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品绎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品绎》(作者石占文)对生僻字的注音、词语的注释、章句的翻译,基本达到了准确可信的要求;对历代注释中有争议的章节,既不牵附他说,也不断以己意,而是力求字有根据、意吻初理。

内容推荐

《论语品绎》(作者石占文)每篇之首是“本篇视点”。其中,有对全篇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对篇中主要观点的阐发,有对社会某些热点问题的揭示、评论。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助于对《论语》现代价值的挖掘。

“本篇视点”之后是《论语》章句的“原文”。“原文”之后是“解读”。“解读”中有引文,有白话翻译,有对生僻难认、难解字异读字的注音、注释。如果把“解读”中的白话翻译纵向连读下来,即是较为完整的“译文”。这种结构方式,尝试性地改变了前注将原文、注释、译文单列的格局,避免了阅读时反复翻阅对照的不便,能使读者省时、省力。为避免阅读中的前后翻检之劳,“解读”对书里涉及的人物首次出现时,作了一般性介绍;同一人物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时,也作一些重复性介绍。《论语品绎》词句明净、语言通俗,字用简体,语用白话,实话实说,很有可读件。

目录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日篇第二十

后记

试读章节

子日——孔子说。“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中“予日”的“子”,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练习、实践,不是很令人愉快吗?“时”,在周秦时代,常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在适当的时候”。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时常”。此处取“时常”之意。“习”,现在多数人把它理解为“温习”、“复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思,如演习礼、乐。“说”,音yu6.同“悦”,愉快、高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弟子或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有朋”,同门日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人,也泛指志同道合的朋友。“乐”,在古汉语里,与“悦”是有所区别的:“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甚至乐到了手舞足蹈的程度。本章以“说”表达“学而时习之”的愉快心情,以“乐”表达“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心情,其细微处的精妙是值得品味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恼怒,这不也是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吗?“愠”,音ynn,恼怒,怨恨。“君子”,此处指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评析】

本章谈孔子的快乐观。

这是一种形而上色彩的修养和境界。与其说它是一种情绪,不如说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超拔,一种悲天悯人的宽容与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与自信,一种光明的理性,一种坚定的成熟,一种战胜了烦恼和庸俗的清明澄澈,君子不忧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快乐,但不同的人对快乐有不同的理解。有人为有一辆车子而快乐,有人为有一栋房子而快乐,有人为有大量钞票而快乐,有人为追求事业而快乐。孔子以学习为快乐,以学习之后能够时常温习并得到实践为快乐;以与弟子们及志同道合的人相互交流、切磋为快乐:以即使别人不了解他,他也不怨恨为快乐。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跟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没有再学新的内容。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我虽然练习这支曲子,但是它的弹奏要领还没有掌握。”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它的弹奏要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悟乐曲的意蕴。”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现在乐曲的意蕴你已经领悟到了,可以学习新的内容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在弹奏中,孔子由于受到乐曲的感染,有时进入深沉的境界,有时感到心旷神恰,胸襟开阔。于是说道:“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眼睛明亮而高瞻远瞩,好像有统治天下的帝王气魄。除了文王,谁还能创作出这样的乐曲呢?”师襄子听了,立刻从坐席上起来,向孔子施礼道:“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这正是文王谱写的《文王操》啊!”

可见他在学习中,不仅为学到了新的知识而快乐,还为掌握了技能技巧而快乐,更为领悟了主旨、体察了境界而快乐。这些,深刻地反映了他的高尚思想境界,是他积极向上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有子日——有子说。“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敬父母,尊重兄长,却喜好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级,却喜好造反,这种人是没有的。“孝”,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tl,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善事父母叫孝,善事兄长叫弟。“犯”,冒犯、干犯。“上”,此处指在上位的人。“鲜”,少。“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个特点,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东西,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道”,在古代,道有多种含义。此处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仁”,爱人,孔子的最高道德名称。“为仁之本”,作为仁的根本。

【评析】

本章谈孝弟是仁的根本。

孔子思想道德的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爱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爱护弟妹及子女,然后做到爱天下的父母、兄长、弟妹、子女,爱天下的人。孝是仁爱的基础,或者说,是仁爱的根本。自古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个孝顺男儿,于祖居之国,于所在之党,于领导尊长,于同仁亲友,是难行背信弃义之事的。纵要忤逆,也有忌惮;纵要变坏,也有边缘。《吕氏春秋》曾记载:管伸得了重病,齐桓公去探访,问他临终前有何教导。管仲劝齐桓公远离易牙、竖刁、卫公子启方。齐桓公不解地问:“易牙把自己的孩子杀了,蒸给我吃:竖刁把自己阉割了,进宫来侍候我;卫公子启方跟我十五年,父亲死了都不去奔丧。这三个人,都是我所依赖的,还有什么可疑的呢?”管仲对齐桓公说:“易牙为了满足您的口福,不惜杀害自己的孩子;竖刁为了接近您,不惜伤害自己的身体:卫公子启方为了向您示好,十五年不回国探望父母,父亲死了都不回去奔丧。这样的人,您能指望他对您忠心耿耿吗?”齐桓公想想也是,便把三人逐出宫廷。但管仲死后不久,齐桓公又开始际念这三人了,把这三人又都召了回来。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和卫公子肩方卷入王位争夺战。他们在齐桓公住的宫殿周围筑起高墙,堵死宫门,使之与外界完全隔绝,也没有人侍候他。饿了没吃的,渴了没喝的,齐桓公恸哭,哭过之后,拉过被子,蒙住自己的脸,把自己闷死了。死了六十七天之后才落葬,尸虫遍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对生他养他的父母不孝敬,对同胞的兄弟姐妹不尊重,对子女不爱护,那他就没有仁爱之心,就不具备做人的资格。而这样的人,在单位里对上级的尊重、对同事的团结就可能缺少真诚,在社会上对法纪的遵守就可能缺乏自觉,对朋友的信任就可能是虚伪的,对国家的忠诚就可能是靠不住的,爱民、为民的言行就可能是装潢门面的游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提倡以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爱护弟妹及子女为内容的孝弟,对于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P4-6

序言

我读石占文君《论语品绎》一书,从初稿写成一半时开始,一直读到现在,真感“说乎”!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论的记录,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问的相互谈论,深刻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处世之道、教育思想,是人们学习、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读《论语》必然读注,自古以来,为《论语》作注者代不乏人。但是,由于时代久远,且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语言文字等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时间空间差、社会实践差、生活习惯差、价值观念差、语言文字差等。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激烈的今天,如何认识《论语》的现代价值,成了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很需要一个人人能够读得懂、用得上,而且读着便捷的本子。作者在吸收、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用当今的观念、语言阐释了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遗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保持传统性、体现时代性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全书在对《论语》逐章、逐句、逐字进行解读的同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了评论与分析,书中既说了《论语》章句之是非,也说了现代社会人们思想行为之是非,达到了将古代思想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完美结合。

我认为, 《论语品绎》一书,突出的地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读通俗便捷

本书每篇之首是“本篇视点”。其中,有对全篇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对篇中主要观点的阐发,有对社会某些热点伺题的揭示、评论。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助于对《论语》现代价值的挖掘。

“本篇视点”之后是《论语》章旬的“原文”。“原文”之后是“解读”。“解读”中有引文,有白话翻译,有对生僻难认、难解字或异读字的注音、注释。如果把“解读”中的白话翻译纵向连读下来,即是较为完整的“译文”。这种结构方式,尝试性地改变了前注将原文、注释、译文单列的格局,避免了阅读时反复翻阅对照的不便,能使读者省时、省力。为避免阅读中的前后翻检之劳,“解读”对书里涉及的人物首次出现时,作了一般性介绍:同一人物在不同章节重复出现时,也作一些重复性介绍。本书词句明净、语言通俗,字用简体,语用白话,实话实说,很有可读性。

二、价值取向明晰

“解读”之后是“评析”,即对该章原始含义及其现代价值的评论与分析。评析有下列特点:

一是对一些现实针对性较强的章节,紧密联系实际展开评析,使该章节的现代价值凸显在它与现实的结合上。此类评析有二百余章,占全书章节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二是对一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章节,评析时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它的针对性,但已将它的价值取向渗透在评论分析的字里行间,从而使这些永恒的通则更加光明。此类评析有二百余章,占全书章节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三是对一些具有抽象继承意义,但在具体提法上已经明显不合时宜,或者有片面性,或者存在绝对化的章节,则根据新的时代特征给予新的解释,使其随着时代发展产生新的内涵,同样具有生命力。此类评析有二十多章,占全书章节的百分之五左右。

四是对一些已经陈腐、落后等失去现代价值的章节,在评析中直接指出其弊端。此类有二十余章,占全书章节的百分之五左右。

五是对一些近于中性的章节,只把它作为一种历史存在加以梳理,力求使其通俗易懂。此类评析有五十余章,占全书章节的百分之十左右。

三、解评准确可信  本书对生僻字的注音、词语的注释、章句的翻译,基本达到了准确可信的要求;对历代注释中有争议的章节,既不牵附他说,也不断以己意,而是力求字有根据、意吻初理。一是从主人公的基本主张上寻求本意,如12.12章(片言可以折狱);二是从章内文句的前后联系上寻求本意,如12.10章(子张问崇德辨惑);三是从全书相关章节的相互联系上寻求本意,如4.6章(我来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四是从对文字的平直理解和生活体验中寻求本意,如10.27章(色斯举矣):五是从文旬标点的偏差上求得文通意顺,如4.5章,多数注释文本的标点是“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谁肯为了得到贫贱而千方百计呢?有的注家为了解决这个疑惑,主张将“得之”改为“去之”。《论语品绎》只将“得之”后面的逗号去掉,并将其前移到“其道”二字之后,就文通意顺了:“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为:贫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即使很贫贱,也不去摆脱它。

《论语品绎》一书,是一部倾注了作者很大精力的力作,全书深刻阐发了《论语》的现代思想价值。写得精、细、透,读了之后深感孔子的平凡而伟大。此书不仅可以为人们读《论语》提供便利,也将会使《论语》这颗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更加光辉灿烂。

霍兰芝

2012年3月10日

后记

《论语品绎》将付印。本书写作过程中,受到北京大学李中华教授的关怀和指导,得到承德市政协原主席张振存、原副主席马致君等老领导的指点和帮助,河北经济报原副总编霍兰芝大姐不辞辛劳、逐字审读、细心修改并写序言,道德研究会刘俊伟、柴方杰、高思文、王舜、石英等同仁分别审阅不同篇章,提出许多具体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深切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意在以文会友,与同仁们切磋交流。由于学识有限,难免有疏漏和错误,尚望提出宝贵意见。

2012年9月19日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有一个正统的道德思想,白尧,舜、禹、汤、武、周公,至孔子而绝我的思想,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的。

——孙中山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毛泽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品绎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石占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34730
开本 16开
页数 4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1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2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