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雪花情书
内容
试读章节

开始我还为她最后那句略带一些口号式的话笑了一下,默念几遍后发觉自己想错了。等她的头像变成灰色,我开始浏览我和她的聊天记录。电脑里还在重复播放着《秋风》。我把耳麦音量调大一些,再有发过来的信息,简单地看一下后都删除掉。

我修改了我的个人设置,把以前的网名换成“泽宇”,城市一栏的文字改成“——”,把留言版的文字全部删除,写上一首即时想出来的现代体诗,直到留言版的容量不够。我看了一会儿,又把诗删了,那样空白着,然后点燃一支烟,关闭QQ。

大概是累了的缘故,显示器的色彩使我眼前越来越模糊,眼睛很干涩。夹着烟的指肚有些发烫时,我把烟蒂放进烟灰缸里掐灭,关闭电脑,站起来背好背囊。调整背带时,掌心本来已经快要结痂的伤口又撕裂开了。我用另一只手在兜里抽出一张纸,把溺出来的血水擦干净,将纸揉成团扔进桌子下面的垃圾桶里面。

根本看不见星星,因为下雨了,而且还很大。密集的雨点儿打在玻璃上,“梆梆”作响。从门外进来几个穿着技校校服的学生,打着雨伞,裤子快湿到了膝盖处。他们把伞一个个戳在门角,跺着鞋上的雨水谈论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

我推开门,站在外面吸口气,然后走下台阶融进大雨里。衣服在顷刻间湿透,背囊也因为吸收了雨水而沉重了许多。我站在路边,把被雨水冲刷下来的头发往上撩撩,抹一把遮住眼帘的雨水,把背囊调整好,扣上腰间的固定昔环,蹬进水里,朝火车站的方向走。街道已经形成河流,地上的雨水没过了我的脚面,走得有些吃力。到处水花飞溅。大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机动车怕被地面上肆意流淌的雨水憋灭火,行驶着的很少。很多建筑物下面都有人在避雨,他们在唧唧喳喳地说笑,看来这场雨使他们很开心。大概就我一个人没有雨具,却在大雨里走着。一些人有些诧异地朝我看。

到了火车站,我已经累得几乎迈不动步。我在台阶上横抱过背囊,来回翻几次,控完雨水后放在地上,使劲跺几下脚。地上已经存了一汪水。候车室里人特别多。里面比外面暖和多了,只是空气流通差,有些闷热。我的鞋里都是水,每走步都会发出“咕唧、咕唧”的声响。

一个调皮的小男孩见我全身湿透的样子很好奇,一直冲我做鬼脸。他见我在看他,马上钻进一个年轻女人的怀里。没有空闲的座位。我走到一个角落,把背囊放在地下坐在上面,它在重压之下发出一声水响。湿透的衣服贴在身上,抹了糨糊般难受。我从兜里掏出烟,根本没办法抽,已经全部被雨水泡碎了。我把它连同打火机一起扔进垃圾箱,又在站内商店里买了一盒香烟,一个打火机,顺便要了一个小塑料袋,把烟和打火机装到里面,然后揣进上衣兜里。

广播里播报某次开往天津的列车开始检票。我把背囊拎起来,随着涌动的人群在检票口排队。管它哪是哪儿呢,就去天津吧,我想。来不及买票了,只能到车上补票。排队检票的人看着拥挤,一分散到车厢里就没有多少人了。没人愿意在恶劣的天气里出行。我随便找到一个靠窗户的位子,把背囊放到行李架上,坐在冰凉的位子上轻抖着身体。头顶上不对劲儿,是背囊在往下滴水。我把它拿到洗漱水池控了一会儿,再重新放到行李架上去,连把里面的物品整理一下的力气都没了。

“这里有人吗?”

一个穿着白裙的女孩在我面前停下,指着我对面的位子问。我看着她摇摇头,表示不知道。她大概误解成没人了,把雨伞放在桌子上,从旅行包里拿出一张报纸,打开铺在座位上,又拿出两张纸巾铺在报纸上,把旅行包放在座位的角落里,优雅地坐在纸上。纸巾用完了,她又掏出一包,拿起伞在过道处把雨水抖落干净,慢条斯理地把伞卷上,贴在桌子最里边放好,接着拿纸巾把抖落伞时溅在她那边和我这边座位上的水滴擦拭干净,顺便擦擦手,四’F仔细检查一遍,点点头,长舒一口气,如同完成了一科比较满意的答卷一样。

“回天津吗?”她把玩一会儿手里的纸团,微笑着和我打招呼。

“不,去。”

“在天津上学?”

“没有。”

“那……”

我瞪着她,暗示她打住。她把舌尖探出嘴角,停止问话。她个子很高,年纪不大,大概有十六七岁。

没上车的旅客还在往车上挤。很多人的动作,像日本歌伎在舞台下变换角色时匆忙赶场一样混乱不堪。车厢里进来十几个戴着印有统一旅行团字样凉帽的中年人,他们说的话听不大懂,应该是江浙一带的方言。

一股疾风从窗外刮进车厢,我和那个女孩都冷得哆嗦了一下,桌子上的纸也被吹飞了。我把窗户拉下来,相比之下我要比她冷很多,我身上的衣服还全是湿的。

“冷——,可真有点儿冷啊。”她蜷着身子依偎在角落里,看着我问:“你的衣服都湿了,这么大的雨,出来没带雨伞吗?”

我还不说话,只是摇摇头。

她发觉和我说话特别尴尬和乏味,挠挠头发,从包里找出一本书,开始故作专心地阅读。一刻钟后列车缓缓移动,行驶出车站,窗外的视野豁然开朗起来。看不清远处的建筑物,斑斓的灯火在雨中朦胧地闪烁。雨小了一些,雨点儿打在窗户上不再那么咄咄有声。在近处灯光的照耀下,每一滴雨珠儿都像琥珀般润莹。

“出市区了吧?”

女孩问我。她也在往窗外看。过了两个小山洞,列车已经行驶到郊外,铁路下面遍是墨黑的农田。我尽量往后看,城市正逐渐远去。

我把视线移到桌子上,上面放着她刚刚在看的那本薄薄的玫瑰红封皮的书。这本书我也有一本。读高一时,我和舍发逛书店时一人买了一本。不久他那本被人借走了,再也没有被还回来。我那本还在。这本书比一般的书要窄一些,封面有实地拍下来的景物,开头几页是从拍摄的同名电影中剪辑下来的黑白照,照片里有亲昵依偎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一生孤独,但也很幸福,有位知情惜情的有夫之妇时刻思念、深爱着他一直到死。

“你把这本书看完了?”我问她。

“还没呢。”

“读着怎么样?”

“昨天下午才买的,刚看了几页。那么多书里就属它最薄。我纯粹是看着玩儿。要是买本漫画书回去,他们又该说道我了。”

“哦。”我想:她说的他们,大概指的是她的家人吧。我不想说话,所以也没问她。

“你想看吗?没关系的,你看吧。”她冲我微笑,很愿意缓和一下气氛,赶紧把书递过来。P10-13

后记

青年时的记忆,总是最难忘记的。我绝非一个悲观情结严重的人,只是一时无所适从罢了,尤其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但我并不是想用故事阐述和解答“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如果是那样,直接去读伊赛亚·伯林的哲学著作好了。我也犯了很多作家的通病,那就是对自己的文字,始终保持一种掺杂了特殊感情的怜惜之心,有时候删减去一个字都不太情愿。而且,这本书里,有些场景写得特别详细,一条街道、一本书、一份食物等都详细记录。这些都是我有意而为。我尽量从脑海里挖掘出真实的记忆影像,详细点儿就详细点儿吧,再不写出来,或许有一天真的就记不起来了。如果那样,该是多么伤心和遗憾的事情啊。有些事物,我特别希望永远都能记得,有些又特想立刻忘记。但是,无论想实现哪一种愿望,都几乎是不可能的。看吧,看吧,又是矛盾,又是矛盾。我挪动了很多次章节和情节的排序,运文遣字的滋味儿很难形容。用三分之一章节的篇幅,叙述怎么在火车上认识朱虹,又几乎没什么结果,后面只是一笔带过,我是想说,在这个世界上,在哪里都能认识陌生人,并且成为朋友。并非想象中那样难,关键看怎么沟通和相处吧。

有时,生活的确要靠一场悲剧来警醒人们,重新去审视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在这本书里,“我”有一些癖好,比如爱用鼻子闻和聆听。其实也根本算不上是癖好,因为每个人时刻都要呼吸和察觉着,只不过是敏感度不同而已。关于这本书里的人和事,我已经分辨不清自己是旁观者、记录者还是亲历者了。

青青,我不知道“伊含”在警察局里有没有供出是我袭击了他,反正现在警察还没有找上门来。我经常给家里打电话,问有没有陌生人找我,回答都说没有。“伊含”骗你呢,他根本不和你一个姓氏,他说他也姓伊,只是为了接近你。那天晚上,我真想用刀杀了他。

我一直没来得及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我第二次去西安见你的途中,就一直在思考着。那晚特别想讲给你听,可是看你有些倦困了,加上那时你的情绪时好时坏,所以也忍住没说。现在,我就用第一人称“我”讲给你听吧。

一个冬季的夜晚,我去街边吃夜宵。那天气温可真够低的。卖夜宵的是两位老人。他们是夫妻,都已经六十多岁了。老婆婆长得很像电影《望乡》里老年时的阿崎,但她远不比阿崎婆温和慈祥,时而显露出急躁的神情,转会儿又面带哀伤地坐在小板凳上,还小声地自言自语。她的老伴儿背部弯得很大,他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她,说话都不大声,活计什么的大部分都归他来料理。

那天很冷,时问又那么晚了,我见除了我并没其他客人,就叫老人过来一起喝点儿滔,也好说说话。他收拾好盘子,把炉子里的炭火埋好,又给他老伴儿围上毛围巾,这才坐过来。

“几十年了,可我还是忘不了她年轻那时候的样子。时间过得真快啊。她原来是位舞蹈教师。本来轮不到我和她结婚的,我家成分不太好,我的文化程度也比不上她,而且我比她大好几岁呢。那个年代的人,居住在颜色单一的灰色建筑里,都穿着灰、蓝、军绿类似军装的衣服。即使没有花裙子,但她不管穿什么都好看。谁都这么说。谁能想到呢,她的精神出了问题,说翻脸就翻脸,身边有什么东西都会摔碎扯破。不过,现在好多了,我和她都老啦。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得的病。那样也好。不是我咒她,她不得病我和她就没机会在一起昵,更别说生活到现在了,你说是不?她的病症,使我们一辈子都没有孩子,有时还真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有几段时间,生活挺艰难的,不过都挺过去了。谁能照顾她?我可以。没关系,再怎么样我都认为她是最好的,要不怎么能生活到现在呢,过日子多难啊。”  喝下多半杯白酒,老人的脸颊红润起来,话也多了,用只有我和他能听到的音量,滔滔不绝地说着,眼神也蒙上了雾。他掉了几颗牙齿,眼袋很大,双手一旦失去支撑点,就会轻微地颤抖,关节粗大,上面沾着黑色的炭粉。他的老伴儿已经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白发在灯光照射下闪着光泽。她耳朵后面的皮肤特别白皙,脖颈修长。我相信老人说的话都是真的,他老伴儿年轻时,一定是位美人儿。

故事讲完了,很短。还有一位经历很多的老人,在一次聊天时,很严肃地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人生的确很短暂。一晃之间,就从少年狂变成湖边垂钓的老叟啦!回想曾经走过的、看过的历程,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别人的小说作品,你看了,想过了,自己的小说也在不经意问慢慢写成。直到躺在床上,这页书也就翻得只剩最后一页啦。有些人想把自己的历程反映在纸上,就变成了纪实小说,愿意让别人读,其实,又有多少人愿意仔细品读呢?我父亲叱咤风云了一辈子,到了晚年,一身的疾患,最终还是躺在北京医院的病床上了。那时我去看他,就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他的隔壁是赵朴初和吕东……都和他一样,以往的功绩,如过眼烟云,只看见眼前静静躺在床上等待救护的老人,我想这就是人生吧。”

青青,这本书要是出版,我一定自己写书名,因为你是认得我的笔迹的。不知道能不能把我的绘画作品配上去,要符合书稿的主题才行,你说是吧。

我现在开了一间小画廊。知道画廊叫什么名字吗?就叫“雪花情书”,在深红色术板上刻好字后,填了白漆,挺好看的。画廊出售我自己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从美术院校的学生那里收购的,国画、油域都有,也有书法作品和小型雕塑,有几张摄影作品。那些作品都是我精心挑选的,价钱也不太贵,有的是代售。比较昂贵的知名作品我不经营,即使买卖得起现在我也不想。有时会接零散的订单,都是酒店或者会所需要设计,想在室内配几幅画什么的。现在有些风格的作品销路良好,客户也比较稳定。

我雇了两个刚毕业而且懂英语的大学生,帮我打理画廊的生意。我会定期去外地写生,还会搜集一些喜欢又买得起的艺术品,顺便旅行,每次都去不同的地方。总之,生活还算过得去,而且越来越顺利了。关键是很悠闲,不受时间约束。你知道,这种生活方式是我最喜欢的。

画廊里挂着一幅以你的肖像为原型的油画。60cm×90cm。画里的你,坐在黑色的软椅上,光脚穿着白色低帮帆布鞋,身上穿着浅粉色红唇T恤和金色短裤,双手抬起做弹钢琴的姿势。你的面前并没有钢琴,它是虚拟的,只是你目视的前方飘着七个不同颜色、大小相仿的音符。你穿的是夏装,窗外的景色应该是夏季景色,但我画的只有大片的雪花儿,而且有明媚的阳光从窗外洒在你身上。多种反差效果都是我特意设计的。有些人要买这幅画,有的还很认真地和我谈过,都被我拒绝了。出再多钱我都不会出售。我在画下面贴了一行标签:“私人收藏品。如见到过或认识画里的女孩,请与店主联系。谢谢。”为了完成这幅《雪花·音符》,你知道我画了多少张你的肖像素描和整体构思草图吗,它们都被我留着呢。

现在我要是被蚊子叮咬了,还会用你教我的,把自己的唾液抹上去一点儿,还把这个“小秘方”介绍给别人。我按照你的做法,给林帆做了一份紫菜包饭和手卷。他失恋了,我必须要安慰他。他说特别好吃,把我留给自己的那份也吃光了,他饭量真大。而且他也学会怎么制作紫菜包饭和手卷了,说回家做给我父母吃。我的奶奶吃不到了,她去世了。  你推荐给我的音乐,被我下载到了电脑、MP3和手机上。睡觉前,在车上,或者写作和创作书画作品,随时都在欣赏。那些音乐我都很喜欢,而且百听不厌。写这本书时,我经常听的是《秋风》、 《雪花》、《一生所爱》和《欢迎来到东莫村》的原声音乐。还有一些常听的,此书里都有记载。那时咱们俩一起听,现在我一个人听。

我现在不给别的女孩儿画肖像画。有叫我画的我就说画不出来,画不好,再不就说没灵感,反正是推托呗。其实很多人都还不知道,现在我画里所有的女性,都是以你做模特儿的,包括一个小小的背影。即便有的画里,女孩儿和你长得并不像,但至少有一处是你。我的衣服经常沾上颜料和墨汁,很难清洗干净,只好买了几件白大褂做工作服。以前我很少穿成那样工作。现在它们都不白了,也成了色彩斑斓的画衣。我工作室的门上,还有洗手间的扶手上,也都沾了一些不同颜色的手印。

青青,你现在在哪里呀?大概除了你,没有谁能钻进我的身体里,彻底剖析我的灵魂。你散落在枕头上的几根长发,我那天一根一根地收集起来了,还定做了一个银饰呢,把头发放在里边保存。银饰很小,大约有一半绘图橡皮那么大吧,薄薄的,款式是一本书的样式,中间能打开,合上后密封性很好,不会往里面渗水,上侧有小孔儿,穿了银链子,一直佩戴在我脖子上。现在,那几根头发,是真实属于你身体、并与我时刻形影不离的唯一实物了。我无数次地问自己:是持续陷入对一个人的回忆和想念之中,还是继续生活下去?我要继续生活,但是也需要你。我总相信,有一天你会出现在我面前的。会是在一个下着雪的傍晚吗?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写在后面

内容推荐

西安到天津的距离有多远?我们离幸福有多远?再聚之时有多远?

这本由青年实力派书法家,画家,作家董泽宇创作的长篇小说《雪花情书》是在2009年完成的。

《雪花情书》讲述了与西安,天津有关的纯爱故事。

本书适合各年龄层次的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董泽宇,汉族,字涤之,涤心,别号泽宝堂主人,布衣书生。生于1980年,河北省承德人,祖籍山东。 青年实力派书法家,画家,作家。业内人士称其书画作品极具收藏价值,升值空间巨大。尤其是狂草书法作品,如十几米,甚至几十米长的《狂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长卷》、《狂草苏轼词长卷》、《狂草毛泽东诗词长卷》、《狂草豪放词长卷》《狂草唐诗长卷》、《狂草自作诗词长卷》等,分别被中央、部级领导人及知名企事业单位和企业家所收藏。且多位领导人题写堂名或墨宝回赠,弥足珍贵。   这本由其创作的长篇小说《雪花情书》是在2009年完成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雪花情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董泽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34723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7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6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