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光明的这本《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共分六章,前三章从“老舍之死”来挖掘揭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的老舍的双重性,并由此反观它的自杀与其基督教信仰,重新审视他的幽默与悲剧意识;后三章则以“老舍之死”为切入点,反思老舍及同时代一些知识分子作家的命运选择。
| 图书 | 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精)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傅光明的这本《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共分六章,前三章从“老舍之死”来挖掘揭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的老舍的双重性,并由此反观它的自杀与其基督教信仰,重新审视他的幽默与悲剧意识;后三章则以“老舍之死”为切入点,反思老舍及同时代一些知识分子作家的命运选择。 内容推荐 《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由傅光明所著。 《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挖掘和呈现在文学史中被授予“人民艺术家”殊荣的老舍,与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作家老舍之间,不仅存在着难以弥合的矛盾,甚至两个身份截然对立。但在历史的视角下,两者又是那么和谐统一。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那个在许多人眼里被意识形态化了的“人民艺术家”,并非不是一个自由作家。相反,长期以来,倒是“人民艺术家”把作为自由作家的老舍遮蔽了。以“历史”之眼审视,即可体现出历史作为一种特殊记忆的意义与价值。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人民艺术家”与自由作家 第一节 一份新史料 第二节 老舍加入“美国作家联盟”是秘密的吗? 第三节 自由和作家 结语 第二章 老舍的自杀与其基督教信仰 第一节 老舍的基督教经历 第二节 老舍文本中的基督教 第三节 “舍予”+基督=“赴死”? 结语 第三章 从老舍之死看其幽默与悲剧意识 第一节 老舍的幽默观与写作——幽默的因与果 第二节 幽默与悲剧意识——因果的宿命 第三节 老舍之死是对生命的幽默 结语 第四章 “文革”:知识分子的人格炼狱 第一节 政治运动中的老舍 第二节 “老舍式”的批判 第三节 口述史下的历史身影 结语 第五章 1949年后知识分子的“另类”抉择 第一节 陈寅恪:“另类”的绝响 第二节 老舍之外的其他自杀者 第三节 历史就是为了未来而回顾往事 结语 第六章 历史:一种特殊的记忆 第一节 “卢梭式”的忏悔反思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卢梭身影 第三节 唯有不忘过去,才能作未来的主人 结语 附录 1.赵清阁致韩秀信 2.书信世界里的赵清阁与舒庆春 3.萧乾与沈从文的恩恩怨怨 4.萧乾与郭沫若的是是非非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老舍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命运(精)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傅光明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75854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226 | 
| 版次 | 1 | 
| 装订 | 精装 | 
| 字数 | 208 | 
| 出版时间 | 2011-06-01 | 
| 首版时间 | 2011-06-01 | 
| 印刷时间 | 2011-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68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D663.5 | 
| 丛书名 | |
| 印张 | 7.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22 | 
| 宽 | 149 | 
| 高 | 18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