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幸福禅
内容
编辑推荐

  禅,处处可修,行住坐卧皆是禅。

禅在一笑一花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幸福也在一念之间,在心中播种快乐的种子;安住当下,珍惜即刻的美好,让幸福如影相随。

  释永信编著的《幸福禅》上刊登的大部分作品,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与国际化结合,与时尚结合,与日常生活密切,与佛教修行生活密切,是一本读者喜欢读、值得读的文化交流刊物。

内容推荐

  《幸福禅》是少林寺主刊《禅露》的精品集萃。编者释永信精选了128篇文章,意在指引人们探寻幸福在哪里,以及什么是“幸福禅”。《幸福禅》分为八篇,包括“幸福与禅释”、“幸福与禅修”、“幸福与禅悟”、“举起与放下”、“福乐闻习录”、“随心随意随想”、“生命与人生”、“幸福生态禅”。

目录

第一篇 幸福与禅释

 01.论布施◎释永信

 02.幸福禅◎释永信

 03.惜福◎弘一法师

 04.享福不是一个人享清福◎弘一法师

 05.青年僧伽的幸福独白◎普能

 06.学佛是一种有幸◎延宗

 07.幸福的元素◎洪少霖

 08.用禅的精神去承担◎明奘法师

 09.禅是自我生命的享受◎明奘法师

 10.有心即佛◎明奘法师

 11.菩提心是一切诸佛的种子◎邹相

 12.缘来缘去皆是福◎佚名

 13.不知足的欲望就是坏的欲望◎查良镛

 14.《学佛三字经》节说◎就简老人

第二篇 幸福与禅修

 15.修身行善◎成双保

 16.幸福禅修行诀窍之一:随喜◎陈泉州

 17.幸福禅修行诀窍之二:回向◎陈泉州

 18.幸福禅修行诀窍之三:供养◎陈泉州

 19.幸福禅修行诀窍之四:上师相应◎陈泉州

 20.幸福禅修行诀窍之五:发菩提心◎陈泉州

 21.幸福禅修行诀窍之六:观缘起性空◎陈泉州

 22.幸福禅修行诀窍之七:常怀感恩◎存润法师

 23.幸福禅修行诀窍之八:不忘报恩◎存润法师

 24.珍惜当下◎释延超

 25.找到真正的自己◎释延超

 26.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显明

 27.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显明

 28.喜舍度悭贪◎显明

 29.心态决定生活的质量◎林子皓

 30.走出思维的固态◎洪少霖

 31.看透本质心情顺◎洪少霖

 32.《金刚经》与清净心的培养◎李利安

 33.慎莫念过去◎湛荷

 34.让呼吸带来喜悦◎苟嘉陵

 35."四摄法"的裨益◎邹相

第三篇 幸福与禅悟

 36.禅悟◎杨开亮

 37.说禅◎刘墨

 38.幸福的意义◎段海峰

 39.从自己身上找幸福感◎张永祥

 40.珍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刘兴华

 41.不贪着不厌离便是福◎苟嘉陵

 42.换种态度生活◎杨绿琴

 43.忘却是一种幸福◎达亮

 44.笑出幸福感◎张永祥

 45.用心感受世界的微笑◎雪潇

 46.幸福,从一个微笑开始◎刘心武

 47.让我们走出迷妄◎蔡惠明

 48.日日是好日◎齐红

 49.守财奴其实是最不幸的◎达亮

 50.幸福在心◎王新

 51.顺不喜,逆不悲,乃为福分◎姜敏

 52.茶中悟◎那家伦

 53.祈福开释◎王晓莉

 54.平常心是道◎白帆

 55.感悟"卑微"◎葛瑞原

 56.宁做尘埃,不做流尘◎张敬涛

 57.心如灵犀,此生已无憾◎张敬涛

 58.认真切实地生活◎陈世旭

第四篇 举起与放下

 59.禅的追求◎蔡惠明

 60.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烦恼◎吕天琳

 61.入世之心◎谢宗玉

 62.把握当下的幸福◎明源

 63.举起与放下◎张永祥

 64.学会放下◎林子皓

 65.学会放弃◎林子皓

 66.放弃是一门学问◎达亮

 67.看开就是福◎洪少霖

 68.关于堵◎傅维

第五篇 福乐闻习录

 69.换算幸福◎刘兴华

 70.前半生莫犹豫,后半生莫后悔◎明源

 71.临水而歌◎张永祥

 72.孝心让家庭其乐融融◎邹相

 73.交换快乐◎洪少霖

 74.坐卧橘子洲◎谢宗玉

 75.幸福在低处◎刘兴华

 76.闲茶◎齐红

 77.佛前的虔诚祈祷◎张超

 78.烦恼与菩提◎叶明媚

 79.幸福感怀◎蒋谱成

 80.亚历山大与戴奥论拥有◎江仲

 81.佛即内心的自美◎韩小蕙

第六篇 随心 随意 随想

 82.你的世界,来自你心的光亮◎顾晓蕊

 83.佛无灵◎丰子恺

 84.幸福闲想◎庞培

 85.小木屋的幸福遐想◎叶景贤

 86.感动,如此简单◎洪少霖

 87.幸福莫忘苦的追忆◎张超

 88.佛寺风铃◎车林

 89.半碗水的思悟◎马明博

 90.惜碗如惜福◎马明博

 91.爱茶的人很幸福◎徐迅

 92.因果之悟◎翁士洋

 93.珍惜即刻的美好◎乃心斋

 94.心居住的地方◎苏栗

 95.为了内心的安宁◎苏栗

 96.心境◎周迟

第七篇 生命与人生

 97.活着◎陈静

 98.生命的关怀及其意义◎李利安

 99.从佛缘看人生目的◎李书磊

 100.人生就是苦并快乐着◎紫荆花

 101.人生就是生命无常的航行◎马国福

 102.活着就是幸福◎紫荆花

 103.也说活着即福◎洪少霖

 104.生下来,活下去◎葛瑞原

 105.享受生命的乐趣◎邹相

 106.直面生命的苦痛◎邹相

 107.茫然之福◎叶景贤

 108.《心经》的人生启示◎常静

 109.期待生命本真状态的回归◎张筱

 110.快乐地生,安然地死◎达亮

 111.关注死亦如关注生◎达亮

 112.由死观生,死不足惜◎达亮

 113.随意而生◎唐朝

 114.人在途中◎赵云

 115.生命归宿◎周东坡

 116.用"心"活着◎张弘

 117.来也如是,去也如是◎叶明媚

 118.不问前程◎姚晓玫

第八篇 幸福生态禅

 119.天地人心◎周迅

 120.征服自然莫如善待自然◎刘德亮

 121.静静地享受阳光◎青竹幽兰

 122.人生如梅◎蒋谱成

 123.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陈世发

 124.鱼的快乐◎李浩

 125.从鱼的苦乐观想到的◎李浩

 126.清夜听蟋蟀声◎蔡日新

 127.画佛随想◎贾瑞丰

 128.来生是棵树◎迟慧

 129.欣赏人生之秋◎陈寿昌

 130.幸福就在当下◎邹相

试读章节

01 论布施

释永信

先讲一个小故事:

古时候,有个农民在自家地里耕地,却意外地翻出一个金罗汉,足足有几十斤重。家里人及亲友、邻居都为他高兴得不得了,说这辈子再也不用操心吃喝的,再也不用风吹雨打太阳晒地干活。可是这个农民却从此闷闷不乐,整天愁眉苦脸地想心事。大家都很奇怪,追问他到底为什么苦恼。这个农民终于开口了:“我一直在想,还有十七个金罗汉会在哪儿呢?”

听完这个小故事,大家可能都笑了,笑这个农民如此贪心。在我们的佛法中,布施就是针对贪心提出的。布施有三种:一、财施,分内财施和外财施。施舍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或全部,叫内财施;施舍钱财田地等,叫外财施。二、法施,以人间善法或佛法教化大众,叫法施。三、无畏施。

关于布施这个题目,社会上流通的佛教普通读物对此阐述得不是很透彻,大都停留在世间法的自利利他的道义水平上,即使谈“三轮体空”,也过于泛泛而谈,很少从切实的修行、发慧角度阐述布施的功用。

如果我们细读佛教经典,并结合自己的修证体会,我们不难发现:布施是作为修行法门开立的。在修习六度菩萨道时,布施列为第一圣道,对治五毒首魁——贪心,即“执我”“执有”之心。布施本身不是目的,布施的目的在于通过布施达到净行净心。所以经典中把布施列为菩萨道。如果把布施仅仅视作助人为乐,从布施行为中获取一份自我满足,内心安宁,那么,这种布施仍为俗趣。我们禅宗达摩祖师与梁武帝相会交谈不契的公案,就是围绕布施这个题目展开的。

据载:

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八年(公元527年),达摩祖师泛海经广州至建业,会梁武_帝。梁武帝是当时有名的佛心天子,崇尚佛教,大兴土木,建寺造院,广赐度牒,剃度僧尼,并且自己三次出家,以身侍佛,均被臣子重金赎回。他想到自己为佛教做了如此广大的布施,所以,他问达摩祖师有何功德?

没想到达摩祖师严肃地回答他:没有功德。

梁武帝急了:为什么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不是实相。

梁武帝问:怎样才是功德?

达摩祖师说: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由于与梁武帝相谈不契,达摩祖师遂一苇渡江北上,后卓锡于少林寺。

这个公案很清楚地说明,停留在世俗水平上的布施,为布施而布施,不是真正的布施,这种布施没有“实相”。什么样的布施才具有“实相”?达摩祖师开示我们:“净智妙圆,体自空寂”的布施,才是具“实相”的布施,才是真正修行意义上的布施;说得再通俗一点,布施为了对治贪心,为了修行净心,为了去“我执”、“有执”,为了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的空性。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内在的;布施只是修行人舍离诸有心、体证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轮体空”。

事实上,有实际修行经验的人都有体会:修行的过程,也就是增长智慧的过程。修者通过修行,舍离诸有,体证诸有空性,洞悉世上万事万物迁流不住之理,这就是智慧。所以布施作为修行法门,作为菩萨圣道,也是智慧之道。佛经载释尊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圣迹,我们仅仅感受到释尊利生的大慈大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要深察到释尊“照见五蕴皆空”的大智大慧。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说“舍”字,即释尊舍身饲虎的“舍”字。过去我们对此强调不够,通过实际修证才发现,舍心的培养在具体修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舍心与布施关系非常密切,是表里关系,是一体的。但是不少人对这两者的关系不了解,甚至错解,一方面对佛教倡导的布施善举深表欢迎和称赞,另一方面又认为佛教消极厌世。实际上,佛教的“厌世”不是消极的,不是逃避式的心理厌恶,而是对世俗生活觉醒后,即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空性过程中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佛教的“厌世”,对世俗生活的舍离,恰恰最能体现出佛教徒对于人生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超越自己的珍贵品质。正是这个意义上,相传唐太宗曾感叹:“出家修行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如果我们不是简单地把佛教的“厌世”与世俗生活中的想不开、寻死之类混同起来,那么,修行者的“厌世”程度,即内心舍离世俗生活程度,应是衡量修行者修行功夫非常重要的标志。因为修行者舍离世俗生活的程度与修行者对世俗生活的认识觉悟程度直接相关,所以,修行者的“厌世”程度,也是修行者智慧水平的标志。一个人真对人生宇宙有所觉悟,对世间万事万物空性有所体证,那么可以肯定,他对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离。正如我们政府在改革过程中提倡“抓大放小”政策一样,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也有个“抓大放小”的过程。所谓“放小”,就是放弃、舍离人生中不重要的东西,比如舍弃世俗生活中的那些小惠小利、狭隘的自以为是、一己之见等等。所谓“抓大”,就是抓住人生生死头等大事,觉悟人生,了脱生死,成就道业。现在我们都非常仰慕高僧大德,包括古代的禅师,甚至道家的真人等,这些高人之所以高,让人觉得高高在上,就因为他们洞彻人生,舍离世俗生活。即使如济公辈将自己混迹于街坊酒肆之中,但他们的内心与世俗生活却是离得远远的。

只有当我们充分理解了“舍”字的含义,明白了舍离的道理,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布施的意义。舍离与布施是一体两面,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舍离,就没有真正的布施。佛经上将布施列为菩萨道之首,决不能把菩萨简单看成是一个乐于助人、闻声拔苦的大好人,菩萨更是一个洞察人生、宇宙实相的大智人。菩萨的出世与入世并不矛盾,菩萨首先是对世俗生活已经觉悟,并在内心彻底舍离了世俗生活,达到“自净其意”的境界,无“我执”、“有执”,完成了对世俗生活中诸有万物的超越,证入空境;这就是所谓出世,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乘成果、罗汉果位。然后,在超越诸有、体证诸有空性的基础上,再一次完成了对诸有空性的超越,在智慧上,进入“空有不染”的妙境;在功用上,达到空有互回的化用,对世间一切有情众生发出大慈大悲的关爱,这就是所谓入世,亦即我们常说的菩萨道。所以我们应该把布施真正放在菩萨道高度来看待,才不失布施本意。只有这样,即使是初修的信众,甚至刚发心向佛的一般群众行布施,他们也能始终明了布施具有的福慧全部功德,在修行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以上谈了我对布施的个人体会,希望对于学佛者会大有益处。

P2-7

序言

少林寺自建寺1500余年以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宗法传承,为中国佛教的律宗、禅宗奠定了基石。中外文化交流是少林寺的优良传统,作为宗教实体,少林寺本身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少林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出代表。为更好地弘扬少林文化,增进学者与佛教徒之间的互动交流、信徒与非信徒之间的互动交流,我提出创办一本内部刊物——《禅露》,并于1996年5月份发行创刊号。

《禅露》上刊登的大部分作品,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与国际化结合,与时尚结合,与日常生活密切,与佛教修行生活密切,是一本读者喜欢读、值得读的文化交流刊物。转眼间,《禅露》杂志已走过15个春秋,先后出版发行60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与好评。今年年初,光明日报出版社社长朱庆博士及资深出版策划人舒霖先生,向我提出摘录《禅露》十五年优秀作品结集成册的建议,得到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一致支持。经编委会商议,决定将遴选出来的作品进行编校、整合,结集出版三本书:《先知先觉》《我思故我悟》《幸福禅》。这三本书将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在内容上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点,以飨读者。

关于“幸福禅”,我想谈两点体会。一是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实很简单,只不过我们把它想得太复杂了。二是何谓“幸福禅”?禅是什么?不胡思乱想就是禅。你整天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不好好做事,就很难达到禅的境界,就很难感受到法喜的充盈。“幸福禅”就是安住当下,活在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找到自己的心,自己的那颗如如不动的心。

现在,大家追求幸福感的需求空前高涨,各个城市也以居民的“幸福指数”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准。这是为什么?是因为人们的内心缺乏信仰,让贪欲之心过分滋生。试想,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也没有尽善尽美的人和事。我们若是将不满足化为牢骚与抱怨,则丝毫感觉不到幸福和快乐。反之,若我们因不满足而积极奋斗、努力,就能感觉到幸福原来就在身边。

禅在一笑一花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复杂;幸福也在一念之间,只要心中有快乐的种子,则幸福如影相随。我也相信这三本书,会给大家带来一丝清凉,一份禅悦,一份法喜。

是为序。

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

二○一一年七月吉日于方丈室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幸福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永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218469
开本 32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0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49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