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台湾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内容
编辑推荐

程朝云编写的这本《台湾史话》是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九个部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

  本书适合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

内容推荐

  《台湾史话》叙述了台湾地区自考古发现人类生活遗迹始,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止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自三国时期以来中国政府对于台湾的开发,台湾的政治建制、经济发展与贸易,大陆对台湾的移民拓垦,郑氏家族与刘铭传等对于台湾的经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割让台湾,日本的占领和殖民制度的建立以及对台湾人民的压迫与掠夺,台湾人民持续不断的反抗斗争,日本投降后台湾的光复,国民政府对台政策的得失,迁台人员与台湾土著的矛盾,等等。读后可以对台湾从史前到新中国建立前的开发、发展过程,台湾地区与大陆的关系有一个全面了解。在当今两岸交流频繁的情况下,对于普通读者及有关人员了解台湾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台湾史话》由程朝云编写。

目录

一 近代以前台湾的开发

 1 台湾的地理环境和早期开发

 2 清政府统一台湾与台湾的开发

二 鸦片战争以来台湾的外患

 1 台湾开港与外资进入

 2 台湾开港后的几次“外交”事件

 3 牡丹社事件和日本侵台

 4 法军的入侵

三 清政府治台策略调整和早期现代化建设

 1 清政府治台策略调整和台湾建省

 2 刘铭传与台湾的自强新政

四 乙未割台与台湾绅民的武装保台斗争

 1 甲午战争和乙未割台

 2 “台湾民主国”和台湾绅民的武装保台斗争

五 日本占领台湾后殖民统治秩序的建立

 1 总督专制制度的建立

 2 后藤新平与渐进同化政策

 3 内地延长主义

 4 地方行政的变迁

 5 警察保甲制度

六 殖民地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1 殖民地经济基础工程的建设

 2 日本资本和台湾糖业的发展

 3 蓬莱米的推广和米糖相克

 4 日据时期的贸易和两岸关系

 5 殖民地教育

七 日据时期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1 日据初期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

 2 雾社事件和台湾少数民族的抗日斗争

 3 日据时期台湾社会运动的开展

八 日据末期的经济统制政策与皇民化运动

 1 工业化的推行

 2 战时经济统制

 3 皇民化运动

九 台湾光复

 1 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的准备

 2 接收工作的进行

 3 消除日本殖民统治影响的各项措施

 4 一场悲剧的发生:二二八事件

 5 台湾改行省制和魏道明、陈诚主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对于台湾的少数民族,刘铭传继续进行“开山抚番”工作,并在总结前人“理番”经验基础上,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1880年5月,刘铭传在全台设抚垦总局,以林维源为总办,于各地设抚垦局和抚垦分局,积极展开抚垦工作。他命令各级官员对于“番民”要“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努力发展“番地”生产。为移风易俗、推行汉化,刘铭传还在土著民族居住区设置“番学堂”,亲自制订章程、编写歌谣,招收“番童”入学,提高土著居民的知识水平。刘铭传的抚垦工作,成效颇著,到1889年3月,刘铭传奏称:“全台生番,一律归化。” “抚番”工作有利于台湾的现代化,但在此过程中,也因对不肯受招抚的少数民族进行暴力镇压,而不免有流血事件发生。

发展近代工商业是洋务运动“求富”的重要内容。刘铭传来台后,积极进行经济建设,着力发展工商业。我国最早采用机器采煤的基隆煤矿,因在中法战争中被破坏而停产,刘铭传将其交由官商合办。1887年,成立煤务局,安装新购采煤机器,每日可产煤百吨。为解决基隆煤矿的经营不善以及资金短缺等问题,刘铭传曾试图引进外资,也曾计划将其交给民间资本经营,但因清政府反对煤矿由商人主办,最终都不得不放弃。基隆煤矿仍由官办,经营不善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到后来陷于半停顿状态。1886年,刘铭传在沪尾设立官办硫磺厂,以开采附近的、硫矿。次年,又设立官办机器锯木厂和煤油局,分别生产铁路枕木和煤油。为发展商业,促进贸易,1886年,商务局成立,先后向英、德购买威利、威定2艘旧轮作为商船。李彤恩等在新加坡主持的招商局,曾为修建铁路向华侨募集资金,根据当地华侨的建议,该局利用华侨招募商股30余万两,向英商购买斯美、驾时2艘轮船,成立轮船公司,航行于台湾和大陆各埠,并远航至新加坡、西贡、吕宋等地。1887年,刘铭传设立官脑总局,实行樟脑专卖,但因外商反对,1891年被迫撤销专卖。同年,设立硫磺总局,将各地所采硫磺集中于沪尾硫磺厂,加工后转售大陆各地,自1888年2月至1890年1月,年获纯利3000~4000两。除上述官营工商业外,台湾的民营工业在1880年代后期也开始出现。1888年,基隆商人开办华昌煤厂,用外洋机器制造煤砖;1891年,有商人引进外国造糖铁磨,供糖户试用;1893年,苗栗商人引进日本脑社生产樟脑,等等。工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台湾街市的繁荣,台北、基隆等主要城市迅速发展。台北更因巡抚长驻、经贸发达,成为实际上的政治、经济中心,刘铭传招揽商人出资兴建街道、装设电灯、引进自来水、建立大稻埕铁桥等,一系列的市政建设使台北逐步朝向现代化的大都市发展。

治台期间,刘铭传还进行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为增加财税收入而进行的“清赋”。台湾是移垦社会,在汉人移民开发台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而又复杂的土地制度。在汉人移民开发之前,台湾的土地——除少数民族所拥有的番地外——在土地所有形态上原为“官有地”,汉人移民要开垦土地,需要向官府取得开垦执照。一般能取得“垦照”的都是些有能力的汉人,称为“垦首”,他们在获得官方许可后,再招募众人开垦,开凿水圳,慢慢将旱地变成水田。由于向官府申请的土地面积一般都很大,垦首多将土地划分成数块,租给佃人开垦,垦佃须向垦首缴纳一定的地租,称为大租,垦首也被称为“大租户”。垦佃由于从事实际开垦,在垦成后较之一般佃户,对土地拥有更多的支配权。有些垦佃因承佃的土地面积较大,会将部分土地再租给其他佃农耕种,自佃农收取的地租即被称为“小租”,垦佃即被称为“小租户”。清代台湾因此形成一田二主,甚或一田多主的独特的土地制度。在刘铭传实行清赋改革之前,虽然官方仍习惯将垦首作为“业户”,并以其为征税对象,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大租户对土地的支配权越来越萎缩,仅能向小租户收取原先约定的租额;其他与土地有关的经营、处分等权,往往由小租户所有,小租户事实上成为“田主”。由于土地制度复杂,政府对田赋掌握不清,地主隐瞒不报以逃避赋税的情况大量存在。为增加财政收入,1886年5月,刘铭传奏请实行清赋,设清赋总局,会查保甲,清丈田地,历时两年,完成清丈工作,共清查出“隐田”400多万亩,每年增加税收49万两。同时,针对原来一田多主的情形,采用“减四留六”办法,即将原来的大租分成10份,大租户仍得6份,剩下4份交小租户,小租户可以向佃农收取大、小租。然后改以小租户为业主,“领单承粮”,即由小租户领取“丈单”(土地所有权状),并负责向政府缴纳税赋,所有钱粮都由小租户经手。清赋改革使台湾的土地制度转趋单纯,田赋负担也较为公平。但清赋工作前后只花了2年多时间,清丈田地有不够准确之处。加上在此过程中,刘铭传既因取消大租权而得罪了清政府一向倚重的台湾地方豪强,又因增税而不能得到小租户的好感。这种两面不讨好的困境,最终使刘铭传对台湾土地制度的改革不能彻底进行,并曾引起类似彰化地主施九缎率众包围县城抗税的“施九缎事件”,影响了刘铭传在台湾的政绩。

为了培养台湾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刘铭传还大力发展近代教育。1887年3月,在台北大稻埕创立西学堂,首期招生20余人,先后聘请洋教习2人、汉教习4人,除教授西洋学术外,还教授中国经史文字,使学生能学贯中西,成为通晓近代科学和外交事务的人才。1890年,又在大稻埕电报总局内,设立电报学堂一所,培养电信人才。另在少数民族地区,成立番学堂。

P49-52

序言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

《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

陈奎元

2011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台湾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中国史话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程朝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29533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1
出版时间 2012-06-01
首版时间 2012-06-01
印刷时间 201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1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8
丛书名 近代区域文化系列
印张 5.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35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