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奇编写的这本《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从临证运用经方的角度系统解读《伤寒杂病论》脉法相关经文,引用原文源自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的《伤寒论》,何任、何若苹整理的《金匮要略》及陈居伟注释的《景宋本脉经》,三书皆宋代林亿等人整理过的官本,篇幅比较完整,内容未加修饰。注解经文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主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与《脉经》的内容互勘,企图还原事实,忠实原著精神,解秘著作内涵,着重从脉法原理结合相关经文解读,揭示平脉辨证运用规律,为读者熟读经典铺垫基础。
图书 |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
内容 | 编辑推荐 徐汝奇编写的这本《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从临证运用经方的角度系统解读《伤寒杂病论》脉法相关经文,引用原文源自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的《伤寒论》,何任、何若苹整理的《金匮要略》及陈居伟注释的《景宋本脉经》,三书皆宋代林亿等人整理过的官本,篇幅比较完整,内容未加修饰。注解经文采用以经解经的方式,主要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与《脉经》的内容互勘,企图还原事实,忠实原著精神,解秘著作内涵,着重从脉法原理结合相关经文解读,揭示平脉辨证运用规律,为读者熟读经典铺垫基础。 内容推荐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从平脉辨证方法架构三阴三阳辨证体系,确立了“病→脉→证→治”的诊疗规范;以论治“伤寒”为例,演义经方运用原则,足以为万世立法,属中医临床学科的奠基之作。魏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整理了张仲景的著作,并搜采历代名医经验撰编《脉经》。目的不仅在于规范脉法,推广平脉辨证。而且还在于为读者学习《伤寒杂病论》提供方法。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作者徐汝奇从王叔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以经解经,互为印证,注解《伤寒杂病论》相关脉法经文,解决仲景脉法中晦涩难懂的问题,把阴阳脉法的奥妙揭秘为太过或不及的独脉,用之临床确凿有据,其中厥脉、阴阳脉、不规则脉等脉法的整理发千年之未发,故属自《脉经》之后首次较为完整演绎仲景著作本义,从平脉辨证解读经方运用的著作,可以作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辅助读本。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上篇 万世医宗 千古圣明 《伤寒杂病论》平脉辨证法集萃 中篇 平脉辨证 纲要分明 第一章 仲景脉法提纲 第二章 阴阳脉法解读 下篇 平脉辨证 应用有纪 附记:《伤寒杂病论》赞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悟道张仲景(平脉辨证解读)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徐汝奇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3212717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71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R241.2 |
丛书名 | |
印张 | 2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60 |
宽 | 186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