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那些同志孩儿
内容
编辑推荐

她一直以为世界是二元的,男人都爱女人,女人只嫁男人。后来才发现,原来世界不是这样[非黑即白]的——这世界,有爱女人的男人,也有爱男人的男人,女人亦然,甚至,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还存在一个模糊的光谱地带……

当我们用多元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将展现给我们美好与宽广。

《我的那些同志孩儿》由老藕编。

内容推荐

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藕姨说,过去自己思维太狭隘,与同性恋接触后,让她看待事情眼界更宽了,对很多不了解的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她希望,《我的那些同志孩儿》这本书能成为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同性恋,理解和尊重这个群体。“无论怎样,你不应该给别人的生活制造障碍”,她说。

在《我的那些同志孩儿》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同性恋不再是一组组冰冷的数据,也不再是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个个清晰的、普普通通的人,就像是你的邻居,你的朋友,或者你的某个亲人。事实也如此,同性恋就在你的身边,或许就是你的某个朋友、同事、亲人!

目录

楔子

尔冬的故事

张星一家三口的故事

赵凯的故事

同志妻子陶黎的故事

吴、可、奈、何的形婚故事

那些花儿

不是结局的结局

藕姨博文选摘

后记

试读章节

那些年,每年高考的那三天,都是北京最炎热的日子。很多考生都全家上阵,就像护送国宝大熊猫似的把孩子送到指定考场。对这些尔冬觉得很好笑。他从来都是把学习看成是自己的事,与家长无关。

上午第一科考得很顺利,尔冬从考场出来高兴地往家里走。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时,就听到了父亲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刹那间尔冬觉得自己从酷暑倒回了隆冬。想象着十几年来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的场面,腻烦得想吐,但是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走进那个令人厌恶的家。妈妈看到儿子回来了,迅速擦干眼泪,手忙脚乱地把饭菜给尔冬端了上来,装着若无其事招呼父亲吃饭。但是父亲似乎根本就没想到对于尔冬,今天是多么重要的日子,依旧不依不饶,其实争吵的无非是~些不值一提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尔冬匆匆扒了几口饭菜,味同嚼蜡。然后不顾母亲的阻拦,扭身逃出了家门。

正午的骄阳把地面都快烤焦了,尔冬的心却冰凉冰凉的。在学校的大门旁,看到一家三口,母亲撑着阳伞,爸爸扇着风,考生手里拿着冷饮,一家人亲亲热热。想想自己那个没有任何温情的家,想到父亲从不曾对自己给予丝毫的重视,尔冬用了十几年时间好不容易缝补起来的自尊心,此时又被无情地撕裂了。他突然万念俱灰,觉得自己是个一文不值的人,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有什么意义。

下午的科目本是尔冬的强项,可他面对考卷却浑浑噩噩怎么也找不到感觉。父亲的怒骂声还回响在耳边,大滴的泪水砸到了试卷上。他狠狠地用笔尖戳着那被泪水洇湿了的字迹,恨恨地对自己发誓:我不再是一团可以随意捏塑的粘土,从今天起我要变得坚强、独立,活出个人样给他看!

有些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光时总是会说,自己的少年时代不知何时就结束了。但是,尔冬永远清楚地记得,就在高考那天的下午,懵懂的青春就在那一刻结束了。

成绩不尽如人意,当尔冬把分数单递给父亲时,还没等到他张口就预料到那些责骂。尔冬不由得握紧双拳挺胸抬头对着父亲怒目而视。虽然只有短短两三秒,但那目光却像一把利剑震慑住了父亲。父亲第一次看到儿子的这种眼光,心里一惊,但不知为什么,却觉得这种眼光比儿子低头不语的样子反倒让自己受用些。因为那怯懦的沉默总让他感觉像一拳打在了棉花包上,令人怒火中烧。此时他突然意识到:儿子长大了,有刚性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和儿子之间有了一道难以填平的壕沟,于是破天荒第一次没有恶语相加,而是默默地转身走了。

那一年正赶上高考改革,分数下来了才填报志愿。全国名校尔冬是考不上了,但是上一所北京的重点大学还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尔冬不顾母亲的苦苦劝说,第一志愿毅然决然地选了一所离京城最远的外地大学,从此踏上了一个人的征程。

妈妈曾经为了儿子能有个完整的家,默默忍受了近二十年暗淡无光的婚姻生活。尔冬上大学走后,她看不出俩人再过下去还有什么意义,竟然和尔冬的父亲办了离婚手续。正巧那时尔冬父亲的单位最后一次福利分房,由于再次成为独身的无房户,有了分配住房的资格。就这样一个三口之家解体,各据一方。P17-18

序言

1

这是我读到的有关同性恋的著作里最真实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本。

在这之前,我阅读了大部分中国大陆出版的关于“同性恋”议题的书,大多数都把同性恋放在“医学”、“社会学”或“法学”的视野下解读,作者也多为各个领域的专家。而文中的莲姨,本书的作者老藕是一位普普通通的退休老人。

直到退休开博客之前,老藕并不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同性恋在她的世界里,曾是“文革”时贴在布告栏里,与杀人犯、强奸犯并列的“鸡奸犯”,“他们是有罪的人”。后来,她从报纸上读到更多关于同性恋的报道,这些人在她的印象里又成了“一帮病态的、怪里怪气的人”。她从媒体上接受的信息是,同性恋是可以选择的,她纳闷,为什么这些人要选择成为同性恋呢?

2007年的一天,她在网上读到一篇博客,她印象中“怪里怪气”的同性恋形象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这个“孝顺、稳重的”年轻人对接。这一次,她的世界观遭受了巨大冲击!

后来她通过博客认识了更多的同性恋者。起初别人只是找她倾诉,把生活中那些不能对父母、对身边人说的烦恼说一说,慢慢地他们成为朋友。随着交往的深入,他们与老藕的友谊从线上走向线下,老藕甚至自费去各地看望他们。她把这些年轻人亲切地称为“我的同志孩儿们”,很多同性恋者亦将她视为母亲,亲昵地称她为“藕姨”。

她认识的同性恋者越来越多,有导演、飞行员、警察、歌手、学生等等。随着对同性恋人群了解的增多,她觉得大众媒体过去呈现的同性恋形象并非事实,“他们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嘛,却被妖魔化了”。为什么这些孩子活得这么苦?母性的情怀,让她有一种想要帮助他们的冲动。她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变这种状况。

2

2008年,藕姨来广州时,我们见过一面。回京后,她打电话告诉我,她牵头成立了“同心同德小组”,通过网络讲述同志们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群体,他们计划每周制作一期节目。我建议她,每周出一期节目太频繁了,刚开始,可以一个月或两个月做一期节目,先摸索经验,未来看情况再增加。藕姨说不担心,她们有近一百来个志愿者,而且都很有积极性。过了三个月,她告诉我节目暂停了,年轻的志愿者们要为生计奔波,无法保证每周一次的节目制作。那天早上,一向乐观的藕姨第一次说,她觉得很累,没想到做个草根公益小组,有那么多的事要处理。我用了两个小时安慰她,我说,她的感受我也曾经历过。

今年4月,我去京时,我们约在团结湖公园见面。正是柳絮纷飞的季节,白色的、毛茸茸的柳絮随风飞扬,再配上鲜艳的桃花和大片的绿草地,有童话般的感觉。我到后,打电话通知藕姨。不久,看到一身运动装的藕姨向我小跑过来,她的笑容还是那么敦厚。我问她公园里的桃花开得异常鲜艳,是不是假的,她用爽朗的声音告诉我,“嘿,肯定是真的”。

我们穿过公园,在街对面一家老北京甜品店坐下聊天,我问她有什么新的计划,她说,想在每个周六的下午,选个固定的地方,听同志们聊聊心里话。她说:“很多同志就是想找个长辈讲讲心里话,安慰安慰、鼓励一下他们,就会觉得心里敞亮得多。”我说,她的想法非常符合同性恋亲友会的价值观,我们很愿意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约定,尽快细化这个方案,希望早点实施,能帮助更多的同志朋友。

我向她道谢,感谢她为同志群体做了这么多事情,她却说,她要感恩。她说,过去,她一直以为世界是二元的,男人都爱女人、女人只嫁男人。是那些同性恋孩子帮助了她,促使她思考,学会从多元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也让她的世界变得更加宽广。她明白了,性倾向并非一个人的主观选择,而是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就像她自己身为一个异性恋者,无法选择去爱同性一样,要同性恋者去过异性恋生活是违反天性的。我们还聊到“同妻”们的故事,她说,她的书里也写了。

3

回广州后,藕姨给我发来了她的书稿。

果然,在书中,藕姨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了一位叫陶黎的“同妻”故事,这位善良的女性直到婚后很长时间,才偶然从丈夫与别人的QQ聊天记录里,知道老公喜欢的是同性,她犹如五雷轰顶。起初她希望用自己的柔情挽回丈夫的心,未奏效,她又寄望生个儿子来“拴”住丈夫,但相敬如“冰”的婚姻生活几乎摧毁了她作为女性的自尊和自信。到孩子三岁时,她坚定地选择了结束婚姻。陶黎说,没有人甘心情愿与自己不爱的人生活一辈子,过去,自己一直在与人性斗,注定会成为失败者。

有学者估算,因为传统观念和一些人对同性恋人群存有偏见等原因,中国的同性恋者约有八成会走进异性婚姻,用婚姻来掩饰自己的性倾向。在农村地区,这一比例会更高。像陶黎这样的“同妻”在中国可能超过1600万。她们婚后,长期被丈夫冷漠,生理和心理遭受双重伤害。

藕姨说,是偏见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如果放下偏见,与同性恋交往时你会发现,是自己的“磁盘”太小了,而非别人太特殊。减少对同性恋者的偏见,也能让更多像陶黎这样的“同妻”少受伤害。“如果没有偏见和歧视,哪个同性恋愿委屈自己去找异性生活呢?”

世界本来就是多元的。藕姨说,过去自己思维太狭隘,与同性恋接触后,让她看待事情眼界更宽了,对很多不了解的事也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她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扇小小的窗口,让更多人了解同性恋,理解和尊重这个群体。“无论怎样,你不应该给别人的生活制造障碍”,她说。

我想,这本书的出版,能达成藕姨所愿。

在这本书里,我们读到的同性恋不再是一组组冰冷的数据,也不再是一个个面目模糊的影子,而是一个个清晰的、普普通通的人,就像是你的邻居,你的朋友,或者你的某个亲人。

事实也如此,同性恋就在你的身边,或许就是你的某个朋友、同事、亲人!

(作者系中国同性恋亲友会联合发起人)

后记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的那些同志孩儿》终于要出版了。

首先要感谢博友额尔敦,是他的博客使我第一次从新的视角认识了同志人群,从而走近他们并成了生活中的朋友。是他们打开了我的视野,改变了我的世界观,使我的晚年生活有了新的价值。

这本书中的人物原型全部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朋友,感谢他们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写作素材。

感谢博友御宅男,逐字逐句地帮我修改全部文稿,使我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得以完成此书。

感谢博友荣一,为本书画了一幅幅精美的插页;感谢小鹏、省略号为封面设计了一稿又一稿。

感谢阿强和梅姐,以一位同志和一位同志母亲的身份为我的书写了序。

感谢茉莉,本来我们素不相识,在她无私的努力下,这本书才有机会问世。

感谢我的儿子儿媳及所有的博客好友,是他们的鼓励,推动我走到今天。

感谢上海圣大燕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三联书店,愿意出版本书稿。

恳请每一位读过此书的朋友加入我们。把这些真实的故事讲述给你的亲朋好友,告诉他们同性恋的真实生活状态。通过大家的努力消灭歧视,互相尊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老藕谢谢大家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那些同志孩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藕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542635860
开本 32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6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1
14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5: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