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慧芳)
内容
编辑推荐

京剧姊妹花——李慧芳和李丽芳天赋异禀,生于贫困,长于苦难,成于奋发。

慧丽姐妹是中国京剧艺术中不可多得的奇才,她们的艺术风格特立独行,无人取代,在京剧百花园中耀眼夺目。她们的艺术有关联、品格有共性——人格高尚,德泽深厚,艺术斐然,风靡至今不衰,享誉梨园内外。慧丽姐妹的艺术人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阅读她们,也是在阅读社会,阅读我们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翻开《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慧芳)》(作者:王军)一起来阅读吧!

内容推荐

慧丽姐妹的艺术人生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阅读她们,也是在阅读社会,阅读中华民族的进步与发展……这两本书并非就艺论艺仅为戏迷读者所写,它纵横交错、跨越历史将一对艺术姐妹的艺术生涯集知识性、可读性、艺术性于一体,栩栩如生地展现,相信它的受众会是各行各业的广大读者。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慧芳2011年6月逝世,她的一生跌宕起伏,富有传奇色彩,王军等编著的《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慧芳)》以文字的形式生动地再现她独具魅力的一生。《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慧芳)》的出版是对这名艺术大师最好的纪念,也是带给广大戏迷、票友好礼物。

目录

引言/001

1 北京大杂院 贫寒李家人/004

2 天津庆云后 卖唱小女童/011

3 拜师学须生 搭班跑码头/023

4 辗转江南岸 艺海苦历练/039

5 话剧《杨贵妃》 舞台绽芳蕊/050

6 幸逢周信芳 改学青衣行/055

7 电影《吕四娘》 潇洒吐馨香/064

8 颠沛流离中 破晓见光明/071

9 挑班演头牌 唱红大江南/080

10 甘做毛遂勇自荐 加入中国京剧团/110

11 “白蛇”“蝴蝶”《五侯宴》 各具风骚舞翩翩/121

12 主席总理相邀请 艺术骄女展才情/138

13 继承发展勇探遂 创排《洪湖赤卫队》/147

14 亲炙梅兰芳 同行受益长/157

15 多彩《盗魂铃》 三进中南海/169

16 动荡的岁月 不改的痴情/180

17 生旦竞交辉 氍毹舞晚霞/188

18 锲而不舍学文化 惺惺相惜怜皮黄/229

19 至乐为社会 大善暖众人/252

20 崇高的遗愿 完美的谢幕/290

尾声/301

后记/304

试读章节

北京大杂院贫寒李家人

近代中国,山河破碎,群雄争霸,交相煎逼。天灾与人祸,内忧与外患,噩骇不断,泱泱华夏呈一片苦海。皇城根下,天安门前,清皇垂青之地一扫旧日满盈骄奢的庞势盛容,取而代之的是衰草遍地的满目苍凉。京城内外,生灵涂炭,路有饿殍,曾赫赫扬扬的皇权统治此时恰似苦海中的一叶破舟,摇摇欲坠,在风雨中无望地漂泊着。好容易挨到了大民国“小朝廷”的年代,1923年6月26日晚,北京紫禁城中建福宫西花园一把冲天大火烧尽了无以数计的珍奇异宝。末代皇帝溥仪悲愤恼怒之下,于1923年7月16日中午痛下一道“将宫内太监全部裁撤,立即出宫”的谕旨。顿时,紫禁城内哀号声声,咒骂连连,昔日皇宫的太监也要靠沿街乞讨为生了,更何况芸芸众生?就在这惨不入目、凄苦酸楚之事发生不久,李慧芳来到了这个喧嚷而荒芜的乱世之中。

李慧芳属猪,1923年7月24日即农历癸亥年六月十一日出生在北京城崇文门花市大街的一个民居大杂院里,这里原本是破旧不堪的大车店,现在住满了穷苦百姓,名日大杂院实则贫民窟。说它杂,是因为蜗居在这个民居大杂院里的那些人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有做小圆镜子的,有做瓶子盖的,有做鞋楦头的,还有拉洋车的、卖报的、捡破烂的,干什么的都有。说它贫,是因为这个大杂院住的都是社会最下层的人,这里的几十户人家,一户户都挤在一间间又黑又破的小屋里,家徒四壁,靠卖力气和小手艺养家糊口,每日朝不保夕。李慧芳家就是其中的一户。

李慧芳祖籍山东武定府,汉八旗人。这山东的汉人怎么成了旗人呢?原来,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时掠大量汉人为奴,把他们编人满洲八旗之内,让他们成为家奴或在拖克索(农庄)内从事生产的奴仆,这便是所谓的汉旗人。因此,旗人不尽都是满族人,还有被征服的蒙古族人和被掠的汉族人。不知是李慧芳祖上哪辈人迁徙流落异乡后归属为汉八旗。

李家很穷,到了李慧芳的祖父李兴保这代,家运仍无好转。祖父没有文化,老实巴交,是个靠做木鞋楦为生的穷手艺人,人称“楦头李”。祖母家也很贫寒,嫁到李家后,终日辛劳,为李兴保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李慧芳的父亲李显臣姐弟四人,他排行第二,上有姐姐,下有妹妹、弟弟。祖父有个穷哥哥,膝下无子,因而,父亲自幼被过继给大爷。据说李显臣长成一条壮汉时,不知被哪路军阀抓了丁,糊里糊涂地当了几天兵,后来受了点伤,不长时间便离开了部队。后来他看到父亲家中生活艰难,弟弟又被父亲送到科班学戏,家中只剩下父亲一个男劳力,不免心生怜意,便又回到父亲家中,为全家谋生助一臂之力。李慧芳的母亲梁氏,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梁氏早年丧母,家中有父亲和两个兄长、一个姐姐,两个兄长目不识丁,都是黄包车夫。梁氏虽家贫没有文化,但人心灵手巧,又长得高挑端庄,很是讨人喜欢。于是,梁氏在李显臣大爷家做纸花活时便被李显臣的大妈相中。李显臣1890年生人,梁氏1897年生人,梁氏比李显臣小7岁。李显臣身材高大,生得英俊,话不多,老实厚道。梁氏秀外慧中,人善良,很有主见。按中国人传统的眼光看,他们年龄很合适,性情互补,很般配,于是李显臣的大妈就牵线搭桥,介绍梁氏与侄儿李显臣结了婚。李、梁二人“穷穷联合”,可谓是门当户对。入洞房那天,梁氏的一双脚最是引人注目,因为一身旧衣的梁氏只有她脚上那双九成新的绣花鞋颇有一丝新意,但是三天后这双绣花鞋就从梁氏脚上不见了。原来,这双唯一像点儿样的绣花鞋是李家借来为新妇装点门面的。

梁氏26岁时为李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孩子出生这天正是大暑,这是一年中天气最为炎热的时节,然而李家的气氛却是冰冷异常。孩子长得个头儿不小,高鼻子、鼓脸膛、白皮肤,四肢健全,哭声响亮,但李家没有一点儿添人丁的喜庆热闹气氛。原来,梁氏生下的这个孩子是个女婴。封建的旧中国,讲究延续香火,加之生产力落后需要劳动力,故历来重男轻女。像李家这样一个儿子娶媳妇连一双新鞋都置办不起的穷家,全家人更盼望能生个男孩。与传宗接代相比,他们想得更现实一些,生个男孩就是添了一个壮劳力,增加了干活挣钱的好帮手。显然,刚出生的这个女婴没能满足大人的意愿,她的性别让李氏一家大失所望。垂头丧气的父亲望着祖父铁青的脸,内疚不安,甚至连个正经名字都没心思给孩子起,只给她起了个乳名叫“连弟”。这个乳名叫连弟的女婴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李慧芳。父亲对她没有别的期盼,唯一指望她能借这个吉利的乳名连带来个弟弟。小慧芳很泼辣,在饥一顿饱一顿的稀汤粗饭喂养下,仍然长得白白净净、细眉大眼、长胳膊长腿的,很招人爱。更让李家可喜的是,小慧芳还真没有辜负“连弟”这个名字,果然在她三四岁时,给李家“带来”了喜庆。“连”来了一个弟弟,父亲便给弟弟起名叫“连顺”,意思是盼着这个男孩子顺顺当当成长,李家再顺顺当当地继续添丁。

“天意怜幽草”,在缺衣少食、重男轻女的李家,小慧芳这个泼辣的女孩子,反倒长得很结实。小慧芳虽然衣食平平好抚养,但毕竟她要吃饭穿衣,养活一个孩子就给穷家添了一份负担,更何况这时小慧芳和连顺两人都要依靠祖父做鞋楦子吃饭,祖父不能容忍儿子只给这个穷家带来吃饭的嘴,所以,李慧芳小小的年纪,稚嫩的肩膀就帮助家里大人挑起了生活的担子,用那两只本该摆弄玩具的小手拿起砂纸打磨木楦,完成木鞋楦加工的最后一道磨光工序。父亲年轻,又是长子,挑担到集市叫卖鞋楦的体力活儿就由他来干。李家的小手工生产条件和能力都很差,做的鞋楦也属低档产品,这种鞋楦头又是耐用消费品,销路很有限。所以一家老小终日忙活,辛辛苦苦挣来的那点儿钱也只能勉强维持顿顿窝头咸菜都未必能吃饱的水平。P4-7

序言

当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时,人们都热盼一举成功。有关部门还特别组织了各方面许多人齐集在五洲大酒店,彻夜不眠专候申办成功的喜讯到来,以便及时庆祝和接受媒体现场采访。

在这次集会上,我第一次见到慕名数十年的老电影明星刘琼先生。攀谈中,刘琼顺便让我向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慧芳问好。我有些意外,问道:“您也认识李慧芳?”刘琼未直接回复,毫不相干反问我一句:“你知道话剧舞台上第一个饰演杨贵妃的是谁吗?”这句话把我真问住了,我哪里会知道?求其明示。刘琼一字一顿地说:“李慧芳。”我表示愿闻其详,刘琼便讲起当年上海影界排演话剧《长恨歌》他饰演唐明皇,杨贵妃一角便是当时已享名的京剧演员李慧芳友情出演的。

原来如此,过去我只知道李慧芳拍过电影《吕四娘》和《黑河魂》,看来我真的孤陋寡闻。艺术是相通的,多才多艺本属常情,李慧芳各期其妙,是天赋加勤奋。这话是听景孤血先生不止一次这样说李慧芳的。那是20世纪50年代李慧芳演现代戏举重若轻而引起的戏剧评论家的评说的。

李慧芳多才多艺各尽其妙,不仅景孤血先生有好评,以反串小生戏而言,江世玉先生也有说词,大意如下:旦角戏中,剧中人因故女扮男装唱娃娃调都很讨巧。按说旦角唱小生娃娃调不是什么难事,腔并不繁重,又是调底,自然高亢。难的是难有阳刚之气,不带雌音。李慧芳反串的小生不是一般的好,按小生正工要求也得打很高分的。

一次我与李慧芳先生闲谈,问其首次挂牌演主角在什么地方?李慧芳说:“那是我戏剧生涯的重要开端,怎么不记得,是‘哈尔飞’,演的是《空城计》。”我觉得“入港”了,紧接问:“您记得演司马懿的是谁吗?”这一问,真把李慧芳先生问住了。她笑了笑说:“第一次打炮唱主角,只顾扮演备戏,哪里还会注意别的,记不得是哪位演的司马懿了。”于是我便道:“那天演司马懿的是姜凤山。”

李慧芳先生连连摇头边笑不以为然。其实那天演司马懿的确实是姜凤山先生,因为我是听姜凤山先生亲自讲的。

原来姜凤山先生成为琴师之前曾是花脸演员。与前辈金秀山先生正相反,金秀山原为琴师后成为花脸演员。姜凤山先生是先为花脸演员,后成为梅兰芳的琴师。李慧芳先生了解当年曾与姜凤山合演引为佳话。

李慧芳在哈尔飞打炮一帆风顺,按其话说“是祖师爷赏饭吃”,不仅在京剧舞台上站住脚,相继和妹妹自己组班演出并逐渐红遍江南。当时她还是以老生正工的。

40年代初,在上海受到周信芳先生的赏识建议她改旦角,慧眼识珠,果然大放异彩。

新中国成立不久,李慧芳放弃自己挑班参加了中国京剧院,之后在梅兰芳剧团追随梅兰芳大师亦步亦趋,艺业达到炉火纯青,仍自强不息。同时培养后继人才不遗余力。

李慧芳先生晚年体弱多病,时常住院。一次京剧院王玉珍院长到医院探视,祝早日康复。李慧芳自慰“哪儿都不好,就嗓子还好”,一心还渴望再登台为广大观众唱戏。惜天公不做美,她未能实现参加重阳节演唱会,魂归祖师爷身边了。

今当纪念李慧芳的书将付梓,我草就以上数语以为序。

后记

刘连伦:

我从小就喜爱京剧,20世纪50年代我就知道了李慧芳先生的大名。后来我考入了前中国京剧院四团(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京剧团),不久又随团调往宁夏回族自治区,李丽芳是我们剧团的主演,因此相当熟悉。1993年我回到北京,由于李慧芳先生是李丽芳的胞姐,所以我和慧芳先生来往就逐渐多起来并成为好朋友,我十分钦佩慧芳先生的艺术和人品。一次她跟我说:“连伦,你经常给报刊写东西,能不能有空的时候,帮我写一本我的从艺生涯?”我想:像李慧芳先生这样的大家,早就该著书立传,她的艺术成就是京剧事业的一份宝贵财富。所以我当即答应下来,没过几天我就带着录音机,开始记录李慧芳先生口述的艺术人生。

可是时隔不久,我在中央电视台的工作越来越忙,无暇着笔,这个事就暂时搁浅了。但为李慧芳先生著述的事情,我却时刻挂在心里。山东大学图书馆的王军老师酷爱京剧,对京剧旦角的梅、程、尚、荀各派的声腔艺术都能学唱自如,获得过中央电视台全国京剧票友大赛金奖。我还看到过她发表的为其祖父、东北军将领王肇治先生写过的不少回忆文章和一些戏曲评论,听听她的演唱,看看她的文笔,我不由萌生了请她协助我为李慧芳先生写书的想法。王军:

我的少年时代正是“文革”大兴样板戏的时期,李丽芳老师在《海港》一剧中的演唱令我敬佩、痴迷。用今天的话说,我是李丽芳老师的“粉丝”。20世纪80年代末,李丽芳老师曾应邀到山东大学讲授京剧,我却因没看到广告通知遗憾地与李丽芳老师失之交臂。2007年,在刘连伦老师的引荐下,我有幸认识了李丽芳的姐姐李慧芳。从那时起,我每次到北京都去听慧芳先生讲自己的学戏经历、讲妹妹的艺术风格和妹妹的勤奋品质,这使我对李慧芳先生、李丽芳老师的艺术和品德有了较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认识慧芳先生不久,刘老师就对我直言说慧芳先生已是耄耋之人了,他希望我能接过为慧芳先生著述的任务。我知道慧芳先生是一代京剧名家,她的一生坎坷而又幸福,充满了传奇色彩,为她写书不仅需要了解京剧,还需要具备历史、地理、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个任务,放到我这才疏学浅的京剧门外人身上,未免过重,我担心“笔拙纸穷情未尽”,所以不敢应允。

2009年底,慧芳先生的身体时常报警,著述一事仍无眉目,我也颇为心急。此时,刘老师已向有关组织呼吁加快“抢救”慧芳先生艺术的速度。刘老师身体力行,不仅抢救式地将李慧芳先生等老艺术家的表演艺术拍摄成电视片,同时也再次鼓励我动笔,并表示他也会竭力参与……在接触中,我感到刘连伦老师非常敬业,和这样一位见多识广、既有舞台实践又有文字功底的戏曲专家一起来完成李慧芳艺术人生的著述,我有了信心和勇气。

李慧芳、李丽芳姐妹,艺术有关联,品格有共性,所以我萌生了不仅要写慧芳先生,而且要写丽芳老师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刘老师的支持。慧丽姐妹的命运是国家荣辱兴衰的缩影,记录她们,也是记录社会。我很欣赏纪录片中平铺直叙、简洁明快的解说撰稿,真实感人。因而我想借鉴这种写作方式来记录她们的艺术人生。我拟定的书名为《菊苑双葩慧丽芳香》,“慧”“丽”分别成册。经过学习、准备,2010年年初,在刘老师的策划下,我和他一起拟定了书稿的篇章脉络,开始笔耕。刘连伦:

我们首先抓紧了对李慧芳先生的采访。也正是从2010年开始,李慧芳先生身体每况愈下,头脑时有恍惚,身边也离不开人,还经常要住院调理,因而每次采访都要考虑到她的身体和她的休息。王军老师多次自费专程来京采访,在每次短短几天的采访时间里,李慧芳先生都是带病给予了密切的配合。我工作的中央电视台离李慧芳先生家比较近,我也经常利用工作之佘去看望她,针对一些有疑点的复杂问题再详细了解。除了采访李慧芳先生本人外,我还利用了到外地拍片的机会,在遇见的老京剧人、知情的老戏迷票友中借机采访。王军:

写这本书,我和刘老师分别通过各种方式先后采访了上百人次。在没有任何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为了多快好省地搜集第一手资料,除去专程进京访问主要人员外,还多次利用了电话采访。当然这种便捷方式有利有弊,有些老艺术家失聪,我只能听他们讲而不能提问,然后把采访录音中获取的资料、素材考证鉴定,去误存真……在这项复杂繁重的劳动中,我常常在众口相左中徘徊不定,经常像是在整理出现一个个死结的乱线团。因此,为了一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名、班社、剧目甚至一条路线、一座建筑……不仅要反复听大量录音看笔记对照,大量查找资料,还要与刘老师在电话中反复讨论求证。我常暗笑自己的高耗能低产出和锱铢必较的执拗,但为了写出的内容真实有据,必须有点“考古”精神。从写作开始,我心无旁骛,谨记慧芳先生“实事求是”的嘱咐,行文不求华美跌宕,但求朴素平实。刘连伦:

王军老师是个对工作极为认真几近较真的人,我们经常通过电话和网络反复讨论,推敲模棱不清的素材……写好一部分以后,我和王军老师就带着稿子去请李慧芳先生审听。

2010年12月17日,我和王军老师再次携稿专程到慧芳先生家,边为她读,边请她答疑,慧芳先生非常高兴。但我们看得出,她身体已经很虚弱了,说话吃力,嘴唇常常发紫。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

而王军老师在2011年到来之际她的身体也出现了诸种问题,一下子变成了药罐子,继而严重的腰、腿伤反复发作,两度卧床。家人和亲友对她常常带病在电脑前秉烛达旦写作发出“警告”,劝阻她放弃这项工作。但慧芳先生的艺术、人格魅力以及日益衰弱的身体状况,让她不能停笔……

经过不懈努力,2011年初夏,《菊苑双葩慧丽芳香——李慧芳》一书终于脱稿了。王军:

而后,刘连伦老师又在繁忙中对“李慧芳”一书修改定稿,力求臻美。在写作中,我跟着慧芳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走到21世纪,她的一条漫漫艺术人生路让我长了见识,受益颇深。这真要感谢慧芳先生!当我正要择时去向慧芳先生汇报时,噩耗却先行传来,2011年6月23日慧芳先生走了。沉痛遗憾后堪可告慰的是,我终于和刘老师一起完成了慧芳先生的嘱托。刘连伦、王军:

我们记得慧芳先生聊往事时常常感叹自己是幸运之人,确实如此。生前,她屡遇大师提携,拥有众多戏迷观众;身后,她仍然被人们深深缅怀。我们为她记录的艺术人生,先后得到大家的关注和支持。《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副主编罗松以及责任编辑靳文泰将此文的节选收至《中国戏剧》,从2011年第9期开始连载了半年;《中国演员》杂志董事长胡芝风老师推荐书中《(盗魂铃>三进中南海》一章的缩写内容在2011年第5期《中国演员》刊出;关注京剧文化事业发展的商务印书馆的丁波博士又积极热情地很快将此书报批出版;《山东大学报》编审王静老师也是京剧文化的积极推广者,当她得知这本书将要出版的消息后特向作者约稿,在2011年12月28日的《山东大学报》月末版上率先对本书作了3000字的简介;还有许多京剧演员和戏迷观众也一直关注、盼望本书的出版……这本书的产生,源于“热爱”——大家与慧芳先生同热爱我们的国粹艺术、民族文化;大家与我们同热爱慧芳先生的人品和艺术。这个爱心接力,在和谐相助中温馨顺畅。

今天,政府、艺术家、热爱京剧的大众都在努力参与修复京剧的文化生态,保护和传承京剧文化遗产,很多业内外的人士都自觉地不遗余力地在普及京剧、抢救和挖掘老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和绝活,我们写这本书也不外乎这个目的。  本书虽多易其稿,但终因我们的写作能力和客观条件制约,还存在纰漏,区区16万多字难以写尽李慧芳先生丰富的一生。如果此篇小作能让更多的读者认识了解李慧芳先生,我们便会感到非常的欣慰;如果有读者能斧正文中错误我们将衷心欢迎并感谢!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以实地采访、电话采访、网络采访等形式先后采访了李慧芳、李华英、张金棵、孙正阳、周正雯、顾国莲、义维华、赵麟童、宋宝罗、欧阳中石、张苣京、李滨声、靳芳、赵月明、殷宝忠、钮季冬、詹镇雍、贾小萍、丁振家、陆翱、高东宸、张关正、李铁铮、李铁棵、张啸竹、李军、鞠小苏、赵慧秋、高小红、伊芳、李国粹、吉常宏、苏宗仁、邓丽芸、刘鸿麟、张葆源、张志宏等。我们参考了张德林先生主编的《菊丛慧芳》中欧阳中石、李滨声、苏烈、朱家潘、刘曾复、刘乃崇、蒋健兰、宗修英、吴江、王玉珍、张德林、欧阳启明、刘秀琴、李国粹、李冬梅、王莲章等作者的文章和书法作品,参考了刘吉典编著的《刘吉典音乐作品选集》,查阅了《京剧谈往录》《翁偶虹编剧生涯》等资料。在此,我们向这些受访的先生、老师和书文作者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书法大家欧阳中石先生和漫画大家李滨声先生德高望重,学养深厚,他们既是造诣极深的京剧研究者,又是李慧芳先生多年的挚友和知音,两位先生分别为本书题辞、作序,欧阳中石先生还以点睛之笔将书名“慧丽芳香”改为“慧丽同芳”,并欣然为本书挥毫题写书名……我们相信,慧芳先生九泉之下定会感到欣慰。我们也为此甚感荣幸,在这里我们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京剧表演艺术家胡芝风老师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积极推荐和大力帮助,这让我们深受鼓舞;《山东文学》原主编丁振家先生早在1960年就看过慧芳先生跟随梅兰芳剧团在济南的多场演出,非常敬佩李慧芳先生的精湛艺术。书稿完成后,我们请他提提意见,丁先生酷暑之中抱病读完书稿并写出评价,我们甚为感动;李慧芳先生和她的亲朋好友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和戏单,对我们的写作始终给予积极配合和支持,我们感到非常欣慰,在此特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借此机会,向始终积极关注、鼓励我们写作的各位京剧艺术界专业人士和广大戏迷观众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菊苑双葩慧丽同芳(李慧芳)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军//刘连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096898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78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