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在中华世纪坛听讲座
内容
编辑推荐

两千年前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大帝国遥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东方的帝国一路走来,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不衰的奇迹;西方的帝国灰飞烟灭,但却是孕育欧洲文明的源头之一。在世界历史的若干重要时段,曾经多次存在着几大文明同时并存的现象,秦汉与罗马文明的并存是其中例证之一。

胡孝文、徐波主编的《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由300余幅配图映衬着一个系列讲座,映衬出世界历史上帝国时代的倒影。

内容推荐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2006年至2009年举办了多次展示世界文明辉煌历史的主题展览,如“伟大的世界文明”、“秦汉—罗马文明”、“世界文明与中国”等,同时组织国内一线专家学者在馆内围绕同一主题做系列讲座,胡孝文、徐波主编的《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即为这些讲座的讲稿汇编。文中插入大量的展览图片,极具鉴赏和收藏价值。《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最大特点是保留了讲稿的行文风格,还原讲座现场,使得图书既有学理的权威性,又具备阅读的趣味性,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和美的享受。

目录

前言 秦汉—罗马:古代东西方的两大文明(代前言)汝信

第一讲 文明的巅峰:世界历史上的帝国时代 徐波

 文明的曙光与帝国时代的序幕:孤独与短暂

 第一帝国时代:秦汉帝国、孔雀—贵霜帝国、安息—萨珊帝国和罗马帝国

 第二帝国时代:隋唐帝国、戒日王帝国、大食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法兰克帝国

 第三帝国时代:明清帝国、莫卧尔帝国、萨菲帝国、奥斯曼帝国,近代欧洲的崛起

第二讲 汉与罗马:在可比与不可比之间相互辉映 孙机

 可比与不可比生产、生活情况试比较

 武器与文具

第三 光荣与毁灭: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何以盛极而衰 马小军

 安与罗马,都不是一天建成的

 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联系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历史周期果然如此?

 教训: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四讲 欧洲历史上的罗马时代 郭小凌

 罗马时代的定位

 从蕞尔小邦到横跨三洲的超大型帝国

 罗马的文化

第五讲 东西两“大秦”:两汉与罗马眼中的对方 徐波

 “China”大名传世界

 古代欧洲对中国的探索与想象

 从“黎轩”到“大秦”:两汉对罗马的认识

后记 中国历史上的秦汉时代(代后记)孙机

主编者手记

试读章节

一、可比与不可比

可是在作比较之前,有些情况应当说清楚。比如有一篇介绍本次展览的文章,题目叫《丝绸之路的两端》,就是说有一条丝路,这一端是罗马,另一端是中国的汉。丝绸之路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在中国古文献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个名称。由于它并不是过路的客商在实践中叫出来的地名,所以加给这条道路的某些说法与史实不尽符合。比如一般认为其开通的时间始于张骞赴西域。但张骞的两次出使,先是为了联合月氏,后是为了联合乌孙,目的都是在军事上夹击或钳制匈奴,即所谓“断匈奴右臂”,与开拓商路无关。匈奴有能“控弦”的士兵四十万,比后来蒙古或后金的兵力都多。那时的匈奴对汉朝来说是一个非常现实、非常巨大的危险。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和军事性的。在整个汉代,无论政府或民间均未曾组织过外销丝绸的商队。

甚至直到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在地图上仍是一条虚线。唐初贞观年问,玄奘要到印度去,走出河西走廊以后,说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草木不生,人烟绝迹”,玄奘说自己五天四夜滴水未进, “嗟乎,若不为众生求无上正法者,宁有禀父母遗体而游此哉”!所以丝绸之路在当时只有一个大概的朝向,然后是探险式的九死一生地穿越,并没有一条现成的路。

虽然,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在境外发现过,那是通过很多中间环节,一站一站逐渐传过去的。这时候罗马和汉不是一条畅通的丝绸之路的两端,并不是京沪铁路,这边是北京西站,那边到上海下车。所以,汉和罗马这两个文明很多地方是难作比较的,有的是不能比较,有的是不好比较。

首先,不能比较的是社会制度。

罗马从事生产劳动的主要是奴隶。罗马是奴隶占有制国家,罗马公民后来基本上不参加劳动。中国的情况不一样。解放后,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分期问题讨论了很多年,最后大多数人都认为汉代不是奴隶社会。特别是前些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了一批汉简,其中有《二年律令》,就是吕后二年时政府颁布的一些法律。它表明当时国家向全体登记在籍的民户授田宅。按二十等爵的顺序,由低到高,数量依次递增。爵位高的人得的田宅多,这里不去说它。值得注意的是,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无爵的“公卒”、“士伍”、“庶人”,也可以获得1顷田(100亩)和1宅(约合9亩,用作宅基地)。纵然在执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例外,庶人应得的田宅不见得如数兑现。但从总体上说来, “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小农模式,已然在全国建立起来。除了灾年之外,广大庶民的生计都有可能达到当时被认可的温饱线。后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加以土地被兼并,底层农民有的走向破产。但是江陵凤凰山10号墓出土了一套简,其内容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政府发放救济粮的单子。单子里记了25户人家,平均每家约25亩地,他们都是当时的贫苦农民。也就是说,到了东汉中期一个贫苦的农户还能保持差不多25亩地。所以汉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小农,而罗马主要是奴隶。双方在这方面不能比。

另外,还有些方面也无法比较,比方说宗教。我们知道汉代人宗教观念比较淡,虽然有各种信仰,但是没有形成一个全国人民共同崇拜的大神。中国人一直到后来也是宗教观念比较淡。出大殡时道士、和尚、尼姑都来,是一个大杂烩。

大家知道,宗教信仰无法用科学方法证明。在那个国家是大神,到这个国家人家不认你了。所以宗教信仰这个问题不好比较,因为它牵扯很多问题。汉代最高的天神叫太一,太一现在念起来都有点口生了。在汉代400年中,太一像就发现过有数的几次。可见汉代最高的天神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被敬而远之,与罗马无法比较。

另外,有的民族有它独特的历史传统,从而在文化艺术方面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成就。它是很长的历史积累,是整个内因外因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不是在这个环境、在这个情况里,不容易结出这样的果实。比如这次展览中有罗马雕像,大家能看到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们在意大利也是重要文物。西方注重人体美,最早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些参加者是光着身子跑的。中国当时讲究礼制,认为光着身子登不了大雅之堂。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出现以写实手法表现人体美的雕塑家。在汉代,我们不知道谁是雕塑家。在希腊罗马就有,比方说菲迪亚斯、米隆等,很多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在那儿。汉代没有雕塑家这么一个职业,指着雕塑艺术来吃饭是不行的。秦始皇兵马俑的制作者当中甚至还有刑徒,不是专业的艺术家做的。所以,不同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些特殊成就有时候不太好比较。

当然,就生产生活的具体领域而言是可以比较的。但我们首先应当把它们的背景弄清楚。比如我们这次展览里有罗马的铜阀门及铅水管,还有汉代的六边形陶管,《丝绸之路的两端》说这都是城市供水的公共设施,不是的。六边形陶管是下水道,走脏水的;罗马那个阀门是供清水的,因为罗马很讲究从山上引下水来,等于是自来水一样。罗马的引水管经过大洼地时,曾修建由几层拱券承托起的巨型渡槽,其中有的一直留到现在,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不能把下水道和人家上水的阀门相比。而且比较完了之后还引用观众的观感说:为什么我们中国出现这样的东西这么晚?人家的多好,我们六边形的陶管多不像样子。作这样的比较就有点不考虑事情的背景了。

罗马的城市重视供水,水的分配有一套制度,什么样的贵族可以用多少水,身分再低的用多少水,挺麻烦的。而且西方学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罗马后来衰落的原因之一是铅中毒,就是因为铅管里的水铅超标了,以至于使罗马人的智商降低了。但也有人说,水管使了这么多年,罗马早期昌盛的时候不也是喝铅管引来的水吗?当然也有一定道理。可是前一种说法如果有一点可以成立的话,那就不如干脆喝汉代的井水了。所以,进行比较要慎重,性质不同的事物拿来作比较是不太合适的。

P44-48

序言

秦汉—罗马:古代东西方的两大文明(代前言)

汝信

两千多年前,在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出现了两个强大的国家:秦汉和罗马。它们代表着当时古代世界文明的最高辉煌成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一书中进行文明比较研究时,提出世界文明发展的两种主要模式,即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在他看来,古罗马文明是希腊模式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希腊文明亦可称为希腊~罗马文明,而中国的秦汉王朝则是中国模式的开始。尽管汤因比关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两种模式的看法在学术界可能有不同的意见,但他对中国秦汉王朝和古罗马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强调,把二者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典型来看待,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此次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和意大利文化遗产和活动部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承办的“秦汉~罗马文明展”,以展览两大文明的文化瑰宝的方式,通过实物的相互参照和对比,向人们展示两国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表明这两大文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及其在历史上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巨大影响。这在我国文化界是一大创举,也是中意两国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  _

秦汉和罗马两大文明在历史上是怎样产生的呢?在今天,它们又给人以什么启示呢?

两大文明都经历了由开始诞生、逐渐形成、发展壮大、强盛繁荣以至最后走向衰落的相当漫长的过程。它们在古代文明世界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而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以这两大文明的开创者秦国和罗马来说,原本都是远离当时文明中心、地处边缘的蕞尔小邦,经过几个世纪的历史风雨,竟然成长和发展成为拥有辽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的庞大帝国,甚至对世界历史进程发生巨大影响,其原因何在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我们来看这两大帝国崛起的过程。秦周先人因替周王养马有功,被封在今甘肃天水附近的秦地。公元前8世纪,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由大夫获封为诸侯,当时秦国只是局限于歧西之地的一个无足轻重的诸侯国。至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即位后致力于拓展疆土,“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秦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诸侯强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剧烈动荡,诸侯混战,战争频仍,严重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实现全国统一成为历史前进的潮流所向。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施社会改革后国力大增,通过战争相继灭亡六国,结束了诸侯群雄割据的局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个创举,被史学家称为“万世开基”不是没有理由的。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如废除封建制改为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和通水路,筑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等等,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对发展生产和传播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所有这些对古代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秦始皇及其继承者“贪狠暴虐,残贼天下,穷困万民,以适其欲”(《汉书·贾山传》)。残酷的刑罚,沉重的徭役,野蛮的政治压迫,过度的经济剥削,终于激起了大规模人民起义。秦王朝只经过14年的短暂统治就遭覆灭。公元前202年,汉王朝建立。汉承秦制,统一的封建国家在汉代得以巩固,但汉王朝早期统治者接受秦王朝迅速败亡的教训,实行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政治,使社会经济发展得以恢复,在文、景二帝统治时期趋于繁荣。由于汉王朝所创造的文明是在秦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可称之为秦汉文明。到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或文化思想上均达到了鼎盛状态。汉帝国的疆域也在秦王朝领土的基础上继续向外拓展,特别是在西北击败了匈奴,控制了天山南北,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交通线,为以后建立著名的“丝绸之路”准备了条件。通过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汉王朝与远近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联系,势力范围扩及周边的朝鲜半岛、越南、缅甸,成为真正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东方帝国。据公元2年的记载,当时汉帝国拥有人口5959万,领土东西9302里,南北13368里,这样庞大的人口和广大的疆域在上古时期东方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后来汉帝国内部虽因动乱而发生政权更迭,但代替西汉王朝而继起的东汉王朝仍保持帝国的统一和稳定发展,使汉王朝的统治长达四个多世纪之久。经过秦、汉两个王朝,中国已牢固地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差不多与此同时,罗马文明开始在欧洲意大利半岛诞生和成长。公元前7世纪,罗马还只是拉丁氏族部落的聚居地,尚未形成城邦。关于罗马的起源有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说罗马城的、创建者罗慕洛斯和雷慕斯两兄弟是古代特洛伊城失陷后逃亡到意大利的艾涅阿斯王子的后代,这一对孪生兄弟遭篡权的叔父陷害,被投入第伯河,大难不死,冲到岸边被一母狼哺乳成长。这一神话虽不足信,却反映了罗马人祖先喝狼奶长大所形成的那种强悍和勇猛的民族性格。关于罗马城创建于何时是有不同说法的。古罗马作家瓦罗认为罗马建城于公元前753年,并以此年作为罗马纪元,但有人认为要更早或更晚。实际上,罗马建城恐在公元前7世纪末大批埃特鲁斯坎人进入该地之后,当时正值罗马早期历史上的“王政时期”,埃特鲁斯坎人建立塔克文王朝(所谓“后三王”),完成了由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转变。暴君“高傲者”小塔克文暴虐无道,于公元前510年被罗马人起义推翻,建立起罗马戈和国,从此开始了罗马历史上的“共和时期”。在这时期内罗马通过一系列内部制度变革,建立了较稳定的政治体制,缓和了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增强了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并不断扩大罗马公民权的授予,使罗马实力壮大,得以向外扩张。首先通过兼并和军事征服,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接着又发动许多次战争,征服整个地中海地区。罗马通过三次布匿战争,经历长达一百余年的极为激烈、残酷的殊死斗争,终于在公元前146年彻底消灭了最大的劲敌迦太基;又通过三次马其顿战争,征服了马其顿和希腊各城邦;通过叙利亚战争打败塞琉西王国,直至将其吞并。到了共和国末期凯撒执政时,希腊化世界已臣服于罗马,罗马成为整个地中海真正的主人。此前虽在意大利发生大规模的斯巴达克奴隶起义,给奴隶制以沉重打击,但也未能动摇罗马的统治。公元前44年,凯撒被暗杀后罗马陷于内战,最后屋大维取胜,成为独掌大权的元首和最高统帅,并于公元前27年被授予“奥古斯都”(意为神圣、庄严、伟大)的尊号,罗马从此进入帝制时期。他统治下的早期罗马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继起的安敦尼王朝,罗马帝国处于“黄金时代”,特别是图拉真在位时达到鼎盛。帝国的疆域扩大到最大版图,其领土横跨三大洲,东起美索不达米亚,西至西班牙、不列颠,南达非洲、埃及,北迄莱茵河、多瑙河一线。在将近二百年中保持了帝国的霸权,形成所谓“罗马和平”(Pax Romana)时期,这是罗马文明发展的高峰。进入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发生严重危机,日益腐朽衰败,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宣告灭亡,罗马文明也历经千年而走向终结。  ……

上面我们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三方面极其粗略地浏览了秦汉和罗马这东西两大文明的概貌,挂一漏万,在所难免,但从以上的简介和对比中可以大致看到这两大文明的主要成就和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历史上,它们不是与世隔绝、独自孤立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不断地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文明的交往、接触和碰撞中,通过与不同文明的相互影响、借鉴吸收乃至交融互变而逐渐发展壮大。世界文明的发展有赖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是一条普通的规律。诚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一个自由人的崇拜》)。这里谈到了罗马文明,但对中华文明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只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汉和罗马两大文明之间由于双方间隔的距离遥远,还难以进行直接的交流。当时商品贸易主要是通过一些中亚国家作为交易的中转点,中国的某些商品在罗马很受欢迎,丝绸是深得罗马上层社会喜爱的珍贵奢侈品,高质量的铁制品也曾得到科学家普林尼的称赞。据史书记载,东汉和帝时班超曾派遣甘英率团出使大秦(罗马帝国),途经条支、安息诸国抵达波斯湾(时称西海),因渡海困难而折返,未能前往罗马(见《后汉书》)。另有记载称,罗马安敦尼王朝曾派人于公元166年经海路取道日南(今越南中部)抵达中国洛阳,给汉王朝送上礼物,但据有些学者研究认为,这可能是个别商人假借官方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这东西两大文明古国之间没有正式建立关系,未能开展文化交流和人员来往,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今天,世界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使过去把各民族、地区分隔开的壁垒不复存在。人类面对许多共同性的问题与挑战,为了增进相互理解,扩大共识,谋求共同发展,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对话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益于各个文明本身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举办这次“秦汉一罗马文明展”的意义,不仅在于使人发思古之幽情,加深对两大文明的历史价值的认识,而且在于启发我们面向世界,努力开展文明闻的交流和对话,借鉴和吸收_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利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这就是这次展览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原载《秦汉—罗马文明展》,中国国家文物局、意大利文化遗产与艺术活动部编,文物出版社2009年7月版)

后记

《废墟下的兴衰——六大世界文明的前世今生》、《永远的“西域”——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和《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三本书,是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几个系列讲座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华世纪坛是为迎接新世纪和新千年而建,坐落在“中华第一街”——北京长安街的延长线上,早已成为首都的标志性建筑,国家的许多重大庆典和纪念活动在此举办。

但是,中华世纪坛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从那个著名的倾斜式旋转坛体下面的入口处进入她的主体建筑,你会惊喜地发现其中“别有洞天”:那里是一个拥有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展览展示面积近20000平方米的大型会展场地。这就是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中国第一家以世界艺术为收藏、展示及研究对象,以传播世界文明、促进文化交流、普及艺术教育为宗旨的艺术博物馆。十年来,特别是2006年正式建馆以来,她与国内国外众多博物馆和艺术馆等机构合作,相继举办了一系列堪称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型展览,既包括毕加索版画展、达利作品展、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等艺术珍品展,也包括“世纪国宝展”、“神秘的玛雅——墨西哥古代文明”、“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伟大的世界文明”、“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秦汉一罗马文明展”等中外历史文物精品展,每次展览都吸引了大批观众,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7年春,我受邀成为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专家委员会委员。在王立梅馆长、冯光生副馆长等大力支持及艺术馆众多同仁多方协助下,自2007年至2009年,我在艺术馆已延续数年的艺术讲座的基础上,邀请众多知名学者担任主讲人,围绕“伟大的世界文明”和“秦汉一罗马文明展”两个大型展览,相继开设了三个系列的历史文化讲座。北京大学历史系颜海英教授、朱孝远教授、恩师林被甸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尚会鹏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晏绍祥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老先生,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先生,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马小军教授及我本人分别担纲主讲,不但受到现场听众的好评,也为众多媒体所关注。

我的同事胡孝文建议我把讲座内容整理编辑成书,同时对书的性质、体例、样式等提出一系列具体完整的设想,并着手与出版社联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接纳了出版这套丛书的设想,并立即组织力量投入出版运作。胡俊生、刘媛媛、赵子宜和徐敏峰等编辑付出了辛勤劳动。三本书共采用了1000余幅图片,图片的搜集工作繁重费时,这使我的交稿日期一再推迟,他们予以了充分理解。

整理成书的工作同样得到众多师友全力支持。世界艺术馆提供了包括部分展品图片版权等在内的多方协助。各位主讲人都以高度认真负责的精神投入对讲座文稿的整理,这个过程尤其使我感受到学者们认真严肃的学术态度,一次次让我感动不已。汝信先生和孙机先生慨然允许将各自的一篇主题论文收入《秦汉与罗马》书中。孔寒冰教授、潘光教授、黄安年教授、龚猎夫大使、朱绛先生及同事段来和先生提供了他们拍摄或拥有的照片,或允许使用他们著作中的图片。同事吴晓芳和董玉洁协助整理了部分讲稿,后者并允许使用她的一篇文章作为《永远的“西域”》一书的附录。尽管讲座的备讲以及整理成书工作主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但毕竟多少牵扯了本应用于本职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我的同事对此予以了充分的宽容。肖云玲女士对版式的精心设计,让这套丛书看上去更加赏心悦目。

于是,就有了这套围绕两个展览、对应三个系列讲座的丛书。我相信这是一套既有益又好看的书。尤其是学者们坚实的学术功’底,保证了书的品质。当然,编辑整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则由我来负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秦汉与罗马(帝国时代的倒影)/在中华世纪坛听讲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孝文//徐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117461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1-06-01
首版时间 2011-06-01
印刷时间 2011-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34.09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9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0: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