张全新彩色插画;以及,最大的亮点:67封来自Z先生的回信……
《时差信徒》与本书,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缺了谁都不完整。无论先出的是哪一本,另一本都应该被出版,让情书与回信彼此聚首,美好团圆。
喜欢《时差信徒》的你,希望你会继续怀着美妙的心情,读完《时差信徒(Ⅱ给Z先生的又一封情书)(精)》,让一切情感有始有终,让世界充满爱。
不隐藏,直接表达给爱的人,你我的枕边一定要放这本情书,享受被爱的感觉。
《时差信徒(Ⅱ给Z先生的又一封情书)(精)》由吉良所著,是发生在网络上的真实情书传情事件的第二部合集。
撰写情书的R先生,无论多么繁忙多么辛苦,也都每天坚持写一封情书,给他远在海外的恋人Z先生。由于情书的文字风趣幽默,涉及的主题又具有相当的亲和力,因此184封情书迅速在豆瓣、开心、人人、MSN、Google Reader、新浪微博等网站被大量粉丝疯狂转载传阅。
《时差信徒(Ⅱ给Z先生的又一封情书)(精)》不是一本小说,真实的情书自然有一个真实的收信人在等着阅读。本书除了收录因为篇幅限制没能纳入第一部的84封情书,更有67封来自Z先生的回信,让情书与回信彼此聚首,美好团圆,让一切情感有始有终,让世界充满爱。
柔情吻者
亲爱的Z先生:
从平安夜过渡到圣诞节的那个凌晨,跟我一起住的那个女孩子喝醉了。
她很可爱地醉的不省人事,我公主抱把她搬回房间,她喃喃地呓语着些什么,看不出表情是快乐还是悲伤。
然后我就静静地呆在她的旁边,心里在想:
原来酒精真的可以让人变得不大一样呢。
我很少喝酒,自然也就很少醉酒。
曾经有过一个笑起来很奇怪的叔叔,一直怂恿我说,人生总要有些晕晕的时候才舒服。
我就会耸耸肩回答他,似乎我的人生,向来都清醒得很呢。
头痛、呕吐、胃烧得难受、胡乱做着一些难以理解的疯狂行为……关于醉酒的一切,在我看来都不算美丽。
把自己弄得很丑,还连累周围的人也都尴尬地无辜受牵连。
这样到底有什么好?
于是我每次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很矜持地抓着一个杯子。
里面是酒精浓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红牛伏特加,我板着脸,似乎是懒得笑一样,从派对开始,把一杯薄酒喝到派对结束。
接着我就要手忙脚乱地,把这个朋友丢进出租车里,把那个朋友送回家中,给呕吐的他端茶送水,将乱脱衣服四处吻人的他拖回房间一拳打昏,还有喝得很开心就以为自己是秋名山车神的女生,开着车无比欢畅地在半夜的街头游窜,我就只能紧张地摇晃着陌生出租车司机的肩膀,四处去寻找她的踪迹。
全世界都在醉得一塌糊涂的时候,我仍然是清醒的。
到底是我在偷看着他们秘密藏在心里的另一个自己,还是他们联合起来在集体嘲笑我的顽固呢?
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没底。
后来我还是喝醉了。
在几个月前的一个很平凡的夜里。风不夭,月色也是闷的。
后来有人告诉我说,我喝醉的时候很温柔,跟每一个过来拥抱我的陌生人接吻。
吻到他们情不自禁地要落下泪来。我还会拍着他们的背,轻轻说别哭别哭,悲伤总会被遗忘。
于是有人就哭得越发汹涌,似乎心里关了禁闭的委屈,被突然宣布提前释放了一样。
我就继续吻他们。从男吻到女,从烟草味吻到胭脂香。
看起来倒像是他们醉了,我依然清醒得可怕。
我自己是不太记得这件事情的。听起别人说的时候,甚至还觉得对方玩笑开得有点扯。
嘴唇确实有微微脱皮的疼痛,我自嘲说是因为天气过分干燥的缘故。
还有从来没见过的人在MSN上跳出来,有着滴血认亲似的欣喜若狂。
昨天吻得真爽!下次什么时候再来一次?那人激动地用上了各种表情符号。
你是谁?
我格外诚恳地反问。
然后不动声色地把那滴猪血拨出碗去。
喝醉后变成柔情吻者的那个人,似乎应该是我,偏偏又不太像我。
平时的我,太紧绷,太倨傲,太喜爱伪装成我印象中的完美模样。
柔情吻者则像是我的相反面,会说好听的话,会挑动性感的舌头,从身到心一并去安慰别人。 最重要的是,他敢于做平时的我绝对做不出来的事。
偏偏又是我常在心里偷偷幻想的,那些事。
我竟然有点嫉妒起醉酒的我来。P6-8
亲爱的你:
在编辑告诉我《时差信徒:给Z先生的一封情书》这本书卖得不错,上市后短短几周时间内就安排加印等一系列好消息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真好。应该又会有许多人,愿意将他们心中的爱,传递给那些正确的人了吧。
这之后,编辑有些迷惑地看着我,像是在问:“难道你不该欣喜于你的薪酬又要增加了么?”
我便有些玩味地回敬给她讳莫如深的表情,隐约是在表示我半点也不迷惘的态度——
因为薪酬增加是在书的加印之后便会达成的“事实”。而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去表达自己原本就应表达的情感,那是一种值得期盼的“希望”。
达成事实只需接受,拥有希望才值得欣喜。
所以。在《时差信徒》出版不到半年,我们便又迎来了《时差信徒Ⅱ》。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典型的追逐商业利益的行为。正如受欢迎的日剧,会很快安排拍摄第二季以及电影版;大人气的漫画,就会临时修改原本的剧本框架,改成漫无止境地连栽、总也不完结的超长篇;销量高的饮料,总有不同的包装并且添加新鲜的口味,从低糖到无糖有时还会来个超浓厚版本一样。卖得不错的书,从商业战略角度上来说,很应该,并且非常理所当然,应该拥有续集。
事实上,我并不这么认为。
理由很简单,《时差信徒》与《时差信徒Ⅱ》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缺了谁都不完整。
无论先出的是哪一本,另一本都应该被出版,让情书们彼此聚首,美好团圆。
那么,对《时差信徒》表示喜欢的你,我也希望你会继续怀着美妙的心情,读完《时差信徒Ⅱ》,让一切情感有始有终,蔓延的永远是那些让人感动的DNA。
截至2010年8月26日。我所写完的“给Z先生的情书”,合计184封。
在决定收集成书的时候,由于考虑到使用纸张的质感以及实际成书的厚度的需求,只能被迫割舍掉其中的一部分,只在《时差信徒》中收录这总共184封情书中的100封。
中国人喜欢“十全十美”的整数概念,所以会选择100封,既是不想让书的厚度有如小型字典,也是出于一种尊重中国传统的美好祝愿。
然而这剩余没能被收录的84封情书,就我而言也是不能丢弃的珍贵文字。乘着《时差信徒》卖得不错的契机,在与编辑商量之后终于决定,不能让剩下的84封情书被冷落,它们所蕴含的情感也应受到与前100封情书一样的礼遇,以带给更多人温暖为目标,恳切地呈现于相信爱情珍视一切情感的人们眼前。
随着此次情书的补完,我还摘录了一部分“Z先生”的回信,附于书中,让情书与回信能有同一个平台共存,就情感的传递与回应而言,也同样显得完整。
之所以只能“摘录”回信,而不能像情书一样全部收录,是因为“情书”是一种理解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情感,并以“所有人的情感”为主题的温柔文字格式。而来自“Z先生”的回信,则更像是私人之间的蜜语甜言,难免会有莺语痴缠,出于和心,终归不便全部展示于人前。
对情感的呵护,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本能。
关于“Z先生”。
最近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便是“Z先生”的真身。
他并不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因为《时差信徒》不是小说,所以真实的情书自然有一个真实的收信人在等着阅读。然而他也并非是一个明星,他不在银幕上露脸,也不会发行有着大量歌迷捧场的演唱专辑,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生活在大洋彼岸的一个城市里,但也不算稀奇——正如北京人不会认为生活在北京有多稀奇一样,生活在纽约的“Z先生”,也觉得自己活得很普通,反倒是纽约人会认为北京是一个神秘的城市才对。
“Z先生”是一个生意人。有着所有生意人都拥有的经济头脑,却有着不是所有生意人都具备的天真情怀。所以他做生意有时会存在被欺骗的风险,可是“骗子”始终都没有出现,我有时会觉得“物以类聚”的道理是存在的,连跟他做生意的人都是一片纯真的心境——当然,我更多会用“运气好”来形容他做生意的经历。
没怎么被骗过的生意人“Z先生”,是不是在对待感情时也是同样的不存欺骗心理呢?——我不能做这样的判断,因为人类是不说谎就会死的生物,初衷美好的欺骗是让自己活得更好的必要养分。
不过“Z先生”最近过得不太妩一些无法抵抗的困难袭击了他和他的家庭。可他依然很乐观,用很无所谓的语气,将一切在别人看来,不管怎么理解都显得极其严重的事情,尽可能地轻描淡写。我知道,他是不想让更多人无谓地担心。担心却又帮不上忙,这种担心最难熬。
这么看起来,“Z先生”并不伟大也不超能,不会变身超人去弘扬正义,也不会操纵政界改变区域格局,他每天会勤奋工作,不愁吃穿,常常忧心生态环境,为地震灾民捐款,喜欢喝咖啡,有时间就出去旅行晒太阳——他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殊点,但也有着跟很多人很相似的共同点。
“Z先生”就是他自己,但他也可能是我们每一个心中的,一个对应着爱人的代号。
情书系列原本的计划,是会一直一直写下去的。
为什么如今只有184封,甚至连中国人所喜欢的整数,200,都没能凑到?
因为啊,“我”与“Z先生”,在“情书”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所阅读的现在,已经决定改用其他的形式,来跨越国界,超越时差,去传递更私密的,属于两个人的情感了。
大爱环绕世间,小爱私密独享。
美好的感情,本来就是应该像七巧板一样,有大有小,拼接在一起的。
那么各位亲爱的你,下次是不是也该让我了解到你们的情感呢?
写成情书,或者,直接说给我听。
无论哪一种方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不隐藏,直接表达给爱的人。
期待着更多人愿意共同去感动世界的我
在北京朋友餐厅初见吉良,席间与他话题涵盖:时尚、流行、文学、与科技,聊的十分畅快淋漓。之后得知他还是小说创作一把手之高人,着实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吉良的作品值得你酌磨细读,悠游其中,且具有激脑效果,老牛真诚推荐给您。
——牛尔(台湾美容教主)
《时差信徒》不仅是在空间上有时差的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似乎更像是一个人享受着想要创新又渴望怀旧的生活时差。无论你拥有怎样的情感,每天睡前看一封“给Z先生的情书”,都能得到一些心灵上的滋润和温暖。你我的枕边一定要放这本情书,享受被爱的感觉。——程敏(《时装 L'OFFICIEL》主编)
人生难脱一“情”,对爱人,家人,朋友及同事,大至国家。以“情”动人更是古往今来世间之精彩。当你难以齿口的时候,吉良先生的这本书便是你的益友了。在烦躁中静下心来读一读,你的生活便揭开温柔的一幕。
——柏克(瑞丽出版集团《男人风尚》主编)
很多年后,我们形容两个人的交往,可以这样形容,噢,他们iphone4时代之前认识的,还会写情书呢。不管是艳羡还是嘲笑,社交网络与信息化烟尘让我们眼睛过尽千帆嘴巴开尽莲花心底沧海桑田,而情书这门古老的手艺活儿,早已失传。吉良回来,传承情脉,感动再续!
——李孟夏(《周末画报》城市版总监)
Z先生到底是谁?之所以纠缠于这个问题,因为他实在是个幸运的人。于他而言,吉良先生的这184封温暖的情书,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体味亲密爱人超越时空的眷恋。我虽没有Z先生的这般幸运,却也从吉良的只言片语中感悟到超越情爱的对于人生的思考。
——郭伟宸(《型男志Men's JOKER》时尚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