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大的盖茨比
内容
编辑推荐

《伟大的盖茨比》自1925年首次出版以来,先后经历了起初的平淡,之后的冷落,以及最终的辉煌,书的命运与书中主人公盖茨比的命运恰好相反。

美国当代书屋在上世纪末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伟大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更引入注意的是,这本小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被逐渐选入美国的中学课本和大学文学系教材。可以看出,无论是专业评论界还是普通读者都给予了小说极大的肯定。《伟大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成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

内容推荐

《伟大的盖茨比》是美国1925年出版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中篇小说。小说综合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手法,通过描写白手起家的盖茨比不懈追求心中的爱情梦想,却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中如烟花般幻灭的故事,生动反映了20年代一片繁华的美国社会里暗藏的种种矛盾和危机,也揭示了“美国梦”的虚空实质。《伟大的盖茨比》的问世,奠定了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成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之一。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伟大的盖茨比》已走进美国高中课本和大学文学系教科书。美国文坛在世纪末评选了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伟大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文学的经典。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附录

试读章节

我年纪轻轻还不谙世事的时候,父亲曾给我一个教训,直到现在我还记在心上。

“每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得,世界上的人,并不是个个都像你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他没再多说,不过我们之间的交流总是很默契,所以我明白这话的弦外之音。谨遵教诲的结果就是:我和人打交道的时候习惯于保留看法。这种习惯让很多怪人对我敞开心扉,同时也使我成为不少无聊讨厌鬼喋喋不休的受害者。一旦正常人有这种脾气秉性,不正常的人总能很快发觉并粘上不放。因为这个,在大学里我总是被冤枉成政客,说我借着为那些有隐秘痛苦的怪人们保守秘密来赚人情。其实大部分的隐秘我根本就无意搜罗——只要我发现有迹象表明倾诉即将喷薄而出,我就频频装困,或者托词忙碌,要不就是故意开人家玩笑不当回事——因为年轻人之间的吐露心声,至少在表述上,总是千篇一律,而且内容显然有所隐瞒,价值也因此而被破坏。保留看法其实意味着保留无穷的希望。要是忘了他的话,我唯恐会错失什么。因此就像父亲世故地教训我那样,我也世故地重复一遍,他的意思是:人的高低,在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在这样自夸宽厚之后,我也逐渐承认宽厚是有限度的。人的行为规范,可能建立在坚石上,也有可能在烂泥里,不过见得多了之后,我懒得管它在哪里了。去年秋天从东部回来时,我恨不得这个世界穿上制服永远向道德立正敬礼——那种能够有幸一睹人心的狂野旅行,我是一次也不想再经历了。只有盖茨比,把名字献给这本书的人,这个象征了一切我曾无情嘲讽过的人,是个例外。如果说人格由一连串的成功姿态组成,那么他身上有某种光彩夺目的东西。那是对人生梦想的高度敏感,就如同一台能记录一万英里以外地震的精密仪器。这种敏感绝对不是那种根本不会给人留下印象,却还煞有介事地称为“理想主义气质”的东西——这是一种异常的天赋,一种不切实际的,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人身上找到过,而且以后也不可能再找到的对希望的不懈坚持。不,盖茨比最终并没有什么错,而是那捕食他的、在他梦醒时分扬起的肮脏灰尘,让我彻底厌倦了这收起悲伤转眼便兴高采烈的人世。

在这个中西部的城市里,我们家三代以来算得上是望族。卡洛威是庞大家族的姓氏。而据长辈们讲,我们是柏克律公爵的后代,不过真正决定我出身的人是伯祖父。他1851年移民至此,内战时买替身代他服役,自己开了家五金店铺,现在传到我父亲手里经营。

我从未见过这位了不起的伯祖父,不过据说我长得像他——有我父亲办公室墙上板着脸的肖像画为证。1915年我从纽黑文毕业,自我父亲从那里毕业刚好四分之一个世纪,稍后就参加了“被耽搁了的日耳曼人移民”引起的伟大战争。我是如此享受打仗,以至于退役回家之后觉得百无聊赖。中西部不再是世界的温暖中心,倒好像宇宙中破败的角落,于是我决定去东部学做债券生意。所有我认识的人都做这个,因此我觉得它肯定也能多养活一个人。为了这事我的叔伯姑婶讨论个没完,就像给孩子选寄宿预科学校一样。最后大家说:“唔,那……就这样吧。”脸上露出严肃而迟疑的表情。父亲也同意资助我一年。就这样在几经耽搁之后,我动身前往东部,当时心里觉得再也不会回来了,那是1922年的春天。

本来在市里租间公寓比较合适,可当时天气已经转暖,我又是刚从林荫茂密、绿草如茵的家乡过来的,所以当一个同事建议我们合租附近通有火车的郊区房子时,我欣然接受了。随后他找到了合适的房子,一间看上去饱经风霜的小木屋,月租八十块。可正要搬进去的时候他突然被公司调到华盛顿,结果我只好一个人住了。我养了条狗——至少在它跑掉前几天,它还是我的,还有一部二手道奇和一个芬兰女佣。她每天过来给我整理床、做早餐。之后一边在电炉旁干活,一边自言自语念叨着芬兰人的处世箴言。

头两天挺寂寞,直到一天早上有个新来的人在路上截住我。

“西蛋镇怎么走?”他无助地问。

给他指完路,接着往前走时我不再觉得孤单。他这一问把我变成了一个向导、一个开路者、一个本地人。他似乎在无意间授予我社区荣誉公民的称号。

伴随着灿烂的阳光和爆炸般生长的林荫——就像快镜头拍的东西——我又有了那种熟悉的感觉,生活随着夏天的到来要开始了。P1-4

序言

《伟大的盖茨比》自1925年首次出版以来,先后经历了起初的平淡,之后的冷落,以及最终的辉煌,书的命运与书中主人公盖茨比的命运恰好相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小说年年都要重印以满足读者需求,而该书自1983年首次进入中国大陆以来,现已有超过30个出版社推出了自己的中译本。美国当代书屋在上世纪末评选的20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中,《伟大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更引入注意的是,这本小说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被逐渐选入美国的中学课本和大学文学系教材。可以看出,无论是专业评论界还是普通读者都给予了小说极大的肯定。

对于一本不到10万字,只能归为中篇小说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使此书在近百年时间长河的冲刷下仍然熠熠生辉,成为不朽的经典呢?

《伟大的盖茨比》情节内容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纽约的有关爱情、金钱和梦想的故事。这本是言情小说永恒的主题,并不新鲜。从写法上来看,当时欧美正处于文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通过离奇的寓言描绘扭曲的世界和人的异化;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吸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创作《尤利西斯》,探索人类无意识、梦幻意识的精神暗堡。相比之下,菲茨杰拉德使用的不过是传统的写实主义手法糅合印象主义,这两种写法都谈不上任何创新。从语言风格上说,海明威惯用短句和方言,不使用形容词和副词,并且惯用方言;福克纳则连续使用五六个形容词来描述复杂的心理和氛围;普鲁斯特散文一般的笔调如涓涓细流雕琢社会生活……不论从革新的角度还是深刻的程度,上述作品可以说都比《伟大的盖茨比》更引人注目。

那么这部小说的生命力到底在哪里?引用香港评论家林以亮的说法:“本书的成功不在内容,也不在写法,而是在二者以外的一种情调。”具体来说,写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的交融,再加上第三人称叙事的写法,将小说描写的真实残酷又虚幻飘渺的内容交织成了一件精致的艺术品。菲茨杰拉德又把自己的拿手绝活,优美的讽刺小品文风格引入小说中,这一切,使得看上去中规中矩的《伟大的盖茨比》回味隽永。

“这是一个灰土之谷——或者说,一个灰土庄园。这里的灰土就像庄园里的麦子,堆成连绵的丘壑和奇异的花园。灰土还能堆成房屋的模样,屋顶上有烟囱,烟囱上还冒烟。最后,经过一番鬼斧神工,居然堆成人形。一个个满身灰土的人,在满是灰土的空气里,走起路来若隐若现,甚至人本身也崩碎成尘土。”这段关于美国贫民窟的描述极为传神。象征富饶的庄园用来形容灰土谷,巨大的反差加强了讽刺效果,无形的灰尘在作者笔下成为麦子、房屋、烟,最后成为人。人与之生存的恶劣环境就这样融为一体,穷人的生活状态跃然纸上。

“他走了太远的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地,梦想似乎已经近在咫尺,根本不可能抓不到。他并不知道梦想已经被他甩在身后了,它在都市之外的无边茫茫中,在暗夜里滚滚向后的漆黑田野里。”这一段话作者连续使用暗喻,以丰富的意象蕴含主人公盖茨比内心的执着和世界的冷酷,意象有限而意境无限,给读者留下一个自我解读的空间。

“他笑着表示理解——不,那不单单是理解。那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能让你永远安心的微笑,那种你一辈子可能只会碰到四五次的微笑。在一刹那它面对着——或者说似乎面对着——世间万物,然后带着难以抑制的偏爱聚焦在你身上。它理解你的程度刚好是你乐意被理解到的程度,相信你就像你相信自己一样,而且让你确信,你给它留下的印象恰好你最好的、最希望表现的一面……”时年28岁的菲茨杰拉德展现出了一个观察力细致入微,对世俗世界的理解超越年龄的敏锐,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读到这里,恐怕也会发出会心的一笑吧。

“当我们的火车在寒夜中启程,真正的雪,我们的雪,开始在四周铺展开来,还抵住车窗冲里面眨眼睛。威斯康辛的一个个小车站灯光如豆,在我们眼前闪过。忽然吹来一股清爽的寒气,吃完晚饭走过冰冷的车厢时深吸上一口,在不知不觉融入家乡的土地之前,我们这些游子便在冥冥中意识到自己与之血脉相连。”这段散文般的描写,让读者也仿佛呼吸到了那股寒冷而又温暖的家乡气息,不仅艺术性地调整了小说的节奏,也给读者一种美的享受。

糟糕的作品为了复杂而复杂。《伟大的盖茨比》的结构是为目的服务的,其中有很多地方采用了倒叙手法,读者需要重排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更重要的是,读者有责任挑出并重新排列有关盖茨比的谎言和事实。

《伟大的盖茨比》有一个“样式精巧复杂”的时间排序不过是一种恰当而实用的说法,因为时间本身就是小说的一个核心主题——所有的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都是如此。小说以“我年纪轻轻还不谙世事的时候……”开头,以“不断后退驶向过去。”收尾。整个作品使用了450个和时间有关的词,包括87次“时间”的出现。不少地方是由象征性的时间来加强的:布彻南家的草坪被描述成“一路上跨过日晷”;尼克那张著名的、盖茨比家客人的名单是写在一张日程表上的;盖茨比和黛茜重逢时顶翻了一台钟;还有克里斯宾格弹奏的“此时此刻,无时无刻——”

时间主题涵盖了“突变”和“遗失”这两个相关主题。1924年当菲茨杰拉德仍在撰写《伟大的盖茨比》时曾写到:“这是小说的分量所在——赋予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的幻梦,那种你根本无须在意事情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只要它们具有魔力般的光芒就行的东西,遗失了。”盖茨比拒绝接受时间的流逝,他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话是:“无法重现过去?”他出人意料地吼起来,“当然可以!”

菲茨杰拉德被称作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这部小说能够进入中学教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叙史性,它为美国青少年了解本国的历史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模本。20世纪20年代,美国正处于经济急速发展,富人欢歌纵饮,穷人苦苦挣扎的起始阶段,这个时代对美国的国民性塑造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一直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漂洋过海来到这个国家,原本一无所有,仅仅依靠自身的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这曾是这片大陆特有的精神和骄傲,然而到了小说所描述的时代,一切变化了。

20年代并非是一个所有人都变得富有,在地下小酒馆里载歌载舞、豪饮私酒的时代,而是充满了一战引发的梦想幻灭、道德重估、社会制度改革以及享乐主义盛行的复杂时期。小说的背景恰好设定在这一夜暴富的时代,禁酒令催生了不少犯罪组织。盖茨比的犯罪活动被作者有意保持神秘,不过他显然是个私酒贩子。20年代还是一个股市充满投机行为的时代,而盖茨比和失窃的债券也有关系。美国精神和《伟大的盖茨比》的叙史性的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就是钱。这片充满机会的土地为暴富提供了机遇。盖茨比——他赚钱的方式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绝不会尊崇的——他并不懂得钱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他天真地期待他可以用钱买到任何东西——特别是黛茜。她的确可以买到,然而他并没有正确的货币。

金钱变成了“美国梦”唯一的内容,根本无须考虑赚钱的方式是否正确。盖茨比年轻时因为贫穷“失去了”爱情,之后他通过非法途径一夜暴富,他想要用钱再买回爱情,甚至“重现过去”。钱在那个时代,即将成为全能的上帝,指引人们的生活方向。然而,天真的盖茨比尽管享受着奢华的生活,却无法明白时代深层的变化,在这个时代中,钱已经不仅仅是舒适、风光生活的基础,它还彻底改变了人性。虚伪势利、审时度势、无情背叛……这才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盖茨比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捷径,他过上了“成功人士”的生活,也借此几乎快要“赢回黛茜”,然而他内心的纯洁质朴、理想化的天真,反倒让他一败涂地,最终“输掉了性命”,其中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都很值得我们回味。总的来说,这部小说描述了美国的历史,同时糅合了时间和雄心壮志的主题。《伟大的盖茨比》以尼克对新世界尚未终结的无限可能性的沉思结束,极具感染力:“在那心醉神迷的一瞬间,人类肯定屏住呼吸,不由自主地痴痴凝视这无法理解甚至未曾渴望得到过的美,历史上最后一次直面尽其所能想象到的奇观。”因为对这个主题的层层挖掘,小说得以超越时代,成为不朽的经典。

我初读《伟大的盖茨比》是在大学一年级的暑假,当时就曾被作者细致的描写、简练的文笔所吸引,之后到美国攻读硕士期间,也曾置身纽约,感受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世俗人情,对这部小说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因此产生了翻译这部杰作的冲动。从大的角度讲,是对经典文学作品给出我的诠释;从小的角度讲,对于这本给予我诸多启示和享受的艺术作品,翻译过程如甘甜美酒,书中的世界和自我的体验交织相错,让辛苦地劳动变成享受。

上帝害怕人类齐心造反,于是造出通天塔,用语言隔绝了具有人类共性的艺术。然而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类命运的深情关切,让一辈又一辈的翻译者不懈努力,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为大家了解西方文艺贡献一己之力,深感荣幸。

杨帆

2013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伟大的盖茨比》没有宣扬人类高贵的灵魂;它无关政治;它并未揭示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没有传递时尚或轻松愉快的信息。它简简单单就是一部杰作。

——马修·J.布鲁克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大的盖茨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杨帆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4123315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2013164239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2.25
印次 1
出版地 内蒙古
235
157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3: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