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山高水长(张中行和那些老先生们的故事)
内容
编辑推荐

段海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委省直工委主管的《机关党建之窗》执行主编。出版有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他编写的这本《山高水长(张中行和那些老先生们的故事)》原名《品味人生》,收随笔约四十篇,内容广泛,有写人的,有写地的,有写事的,也可以掇其神,说都是写己身之所经历,并深有感受的。

内容推荐

《山高水长(张中行和那些老先生们的故事)》分三部分;上下两辑和美食系列谈。其中,上辑主要讲述了作者与文艺界那些著名老先生们的故事,如张中行、季羡林、臧克家、汪曾祺、刘心武、吴冠中等;下辑收录的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体会文;美食系列谈,顾名思义讲述的是作者与美食间的故事。

《山高水长(张中行和那些老先生们的故事)》由段海峰编著。

目录

 序一

 序二 父亲的人生

上 辑

 忆张中行先生

 和张中行先生的第一面

 和张中行先生的书信往来

 和张中行先生同室而眠的日子

 张中行先生请客

 “武术迷”张中行

 张中行先生趣事一_二三

 家宴招待张中行先生

 张中行先生不为人知的一些细节

 张中行为我改斋号

 议而未决的张中行研究会

 和张中行先生互赠“礼物”

 和张中行先生的最后一面

 季羡林,大师的背影

 诗里的艾青

 我眼中的新凤霞

 签名本

 名人来信

 王蒙赠书:看人下菜碟

 臧克家:“吹”点小牛也无妨

 我和冯亦代先生的书缘

 汪曾祺先生赠字

 林斤澜做我的介绍人

 君子之风,山高水长

 不爱钱的吴冠中

 一张扔在地上的报纸改变了杨振宁的命运

 写写刘心武

下 辑

 热闹

 搬家

 西北纪行

 评先

 信任

 醉酒

 我的学拳史

 “一笔书”谈屑

 地坑院

 寻找快乐

 小赌怡情

 伪日记

 臧否

 水仙与刀

 十年一觉同学梦

 二十二年圆一梦

 数字人生

 说忠诚

 说谦虚

 谈宽容

 论诚信

 夜宿永泰寺

 鸟的天堂

 距离之美

 还敢吃什么

 剪报

 不再回来的哥哥

 今日少林寺的武僧们

 男孩为什么怕女孩追

 马路求爱:浪漫赢得淑女归

 坚硬的爱情与软弱的时间

 真情何惧只—夜

 灶王爷

 爱心和宽容

 迷醉在氤氲的幻觉里

 果子狸的味道并不好

 偶遇

 细节

 善无大小

 记忆中的“牛黄解毒丸”

 妖是妖他妈生的

 绰号

 沉默

 我看见了自己的梦

 两次遇贼

 我的网络写作生活

 自发

 新生

 预言

美食系列谈

 烩面之厚道,一如厚道男人

 麻辣火锅,痛快你就喊出来

 我与红烧肉,不得不说的故事

 鱼的花样年华

 像小资那样吃青菜

 后记

试读章节

“武术迷”张中行

说到武术,外人可能不知道,张中行先生对武术深为迷恋。不止一次地,他在文章中提到武术。见面访谈,更是多次提及武术。

在他一些文章里,有专门描写武术的,在我陪他聊天中,他提及武术,更是有一段传奇般的讲述:

说河北有个太极拳高手,因为水平高,所以招来不少人的羡嫉,也有人明着暗着来过招。且说有一天来了一位过招之人,跟高手过的是文招,两人坐下,只谈拳法,不曾动手。等到过招之人要告辞了,高手要送出门外,过招之人用手轻轻一推,道一声您回吧。而那高手轻轻接住,道一声恕不远送。结果过招之人出门便叹道:“输了。”

还有一次我去他办公室找他,他不是先谈稿子,而是立即给我们讲了他刚在公交车上见到的一幕。他说车上人不多,差不多每人都有座,但却只见一个男青年,放着座位不坐,却侧站在过道中间,双腿前后站立,做微弓姿势,无论汽车如何猛刹车或是急开,他都不扶把手,依然站立,这让张先生大为惊讶,疑是高手降临。

我有些怀疑,就问:“是不是他脚下绊着什么?”

张先生十分肯定地说:“没有!我观察好久了,他就是不扶把手,脚下也没有勾着什么。”

“那是不是汽车开得平稳,用不着扶?”我仍然是疑问。

“不是,汽车时快时慢。看起来,他跟司机并不认识,因为一路上,他也没有跟司机搭话。”张先生仍然那么肯定。

他这么坚持,我只好以微笑回应之。我不相信现在还有这样的高人,但张先生这么坚持,我又能说什么呢?只能说,他心里还有武术情结吧。

我是亲眼见过张先生练太极拳的,两次。一次是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他当时的家门前,一次是在洛阳他住的宾馆里。当时我还不懂太极拳,更不会练,所以对此只认为是一个老人的爱好罢了。后来我得以拜识陈氏太极拳大师陈正雷先生,并得陈先生亲自授教,所以对太极拳就有了一点了解,接着见张先生这样写,这样说,我也就萌生了想把他介绍给陈先生相识的想法。

于是干脆有一天,在他来郑州之际,由我牵线,安排他与陈氏太极拳的掌门人陈正雷先生会晤。

陈正雷先生在太极拳圈子里的威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说起来,他还是我的太极拳启蒙老师。我常常自诩:“我在太极拳上水平虽然不高,但我的老师却有大名,那就是陈正雷先生。”这样说,也不过分,因为曾经有一段时间,由我联系组织了数十人的学习队伍,跟陈正雷学习太极拳。这个队伍里,多是新闻界的朋友,他们有些对太极拳熟知却不会练,有些是想练找不到老师。而陈正雷先生只要是涉及太极拳的事情,他都会热心相助。所以我们这个短期班,由陈正雷亲授,手把手地教,前后大约学习了一两个月。至于成绩,实在提不起来,因为现在也只有我一个人偶尔还能练一趟外,至于他们,几乎完全荒废!想来真是对不住陈正雷先生的良苦用心。这是后话了。

张先生此行来郑州,是为了编校一本他的随笔集,恰好有孟素琴老师可以提供食宿的方便,所以他就暂宿于孟老师之家。白天看校样,晚上由孟老师陪同散步。我见他有空暇,就想成全他的愿意,说安排他和陈氏太极拳大师陈正雷先生认识一下,见个面,吃个饭,交流一下。张先生很兴奋,嘴里一直表示着感谢。说时间地点均由我来酌定。

回头再说陈正雷先生,听我说郑州来了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既能写,又能说,而且有如此的大名,所以陈先生也表示很愿意认识。两头工作都做通,我高兴了。于是这次安排文武两位大师见面,就进入操作阶段。

是一个晚上,我去孟老师家接张先生,孟老师当然陪同,然后我们三人,打车往文化路,去陈正雷先生的寓所。陈先生早就在家里等候了。两个大师相见,张先生行的是书生之礼,双手做揖,而陈先生行的是武林之礼,双手抱拳,真是相映成趣。

大家坐下叙谈,陈先生介绍了陈氏太极拳的发源,以及现在在全世界各地开有多少家分馆,学生有多少等等。张先生不只听,而且还不时插话,言及太极拳的杨氏,侯氏,也都清清楚楚,这令陈先生很是惊讶。说话间,陈先生在客厅还展示了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双手缠绕,腰部扭动,化动为静,静中有动,一张一弛,得心应手,张先生看得不由鼓掌,直叹:“真功夫啊!”

张先生送上自己的随笔《横议集》,陈先生回赠的是一本太极拳专集,并附自己亲自演示的DVD光盘。这种文武交流,颇为有趣。但正像张先生平时讲的那个太极拳高手的故事一样,就是在这平常之间,双方都能领会到对方的高明之处。我趁机拿出自己存的张先生的诗词集《说梦草》,请他签名。他题道: “一九九九年三月六日在郑州陈正雷先生家补署名,九十陈人,张中行记以海峰上人。”

谈文论拳之后,几人相携到楼下,准备吃饭。我定的饭店是一家有特色的不大的馆子,之所以定在这里,最大原因是这家饭店有几道特色饭菜,其中有京东肉饼,还有熬玉米粥。这两样,是张先生的喜爱。虽然饭店做的味道跟张先生老家河北香河县相去甚远,但得其仿佛,也算是一种安慰吧。

叙齿,当然是张先生被推为上席,陈先生紧挨着他坐,我和孟老师陪于末座。张先生自己会一点太极拳,大概是杨氏系列,所以席间,表示想进一步了解一下陈氏太极拳,陈正雷先生表示欢迎,只是说,你有时间学吗?

这种问话,很是专业,外人一般不易察觉其深奥。为什么不问“你有场地可以练习吗”,那是因为太极拳行话里讲“拳打卧牛之地”,意思是一块卧牛之地,就可以练拳,所以场地问题,可以不在话下。张先生当然懂得这个,所以他说,自己在郑州只能呆几天,想系统地学,怕是时间来不及。陈先生说,那只能看看光盘了,因为自己时间紧,要到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陈氏太极拳学习站辅导,所以不能亲自演练,如果张先生有兴趣,我可以派学生上门去教。当然,是免费的。

张先生笑道:“谢谢,谢谢,老朽我可值不得你和高徒如何费心,有机会,我还是看看光盘吧。”

夜色渐深的时候,我们一行人出了饭店,在灯火阑珊中,分别道了再见。望着两位文武大师的背影,我想,这样顶尖却平静的高手之间的会唔,这种惺惺相惜的场面,以后还会再现吗?

P27-29

序言

段君海峰是个奇人。这所谓奇是由比较来。“天降下民”,人都是同中有异,我们可以称之为常人。异有可能增加,至于大或接近大,离常远了,我们可以称之为奇人。离开常,至于奇,好不好?情况千变万化,很难一言以蔽之。举个史传中的小事为例,刘伶过分好酒,可以算作一奇,写和读《世说新语》的人都会认为其事可传吧?他的尊夫人就不这样看,孰是孰非?可行之道也许只能是容忍,或者说,意和行,离开常而不至损(或大损)己损人的,我们就无妨,或严,视而不见,或宽,用欣赏的目光扫一下。至此,可以说段君的奇,不知道他的尊夫人怎样看,我是觉得,表现的种种或绝大多数,是可以用欣赏的目光扫一下的。

我和段君结识,记得是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他编《时代青年》,到北京去约稿。其后他多次到北京,我几次到郑州,见面的机会多,相处、交谈的时间长,了解也就越来越深。他是学财贸的,可是天性近于文,就走了反班超的路。他喜读书,读了不少。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其实读多了就不能不思。多思之后还会有下文,是有所知、有所感就想形于言。于是他写,写了不少,结集问世的已经有四种,诗两种,随笔两种。这都不足为奇,因为九字号的,有不少也是喝完稀粥之后,闲情难忍,据案把所思、所感固定在纸面上,然后找门路,灾梨枣。

改为说可以称为奇的,是他兴趣过于广泛,而且不停止于想想,简直可以说是做的比想的更快、更多。可举之证不少,只说一点点。他还习过武,据说有数年之久,所以能有与坏小子打架取得胜利的光荣经历。动武是此岸的事;是几年前,他忽而发奇想,向往般若波罗蜜多。意立即化为行,于是走人少林寺,求剃度,吃斋念佛。赖寺内大德具法眼,看出他既不同于古的慧能,又不同于今的弘一,而只是想人生的多种境都试试,他才得“下山”,回到书桌和稿纸之前。彼岸未能到,广泛的兴趣不减,怎么办?办法像是很多,其中一种是扩展及家属,是不久前我到他家,才知道按照他的策划,他的夫人在攻书法,他的公子在攻围棋,并且都已有了可称为“升堂矣”的造诣。

他自己呢,当然不甘落后,向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仍是读而思(兼来于多种经历)而写;还不是泛泛的写,而是都经过吟味,经过观照,所以与过去的《有话要说》相比,深度增加了。语云,名者,实之宾也,所以结集出版,标书名为《品味人生》(现更名为《我和张中行——说不完的前世今生》编者注)。全书收随笔约四十篇,内容广泛,有写人的,有写地的,有写事的,也可以掇其神,说都是写己身之所经历,并深有感受的。确是文如其人,如《醉酒》《夜宿永泰寺》《“你也有今天”》《距离之美》《偶遇》之类,单是题目就大有吸引力。当然,正如书名所示,最值得读而思的是,比如一草一木之小,一饮一食之微,我们应该品味“他”是如何品味的。1999年2月,旧历虎去兔来之际,我为校书、编书等事来郑州,适段君此书写成,送来书稿,说希望我看看,评论几句。我老了,月上柳梢头、花市灯如昼之时,走上长街逐画轮为难,就坐在屋里品味段君笔下的一点点人生,也可以说是过上元节的一种享受吧,谢谢。

(张中行,已故著名作家,学者)

后记

关于这本书,有几点想说明。

一是书名。此书原名叫《品味人生》,成书之后,才知道早在许多年前,梁实秋先生就用过这样一个书名,我无意掠梁先生之光,只能怪自己孤晒寡闻,读书太少。可是品味人生一词,自己又不忍割舍,怎么办,只好表明对于人生,这本书里谈的只是我的个人品味,格调如果不够高,那跟梁先生无关。不过后来峰回路转,出版社让改个吸引人的书名,这才改为《山高水长——张中行和那些老先生们的故事》。

二是内容。仍是沿袭我前一本《品茶斋随笔》的路子,一半写别人,一半写自己。写人,抱着真情;写己,绝不虚构。也许有些话不能说,但我现在说出来的,必是我内心的真话。

三是感谢。张中行先生赐序,这已是第二次了。我追随张中老学文,至今已有数年,可是学得怎样,张中老没有当面批评,但我自己知道,只是学得一点点皮毛,现在张老赐序给予奖掖,我只好把他对我言过其实的表扬当成努力的目标。现在老人已逝,我所写的数十篇关于对张中老的文章,就算是对他的一个纪念了。

随笔,不像小说,因为它几乎没有故事做构架;随笔也不像诗歌,因为它不能有那些让人费解的、难懂的语言。而在要这千字短文中写出让人读下去的文字,还真需要点工夫。我这些年,写了一些随笔,最大的收获,是于1999年凭此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也许是评委会委员眼睛一时受蒙,没有看清楚我的水平,让我得以混入,但是一本薄薄的《品茶斋随笔》,能经过那么多评委的眼睛并受到认可,这也给了我一种精神上,的鼓励,那就是我的所谓随笔,可能还有些特点。

随笔要写出特点,这跟开饭店一样,同样是饺子店,为什么张家的生意好,李家的就未必呢?原因可能多种,但其中必有一条,那就是张家的饺子一定是有特点的。我自己做饺子,常常在里面放一点泡开的茶叶,谓之“茶饺”,只此一招,我包的饺子就成为特色品种,下口之后,味道竟然相当不坏。这就是有特点了。写随笔,我没有茶叶可加,但是我有一种与茶叶相似的精神佐料,那就是悲悯之心。

佛家讲究悲悯,我非出家人,怎么也绕到这条道上了?其实这悲悯存于每个人心里,只是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我没有出家,但是前世出家今在家,我的前生也许替我修行了吧,以至于到我这里,在城市的小区里,也一样吟咏诗曲,沉思人生。“门前一湾金沙水,我当五湖四海看。”

在写作的手法上,我只求平和随意,不贪惊人之语;不求激昂铿锵,只求散淡如水。这些随笔短文,只合在月夜,在枕边,在心静之时,随便地抽出一篇,看下去,会心微微一笑,然后睡去。

收入这本集子的随笔在排列上也没有刻意按写作的时间,随笔嘛,就那么随意的排列吧。如果你在读的时候,风吹哪页读哪页,那更是得了随笔的大意趣了。

段海峰

2010年8月28日于郑州21世纪社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山高水长(张中行和那些老先生们的故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段海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方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1726449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11-08-01
首版时间 2011-08-01
印刷时间 2011-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34
16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20: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