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街与道的宗教
内容
编辑推荐

《街与道的宗教》作者孙惠芳曾当过农民、工人、编辑,现为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小说集《孙惠芬的世界》、《伤痛城市》等。部分作品介译海外。现居大连。

《街与道的宗教》是其散文集。

内容推荐

《街与道的宗教》是孙惠芳的散文集。

《街与道的宗教》《东山岗》、《老宅》、《院子》、《后门》、《屋檐下的小道》、《前门》、《粪场》、《前街》、《场院》、《小夹地》、《南王庄》、《南甸子》、《坟地》等文章。

目录

东山岗

老宅

院子

后门

屋檐下的小道

前门

粪场

前街

场院

小夹地

南王庄

南甸子

小镇

制镜厂

坟地

我喜欢朴素的力量——与孙惠芬对话姜广平

试读章节

1966年,东山岗断壁前的庙堂轰然坍塌,当时只有五岁的我,还不能懂得,是人们自动毁掉它,更不能懂得驱使人们自动毁掉它那股力量,正是来自外边,来自山岗这条道通着的外边。值得庆幸的是,盛满了最巨大也最隆重的快乐的庙堂坍塌了,我童年的快乐却没有坍塌。只是它不再那么巨大、那么隆重了,它不是某种氛围和气势,也不需要人群的烘托,它一点点变成我一个人的事情了。它因为变成我一个人的事情,显得纤弱、单薄而绵长,如蜘蛛吐出来的丝线。它最大的好处,是每天都要来到我的心中,而不像死人的事,再热闹也不会经常发生。

它依然来自于东山岗这个地方,依然与山岗上那条道有关,它是以静默的方式出现的,这与庙堂前的热闹完全不同。它一点都不热闹,是静默的,是孤独地守护着的,是不能与别人分享的。它看上去是在等待,但一点都不熬人,似乎等待愈久,心底那股快乐愈是强劲。常常要在下半晌,太阳烧饼一样吊在了西天,那股快乐便渐渐从心底的某个部位脱颖而出。只要感觉到它脱颖而出,我便从家悄悄走出来。如果是冬天,就走过长长的院墙,如果是夏天,就从后门口窜出,走过短短的屋檐。不管前门后门,最后都要来到山岗下的土道,都要走上东山岗,在那里静静地眺望—— 、我在等待大哥。大哥在青堆子小镇上班,是当时山咀子在小镇上唯一的工人。知道大哥在沈阳读过两年技校,是小镇上无人不晓的汽车、拖拉机修理大拿,还是后来的事情。事实上,山咀子的威望之所以在十里八村那么响亮,就因为出了大哥这样有影响的人物。我等待大哥,盼望大哥下班,其实是愿意看到大哥骑自行车走进家门时,给奶奶、父亲、母亲及大嫂带来的欢喜。他们难以掩饰的欢喜,让我幼小的心灵,体会到了一种类似骄傲的情绪。那骄傲很像后来跟父亲到集上,了解到山咀子在外面的威望时,涌起在心底的骄傲。却又不完全相同,集市上人们对山咀子的高看,只存在在记忆里,不细想还好,越细想越觉得飘忽。而奶奶、父亲、母亲、大嫂看大哥走进家门时的样子,是那种生了根的,是那种不用细看,一瞥之间就能长出叶开出花的。

从对一个热闹场合的热衷,到独自的,对大哥下班回家的盼望,其实跟庙堂的坍塌毫无关系,这只是时间的巧合。在我六七岁的年龄,我已经懂得体会大人们的心情,我的快乐来自父母、大人们的快乐。大人们在一天的活干完之后,由一个让他们骄傲的人的回来而荡起的心底的快乐,不自觉间就影响了我。

大哥给他们带来快乐,是怎样积蓄着我心底里对大哥的盼望,这一点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站在越来越烧红了半边天的霞光里,远远地向着八里庄眺望。那里也有一个山岗,那个山岗不断地晃动着一些身影,那些身影都是慢慢悠悠的,如一头老牛。大哥不会是这样,大哥一出现,就如箭样飞快,因为大哥骑着自行车。那时候在我的老家,没有几个人有自行车。终于,大哥出现了。大哥的车子骑得很稳,但也能感到是箭一样的飞快。大哥迎着通红的霞光。霞光——是我在那样一个默默地盼望中永恒的景色,即使偶尔碰上阴雨天气,它也是那样明晃晃地映着我的眼睛。大哥迎着霞光向我骑来,穿过八里庄的小河套,越过河套边的土岗,向我站着的东山岗骑来。这时,当我发现大哥已向东山岗骑来,我会蓦地转过身,飞也似的冲下山岗,向家跑去。我的心跳到了嗓子眼,我满头满脸都鼓荡着因跑动而带起的风。我跑回家,却并不大喊大叫向大家报告消息,我深深喘息一会儿,而后缩在后门口。如果是冬天,就缩在院子里,在那里屏息敛气,再一次静静地等待。这一次的等待,有着玩味的意思,欣赏等待的意思。有时,大人们正忙,不会看到大哥的身影,但有一个声音,他们是无论如何都能听见的,那就是大哥放自行车时咔嚓的一声。那一刻一旦降临,我便挨个去看大人们的脸。这响脆的一声,是我后来听到的所有音乐合到一起,都无法达到的一种美妙。奶奶和父亲一样,性格外向,一瞬间,笑爬满了眉梢,而母亲和大嫂比较含蓄,没有表情,但干活的脚步却嗖嗖地快了起来,我的心底,顿时汪出了一罐蜜……

东山岗带给我盼望的快乐,一直持续到上小学一年级。后来,我的二哥、三哥,都在大哥的努力下,走出山咀子,到小镇当上了拖拉机手,他们常常把拖拉机、汽车开到东山岗,开到家门口。走出去的人多了,大人们的骄傲粗壮起来,也就粗糙起来,如同细粮吃得多了,香也不觉得香了。走出去的人多了,我的盼望,也不再是纤细的丝线了,我动辄就在大门口喊,大哥回来啦——二哥回来啦——这种虚张声势,因为过早、过多地释放了快乐,使他们真正到家之后的快乐大有所减。但得承认,这又是别一种滋味的快乐了,当声音通过耳畔震动了草垛、院墙,一种为天地所接受的响彻云霄的震撼,会使我浑身的毛孔瞬间耸立。P9-11

序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像有一些年了,只要是午睡,只要是在透过窗玻璃的日光下午睡,一闭上眼睛,总能看见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有一个荒秃的山岗,山岗下边,散落着一些草房人家,草房人家前边,有一条凹凸不平的土街,土街前边,便是一个菜地,一片稻田,一片原野。这样的地方在我眼前出现,必然是喧闹的秋天,必然晃着金灿灿的日光,必然贯彻着鸡鸭畜类混杂的声音,必然走动着奶奶、父亲、母亲以及哥嫂亲人们的身影。而我,正是在这喧闹的季节里,在大人们中间,在日光下,□挲着两个朝天锥似的辫子,房前屋后没命地疯跑。

在房前屋后疯跑,是我在日光下午睡必然光顾的场景。日光下的午睡,根本不是什么午睡,而是一次与童年的约会。这样的约会,发生在正午,是因为正午的寂静。由日光而呈现的寥远的寂静,更接近乡村的情境。我在这样寂静的正午,看到了我的童年,童年的秋天,马车,田野,疯跑在土街上的我……可是,常常是,跑着跑着,一个激灵,突然地,就醒了过来。当我从与童年的会面中醒来,心里,会不由得掠过一丝疼,那种丢失了什么珍贵宝物,再也找不回来了的疼,于是,我热泪盈眶……其实这疼,是在刚闭上眼睛,一触及那样一个闹嚷嚷的地方时,就隐隐感到了的。因此,多少年来,我既盼午睡,又怕午睡。盼午睡,是盼温习真正的童年时光;怕午睡,是怕触及了那个地方、那段时光。因为那样一个与地方有着联系的童年绝不会再来。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受,都要通过一个独特的场景,也不知道,是不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灵魂深处,都有着那样一个地方,它让你看到你在这个世界最初的模样,看到你与这个世界最初关系的缔结和形成,从而,让你无时无刻不在逃离它,让你在逃离的同时,又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它,怀想它。 反正,我是这样。眼前的村庄,就是我无时无刻不在逃离,又无时无刻不在怀想的地方,它是我的出生地,叫山咀子。我在以往的作品中,凡写到故乡,都以十里洼相称,因为从海边小镇到山咀子,要走十里土道,而这十里土道的路程,是一程一程洼下去的,是一点点走向了盆底儿,走向了一个很小的地方。我在虚构的作品里,尊重了个人对故乡的真实感受,却不难看出,是站在了小镇人的角度,是以走出者回头看的眼光。实际上,山咀子在我童年的生活中,向来就不低洼,也不狭小,它的每一块坡地,每一道土岗,每一条道,都足够地大,足够地高,也足够地长,我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穿行了二十多年,就像至今也无法弄清,究竟从哪一天开始,一午睡就能看见童年的乡村一样,时至今日,我一直没有弄清,到底是哪个时辰,算做是我对故乡的真正告别。是大哥在乡下为我操办了一场结婚宴席之后,用130汽车把我送到小镇婆家那天吗?是在此之前,接到通知,到省文学院上学的那个春天吗?是考到小镇制镜厂当画玻璃画的工人那一天吗?还是更早的什么时候?我无法弄清,反正我离开了它,且越走越远。

如今,我已经四十岁了,身体上与这里的分离已有二十多年,可谓在外面经得了风雨见得了世面,也许正因为如此,再次站在家乡的东山岗上,觉得坡地不再那么大,街也不再那么长,岗也不再那么高了,这里的地真是小得不能再小,街短得不能再短,岗矮得不能再矮,几乎可以算做破落、荒凉;眼前的世界,让你怀疑它还是不是童年那个偌大的世界。不过,我知道,对于我,它是不是那个世界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的心中,是否还盛装着童年里那个大得不能再大的世界。

后记

姜广平(以下简称姜):你从1982年开始写作,那时正是先锋文学极盛的时期,你对先锋文学持何种看法?

孙惠芬(以下简称孙):没有看法。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先锋。严格说来,1982年,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写作。这绝不是耸人听闻,那时我刚刚初中毕业,还在农村田里劳动,发表的作品,是我的日记,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县文化馆的征稿启示,摘抄的日记。当时在乡下,很少能看到各类杂志。知道马原、余华、格非这些名字和读到他们的作品,还是几年之后的事。

姜:你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开始写作的?很多作家开始写作时总会有一个或几个作家做模特儿。你有吗?

……

姜:最近你有什么动静?下一步准备写什么呢?或者先停一停,两部长篇结束了,可能也该先歇会儿了。呵呵……

孙:没什么动静,刚写完一部中篇,是有关孤独的主题,写一个癌症患者的最后时光,同样置于歇马山庄这样一个地理环境,那是因为一段时间里对孤独深入骨髓的体会,写得不寒而栗。将发表于《钟山》杂志。2005年,要写几个短篇,然后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回乡下走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街与道的宗教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孙惠芬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春风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339984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辽宁
239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0:4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