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
内容
编辑推荐

《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由王国华所著,以答问录方式,编纂成本书。本答问录经饶老亲自审阅。九十六岁高龄的饶老,一丝不苟,甚至连异体字及标点符号均一一订正。饶公的《论书十要》,自发表以来,影响深远,同时在学术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解读。饶公在本书中亲自逐条作了解释。相信会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大有裨益。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有关论述,编者在节后以按语形式提供了部分背景资料。

内容推荐

《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由王国华所著,这是一本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亲自传授书法经验的书。从五指如何执笔,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运笔,到中国书法“之法”、“之势”、“之意”、“之源”、“之理”、“书法与养生”等,均以一问一答形式,原汁原味的记述了饶教授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中饶老首次对他的《论书十要》逐条作了解释,系统地论述了他独有的书法理论与近九十年的书法实践经验。普及与提高并举,理论与实践结合。饶老还通过对书法理论的阐释,论及了文字起源、宗教、美学、中国哲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等中华文明的有关方面。既可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基本的书法理论与实践知识,也可对传承中华文明起点参考作用。

目录

简体版前言

前言

一问:中国书法之“法”

二问:中国书法之“势”

三问:中国书法之“意”

四问:中国书法之“源”

五问:中国书法之“理”

六问:中国书法与养生

附录:

(一)饶宗颐教授自选书法十二幅

(二)饶宗颐谈“人间大爱”

(三)饶宗颐谈宗教问题与文化建设

后记

试读章节

王:

“主留”,是否指行笔挥运的“迟”、“速”?孙过庭《书谱》讲: “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他讲的“迟留”与您讲的“主留”是否相同?

饶:

我所说的“主留”,基本上和孙过庭所谓的“迟留”大致相同。不过,孙过庭的“迟留”与“劲速”是相对的,他认为“劲速”可以表达“超逸”的气息,而“迟留”则可以表达“赏会”的风致。而我的所谓“主留”,基本是说用笔应该如米南官(芾)所云“无垂不缩,无往不复”,如此用笔自然行笔就会见到停滀、迂徐。

王:

 “主留”即行笔“停滀”、“迂徐”,是否是治“俗”、“滑”的主要笔法?

饶:

“主留”即行笔“停滀”、“迂徐”,当然是对付“滑”的主要方法,因为所谓“滑”就是用笔只求迅速,不讲求力度的变化,所以造成了浮滑的感觉。唯有用“涩笔”方可避免。

土:

“变熟为生”如何理解?运笔过程中的“俗”、“滑”主要表现在哪里?

饶:

“变熟为生”就是不论在用笔、造型还是结构上,都要尽量避免流于公式化。公式化的意思就是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与剪裁。所谓“生”的意思,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种与世俗不同的表达方式。故此,“变熟为生”可以理解为防避“俗”这一感觉的主要方法。

P2-4

序言

这是一本由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亲自传授书法经验的书。从五指如何执笔,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运笔,到中国书法“之法”、“之势”、“之意”、“之源”、“之理”、“书法与养生”等,均以一问一答形式,原汁原味的记述了饶教授的书法理论与实践。书中饶老首次对他的《论书十要》逐条作了解释,系统地论述了他独有的书法理论与近九十年的书法实践经验。普及与提高并举,理论与实践结合。饶老还通过对书法理论的阐释,论及了文字起源、宗教、美学、中国哲学及中西文化比较等中华文明的有关方面。既可为书法爱好者提供基本的书法理论与实践知识,也可对传承中华文明起点参考作用。

本书的繁体字版,2011年底在香港出版时,正逢饶老获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新书面市后,很快售罄,饶老满怀感慨地说,《书法六问》在香港已是“家弦户诵”,不过校对不严谨,其中还有错字,对不住读者。

这次内地发行的简体字版,吸收了读者的建议,在每问前加了卷首语,将每一问对谈的内容简要概括,力求朗朗上口,易学易记,便于理解。卷首语中虽多为历代书法家传承的经典名句,但由于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既要靠师承传授,更要在书写实践中去感悟与体认,才能悟到真谛,有时语言是难以表达的,故此卷首语只可做理解有关书法理论的导语,而非教条。

至于本书中所涉及的古代法帖及书论的真伪问题,饶老认为,学习书法的人,对古代法帖及书论,主要看它的艺术价值,不必去考究它的真伪,那是鉴定专家的事。否则会对初学者造成误解,上世纪六十年代对王羲之兰亭序真伪的论争就是一例。

该版的责任编辑张啸东博士尽心尽责,更新和增加了部分照片及法帖图版,校订了本书的数条文献。刘乐一教授、金明善先生,对卷首语的修订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一并致谢。

王国华

2012年3月17日于香港

后记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山东出版总社任职时,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孔子文化大全》的编纂工作,有幸结识了一批韩国、新加坡及港台地区的儒学专家。饶宗颐教授便是其中之一。1988年汉城奥运会期间,我赴汉城举办“孔子文化展”,之后又在香港举办“孔子文化大展”。当时国内对弘扬孔子文化仍有较大争议,而港台地区的一批学者却给予了大力支持。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派来台湾孔孟学会秘书长,在开幕式上代他致辞。艺术大师刘海粟为展览题写了“展标”,饶宗颐教授亦为展览题词,他们都亲临展览开幕式。至1992年我来香港任《大公报》社长后,我与饶教授便成了忘年交。每当我遇大事不能决断时,就去请教饶公,饶公用一个历史典故,便在谈笑中使问题迎刃而解。饶公成了我的精神导师。2004年《大公报》参与组织策划的“佛指舍利莅港供奉”、2006年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2008年“大爱无疆”展览等大型社会活动,其中都有饶公的智慧与心血。

我与饶公交流的最大障碍是语言,我那顽固的山东口音,遇上饶公的潮州口音,迫使我们除录音外,多用笔谈。一次访谈,一般都要写满一个小本子。我逐渐发现写在本子上的字,饶公的像刻进纸里,我的飘在纸上,无论我多么用力,字总是不入纸。2008年,我请饶公写“大爱无疆”展标时,全程录影,我才看清饶公的笔力,力透三层宣纸,笔力惊绝!之后三年多,我与饶公讨论的话题便转上中国书法。这就是《书法六问》一书的由来。

饶公不仅是我书法的老师,也是人生的老师、智慧的源泉。由于我的知识和理论水准有限,对饶公的书法理论理解不深不透,本书难免有错漏不当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国务院参事室陈进玉主任的大力支持。邓伟雄先生、饶清芬女士亦为本书的编纂提供了许多资料、照片及编辑指导意见。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副总编辑孙立川博士、山东人民出版社原社长金明善先生、饶宗颐学术馆之友高佩璇会长,为本书的编审与出版付出了心力。在编务工作中,马文通先生,郑立恒、程箭云小姐鼎力相助,在此一并致谢。

王国华

2011年1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书法六问(饶宗颐谈中国书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国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02059662
开本 16开
页数 1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2-12-01
首版时间 2012-12-01
印刷时间 2012-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292.11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7: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