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人生智慧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梁漱溟受泰州学派的影响,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可以借鉴的经验。著有《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等。

本书为其探索人生理论的哲学专著。

内容推荐

本书为梁漱溟先生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探索人生理论的哲学专著。粱漱溟先生一生带着问题行走世间,求索上下。他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他不忍独自舍筏登岸而去,而是留下了纸墨;他也没有将其藏之名山,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帮助极易误入歧途的人能够走回生活的正道,去日日无间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他正是这样一个身具仙骨的多情之人。

书中具体收录了《生活非只“谋生之道”》、《幸福并不远:天涯近在咫尺》、《庸言庸行,不高明而极高明》等文章。

目录

序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序章 大师人生:从容淡定笑洒然

咬定志向不放松

有自信,故乐观

生活非只“谋生之道”

人当不肯糊涂马虎

人无大不同,皆可为善

无论身在何境,日日享受无间

生命之道: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

生无目的,自然而成

生即是活,活亦即生

巧用心思方不枉为人

找一块自己的园地,用心经营

成物:让世界看见自己

成己:雕琢蕙质兰心

巧手与美玉的相互成全

山登绝顶我为峰

世间三态:逐求、厌离、郑重

不迷于苦乐,亦不超于苦乐

天真烂漫若孩童

成佛先成人,生活当郑重

幸福并不远:天涯近在咫尺

荡气回肠终归最美的平凡

格外求异,格外浅薄

生活应是感性的,痛快而合理

做人的艺术:一颦一笑一呼吸

有情动于中,有力发于外

相交尽和谐,做人才漂亮

精彩生活,只在一颦一笑一呼吸

弃规矩,从我心

庸言庸行,不高明而极高明

狂傲清高重在“真”

宇宙只是一个“我”

情思起落,整顿心弦听好音

情不平,则思不清

暴躁与散懈,两者皆疲软

无穷潜能,待时而出

给自己正面的暗示

张弛有度均用心

有挺有立心自宽

大乐不简单,一乐之中含百味

人人都当领略人生

春夏秋冬各有味

快乐从来不肤浅

真乐,兴尽无悲

但问行动,不求结果

做细水流长,不做昙花一现

行者有道,化解坎途疑云

冲突来自自以为是

先把自己的心空起来

如临其境,以谅其行

心藏智勇,气吞眼前事

成是天巧败在我

偏见,真理的美丽碎片

青舂时代:做自己的英雄

真英雄未必有大功业

拂去欲念干扰,留守志气长存

尽情绽放,尽情给予

懒于作为,就易堕人世故

不学便老而衰

问题中人:辗转书海求学问

有主见就是有学问

以我之见,观他人之意

说自己的话,读自己的书

真学问,真受用

是非长短了于胸

不急不懈,豁然见清明

他山有玉:亲师取友,成就自己

人难自见其面

求而不得,思及师友

有友人才不渺小

给自己营造幽兰之室

君子忌苟合,择友重趣味

因为懂得,所以信任

剥落锈斑:往者难谏,来者可追

精神懈怠是大过

时时叩问痛痒之处

豪举本性情,效颦笑大方

恶莫大于俗,蝇营狗苟难成事

存深心,发大愿

傲人傲己,终至厌人恶己

日日涅槃,有悔有进

下穷上达:追求心中清明天

少“自觉”之力不成人

可悲之人,忙忙碌碌而无所作为

冷眼旁观,才知何处是泥潭

走向清明,路障重重

眼冷心热与仙骨佛心

知一切之人而通天下情

附录

大师妙语

梁漱溟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梁漱溟先生也曾经历过这样动乱又不知将会走向何方的时代。那时候,各种运动风起云涌,每一股力量都可能推动中国走向一个新的天地。如果没有志向,没有目标,作为个人,很容易在各种此起彼伏的思潮中迷失自我。梁漱溟先生说:“在这混乱的中国社会,无论在思想上、在事实上,都正是彷徨无助的时候。这时候做人最难有把握,有脚跟。”因此,他希望有人能够为大家指出一个方向,这样大家就能够跟随着他的步伐前进,然后散漫纷乱的社会才仿佛有所皈依,回归到应该有的秩序之中。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梁漱溟先生提出了自己的志愿:愿终身为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在确立了这个志向之后,他的生命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不断地为家国民族而四方奔走,风雨无阻,毫不游移。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呈现在后人面前。

事实上,不只是那个年代的人,任何一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遭遇这样的季节,徘徊在高山与低谷之间。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八面来风,吹向自己,不知不觉就迷失在了半道,失去了辨别方向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等待,等待一切云雾都消散,等待朗日见晴空,但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是有价值的。等待可能意味着蹉跎岁月,而人原本可以在这段时期内去搏斗的。人是在为自己的未来、为心中的理想而搏斗。有了志向,才有了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摆脱彷徨。

马莱伯和拉冈都是法国诗人,他们还是极为亲密的忘年之交。马莱伯比拉冈年长一些。

有一天,拉冈跑来请教马莱伯:“我想请您指点一下,您人生阅历丰富,一定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现在,我正面临一个选择的难题,我苦苦思考却无法决定,依您看,我应该何去何从呢?您对我的家世、门第、财产以及能力都很清楚,那我是否应该结婚并到外省去?或者投身军队还是去政界供职?”

马莱伯想了想,告诉他:“无论是参军,还是为政界服务,或者是结婚,不管你作出什么选择,都请记住: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目标,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路吧,其他的都不重要。”

马莱伯说得没错,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旅途中不断地遇到十字路口,要不断地作出各种选择。最差劲的选择就是一直踟蹰不前,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这样蹉跎人生,是最没有价值的。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志向和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那些占3%者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按照自己的志气规划出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他们大都成了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

那些占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实现,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

其中占60%的模糊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大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都过得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那些没有目标或者目标不明确的人,不会主动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于是只能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被社会所边缘化。而但凡是想做成一番事业的年轻人,必须要警惕自己变成这样的人,像是被各种可能的方向所包围,却并没有真正地去作出选择。没有志向或者总是转变志向的人,永远都走不了太远。而梁漱溟先生在树立了自己的志向后,从此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再动摇。

从1974年2月到9月,政协学习组对他进行了上百次批斗。几个月后,再热血沸腾的组织者也觉得喊口号索然无趣了,况且梁漱溟先生虽然听得认真却极少发言。组织者口干舌燥无词可寻,准备鸣锣收兵时,气馁地问他可有感想。没想到梁漱溟先生竞然作答了,而且答案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梁漱溟先生一字一句地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满座哑然。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就是梁先生对志气持有的信念。他说,在国家前途未明之时,少数人盲目地在干,而大多数人却在消极鬼混,消磨日子。而任何一个时代的人,如果怀着这样的态度生活,生活又怎能有方向呢?P2-5

序言

梁漱溟先生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学问家,他曾郑重声明说:“我始终不是学问中人,也不是事功中人;我想了许久,我是什么人?我大概是问题中人!”

确实,梁漱溟先生一生都在带着问题追寻,其中有国家的问题,也有人生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虽然身置国家云垒浮云几度变,但是他始终不懈地在叩问着人生的意义这个带有普世性的问题。他所寻求的答案,不只是适用于他个人的,他更希望能解答作为人都会有的困惑。

当人开始思索关于人生的问题时,其实早已不觉转入此中来。无论思索还是不思索,人生的长卷依然会继续向前铺开,但是人之独特,正在于“人之有思”。万物各有待。花儿非去年颜色,却依然挂在旧枝头;新来的燕子所寻的,却是旧时的巢穴;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大概千年依然如故。它们就像是天与地所下的棋中之子,或进或退全然身不由己,但是人却并非如此。

梁漱溟先生认为,人虽然也有不自觉处,如生老病死等无法摆脱之处,但是有一种努力在摆脱机械性的意愿,而这种意愿就是人高于万物的优势之所在。送别友人,会折柳相寄;得遇知己,会大加青眼……人能够捕捉到秋风起时的悲凉,低头泪满襟;人能够陶醉于花前月下的美景,起舞弄清影;白雪皑皑,可在家中升起红泥小火炉,共饮绿蚁新醅酒……这些滋味,大概只有人才能够得享吧,人生有了这些,才会有趣得多。

梁漱溟先生一生极为看重“趣”字,他认为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本色。他在《合理的人生态度》中说:“人类的天性是爱活动的,就在活动上而有乐趣。”

有趣不只是看到花开的欣喜,也包含了叶落的伤悲。就像品酒,需要敏锐的感触,才能够辨识出其中的百种滋味,而迟钝的人,则饮酒如解渴。梁漱溟先生希望大家去学些文学,正是希望那些粗心的人能够在文学之中陶冶情操,从而在一呼一吸之间都能感受到生活的趣味。

但是,世上又有多少人饱食终日、不知何为啊!他们沉迷声色犬马,日子看似精彩纷呈,其实不过是镜中之花,水中之月。梁漱溟先生觉得这样的人可怜又可悲,当他看到有的青年也是如此时,更是心痛。他认为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的英雄时代,应当去做游侠儿,应当去厉马登高堤,应当有舍我其谁的魄力和胆识,怎能蝇营狗苟、虚度年华呢?

但粱漱溟先生说:“一面要深深地痛责,一面也要同情人类原来也就是这么一回事,不要怪他。”

这与庄子“眼冷心热”很是相似。眼冷是说能够超出泥潭之外,冷静地去看清世态,看清多少人正处在泥潭之中,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了重生的希望;心热,即是心怀悲悯,不要苛责,而要怀有同情心。

但梁漱溟先生与庄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庄子是“无为”,不忍打破人们的好梦,因为他认为现实是残酷的,人在梦醒的时候该是多么痛苦;而梁漱溟先生则认为生活本就有乐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梁漱溟先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从梦中醒来,去认真地看待生活,因为生活本身才是最美的,才是我们生命该有的寄身之处啊!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梁漱溟先生早年研读佛典,后来重归儒家,佛家的慈悲之心和儒家的济世情怀在他那里二水并流。他不仅自己超脱出了泥潭,做到了“不俗”,同时也心怀悲悯,尽力帮助更多的人能够认真地去生活,这就是“多情”。

但是,要人自知已非易事,何况还要从中超脱出来呢?梁漱溟先生认为人应当去亲师取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己脸上的污浊,只有身边的人才能看得分明。因此,不如营造一个幽兰之室来催促自己上进。一个人若周身清水缭绕,自己也会努力去成为泥中莲花,自留一份清白。  梁漱溟先生一生带着问题行走世间,求索上下。他得到了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他不忍独自舍筏登岸而去,而是留下了纸墨;他也没有将其藏之名山,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帮助极易误入歧途的人能够走回生活的正道,去日日无间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他正是这样一个身具仙骨的多情之人。

书评(媒体评论)

我一生最佩服四个人,这四个人是:陈寅恪、梁漱溟、马寅初和彭德怀。

——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

梁先生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甚至空想主义者……梁先生地道,可敬。

——国学大师张中行

他是个了不起人物,他对中国有极深的关怀,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新亚研究所教授牟宗三

钩玄决疑,百年尽瘁,以发扬儒学为己任;延争面折,一代直声,为同情农夫而执言。

——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

“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这是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先生的评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漱溟人生智慧书/人生智慧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朱夏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360663
开本 32开
页数 3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0-01-01
首版时间 2010-01-01
印刷时间 2010-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
丛书名
印张 9.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5:36:22