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全新升级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央视纪录片《华尔街》《货币》顾问陈思进手把手教你读懂财经新闻,第一版凭借读者口碑推荐,长期位居亚马逊、多看电子书TOP1,新增五大经典案例分析,深度解读当下财经热点。复杂的理财产品、纷繁的财经资讯、变化万千的金融局势……到底该如何判断取舍?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财富不缩水?破除金融门槛,看懂财经新闻,每一个人都需要的财经入门书!

这本《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全新升级版)》(作者陈思进、金蓓蕾)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掌握理财知识,具备理财思维。

内容推荐

赚钱第一课是学会看财经新闻。升级版与时俱进,央视《华尔街》顾问陈思进,和资深财经记者金蓓蕾一起,用最轻松易读的文笔,结合时下财经热点,新增新闻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会每一位普通读者,如何看懂生涩难懂的经济类、投资类、理财类的问题。

这本《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全新升级版)》(作者陈思进、金蓓蕾)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掌握理财知识,具备理财思维。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全新升级版)》在升级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灌输四原则:原则一:特别留意“坏消息”,每条坏消息都会给你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原则二:看到消息后,要搞清楚发布信息的专家身份,代表哪家公司,为哪个机构服务。原则三:要分清新闻中涉及的行为是投资还是投机,严谨盲目跟风。原则四:回归常识。第一感觉不靠谱的,基本存在猫腻,听上去太好的,往往不是真的。

目录

第一章

币:为什么你必须懂点儿货币?

1.1 本质上,货币就是一种欠条

1.2 通胀来了怎么办?

1.3 人民币升值是好事吗?

1.4 黄金是货币吗?

1.5 黄金保值靠谱吗?

1.6 2013年,我们如何投资黄金?

[财经新闻如何看]

第二章

言:听谁的话?怎么听?

2.1 资本圈的“岳不群”--神话背后的巴菲特

2.2 高盛们的面具--谁还在迷信投行?

2.3 理财师还是忽悠师?

2.4 投资是场信息战--小心被国际炒家忽悠

2.5 忠言逆耳--向所有“乌鸦嘴”致敬

[财经新闻如何看]

第三章

房:炒房?租房?

3.1 加拿大楼市危机正蔓延--中产阶级买不起房

3.2 没有房子就结不了婚--都是房子惹的祸

3.3 中国房价究竟有没有泡沫?--请不要自欺欺人

3.4 房产税究竟是个啥玩意儿?--调整楼市的利器之一

3.5 高房价之惑--房子的定价权在谁的手中?

3.6 不买房也乐活--你不知道的租房经济学

3.7 曼哈顿不遥远--纽约房地产的投资商机

[财经新闻如何看]

第四章

资:谁在股市赚到了钱?

4.1 为什么输钱的总是你,数钱的总是别人?

4.2 你会上当吗?--古今中外的“庞氏骗局”

4.3 富人玩金融衍生品,穷人才炒股

4.4 你是在“投资”还是在“投机”?

4.5 华尔街阳谋--财经杠杆是当代炼金术

4.6 做空是豪赌,散户要远离

4.7 期权与期货:是烟火,还是杀伤性武器?

4.8 期指高风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4.9 掉期交易:买家没有卖家精

4.10 外汇市场:没有最险,只有更险

4.11 风控模型:真的能够控制风险吗?

[财经新闻如何看]

第五章

观: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

5.1 “垮掉的一群”--美国模式正在消灭中产阶级

5.2 慷慨背后的秘密--欧美富人为何爱捐钱?

5.3 看清经济增长的“幌子”--你被GDP忽悠了吗?

5.4 低油价时代的终结--你做好改变生活方式的准备了吗?

5.5 明天的钱能圆今天的梦吗?--借贷消费是个美丽的传说

5.6 欲望无休止--谁让我们远离了幸福?

5.7 希望在哪里?--中国古代智慧的“远亲”北欧模式

[财经新闻如何看]

附录

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

美国主要证券交易机构

美国各类投资工具

在美国比较流行的其他各类投资工具

华尔街其他常用术语

跋 作者的话

试读章节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它是由银行提供的信用流通工具。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而且与代用货币不同,它与贵金属完全脱钩,不再直接代表任何贵金属。

信用货币是货币形式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金属货币制度崩溃的直接结果。在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经济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国家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因此,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几乎都采用这一货币形态,信用货币由一国政府或金融管理当局发行,其发行量要求控制在经济发展的需要之内。人们对此货币抱有信心是信用货币作为一般交换媒介必须满足的条件。

现在流行一句口头禅,叫“这个世界不缺钱”。事实也确实如此。由于这些年的货币宽松,造成货币大肆泛滥。就算钱包鼓得合不拢,也不会被人当作大款。而货币从金融角度上被定义为:Money is Debt(货币就是债),说得通俗点就是一种欠条。

纸钞也好,电子币也罢,哪怕是黄金、白银,在作为货币时它们的本质都一样,都是在打欠条。

事实上,无论什么样的货币,都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只要有信用,它们的地位就是平等的,所谓“金本位货币优于其他货币”之说法,其实是一种误读。为什么说货币是债呢?看看下面美联储的例子就清楚了。

好多人简单地认为,美国一旦缺钱,只要开动一下印钞机就行了,还不是美联储一句话。真的这么容易吗?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美联储没有赋税权,它的基本职责就像投资经理人,充当着管理政府债务组合的角色。在政府花费最低利息成本的前提下,美联储决定着政府的债务组合形式中国库券(T_hills)占据多少比例,30年期国债又占多少比例。

假设美联储将发行1万亿美元让每一个美国人来平分,在一定的时间内,又假设行政干预并不大幅改变对货币的需求,而新货币主要是储备金货币,为此美联储要支付0,25%的利息,按理来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了呢?

由于发行了1万亿美元的新货币,美联储的账簿上便记录了一笔巨额负债,这笔巨量的新货币进入流通之后,投资者不会愿意支付溢价来持有货币。溢价就是指交易价格超过证券票面价格的部分,比如说拿1元2角现金去换一张票面是1元的证券。

因此联邦基金利率大致等同于美联储支付储备金的利率,这与财政部支付国库券的利率大致相等。也就是说,持有债务货币将不会比持有短期债券来得便宜,而政府负债融资的成本是无法逃脱的。所以有人形容说,把新货币装上直升飞机直接撤向每一个美国家庭的好处(在短期内提高总需求),几乎等同于国会通过法案把钱发放给他们的成本(以未来繁重的税收来偿还债务)。

不可否认的是,增加巨额债务负担将迫使美联储在未来采用更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名义债务融资得越多,利率就必然降得越低并带动通货膨胀。但是,目前美国国债已经超过16万亿美元,即使从直升机上再抛下1万亿美元,也只会再增加6,25%的债务。而这是否会刺激美联储改变未来的政策,再继续宽松货币呢?

好多读者认为,由于在世界大宗商品的交易市场上,都是以美元结算的,美元作为世界储备货币,在当今美国经济衰退的时候,美国当然可以任意开动印钞机,来进一步稀释债务。果真是这样吗?当然没你想的那么美!美国最多只能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开动一下印钞机,而绝不可能任意开动印钞机。P4-5

序言

FirstThingsFirst(首先),在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喜不喜欢,都需要关注财经新闻,不仅要关注国内的,更要关注国际的。因为这些年来地球越来越小,全球经济已一体化,真可谓我们生活在一个村——地球村里,任何地方发生的财经事件,都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你如何理财,或者说得更明白一些,直接关系到你钱包的大小。

然而,每天,甚至每时每刻,财经新闻铺天盖地,我们该关注哪一些呢?

记得刚到美国时,留意到那时国内播报的新闻一般都是特大喜讯、好消息什么的,而在美国打开电视,播报的新闻都是所谓的BreakingNews(突发新闻),不是杀人就是放火,不是抢银行就是盗汽车,而财经新闻则不是失业率又高了,就是股市又跌了等。于是在大众传播学的课堂上,我忍不住请教了教授。他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现在处于和平年代,社会稳定是常态,这样的新闻可以忽略不计,只有杀人、放火这类非常态事件,才会被当做新闻报道出来。新闻就是要报忧不报喜,因为喜本该是常态,不足挂齿。”所以美国有一句俗语:Nonewsisgood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

其实看财经新闻也一样,大家要特别留意坏消息,“好消息”根本不用去听,因为“好”是常态,是应该的,比如生产力提高啦,GDP和人均收入都提高啦,在一个和平的社会中,随着生产力不断提高,做到这些是应该的。同时,任何事物都该一分为二来看,即使在“好消息”中,我们也必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到其“坏”的一面。以此来推论,我们对于“坏消息”就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所谓Wishingforthebest,preparingfortheworst(作最好的许愿,做最坏的准备)。

金钱管理上,专业人士未必高于门外汉

那么,我们如何来读懂财经新闻呢?

第一,用常识去判断;第二,对新闻中发表观点的人做一些背景调查,看看此人与新闻事件是否有“Conflictofinterest”(利益冲突),以此来加以判断,该正听,还是反听,抑或根本就不能听。这里可以借用巴菲特的名言:“在任何领域,专业人员高于门外汉,但在金钱管理上往往并非如此。”

现在主流对于财经金融的分析似乎已失去了常识,而我在所有文章里都有一个“核心”,那就是脱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常识。如果非要提高到经济理论上来说,也应该回归到传统经济学。这些年来,好些金融专业人员失去了常识,已经被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弄得晕头转向了。金融危机一次接一次(美国这200年来,大小金融危机达135次),伤及的绝大多数是普通百姓。

投资与投机的区别很重要

那么普通百姓要怎样投资,才能确保自己的财富不受侵蚀?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只要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阅读财经新闻的时候,也就不那么容易去跟风操作了。

举例来说:我们常常会听到周围有人传说,某某人前几年买了一套房子,这些年涨了好几倍;某某人炒股半年买了套豪宅;某某人前些年购入的黄金,这两年又涨了两倍。羡慕吗,那就赶紧跟着上吗?且慢!当你明白但凡低买高卖均属于投机的话,你就不会跌入“羊群效应”中。因为投机市场是十个人进去,一个人赚,二人打平,七个人亏(二八定律在金钱上成为一二七定律)。正因为前面的炒家有人大赚,假如轻易地盲从,人云亦云,就将陷入骗局,导致投资失败,成为最后的傻瓜!

那么投资和投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产品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换句话来说,投机是一种零和游戏(不计算交易成本和税收,亏损的钱和赚取的钱之和为零)。

假设你买入一个金融产品后,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抑或是房子,只要是希望回报来自买卖时的不同价位(做多时的先低买,后高卖;做空时的先高卖,后低买),就属于投机;而如果你是指望这个产品能不停地产生收入(如上市企业生产出来的财富),比如股票的利息分红(欧美股市中绝大多数股票都有分红)、债券的定期Coupon(票息),或者房租收入等,这就是投资,不属于零和游戏的范畴。但是在中国,股市中的股票基本上都不分红,那么在中国进入股市基本上都属于投机操作,一种零和游戏而已,不过是这个炒股者的回报来自另一个炒股者的亏损,也就是低买高卖,属于最典型的市场投机。

再比如人们喜爱的黄金,由于黄金在工业上已有替代品,所以黄金本身不再能产生财富,所以买卖黄金也纯属投机;另外,所有金融衍生证券也都不会产生财富,是典型的零和游戏,因此将资金投入金融衍生产品,自然也是投机行为。

弄懂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读者就可以自己分析了。如国内最热衷的购房行为,如果是希望得到稳定的租金收入,就属于投资。假如购房仅仅是期望低买高卖,那就是投机了。特别要注意的是,投资和投机(英文是Investment和Speculation)在金融领域并无褒贬之分,只是回报的来源不同而已。投机不会创造财富,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会增大市场的蛋糕;只有投资才会创造社会财富。

我为何要在文章里反复规劝普通百姓尽量多投资、少投机呢?因为投机是零和游戏,有人赢了,就一定有人输。就如同进赌场,一人赚,二人打平,七人亏,输的多半儿是散户。为什么呢?由于市场信息的极其不对称,普通百姓往往是最后得知好消息(或者是坏消息)的群体。当你听到有人发财的新闻时,就更不能轻易进场了。因为你多半就会成为那七人中的一个,你所亏损的钱,正好进入了前面那个人的腰包!当然投资也有可能亏损,但是相对于投机来说可控度比较大。比如在欧美就有一种抗通胀的债券,其回报率一定能超过通胀率,买入这种债券带来的Coupon回报是可以预期的,并能抵御通货膨胀。

自从有了微博之后,经常看到对于一个市场(如房市、股市、金市)的唱多派和唱空派,大家隔空互掐,好不热闹。其实,任何一项交易都是由多派和空派合作完成的。买方是多派,卖家就是空派,两方缺一不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吵吵闹闹如同欢喜冤家。所以,唱多派和唱空派大可不必伤了感情,应该相互感谢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投资者和投机者同时并存,否则这个游戏就玩不起来了。

假如一个市场中全是唱多派(只有买家没有卖家),或者又都是唱空派(只有卖家没有买家),那还能成市吗?多派因为空派的存在买到了他所想要的价格。与此同时,空派因为多派的存在,做空才成为可能。而至于多派和空派谁能看准市场,那就更没有必要相争了。千金难买早知道,市场若有效,那每一派的胜算都只有50%。因为在一个市场中,当多派多于空派时,市场向上,当空派多于多派时,市场则向下,如此不断循环,就好似月圆月缺,潮涨潮落。而金融大鳄之所以成为大鳄,就在于他们能够巧妙地利用传媒控制舆论,自己要做多时就唱空市场,反之,自己要做空时就唱多市场,以此来忽悠信息不对称的广大散户。这就是为何散户会傻乎乎地被多派(或空派)任意宰割。

我一般不对投机市场作预测,因为黄金和其他许多大宗商品一样,早就成了华尔街忽悠大众的利器了。对于华尔街来说,最好就是涨涨跌跌、跌跌涨涨,他们唱空做多、唱多做空,从中获得巨大的利润。犹如桌上有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多,他们会说:不是还有半杯水吗?而悲观的人看空,他们会感叹:哎呀,就只剩半杯水了。当唱多派和唱空派达到平衡时,价格一般是合理的。合理的价位反映出来的就是真正的供求关系。一旦失去平衡,供求关系被扭曲,价格也会随之被扭曲。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我要再次强调,多做投资,少做投机(包括早就不属于投资产品的黄金),除非你有过人的第六感,否则只能“小赌怡情,玩玩即可”,千万别沉陷泥潭,难以自拔。

对自己的投资是最好的投资

现在大家要问了,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投资呢?这里先说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10年前存了5万元,他没有以5万元作为购房的首付款,也没有用来买股票,而是看到一则新闻说,未来对同声传译的需求将大增。他用供求关系一分析,相信同声传译未来能够赚大钱。于是,我那位朋友就把5万元花在了进一步学习外语和练习同声传译上。起先周围的朋友都笑他傻,最近他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现在中国同声传译的价码高达每小时250美元!这是一笔何等划算的投资啊!而且大脑里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一旦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就知道该将金钱投向哪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最好的投资莫过于投向自己的大脑,它能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回报。这也是我为何反复劝说人们要少投机、多投资的缘由。因为投资不仅可以给自己,同时也能给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反之,财富随时随地都有被剥夺的可能。

目前国内百姓对居高不下的房价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就是“高房价根子在于货币宽松,也就是货币超发,那只要货币超发不停,房价就不会回落”。这话说对了一半儿。货币宽松的确是高房价的最大原因之一,但却不能永远支撑房价,因为这不符合最基本的常识,只不过是个“美好的误会”!只要看一下日本就知道了,这几十年来,日本货币一直超发,货币一直宽松,房价也曾一路飙升,但撑到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价突然开始下跌,货币再宽松也失效,无济于事了,最后全日本平均房价跌了80%,东京更是跌去90%!

其实,信贷宽松、货币超发对于房价,就像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样,的确能提高成绩,甚至打破世界纪录,但持续服用就会失效,甚至造成猝死!靠货币超发、信贷宽松支撑的房价,最终会和服用兴奋剂的运动员一样,只是时间问题。不单日本,只要稍稍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世界各地的房价几乎到处都上演过这个故事,如30年前的南美曾跌去70%;25年前的中国香港曾跌过70%,20多年前的中国台湾曾跌去60%;3年前的迪拜跌去超过50%;这几年的爱尔兰以及整个南欧都在下跌着。而美国可谓是信贷宽松货币超发的祖师爷了吧,可这次美国房价从2006年7月开始一路下滑,迄今为止依然“跌跌不休”,好些地方已跌去超过70%,全美房价共计“蒸发”了6。5万亿美元。可见房价这东西,涨得越猛,跌得越凶,真好似Easycome,easygo(来得容易去得快);而涨的时间越持久,跌的时间也就越漫长。显然,要是货币超发就能永远支撑房价,那曾经出现过的泡沫就不会破了。

经济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一样,你可以人为地扭曲,但最后终将受到规律的报复,扭曲越大,报复越激烈,正所谓Whatcomesaroundgoesaround(因果循环,报应不断)。中国也不可能避免,只是在中国可能人为控制得更厉害,那扭曲得更大,拖的时间更长,但是,届时可能报复得更激烈!除非中国真是童话的世界,可事实上已经证明了不是,就像没有一棵永远上长的树,没有一把永远不灭的火,没有一亩永远可以增产的地,没有一场永远不散的盛宴一样,房价也不可能永远朝上涨,你不信吗?反正我信……

看到这儿,普通百姓应该明白怎样守护自己的财富了吧?  历史事实证明,勤劳是增加社会财富的唯一手段。根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的研究,按照GDP总量比较,中国从公元1世纪到鸦片战争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被英国取代。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模式一直是对的,只是被帝国主义侵略且掠夺了财富之后才变得贫穷了。

总而言之,如何看懂财经新闻,首先要特别关注“坏消息”;其次,看清楚是什么样的“专家”在说话,有的要听,有的不能听,有的只能反听;第三,看财经新闻时要能分清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尽量多投资,少投机,多学投资,避免投机;最后,回归常识,第一感觉不靠谱基本上就不靠谱,听上去太好的一定是假的。

电影《功夫熊猫》中有句话道出了事实的真谛:Thesecretingredientisthatthereisnosecretingredient!(汤中秘密作料就是没有作料。)可以从这句话衍生出来的,也就是我要送给大家的一句话:金融没有秘诀,发财更没有秘诀,投资自己,将自己变为最值钱的“东西”,财富自然会源源不断而来。

后记

当今社会,除非你的生活能够远离金钱,否则,不管你是否喜欢,都需要关注经济金融,不仅要关注国内的,还要关注国际的。任何地方发生的财经事件,都有可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如何理财。说白了.经济金融的变化将关系到你我钱包的大小。

近几年,电视上、网络上都在经常性地向百姓介绍理财的技巧和方法,出现最多的两个词儿——“投资”和“投资者”,好像只要买人任何资产或任何证券就是“投资”:只要涉足金融市场,就叫“投资者”。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所谓投资行为只是在做投机,而绝大多数的所谓投资者其实也就成了投机客!

国内好些读者财经常识的缺失触发了我写一本财经科普书的冲动,这也就是《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出版上市的缘起。时间一晃,《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已出版了整整两年。

两年来,这本书得到市场的认可,进入了畅销甚至长销书之列,特别是电子版长期位居亚马逊、多看电子书TOP1,说明了读者对财经科普读物的需求。三大图书网站最多的读者评论是“通俗易懂、娓娓道来”,“财经也可以成为床头读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获益,结合这两年全球财经的新变化,我们对第一版进行了全新升级,并采用案例解析的方式,手把手教会读者看懂财经新闻。

金融是个复杂的东西,各种财经资讯也似乎总让人摸不着头脑,希望这个升级版能让你对财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具备基本的分析辨别能力。当然最后还是那句话,最好的投资就是你自己,积极、朴素的生活态度才是致富的“秘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全新升级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思进//金蓓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3058950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14-02-01
首版时间 2014-02-01
印刷时间 2014-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36
CIP核字 2013299329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39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